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娜,陸亨伯,孫嘉璐
(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2019年8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順應群眾健身需要推動公共體育設施有效向社會開放;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體育設施[1]。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破解制約健身設施建設的痛點、難點,努力破解健身設施建設中面臨的規劃、用地、審批、社會參與等問題,有助于進一步加強健身設施建設[2]。因此,為解決人民體育需求的日益增長與現有健身場館不足的矛盾,鼓勵社會力量辦體育,各地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的支持舊廠房改造體育健身場館項目,并在全國各地開展。舊廠房改造體育健身場館,能有效的彌補全民健身體育設施建設不足的“短板”,解決群眾身邊健身難的問題。但在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運營過程中,項目面臨著資金、管理、服務、安全等諸多問題,正日益受到體育場館學界和業界的關注。論文基于典型健身場館的調研,對其經濟效益、管理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狀況進行分析,并分析其運營管理問題,進而提出若干完善對策,為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1.1實地考察法
根據研究目的,實地考察寧波市打虎運動館、石浦半島華府運動館、華威健身會所、余姚市創優體育中心、銳邦體育公園、東論運動中心、百慕達紅連運動中心、溫州市甌海區呂志武游泳俱樂部、羽航體育運動館,對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利弊問題以及在改造過程中的困難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為本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議提供現實依據。
1.2專家訪談法
本研究制定《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效益訪談提綱》,選擇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業主、體育部門相關領導、相關學術專家等19人,就社會、經濟、管理與生態等方面效益進行深度訪談,以獲取更加詳細的信息與觀點,為本研究分析提供依據。
1.3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研究需要,結合專家訪談,編制《市民對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態度及滿意度的調查》問卷,選擇典型場館周邊的市民及健身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問卷116份,有效率96.7%;同時編制《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相關問題與困境的調查》問卷,選擇健身場館負責人、體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及相關學術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0份,回收60份,回收率85.71%,有效問卷55份,有效率91.67%。
2.1社會效益狀況調查分析
社會效益是健身場館建設與運營的出發點與歸宿,主要從健身人次、比賽場次、青少年與老年人優惠、后備人才培養、體育產業引導資金資助等指標進行調查,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健身場館社會效益狀況調查一覽表
如表1所示,舊廠房改造而成的體育健身場館從健身次數、比賽場次、特殊群體優惠等方面來看,均滿足人們健身鍛煉、競賽體驗、優惠服務的體育需求,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并得到了政府體育產業引導資金的資助。
2.2管理效益狀況調查分析
管理效益是健身場館運營管理創新及規范化的基礎,主要從服務理念、經營目標、企業文化、安全措施、媒體報道等指標進行調查,具體結果見表2。
如表2所示,被調查的健身場館均有自身的服務理念、經營目標以及企業文化,同時有相應的安全措施來保障健身安全,并有正面的媒體報道,呈現規范管理的效益。

表2 健身場館管理效益狀況調查一覽表
2.3生態效益狀況調查分析
生態效益是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項目的重要特征,主要從節約資源、降低成本、便民健身、改善環境等指標進行調查,具體結果見表3。
如表3所示,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項目中對于舊廠房的再利用節約了資源;再改造降低了成本;健身設施的建設方便了居民健身并由工業環境改為健身綠色環境;因而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項目對生態效益作出貢獻。

表3 健身場館生態效益狀況調查一覽表
2.4經濟效益狀況調查分析
經濟效益是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主要從投資收回年限,收支狀況、負債狀況等指標進行調查,具體結果見表4。
如表4所示,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投資回收年限平均為4年左右,收支狀況均為持平或略有盈利,基本無負債狀況。與經濟效益相比,健身場館更多體現的是社會、管理及生態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扶持以保障場館的可持續發展。

表4 健身場館經濟效益狀況調查一覽表
3.1政府層面問題分析
政府在舊廠房改造過程中具有扶持和推動作用,主要從領導重視、政策扶持、經費補助、業務指導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政府層面問題專家認同一覽表
