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強 鄧浩軒 陳一娜 李博祎 周夢佳 何海龍 劉進娜
感冒是外感六淫、時行之邪,經肺衛、皮毛侵襲機體,導致肺失宣肅、衛表失和的疾病[1]。常見的癥狀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頭身疼痛等癥狀。中成藥治療感冒在臨床上已經被廣泛應用,然而有大量資料表明,中成藥不合理使用現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基層大眾中間。這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民眾對于中成藥的信心以及中醫藥事業的持續發展均有著不良影響。
此調查于2020年6月—2021年2月通過對石家莊市普通市民的感冒類中成藥的使用情況和石家莊市部分藥店從業人員對感冒類中成藥的了解和推薦情況的調查,基于中醫辨證論治等原則,判斷其是否合理,找出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
1.1 調查對象①石家莊市大眾居民:沒有從事醫療工作的18~80歲的大眾人群;②藥店從業人員:在藥店從事醫療工作,主要負責指導患者正確選擇非處方藥的從醫人員;③基層社區醫院醫生:直接為社區人口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服務的基層醫護人員。
1.2 調查方法采取問卷調查方法。根據調查問卷所得的數據并結合現狀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數據資料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回歸分析等處理方法。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此調查問卷分為2份。1份問卷針對石家莊市普通市民,共收集有效問卷277份。另1份問卷針對藥店從業人員以及基層社區醫生,共收集有效問卷180份。調查結果顯示,在感冒時會有64.98%的市民選擇服用感冒類中成藥;35.02%市民不會或極少情況下服用感冒類中成藥。31.67%的藥店工作人員或醫生在面對感冒類患者時優先推薦患者服用感冒類中成藥;23.33%的工作人員會優先推薦西醫手段治療感冒;39.44%的藥店人員推薦中西醫結合治療。
2.2 普通市民應用感冒類中成藥情況
2.2.1 不同年齡段應用感冒類中成藥的差異針對大眾類調查問卷,將年齡分為7個年齡段,10~20歲40份,占14.44%;21~30歲74份,占26.71%;31~40歲37份,占13.36%;41~50歲60份,占21.66%;51~60歲41份,占14.80%;61~70歲21份,占7.58%;71~80歲3份,占1.08%。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77份問卷中不同年齡段調查對象對感冒類中成藥的了解情況 (份,%)
2.2.2 年均患感冒次數與對感冒證型及癥狀了解間的關系大眾類問卷有效份數277份,其中對感冒分類及癥狀特別了解占5.78%,一般了解占49.82%,一知半解占33.21%,完全不了解占11.19%。大眾人群在一年當中一般不感冒占4.69%,感冒1~3次占比59.93%,感冒4~6次占26.35%,6次以上占9.03%。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77份問卷中患感冒次數與對感冒證型及癥狀了解間的關系 (份,%)
2.2.3 大眾對感冒類中成藥的評價在對感冒類中成藥優點的評價中,不良作用小(66.79%)以及療效好(49.46%)這2項最為突出。在對其缺點的評價中,品種繁多、難以挑選(55.96%)以及口感不佳(59.57%)2項最為突出。針對感冒類中成藥的療效評價中,48.38%療效顯著,7.94%療效十分顯著,9.71%療效一般,僅有少數(3.97%)出現無效甚至病情惡化的情況。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藥店從業人員與感冒類中成藥應用情況之間的關系
2.3.1 藥店從業人員對感冒知識的了解與其判斷感冒證型之間的關系藥店從業人員對于感冒知識的了解,了解豐富的有87份(48.33%)、一般了解60份(33.33%)、比較匱乏19份(10.56%)、完全陌生14份(7.78%)。對于藥店人員判斷感冒類型的情況來看,完全可以47份(26.11%)、可以92份(51.11%)、偶爾37份(20.56%)、完全不能4份(2.2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180份問卷中藥店人員對于感冒的了解與判斷感冒證型之間的關系 (份)
2.3.2 藥店優先推薦與店內感冒類中成藥銷售之間的關系在藥店從業人員的推薦下,中成藥銷售十分良好占比45.45%、良好占比33.07%;中西醫結合治療十分良好占比27.27%、良好占比45.67%。說明感冒類中成藥和中西結合用藥不僅是藥店從業人員推薦最多的治療手段,也是感冒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180份問卷中藥店優先推薦與店內感冒類中成藥銷售之間的關系 (份,%)
