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技術的進步,單向信息傳播開始向雙向互動形態轉變,過去形式單一且新聞時效滯后的傳播方式已經與公眾探知復雜事件的需求不相適應。傳播技術的進步和受眾對信息多樣化的需求,倒逼傳統新聞媒體開始以移動終端為傳播載體,在技術、內容、時效等方面開始全面整合,用新的傳播方式來適應時代對信息傳播的需求。特別是5G進入信息傳播領域,催生了大家喜聞樂見的網絡直播,也對當前媒體深度融合產生了巨大影響。文章探討了5G時代網絡直播的興起對新媒體新聞傳播帶來的深刻變化,分析了當前新媒體新聞直播失范的原因,針對當前新媒體新聞傳播困境提出了一些改進直播報道的思路和方向,希冀能夠為傳統媒體利用好、發揮好新的信息傳播手段強化媒體深度融合,更加適應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提供有益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5G時代;網絡直播;新媒體;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3-0095-03
一、信息技術革新帶來媒體傳播方式變革
隨著數字通信技術的快速迭代,移動網絡也從2G發展到4G并迅速進入5G時代,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語音通信和簡短的文字信息傳遞,從圖片到視頻再到形式多樣的網絡直播,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應用層出不窮。
信息技術讓PC互聯網發展到如今的移動互聯網,讓更多人從桌面“大屏”中解脫出來,掌中“小屏”讓辦公和娛樂實現了多樣化和即時性,涌現出了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交互式社交媒體,信息傳播也由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電腦等載體發展到以手機為平臺的移動互聯網時代。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5G的應用,借助“云”的強大能力,信息傳播實現了云、網、端一體化,“超大帶寬”和VR、AR等技術的出現,讓“萬物觸手可及”漸成現實。
由此,信息傳播進入數字化新時代,各種新型媒體平臺廣泛出現并快速完善和升級,讓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每個人都可以擔綱主播,信息傳播因為數字技術的發展發生深刻變化,最終推動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當前,各省級和中心城市重點新聞網站都積極著手構建“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體平臺。定西日報社按照 “移動優先、流程再造、平臺聚合”總體要求,對報社旗下的定西新聞網、新定西客戶端、報紙采編系統、數字報紙、微信和微博等新聞采編業務和流程整體優化,積極探索智能互聯時代的傳播新語態,全力構建定西日報社新聞網絡視頻直播融媒體。
二、網絡直播的興起對新媒體新聞傳播的影響
(一)新媒體新聞在融媒體平臺上的網絡直播實踐探索
隨著5G時代網絡視頻直播新聞的出現,讓新聞傳播“不在現場但勝似現場”,新型融媒體開始廣受媒體和受眾歡迎,隨之產生了一大批深具影響力的融媒體平臺。
2017年,為順應時代要求,進一步謀求自身發展,定西日報社開始入駐新華社“現場云”,初步搭建起自己的網絡直播,極大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視性和時效性,有效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現場云”是新華社運用新媒體技術自主研發設計、建設掌控的移動化新聞生產傳播平臺,利用最新的信息傳播技術,“現場云”新聞直播實現了采集端無處不在,接收端如影隨形,體驗端身臨其境,受眾不僅能全感官介入新聞現場,還可實現與記者的實時互動,甚至是自主切換視角,新聞播報時效獲得極大提升。
例如,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由蘭州日報社發起,聯合甘肅省各市州黨報共同參與的“紅動隴原100年”大型聯合直播活動,定西日報社通過新華社“現場云”新聞直播平臺,將甘肅紅色基因孕育、播撒及遍布的脈絡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生動講述1925至1949年間發生在隴原大地的紅色故事。此次直播活動,不僅增強了線上線下同頻共振的全民共話發展氛圍,也使定西日報社新媒體平臺成功吸引了一批受眾,粉絲量隨之攀升,全媒體矩陣的傳播力、影響力,也跨上一個新臺階。
