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民族器樂文化更是其中的瑰寶。隨著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學校美育和傳統文化進校園,民族樂器課程教學的開設顯得十分重要。民族拉弦樂重奏是運用高胡、二胡、低音二胡、中胡、馬頭琴等我國傳統拉弦樂器來演奏重奏樂器,將其融入地方音樂教育中能夠極大地推動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本文以民族拉弦樂重奏教學在地方音樂中的實踐為研究內容,深入研究了民族拉弦樂重奏教學的重難點,并從準確定位民族音樂、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評價等方面探索出如何加強地方音樂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民族拉弦樂重奏? 地方音樂?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7-0130-04
當前,我國地方民族音樂教育已進入到一個發展的新時代,在教學水平、教育規模等方面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進步,但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地方音樂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地方音樂教育的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點。
一、民族拉弦樂重奏
(一)內涵
重奏是一種常見的器樂演奏形式,是一種由一人演奏的多聲部器樂曲演奏方式,根據樂曲的聲部以及演奏者的人數不同,可分為二重奏、三重奏,乃至六重奏、七重奏等。而民族拉弦樂重奏是指運用二胡、高胡等我國傳統拉弦樂器來演奏的重奏樂曲,強調“整體的均勻、均衡和統一,要求在起奏、分局以及色調的細微變化等方面都達到準確、協調”。由于民族拉弦樂器的音域較窄,且各個樂器之間的音色差異大,給演奏的和諧統一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民族拉弦樂重奏在舞臺演奏出現的頻率較少,其作品不多,將其應用于教學實際中更是少之又少。
(二)難點
民族拉弦樂器在彈奏時沒有指板,只需要根據樂曲以不同力度劃撥按弦,便可以在同一音位發出不同的音高,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應當注意控制按弦力度,使其所發出的聲音合乎作品需要。揉弦的快慢、力度、幅度以及手指的松緊程度等都會直接影響發音效果,演奏者左手的力度和技法的把控程度將成為影響作品演奏效果的關鍵難點之一。
拉線樂的換把也是其演奏的關鍵難點之一。在換把過程中,大多數演奏者為了把音找準,往往會不自覺地將手停留在琴弦上,很容易發出多余的聲音,進而影響作品的和諧完整。例如在演奏具有戲曲風格的獨奏樂曲時,往往會使用較多的上滑因、回滑音、墊指音等突出作品的特點,但在演奏過程中嚴禁出現多余的滑音來影響整個作品的干凈、利落。同時,換把動作是一個全身性的協調動作,演奏者在換把時,還應當確保左臂與手動作的連貫、松弛,與上半身、左臂形成一個整體的運動動作。
拉線月的運弓也是影響作品演奏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只有適當的弓速和力度才能夠發出平穩、結實的聲音,如若在運弓過程中不注意弓速、力度的控制,很容易發出像棗核狀中間弱兩邊強的音。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應當根據音樂作品的需要準確把握和控制運弓的速度和力度。此外,演奏者還應當注意同他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形成相互傾聽、相互配合的演奏關系,以便形成良好的演奏效果。
(三)訓練
隨著民族拉弦樂器寫作手法的不斷提升,演奏表現力也越來越多元,演奏作品也層出不窮,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技術已迫在眉睫。具有扎實的演奏基礎是駕馭豐富多變的作品的基礎和前提,而這一演奏基礎的形成則依托于對其技法的反復訓練,才能熟練掌握這一演奏技能,形成肌肉記憶,才能確保演奏效果的穩定。
音樂的基本素養是指包括音的高低、音的強弱、音的長度以及音色等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這些基本要素的相互結合,形成了曲調、曲式、織體等音樂常用的“形式要素”,對于民族拉弦樂器來說,追求音樂的基本要素也是其在專業教學和基礎訓練中不斷努力的方向和重點。在音準方面,應力求音高無偏差,一方面,演奏者應當將拉弦樂器常用的調以及各把位指法爛熟于心;另一方面,還應當通過多種方式來反復練習提高音準的控制力,以確保把位指法演奏正確規范、出音準確干凈。在節奏方面,可以參考打擊樂的訓練方式,合理利用節拍器機械化速度特點進行訓練,將重音和拍點熟記于胸。在民族拉弦樂器教學中,還應當加強對學生合作能力的訓練,通過反復訓練,力爭做到心手合一。
二、將民族拉弦樂重奏教育應用于地方音樂的意義
(一)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構建
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統音樂文化更是如此,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地方性音樂文化,其中民族樂器是我國地方性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地方音樂教育中,能夠有效推動其發展。例如,完善了地方音樂學科教材的建設。民族樂器是在地方民族音樂的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又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完善,故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在地方音樂學科教材上的制定和編寫,進一步豐富了音樂課程內容,推進了教材建設的進程。
(二)推動學生全面提高
民族拉弦樂重奏有著較高的技術性,要求演奏者能夠熟練掌握演奏技能,在演奏過程中還強調音樂情感的表達,要求演奏者應當具備較強的音樂理解和感悟能力,并將其充分融入到演奏過程中。將民族拉弦樂重奏融入地方音樂教學中,能夠有效推動學生全方面成長。一方面學生能夠借助對民族拉弦樂重奏內容的學習來加強自己的演奏技術以及視奏、樂理、視唱等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夠在學習和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審美感受,進一步提高其審美能力。此外,民族拉弦樂重奏的教學是由獨奏、重奏、合奏等形式組成的,是一項多人參與的集體音樂活動,在演奏中各個演奏者應當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完成這一表演,因此,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是這一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團隊意識,培養合作精神。
(三)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藝術是不同文化的符號載體”,記錄了不同階段人類思想文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加強對藝術的學習,能夠溝通現代文明同傳統文化的聯系,從而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認識。而民族拉弦樂重奏便是我國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不同時期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并呈現出獨特的色彩,將其融入地方音樂教學,通過樂器和作品的教學為學生展現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探索發現其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發展民族音樂藝術,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三、當前我國地方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音樂認識不足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各行各業發展進入了繁盛期,尤其是在社會文娛方面,影視、網絡以及大眾媒體的百花爭放,極大地拓展了大眾獲取音樂的途徑,在此背景下,流行音樂等現代音樂迅速席卷社會音樂市場,嚴重沖擊了我國民族音樂,使其進入到發展的窄胡同。與此同時,大多數人們對于民族音樂仍保有一種偏見,認為民族傳統音樂過于土氣,不夠時尚,因此很少有學生主動了解和學習民族音樂,新一代群體對本民族音樂的一無所知使得民族音樂處于后繼無人的危機中。民族拉弦樂器是民族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數學生對民族拉弦樂器學習興趣一般,在地方音樂中加強民族拉弦樂器的教學難度較高。
