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泳婉 陳曉瑩
摘要:隨著高校音樂教育的迅速發展,合唱團的建設與管理是大學藝術教育中尤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其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同時也成為了一道“美麗風景”。由學校組建的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合唱團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如何更好的發展及管理使之成為優質的高校非專業合唱團,是相關人士及研究高校非專業合唱團專家所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闡述了高校非專業合唱團的管理現狀,并提出一些關于發展與管理高校非專業合唱團的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管理? 發展? 高校? 非專業? 合唱團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7-0127-03
近幾年,我國藝術教育發展迅速,大學生合唱團屬于高校藝術實踐團的主力軍之一,合唱是通過不同的人聲融合并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一門藝術,需要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使其感受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培養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因此建設高校非專業大學生合唱團有利于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合唱團人數眾多,人員也比較復雜,他們都來自不同的院系,而每個院系學習的實踐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合唱團需要擁有正規化的管理,才能讓合唱團更好的發展。
一、我國高校非專業合唱團發展與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組建了非專業的合唱團并且在不斷的發展,在高校學生的音樂生活中,合唱是一種最受大眾歡迎、最積極活躍的形式,但每個團內所管理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圍繞著“合唱團員”為核心制定一系列的正規化制度是有必要的,但還是有許多高校非專業合唱團因為自身的管理制度問題從而導致合唱團的發展受限,甚至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即使有了學校的各方力量的支持,但是最后還是無法真正形成一個團隊。
筆者對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華南師范大學合唱團、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合唱團、廣東工業大學合唱團等這幾所高校進行研究,并且結合問卷調查的形式發現,各種日常訓練、比賽和演出活動占據了合唱團90%的活動時間,且有部分高校合唱團經常是在有重大比賽及活動任務時會臨時調整訓練的時間,采取短時間的高效集訓。以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為例,該團的日常訓練是每周1-2次,每次持續3小時,如若有重大比賽或活動則會增加排練時間,因為每個團員的學習時間都不統一,因此會盡量把加排的時間放在晚課后進行,在日常訓練時間的基礎上加上周一至周五每晚21:00-22:30,并利用課余時間集訓,從而大大提高了合唱團的排練效率,團員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一起訓練,團員間的溝通與交流會不斷增加,積極性和合作能力也會隨之明顯增加。
高校中的合唱團團員大部分是因愛好歌唱而加入,他們的整體水平不高,音樂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正規的聲樂基礎訓練,都是以“自然聲音”進入合唱團,因此在日常訓練中,有的高校合唱團會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訓練基礎聲音上。據收集的數據表明,90%的同學加入合唱團之前都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培訓,甚至大部分團員都不會看五線譜、簡譜,但是他們對于旋律、音準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因此每個團員在拿到新譜子后,一開始都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去學習識譜,60%的團員會自行使用音樂軟件(模擬鋼琴)去學習,40%的團員更傾向于聆聽統一的錄音進行學習,或者在團內尋找音樂基礎較好的團員幫忙。