如表5所示,專家對于政府層面問題的認同排前三位的依次為:政府政策扶持缺乏、政府體育專業人才支持缺乏及政府業務指導缺乏,說明政府政策扶持缺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還應提高政府對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作為公共產品的意識,并重視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
3.2場館層面問題剖析
場館業主及管理水平影響著場館的服務質量,主要從場館業主價值取向、場館管理規范化及服務產品供給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結果見表6。

表6 場館層面問題專家認同一覽表
如表6所示,場館層面問題排序前三位的依次為:場館以賽事帶動健身市場能力不足、場館服務缺乏相關標準及場館服務缺乏體育文化的支撐。由此說明,業主對于場館的經營是以服務社會為主,但缺乏賽事運營的經驗,導致場館健身市場推廣能力不足。
3.3市民層面問題剖析
市民是健身場館消費的主力軍,主要從市民體育意識、行為、方法、技能與科學健身等方面進行調查,具體結果見表7。

表7 市民層面問題專家認同一覽表
如表7所示,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市民層面問題排前四位的依次為:市民健身運動科學性不夠、市民健身運動損傷自我防范能力差、市民健身技能薄弱與市民“花錢買健康”消費行為缺乏。由此說明,培養市民健身意識與自我防范意識是最重要的問題。
4.1提高政府對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效益的認識
4.1.1 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是管理創新。社會力量辦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讓社會多元主體共同舉辦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與體育場館建設與運營,而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是社會力量辦體育的重要方面。國家體育總局與浙江省人民政府簽署了聯合在溫州市開展社會力量辦體育試點的框架協議,打造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溫州樣板”。例如溫州呂志武游泳俱樂部的負責人許德道,把原本經營的不銹鋼管廠房改造為游泳俱樂部,得到溫州市體育局的支持。溫州市體育局安排退役的溫州籍亞運會冠軍呂志武到游泳俱樂部擔任總教練,通過游泳進校園、教體融合的方式,在俱樂部培養了大批游泳后備人才。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政策扶持、人才保障等措施支持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項目,成為政府的一項管理創新舉措。
4.1.2 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是體育公共服務組成部分。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若干意見》中指出“在城市社區建設15min健身圈,讓廣大群眾能夠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健身的愿望”。為了解決群眾健身難的問題,政府鼓勵社會多元主體建設及運營體育場館,把舊廠房改造體育場館納入政府構建15min健身圈的規劃之中,并成為政府提供基本體育公共服務的組成部分。
4.1.3 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是低成本實現生態環境改善。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是社會資源再利用,改善周邊環境的重要舉措。 “三改一拆”是能夠充分體現促發展、拓空間、優環境、保穩定、惠民生的要求的重要政策舉措[3]。發改委和體育總局頒布的《“十三五”公共體育普及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利用閑置廠房等拓展體育場地設施。通過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實現社會資源再利用,節省改造成本,優化周邊環境,點亮體育景觀,豐富了周邊居民的體育文化生活,實現了惠民便民的要求,在調研中發現,市民對周邊環境改善與健身條件便利感到滿意。
4.2出臺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相關扶持政策
4.2.1 加強建設“15min健身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2014年46號文件提出建設“15min健身圈”規劃后,多部政策文件陸續發布指引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15min健身圈發展路徑。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利用空置場所等區域建設社區健身休閑設施”、發改委《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利用城市空置場所建設一批方便利民的健身設施”,均表明利用群眾身邊的舊廠房等閑置資源改造體育健身場館是建設15min健身圈的重要舉措。調查中發現,被調查的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項目大部分位于老工業區、現在的城區,周邊現有許多居民住宅,這些舊廠房改造的體育健身場館既是現有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方便周圍群眾參與體育鍛煉,更有利于推進15min健身圈的布局規劃。
4.2.2 對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給予優惠政策。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扶持,例如2017年慈溪市政府出臺了《慈溪市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慈溪市級體育創意產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慈溪市文化體育公共服務平臺認定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在土地、稅收、能源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效果明顯。如慈溪市銳邦體育公園通過政策扶持,改善了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經營狀況,增強場館業主的積極性,爭做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模式的“排頭兵”,有利于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可持續發展。