(二)教學資源不足
首先,內容資源有限。民族拉弦樂重奏在地方音樂中的實踐,是建立在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如若脫離了其民族音樂特色而進行非地區非民族的音樂教育,則背離了其課程開發的原本目的,剝離了民族音樂同音樂教學,無法有效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但現實環境下,民族音樂資源長期以來被學校音樂教育忽視,導致民族音樂在地方音樂教學中所占比例較低,無法有效提高其教學實效。其次,教學設備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圖書資料和教學設備兩方面。從圖書資料方面來看,無論是中小學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藝術類圖書資源在我國學校圖書資料中所占比例較低,資源十分有限,而涉及到民族拉弦重奏內容的圖書更是少之又少。從教學設備來看,大多數學校信息化建設力度不足,無法有效借助互聯網來提升教學實效,同時相關樂器不足,無法有效滿足目前的教學需求。
(三)教學質量較低
1.教學模式單一
教學模式是課程設計、教材原則、教師活動組織的基本框架,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而在實際音樂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其多樣化的特點,采用單一滯后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音樂教學實效。首先,隨著教育學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漸受到了各個教育者的認同和推崇,但在實際中,處于教育一線的音樂教師仍堅持知識本位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為教學的主體,采取“填鴨式”的模式進行知識教學,強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長此以往無法積極調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其次,當前,“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教育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音樂專業教學中,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未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優勢,使得其教學模式同當前的教學實際不相適應,也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2.教學內容貧乏
首先,民族拉弦重奏內容豐富、設計范圍較廣,但當前對于民族拉弦樂重奏教學而言,大多數教師使用的是樂器教學普適性教材,或是由部分教師自編講義,并未系統的、有針對性的開發這一教學教材,無法有效提高音樂教學實效。其次,實踐性教學不足。對于地方音樂教學來說,理論教育固然重要,但實踐性教育同樣也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唯有實現理論性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的相互統一,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專業知識與能力,而當前,大多數音樂教師往往只是按照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未能同音樂實踐相結合,很容易導致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單一和實踐能力的不足,不利于其音樂素養的提高。
(四)教師資源不足
近幾年來,我國音樂教育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進步,但音樂教師資源仍是供不應求,無法有效滿足當前的教學需要。首先,音樂教師數量較少。音樂教育在我國教育結構中所占比重較低,因此在學校人事管理中,相較于其他科目的教師,音樂教師的薪資待遇較低,無法有效吸引大量人才的進入。其次,教師整體專業素養較低,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教師專業素養不足,我國大多數音樂教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接受的是普通院校音樂體系的教育,并未真正接觸過音樂時間,導致其在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方面存在單一性。其二是教學水平較低。當前我國大多數音樂教師往往重視對自身音樂素養的發展,忽視了教學能力的提高,導致其在教學課研方面的能力十分薄弱,無法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內容。
(五)評價機制不完善
教學評價是整個規劃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能夠引導、規劃、激勵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其教學質量,而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在此環節的工作效率仍有待提高。首先,評價主體單一。多數高校在規劃課程中仍以教師評價為主,而教師因長期的理論教學影響,導致其思維、價值導向受限,僅僅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評價,久而久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逐漸突出,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其次,忽視過程性評價也是影響高校評價效果的重要因素,當前大多數高校往往通過期末考試的方式看學生學習了多少內容,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這使得學生敷衍應對日常的規劃學習,在臨近考試前復習,使得規劃評價考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將民族拉弦樂重奏教學應用于地方音樂的實踐策略
(一)準確定位民族音樂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各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國文化生態和文化環境在近幾年來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快餐文化在商業運作的裹脅下嚴重沖擊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使得我國民族音樂生存發展空間不斷萎縮,加快地方民族音樂的保護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學校、政府、社會應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擔起重要責任,守住民族音樂生存發展的土壤。從政府方面來看,一方面應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地方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應當加強宣傳力度,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等媒介大力宣傳民族音樂,提高其社會影響力。從學校方面來看,應當加快地方民族音樂教學建設工作,將民族音樂教學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中,統籌協調、合理規劃,推動民族音樂教學的有序發展。例如,學校可以將民族音樂教學的課時安排、考試制度、教學標準等納入教學大綱中,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有效的指導。從社會方面來看,應當加快創新,打破舊的演奏技法限制,不斷豐富民族拉弦樂器的表現能力,創作出更多以民族拉弦樂重奏為代表的民族音樂作品。
(二)豐富音樂教學資源