在高校非專業合唱團中不僅重視團員們的識譜方法,也會著重音準、節奏以及和聲方面的練習。在日常訓練中會加入一些音程、和弦聽辨,模唱或節奏的訓練,培養他們的音樂能力。和聲是由每位合唱團員發出的不同聲音而構成,因此每個團員在學習歌譜后會進行分聲部或者分小組的練習(大概6~10人為一組),使團員能夠盡快融入其中,激發他們的合作熱情,所有自己練習時所發現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小組去解決。許多團員在獨自演唱時很少出現音準問題,但一到合唱時就容易跟著別的聲部跑音,因此小組練習會更加考驗每位團員的音準、節奏、速度等方面的能力,包括合唱時的氣息、氣口的進入以及曲目演唱時的強弱快慢。個體與整體進行融合時,不僅需要唱好自己的聲部,還需要學會傾聽和聲去配合。
如今,大部分高校非專業的合唱團都比較注重聲音的訓練,只是把作品唱出來,但由于管理機制缺失往往會造成很多問題,通過對高校非專業合唱團的發展與管理現狀的了解,筆者進行了以下思考。
二、對非專業合唱團的發展與管理的深入思考
筆者皆為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的助理指揮,均有參與該合唱團的日常訓練或集訓,跟隨該團參加不同的比賽及活動,并在此積累了很多經驗。對于高校非專業合唱團的發展與管理方面有著一些想法,希望借用此文與大家一同探討。
(一)日常訓練
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的日常訓練分為樂理、合唱訓練、分組開譜的模式進行。在提高團員合唱演唱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團員的音樂素養,增強了合作精神,提升合唱團的團隊凝聚力。
由于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的學生是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年級的非音樂專業學生組成,許多新加入合唱團的團員對于音樂基礎知識了解較少。為了能讓新團員迅速加入合唱訓練,對樂理知識的學習必不可少,但大部分團員對基本的音符、節奏沒有掌握,所以會進行統一的樂理課,通常為一周一節,由該團的助理指揮進行授課。
新團員主要學習譜號、調號、音程、節奏等基本樂理知識,同時進行視唱的練習。經過在課堂上的學習后,下課會布置與本課相關的作業,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上交,以便助理指揮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下一節課的進度安排。在學習閱讀合唱譜中,女高聲部、女低聲部、男高聲部都是閱讀高音譜號,男低聲部閱讀低音譜號,但低音譜號在日常接觸的譜例中相對較少,學生不熟悉,所以對于男低聲部的識譜視唱要加強練習,必要時進行額外輔導,以便于在團隊的合唱訓練中能順利識譜演唱。
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樂理知識和視唱能力后,通過分組開譜的方式熟悉演唱的作品。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音高概念不強,在個人學習的時候,雖然可以逐漸學會演唱自己的聲部旋律,但是沒有縱向的和聲概念。而分組開譜可以很好的鍛煉學生的演唱能力,同時找到在分聲部中出現的音準、節奏問題,提高集體排練效率。
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的分組開譜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小組通常由新團員與老團員以相同的比例混合組成。在助理指揮考核前,小組成員須提前進行磨合排練。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相互磨合,讓新團員迅速了解排練的要求,統一演唱歌曲所需要的音色,使合排能更順利地進行。在小組分排的排練過程中會解決明顯的音準、節奏問題,理解樂譜上的音樂術語并進行演唱。排練好后根據要求的時間到助理指揮處考核,考核時往往會出現許多之前練習時都沒有發現的問題,助理指揮根據大家的演唱提出合理的建議,再進行不斷地練習,若考核不通過則在小組考核后另選時間再次進行考核直到通過。
(二)集訓安排
合唱是一種聲樂表演的藝術形式,不能只是埋頭排練而不參加實踐活動,除了有系統的排練方法和管理方法之外,還需要有更多的藝術實踐的舞臺來展現他們的排練成果。在實踐和舞臺上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因此合唱團會定期參加演出和比賽,演出大部分為校內大型的晚會、自行舉辦的合唱團音樂會等,也會選擇一些國際性比賽或具有意義的國內、省內比賽,并在演出和比賽中不斷學習,提高演唱水平和舞臺表現力。
由于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是由非音樂專學生組成的非專業合唱團,所以在參加重大的演出或比賽之前通常會組織集訓,以保證作品完成的質量。集訓一般時間短任務重,所以在集訓時應該與平常排練時的模式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曲目選擇上的變化、開譜模式的變化、制定出行計劃以及指揮方面。
曲目上的選擇主要是符合比賽或演出的曲目要求,同時考慮合唱團的聲部分配和人員情況進行選擇突出合唱團特點的曲目。
集訓的開譜模式與平常小組分組開譜的形式有所不同,集訓開譜主要由聲部長和助理指揮共同主持,在排練時間內聲部成員集體學習自己的旋律,解決音高和節奏難點,提高合排的效率。
出行計劃主要由合唱團的團長層與助理指揮在出行前根據不同演出和比賽的要求共同編寫計劃,保障出行時團員的人身安全,確保比賽、演出的出行順利。出行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出行的具體時間、在不同時間段內要做的事項、遇到突發事件時團長層的聯系方式、演出或比賽的服裝和化妝要求等。在演出前兩日專門召開一個小型會議提前告知各位團員們,讓團員們對出行的計劃和要求有詳細的了解,使出行的時候效率更高。
