王延文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慢性持續性炎癥反應,多由感染引起,主要有咳、痰、喘等臨床表現,病程漫長且纏綿反復,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困擾[1]。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多由感染引起,若治療不及時,會嚴重影響患者肺功能,甚至肺泡或支氣管結構發生變化,引發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等結構性肺病[2],現階段西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多采用控制感染、祛痰鎮咳、解痙平喘等手段,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藥等緩解癥狀,但容易產生耐藥性及不良反應[3]。探討清金化痰湯聯合西藥治療痰熱壅肺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探索中醫藥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及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循證依據。研究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魯山縣中醫院呼吸科就診的62例痰熱壅肺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實用內科學》[4],患者咳嗽咳痰2年以上,且每年發作超過3個月,近期癥狀加重,同時結合血常規、肺功能及影像學檢查可做出臨床診斷。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慢性支氣管炎痰熱壅肺證診斷標準,主癥為咳嗽氣粗,痰多黃稠;次癥為口干煩躁,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醫、西醫診斷標準,未接受其他藥物治療者。排除標準:心、肝、腎等器官功能受損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者;對某種試驗藥物過敏患者;心理或精神障礙導致依從性差者;其他肺部疾病者。
1.4 方法
1.4.1 干預措施2組均給予祛痰鎮咳、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治療周期均為2周。對照組另予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靜脈滴注,1.5 g/次,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清金化痰湯加減方治療。具體方藥:黃芩15 g,梔子15 g,杏仁6 g,桑白皮10 g,瓜蔞15 g,浙貝母10 g,知母10 g,麥冬10 g,橘紅10 g,桔梗6 g,茯苓15 g,甘草6 g。由魯山縣中醫院藥劑科統一煎制,每劑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4.2 觀察指標①臨床總有效率: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將療效分為4級: 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分級評分標準。③主要癥狀消失時間:包括咳嗽、咳痰、憋喘、肺部濕羅音等。④安全性指標: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發熱、皮疹以及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

2.1 總有效情況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2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均顯著減少,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效果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2.3 主要癥狀消失時間觀察組主要癥狀消失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2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2.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例,%)
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多由感染引起,感染后呼吸道分泌大量黏液,阻塞氣道,如不及時排出,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咳喘癥狀,病情嚴重,且發展迅速。“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因此,及時選用合理藥物至關重要,祛痰鎮咳藥、抗生素和激素等西藥能迅速有效緩解患者癥狀。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是由頭孢哌酮和舒巴坦鈉等量配制成的復合制劑,頭孢哌酮是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通過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以及激發自溶酶活化來促進細菌死亡裂解,但對β-內酰胺酶穩定性較差,水解影響其抗菌作用,舒巴坦鈉可以降低β-內酰胺酶活性,使頭孢哌酮藥物穩定性提升,增強其抗菌作用[6]。抗生素類藥物在治療初期效果較為明顯,但由于慢性支氣管炎易反復發作,使治療周期延長,患者長期反復用藥會產生耐藥,從而降低治療效果,且由于不良反應的發生[7],對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臨床應用,也有一定的限制,現代許多研究表明中醫藥聯合西藥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8-12]。
慢性支氣管炎在中醫學屬于“喘證”“咳嗽”等范疇,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發病多因患者久病年老體虛,肺脾腎三臟虛損,不能驅邪外出,致使痰濁等邪毒留戀,久而化熱,當再次感受外邪急性發作時,引動伏邪,痰熱壅肺,肺失宣肅,引發咳嗽咳痰,憋悶喘息。中醫治療應當針對基本病機,遵循標本兼顧原則,驅邪同時兼以調節肺臟功能[13]。清金化痰湯出自明代葉文齡著《醫學統旨》,方中梔子、黃芩共為君藥,梔子清瀉三焦之火,而黃芩善清上焦之火,二者合用,共奏清肺中實熱之功。浙貝母、瓜蔞、桑白皮、化橘紅為臣藥,瓜蔞入肺與大腸經,具有寬胸開結、滌痰瀉熱之功效;浙貝母味苦,性寒,既能清熱化痰又能潤肺止咳;桑白皮歸肺經,具有瀉肺兼平喘之功效;化橘紅理氣化痰;四味臣藥合用,清肺泄熱,順氣化痰,平喘止咳。杏仁、桔梗肅肺降氣、平喘止咳;知母、麥冬清肺潤燥;茯苓健脾利濕,運化痰飲;佐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功效,對于痰熱郁肺型呼吸系統疾病療效顯著。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14], 清金化痰湯具有鎮咳祛痰、抗炎、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調節免疫功能。
此研究中觀察組在提高臨床總有效率、提前主要癥狀消失時間、降低中醫證候積分及減少不良反應情況等方面均優于觀察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說明清金化痰湯與西藥聯合用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能顯著緩解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控制率,且能有效減少長期使用西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