首先,加強對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通過實地調查、文獻檢索等方式探索民族拉弦樂重奏音樂資源,深入挖掘其中的精華部分,并將其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實現民族拉弦樂重奏與地方音樂教育的融合發展,推動其持續發展。其次,學校還應當進一步完善教學資源,一方面應當不斷擴充民族拉弦樂重奏相關圖書資料資源,提高其在學校藏書中的占比,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另一方面,還應當加快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信息化平臺,滿足教師教學需求。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學校應當完善其人事管理制度,一方面完善教師培訓制度,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教學培訓活動,既要不斷加強鞏固教師專業基礎知識,還要將最新、最前沿的音樂知識傳授給教師,切實提高其專業素養;另一方面還應當完善教師考核、激勵制度,通過提高教師薪資待遇、暢通晉升渠道、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等方式來引導、激勵、規范教師的工作行為,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其次,教師也應當積極履行其責任義務。一方面應當與時俱進,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另一方面應當規范自己日常行為,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感染學生、熏陶學生,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進步。
(四)提高教學質量
1.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填鴨式”音樂教育取得的效果并不好,同時還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要想有效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就應當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一方面教師應當加快轉變教學理念,堅持學生本位的教學原則,在教學課堂中賦予學生更大的主導權,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依據其自我需求和興趣展開內容學習。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切實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提高教學實效。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以豐富、真實的音樂案例作為教學內容,將一些抽象的、概括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這一內容。此外,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還可以借助互聯網來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學校可以打造線上音樂教學平臺,打破教學的時空界限,讓學生隨時隨地便可以進行音樂學習。
2.豐富教學內容
首先,加快教材編寫。政府或相關組織機構可以組建教材編寫小組,在民族拉弦樂重奏音樂特點和固有音樂價值觀的基礎上編寫出包括音樂體裁、音樂形式、音樂風格等在內的教材,同時,還應當加強教材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使其能夠適應學生發展和社會實際。其次,教師還應當加強音樂教學實踐,一方面學校可以制定音樂專業藝術實踐制度,要求學生每學期必須參與一定次數的實踐活動,以此提高師生對音樂實踐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舉辦音樂會、合唱團等形式多樣的社會藝術實踐活動,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舞臺實踐能力。
(五)完善教學評價
首先,高校應當豐富評價主體,將學生自評、同學互評、企業評價等納入評價范圍,從學生個人、同學、企業主體視角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評價,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次,高校應當加強對學生規劃課程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通過課上評價、課后評價、課外實踐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進行綜合性評價,從而促進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規劃課程學習,不斷提高自我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此外,高校還應當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規劃課程評價,使其適應教學,發揮對學生能力提高的積極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羅曉海.論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理念——以構建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為例[J].四川戲劇,2014(02):162-164.
[2]許虹.賞析中華傳統民族音樂 增進文化認同與理解——以高中《音樂鑒賞》民族音樂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11):32-34.
[3]吳彬.高職院校民族弓弦樂器重奏之教學難點研究[J].北方音樂,2020(13):106-108.
[4]高宇.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以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某小學為例[J].黃河之聲,2019(16):130.
[5]張天彤.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關于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J].中國音樂學,2004(01):101-115.
[6]魏艷梅.傳承音樂之源 弘揚民族文化——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藝術評鑒,2018(07):121-122.
[7]和云峰.民族音樂教學與作曲人才培養芻議——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若干教學與實踐為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8(01):47-54+99.
[8]呂鈺秀.如何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作曲家——從“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與作曲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議題說起[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7(04):15-19.
[9]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的對策研究——以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原則為例[J].當代音樂,2016(07):17-21.
[10]劉珂,孫靜梅.本土音樂文化視域下高師鋼琴民族音樂教學探析——以郭志鴻《云南民歌五首》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4(05):94-100.
作者簡介:馬賽賽(1976.06—),女,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胡專業演奏與教學及有關音樂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民族弓弦樂重奏在陜西地方性音樂中的發展與延續性研究,項目編號:2021ND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