指揮作為整個集訓期間唯一的“觀眾者”,發揮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作為指揮,要注意每個環節的操作,不僅要對作品了如指掌且進行細節處理,還需要注意集訓過程中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隨時調動團內的氣氛,用適當的形象教學、親身示范把團員們代入到作品的感情內,同時肩負著增強合唱團凝聚力的重要責任。正確來說,指揮是整個合唱團的“魂”,是引領合唱團前進的“明燈”。
(三)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
合唱團的建設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的建設需要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在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的管理與建設中,廣州大學團委和廣州大學教務處經過協商認定,把合唱排練納入通識類選修課程,每學期認定1分通識類選修學分(藝術與審美模塊),學生正常參加合唱排練并完成排練的要求,期末成績根據學生的考核情況和綜合表現進行評分。這樣使學生在參加合唱排練時在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演唱能力的同時,也能修讀相應的學分模塊,滿足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同時,學校與各學院根據學生綜合能力測評的相關條例,制定加分細則,鼓勵學生參加各項演出與比賽。根據參加比賽、演出的不同級別,所加的綜合能力測評分數也不同,從而激勵學生主動并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個人能力。學校還積極提供各種藝術實踐的機會,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都有合唱團的身影,如廣州大學迎新晚會、廣州大學20周年合并大會等。隨著參加舞臺實踐次數不斷增加,合唱團的演唱能力和水平都會得到提高。
團隊的管理離不開凝聚力的建設,有凝聚力才會促進團隊的持續發展。每個團隊內部應該要有屬于自己獨特的精神,要使每一位團員都具有歸屬感,從而讓每位團員都能夠成為團隊主人,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合唱團長久發展。廣州大學學生藝術團合唱團除了日常排練之外,還有阿卡貝拉比賽和其他團隊活動。阿卡貝拉比賽通常在每學年的第一學期,新團員加入合唱團的時候舉辦。參加阿卡貝拉比賽可以在小組排練中拉近團員間的距離,讓新團員能更好地了解合唱團平時的排練要求,迅速融入團隊。除了阿卡貝拉比賽外,合唱團的團干層還會定期策劃舉辦生日會、外出遠足等團隊建設活動,讓團員們在活動中相互了解,增加團隊凝聚力。
三、結語
合唱歷史源遠流長,合唱是最能帶動與培養高校學生的藝術修養的一門課程,在日常合唱訓練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集體組織觀念,還能從不同的合唱作品中了解中西多元文化,拓展大學生的人文視野。合唱藝術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實踐和普及,對全校師生發揮出了熏陶、感染和鼓舞作用。總而言之,高校合唱團的發展與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所涉及的發展與管理等問題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與重視。從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高校非專業合唱團必須擁有團內獨特且長效的管理機制,才能發展成為優質的合唱團,從而培養更多全方位多層次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梓懿,隋欣.高校合唱團的建設與管理[J].藝術研究,2017(01):196-197.
[2]金瑞峰.高校合唱團建設和發展的宏觀思考[J].黑河學院學報,2016(06):159-160.
[3]韓瀚.楊鴻年合唱教學的教育理念與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03).
[4]李夢晗,吳嚴,石千程,等.試論普通高校學生合唱團的建設與發展——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鑄魂合唱團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A1):104-105.
[5]陳宇.合唱團的運籌與管理[J].黃河之聲,2020(02):170+172.
[6]賴光享.高職院校合唱團的組建與管理——以贛州師專合唱團為例[J].當代音樂,2019(12):50-51.
[7]王麗霞.淺析合唱團的管理思維——以普通高校為例[J].北方音樂,2020(07):231-232.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州大學2020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廣東省大學生學校合唱團建設與發展的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20201107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