4.2.3 加強業務指導,提高健身場館的管理水平。當前我國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仍處于摸索探究階段,缺乏專業的規劃與指導。調查中發現,各地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在管理水平與經營現狀有著一定的差異,但總體而言,管理上有特色的場館能呈現出新模式的朝氣。例如銳邦體育公園的管理者來自于企業管理專業,其內部管理自成一套體系,有制度化的管理培訓體系、連鎖推廣計劃等先進的管理方法,通過規范化與專業化經營管理,第二年就扭虧為盈并進一步發展壯大。因此,加強業務指導,提升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經營管理水平,有利于推進該模式的健康發展。
4.3基于場館公務服務績效,構建政府購買服務機制
4.3.1 把場館公共服務納入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不僅是一種觀念形態,同時也是一種運動物質狀態[5]。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健身場館服務標準的提高。把健身場館公共服務納入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對于激發民眾健身熱情、促進民眾參與體育健身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公共產品的需求彈性理論,隨著社會發展,公眾對公共產品與服務的需求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長。因此,健身場館作為公共產品,滿足了民眾的體育健身需求,應納入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范疇,通過多元主體提供場館公共服務來滿足民眾的健身要求。
4.3.2 基于公共服務績效,政府給予相關補助。全民健身作為現代公共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公益性色彩。根據經濟效益狀況調查分析,場館的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門票和舉辦活動,營業支出主要有健身器材購買、場地維護以及稅收費用。雖無負債,但是大部分場館都承受著盈虧平衡或虧損的壓力。為使場館能夠更好地為民眾提供全民健身服務,政府應根據場館公共服務績效靈活選擇價格補貼、按量補貼和總額補貼方式進行資金補助。
4.4提升健身場館經營管理水平,提供規范安全的公共服務
4.4.1 凸顯社會效益,配置智慧設施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以公益的理念做體育產業,以智能化的方式做場館管理,為推動全民健身、提供社會就業機會、提高城市綜合素質等方面提供優質豐富的公共服務。例如余姚華威健身俱樂部同市委宣傳部合作,對優秀市民或市級以上勞模提供免費入場的優惠措施,幫助弘揚社會正能量,促進城市綜合素質提升;同余姚市總工會合作,對持有五一職工卡的人群提供打折的優惠措施;同教育局合作,對7 000名在編教師提供優惠待遇。在堅持公益性理念的同時,華威俱樂部還實施智能化管理,在健身房內配置科學設備和儀器,讓健身人群佩戴有專用健身手環以檢測心率和各項身體指標,為客戶群體提供科技的安全保障;通過設置一卡通的刷卡系統,實現從場館預定、進門到付費、配屬專門的儲物柜等服務流程中無人管理,降低了人工成本;通過綁定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多種付款方式,減少了前臺收銀以及后臺會計的工作量。調查顯示,場館的智能化設施管理對于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場館服務水平十分明顯,這對民營場館的經營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4.2 加強健身場館的體育文化建設。健身場館體育文化建設是場館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影響著場館經營管理的方式和水平。首先,場館應明確其經營理念、目標與定位。例如華威健身會所打造綜合體育服務中心;銳邦體育公園爭創慈溪一流體育場館;百慕達紅連運動中心打造本土連鎖場館運營品牌;羽航體育運動館辦成運動愛好者的嘉年華;溫州市甌海區呂志武游泳俱樂部培養輸送優秀游泳后備人才。其次,強化場館企業文化建設,例如打虎運動館“培養運動情懷”;半島華府運動館“以球會友,健康快樂”;銳邦體育公園“誠信,優質,一流”;百慕達紅連運動中心“團隊、目標、效率、專注”。再次,場館應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例如東論運動中心以全民健身的國家政策作為經營目標,致力于為所有熱愛籃球運動的人提供籃球場地和設施,將社會效益、社會責任和公益性放在首位,將專業、專注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秘訣和法寶,在場館周圍營造“以人為本”、“以體為本”的良好體育文化氛圍,從而實現了在籃球場館經營上極為強勁的實力和極高的水平。
4.4.3 加強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公共體育服務是全面實現全民健身的基礎條件, 是服務于當代體育事業發展的客觀指標[6]。而公共體育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是促進體育市場健康、有序、標準發展目標實現的基本舉措。首先,加強健身場館經營管理的規范化建設,保障體育服務終端消費更為健康且保護其消費人群的財產安全,確保體育服務質量得以規范;其次,加強健身場館服務標準化建設,可以加強場館服務人員的職業資質標準化,為體育公共服務奠定人力資源基礎。例如銳邦體育公園引進職業的健身團隊乃至幼兒體適能團隊進行項目分管,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式對入職員工進行前期的培訓和管理,近年來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產業逐漸擴大,建設并成立多家連鎖健身場館。調研結果顯示,通過建立規范化的服務標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和發展路經,從而實現民營健身場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4.5加強宣傳,提高市民健身意識,培育健身市場