(二)新媒體新聞讓媒體實現了全新的視聽新聞傳播
在5G技術支持下,移動媒體的發展優勢更為彰顯。同時,手機客戶端小尺寸屏幕閱讀技術,也給媒體提供了利用移動技術實現全新視聽感受的應用場景能力,為開啟輕便、全息、全眾、全球、全面的“現場新聞”客戶端新聞直播體驗創造了條件。
2021年末,定西市第五次黨代會和定西市兩會相繼召開。為全力做好報道工作,定西日報社注冊了“定西日報”微信視頻號,進一步完善了新媒體矩陣,邀請甘肅新媒體集團業務骨干在會前對全體參會記者進行了新媒體業務培訓,并從縣區融媒體中心抽調9名融媒體記者,同定西日報社新媒體采編人員一道組成聯合采編小組,實現了省市上下貫通、市縣多方聯動。
定西日報社新定西客戶端在大大提高新聞生產和傳輸效率的同時,將5G傳輸、流媒體傳輸、移動直播、全景拍攝等技術,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的運用,都融合到報道工作中,第一時間將群眾訴求和政府聲音“秒傳遞”“速互通”。
由此,新聞直播實現了便捷多媒體采集,現場實時回傳的全景式、多維度的文字、圖片、視頻新聞,讓大會盛況更真實更接地氣[1]。
三、網絡直播中新媒體新聞傳播過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新聞直播技術存在缺陷
視頻直播新科技的出現為新聞直播發展打下了基礎,在目前的直播環境下,直播硬件設施、直播播出平臺、流量資費等多方面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但時至今日,完全不發生卡頓、延誤、斷線等情況的直播依然很少。這暴露出直播平臺本身的技術缺陷,直接影響了用戶觀看直播的體驗[2]。
大多數處于轉型中的傳統媒體缺少技術經驗的積累,例如,定西日報社在新媒體建設和融媒體發展過程中,由于財力所限,與其他地方相比,在直播硬件設施和融媒體平臺建設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在打造直播平臺和軟件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較大的技術阻礙。
況且,即便是主流平臺,也需要在視頻播出時實現直播流暢度、回放密集度等方面的改善,解決現存難題迫在眉睫。
(二)“超限效應”引發新聞過時困境
無論是演講,還是人與人交流,如果敘述內容超過10分鐘,就有可能引發傾聽者不耐煩情緒甚至是反感的“超限效應”,不僅傳統新聞直播必須注意避免,網絡新聞直播也需密切關注并高度重視。
雖然在直播過程中,移動媒體技術已經實現了通過視頻、文字、圖片、音樂等豐富直播新聞的可視性,但如果頻繁插入與報道主題聯系不緊密的文字、畫面等,不僅會影響用戶觀看體驗,還會因冗余信息的繁雜引發用戶厭煩[3],出現因“超限效應”導致觀看人數下滑、引發新聞直播陷入“過時”困境的狀況。
(三)新聞直播內容質量難以保障
隨著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文化逐漸興起,網絡熱門詞匯紛紛涌現,加之商業的推動與促進,網絡新聞直播內容失范等情況不時出現。這不僅帶偏甚至帶錯輿論導向,也使網絡媒體的公眾信任度下降。很多網絡主播在進行新聞類型傳播時,大多傾向于選擇與娛樂、生活相關的,為普羅大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因此,迎合人們好奇心、嘩眾取寵的直播往往大行其道,而一些秉持正義之聲、傳遞時事信息的新聞直播平臺的關注量卻很低。
(四)突發性意外引發新聞報道終止
文章認為,新媒體新聞直播所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是由突發性意外引發的新聞報道終止。一般來說,在傳統新聞的現場播報流程中,呈現給受眾的基本上都是經由對新聞素材進行有選擇的刪減、重組后的內容,新聞報道失誤情況很少出現。但在進行網絡新聞直播時,由于記者所傳送的是現場新聞,傳統新聞直播中提前規劃、后期剪輯等條件不復存在。尤其在突發性新聞直播現場,可能還面臨與報道對象之間的對立,甚至沖突等不確定風險。這些風險,極有可能導致直播中斷事件。
四、從網絡直播的興起看未來新媒體新聞的傳播趨勢
(一)創新互動需求,完善傳播方式