中成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經過醫學和藥學研究,獲得國家藥品管理部門批準,以中醫處方為依據,中藥飲片為原料,按照規定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制成的中藥制劑[2]。中成藥治療感冒在臨床上已經被廣泛應用,但不合理使用現象卻十分突出,應在中醫辨證論治等理論指導下正確應用。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準則。所謂辨證,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則是在辨證思維得出證候診斷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治則和治法,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方法來處理疾病的思維和實踐過程[3]。
此研究顯示,20歲以上成年居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感冒類中成藥的了解程度逐漸下降。說明當代年輕人接受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高,醫學知識較為豐富,同時網絡信息傳播速度較快,年輕人可以及時掌握有關感冒的最新信息。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網絡時間減少,接受的醫藥信息也相應減少。研究顯示居民年均感冒6次以上者,對感冒了解程度最深。感冒0次居民對感冒了解程度不深。年均感冒1~3次的人數最多且對感冒癥狀較為熟悉。說明對感冒的了解與年均患感冒次數成正比。但從感冒一般了解人數和特別了解人數的比例可說明對感冒的分類及癥狀的普及工作還有待加強。人們在感冒時選擇中成藥主要是因為中成藥不良作用小、療效好的優點,而且其中55.87%的人認為中成藥治療感冒有顯著的療效。中藥多為有機物, 成分接近人類的食物, 較化學合成的西藥毒副作用小, 使用更安全[4],說明經過科學配置加工而成的中成藥具有可觀的療效。另外,感冒類中成藥品種繁多難以挑選和口感不佳是大多數人認為感冒類中成藥的最大的問題。此研究還顯示81.67%藥店從業人員都可以很好地掌握有關感冒的專業知識從而準確高效地為患者開藥,說明藥店從業人員大多都有著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但仍有18.33%的藥店從業人員基本醫學知識不扎實,存在不合理用藥推薦情況。本研究顯示,在用藥情況中中西醫結合占比最大。說明中藥和中西結合用藥不僅是藥店從業人員推薦最多的治療手段,也是感冒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中西結合用藥呈現出了越來越高的熱度。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經歷了由起步到全面發展、逐步完善的過程,尤其是常見病在臨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中西醫學各自的優勢在臨床上相互結合,許多疾病的結合治療取得了較單純西醫或者中醫更好的療效[5]。被普通大眾和藥店從業人員廣泛接受。
針對上述各點所論述的不合理現象,可通過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提高普通大眾對感冒類中成藥的認知水平和應用水平。
4.1 加強對感冒基礎知識的宣傳居民對感冒清熱顆粒、板藍根顆粒、藿香正氣膠囊等中成藥功能主治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尤其對于板藍根顆粒存在較嚴重的濫用誤用問題[6]。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感冒類中成藥的宣傳教育力度,多請該領域的專家學者面向普通大眾做一些相關的講座,并向大眾發放一些這方面的專業宣傳手冊,提高居民對感冒類中成藥的認識程度。
4.2 加強對感冒類中成藥的監管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藥品銷售渠道的監管,嚴厲打擊一些藥店的虛假宣傳現象,使普通大眾的用藥健康得到保障,提高療效,從而增強大眾對感冒類中成藥的信任程度。
4.3 基層藥店配備執業中藥師中國許多普通民眾有自我醫療的意識,家中常備一些常見病的廣譜用藥,但是所涉及的藥品種類和適應證較少, 藥品種類大多集中在抗菌藥物方面, 缺乏其他用于自我藥療的常見藥品品種和適應證的細分研究[7]。因此藥店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執業中藥師, 以便指導普通大眾合理地購買和使用感冒類中成藥。
4.4 提高對藥店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由于中國中藥本科畢業生中醫功底普遍較差, 很多畢業生無法對感冒的基本證型進行區分,從而影響選方用藥的準確性。藥店零售店需要高質量的執業藥師,提高對藥店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
4.5 改革醫教模式 提升醫學生素養高校要從藥學服務的工作所需出發, 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 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改革教學方法, 使學生畢業后能較快地適應藥學服務工作, 使中國執業中藥師的隊伍不斷壯大, 素質不斷提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