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祖昱
2021年房企出現“大撤退”,行業充滿悲情,成為房地產發展史上最艱難的一年;2022年,房地產行業告別“白銀時代”,走進“青銅時代”。
房地產業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盡管當下行業有所波動,但壓艙石的地位不會改變,而房企如何在動蕩的局勢找到“生路”?
整體來看,房地產政策層面將繼續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場和保障體系,加快構建高端有市場、低端有保障的住房制度,重點解決新市民、困難群體住房難題,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具體而言,短期內,“四限”調控仍將從緊執行,尤其是核心一、二線城市,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松勁,并嚴堵政策監管漏洞,但政策加碼頻率將趨勢性下降。房地產行業去杠桿還將繼續落實下去,倒逼企業降負債、居民降杠桿。房地產稅也將盡快推出,并擴大試點城市范圍。堅持“房住不炒”,“四限”、去杠桿、房產稅等長效機制將成閉環。
去杠桿仍將是房地產行業主旋律,房企融資的“三條紅線”、房貸管理的“兩道紅線”還將繼續落實,但去杠桿節奏將適度控制。
企業端,涉房融資或將解凍,房企整體融資環境有望明顯改善。支持房企合理正常融資,有序引導企業銷售、購地、融資等經營行為逐步回歸常態。“問題”房企仍需去杠桿,并將杠桿率、負債率降到相對安全的水平,預計融資環境較難實質性改善,資金周轉壓力或將不斷加劇。
2022年,降杠桿仍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行業格局將發生本質變化,短期內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以央企、國企和少量外企、優秀民企為代表的“剩”者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
在一系列政策影響下,2021年房企主動或被動減少融資,融資總量達近五年最低點。
從房地產開發到位資金來看,2021年1-12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201132億元,同比增長4.2%,規模創歷史新高,但增速創近六年新低。
從融資總量來看,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量為13038億元,同比下降25.1%,近五年來融資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增速同時達到五年來的最低點。從融資結構來看,2021年融資占比最高的仍是境內債權融資,占比達到49%。
另外,隨著2021年融資環境不斷收緊,房企資金壓力加劇,違約事件頻發。2021年違約債券不論從數量還是金額來看,均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從具體違約房企來看,違約名單擴大至龍頭房企,包括中國恒大、中國奧園、佳兆業、華夏幸福、藍光發展、協信遠創、中國泛海、北大資源、陽光100等。
由于2021年房企違約事件頻發,市場對于地產風險的擔憂明顯加大,房企海外主體頻頻遭遇下調評級,進一步加大了房企的融資難度,而部分表內財務表現好的企業實際上杠桿仍然很高,房企債務違約或將持續增加。
與爆發危機以及流動性較緊的企業相反的是,優質的白名單企業將迎來率先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四季度政策回暖中,諸多機構和銀行建立了優質企業融資發放的白名單,保利、招商等央企國企和龍湖等優質民企率先進行債券發行。
優質房企可以嘗試拓展包括類REITs及公募REITs等創新型融資,未來公募REITs有望再次迎來擴容,助力房企打通存量資產投融管退全產業鏈條。
當前房地產從“白金時代”跨入到“青銅時代”,企業回歸“剩”者為王。
所謂“剩”者為王:一方面意味著行業集中度將會越來越高,頭部效應愈發突顯;另一方面未來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需要更加穩健的企業,而不是單純追求規模的企業。
因此為了進行高質量發展,經過“大浪淘沙”剩下來的企業將擁有更多發展機會,行業也將賦予它們更多發展紅利。當前的房地產行業正如此前競爭激烈的家電行業,最終經過多輪優勝劣汰,剩下的企業都已成為家電行業龍頭,并且發展相對健康穩定。在行業快速迭代的調整期,如何成為“剩”者,需要房企重新尋找適合企業未來發展的增長路徑,不改變沒有出路。
從戰略角度來看,房企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運營效率。短期來看,房企需保證貨量供應的同時,繼續積極營銷、促進銷售去化及現金回籠。
中長期來看,房企的經營邏輯將向“以銷定投”加速轉變,平衡財務杠桿的同時,亟需回歸產品、持續關注產品升級迭代,加強產品力打造、提高產品適銷性,在日趨加劇的行業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