4.5.1 加強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擴大宣傳效果。宣傳教育是提高市民健身意識與培養體育興趣的有效手段,溫州市甌海區呂志武游泳俱樂部、羽航體育運動館、華威健身會所等場館在營銷推廣中注重傳統媒體報道,從而提升了場館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擴大了場館的社會影響。其次,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興起讓宣傳手段和效果有了質的改變,健身群眾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運動App預定場館等。例如東論運動中心與“我奧籃球”App軟件進行合作,對在場館內進行正規比賽的球隊進行技術統計和直播,通過高新的轉播、直播技術,為客戶群體提供優質的場館服務的同時,也成功實現了線上的有效宣傳。再次,以賽事為載體,發揮自媒體功能。例如東論運動中心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利用廣大的客戶群體,尤其是青年人群體對于自媒體設備進行傳播的熱衷和普遍性,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抖音、騰訊微視等各種新媒體進行宣傳,不僅降低了宣傳成本,更提升了宣傳的維度和廣度。因此,健身場館要主動運用新興的傳播技術和手段,充分利用自媒體的強大功能,為提高知名度、打響品牌提供宣傳教育平臺。
4.5.2 通過相關培訓提升市民健身意識與技能。培訓是提升市民健身意識與健身技能的重要途徑,健身場館服務對象是參加運動和健身的市民,吸引市民來場館健身,擴大健身人口,首先應使他們掌握健身技能。因此,健身場館應加強體育技能培訓,從根本上提高市民的健身意識和技能,增強“花錢買健康”的意識,擴大體育消費人口,從而實現健身市場的繁榮。同時,健身場館要主動對接市場,對潛在的健身群體進行健身知識科普與專業體育技能培訓,通過健身科學化與安全防范教育培訓,使健身者感受到健身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4.6加強 “政、商、社”合作互動,提供豐富多樣的健身產品
4.6.1 加強政府部門合作,爭取購買服務。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模式正處于探索階段,該模式在實踐和推廣過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提供土地、能源、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外,還需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資金扶持。例如余姚華威健身中心將公益事業與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向特殊群體優惠開放。如華威健身與政府各部門合作,向“余姚好人”、“道德模范”、教師等群體優惠開放。場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一方面維持了日常經營、加強了宣傳,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4.6.2 加強體育協會合作,擴大組織化的活動與賽事。健身場館與體育協會合作,能提升場館公共服務專業化水平,讓體育協會發揮“專業人做專業事”的作用。健身場館通過加強體育協會合作,利用體育協會的人脈資源與賽事資源,舉辦規模化組織化的體育賽事,能夠有效擴大場館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4.6.3 加強體育俱樂部合作,提供專業化服務產品。體育俱樂部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增進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的非盈利專門體育組織[7]。健身場館與體育俱樂部合作,可以利用體育俱樂部專業化、個性化服務的優勢,引進豐富多樣的服務項目,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5.1 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典型案例呈現良好的效益。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優惠服務特殊人群與優質服務人群面廣泛,并獲得政府體育產業引導資金資助,社會效益明顯;在經營目標上以社會與管理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在管理效益上體現規范經營,安全措施到位并受到媒體關注;在生態效益上實現再利用和降低成本,改善了周邊環境。在經濟效益上收支基本持平,略有盈利,政府給予適度資助,以保證場館運營可持續發展。
5.2 政府、場館、市民層面均存在諸多問題。政府層面存在的問題依次為政府政策扶持缺乏或不夠健全、政府體育專業人才支持缺乏、政府業務指導缺乏、政府經費補助機制缺乏、政府主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等,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場館層面存在的問題依次為賽事帶動健身市場能力不夠、服務缺乏相關標準、業務缺乏體育文化的支撐,尤其是場館以賽事帶動健身市場能力明顯不足等。市民層面存在的問題依次為健身運動科學性不夠、損傷自我防范能力差、健身技能薄弱與市民“花錢買健康”消費意識缺乏。
5.3 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難題破解策略。政府應該重視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的社會效益、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構建購買場館體育服務的機制;提升健身場館經營管理的水平、提供規范安全的公共服務;加強宣傳、提高市民健身意識、培育健身市場;加強 “政、商、社”合作互動,提供豐富多樣的健身產品。從政府、場館、市民三個層面著手,保障舊廠房改造健身場館運營管理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