最大限度還原事件現場,滿足受眾參與新聞、與新聞互動訴求,是網絡直播最顯著的特征。如何打破擅長圍繞主題性、成就性、儀式性進行新聞報道,卻不擅長將分析、問題、民意以及解決之道融入報道之中的怪圈,是主流媒體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如何在網絡新聞直播報道中樹立“主流、真實、權威、親和”媒體形象,拓展社會新聞涉獵范圍,創新互動需求,完善傳播方式,是主流媒體的必由之路。一些主流媒體在這些方面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嘗試,給網絡新聞直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在當前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情況下,定西日報社會也將利用好“新定西”客戶端、微信、微博和抖音等視頻直播APP,根據新聞事件不同的報道視點,靈活運用直播和長、短視頻相互切換等手段,對新聞熱點和重要現場進行360度全覆蓋、畫面合成無縫流暢、開放彈幕評論、增強交互性和趣味性式的直播,讓受眾通過全景視頻實現沉浸式體驗。這種把新聞信息植入視頻的傳播模式,不僅具有主動傳播、迅速傳播、成本低廉等優勢,所產生的視覺沖擊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新聞的表現張力。
(二)提升主播素養,優化播報質量
隨著5G傳感器使用量的激增,在移動化趨勢明顯,入口和媒體多元的信息生態中,各種信息傳播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傳播渠道,并由此獲得相應的訪問量。從抖音“人人都是自媒體”、網商平臺“行行都能出主播”的發展趨勢中不難看出,一個全民主播、人人主播的時代已經來臨,傳統新聞主播都是由訓練有素、具備新聞職業素養的專業人士擔任的既定格局被打破,播報形式也由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嚴肅莊重的范式,向豐富立體、形式多樣轉變。
同時,網絡新聞直播的時效性、互動性傳播特征,也對新聞主播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語言組織上,要恰如其分地運用網絡語言以適應大眾追求新鮮感的心理需求;在報道風格上,要本著吸引受眾的目的,力求新穎、有趣;在報道內容上,要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客觀還原事件真相,等等。
為此,定西日報社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做出了一些嘗試,比如在重大主題宣傳時,跨部室抽調新聞職業素養高、形象氣質佳、語言風趣、具備快速整合和冷靜應對能力的記者進行現場直播。作為新媒體新聞直播工作者,要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培養“我是主播”意識,從多方面提升自己:既要鍛煉快速整合和冷靜應對的能力,也要具備以準確、快捷、形象、風趣的語言傳遞新聞內容的能力,且要把握好新聞直播節奏感,以全方位掌控新聞直播場面。
(三)加大移動網絡新媒體新聞直播監管
拓展新媒體新聞直播發展空間,離不開法治保障。針對在5G技術所提供的“無與倫比的快” “什么都能通訊” “最佳體驗如影隨形”表述環境下直播平臺快速發展、直播人數迅猛上升的現實,數字網絡安全已經融入國家數字化原生安全體系之中,也標志著國家對移動網絡媒體的監管也向更高層級加速邁進,態勢感知、科學決策、風險防范以及應急響應能力不斷增強。
不過,涉及加強新媒體新聞直播領域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網絡秩序可管、可控的法律法規還亟待完善。
例如,目前定西日報社網絡安全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網絡結構、保密等級、系統軟件、安全防護和制度建設、應急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環節。為推進信息網絡的健康發展,在加強網絡安全的同時,也要把握好“秩序”與“自由”的平衡關系,既要積極構建網絡正面輿論引導新格局也要防止“一刀切”[4]。
主流媒體作為我國引導正面輿論的主力,在加強移動網絡新媒體新聞直播監管工作中,應自覺肩負起建設“綠色網絡生態環境”的重任,積極摸索平臺監管機制構建的有效路徑,注意積累網絡監管經驗,在進一步完善媒體新聞直播平臺審核機制、豐富新聞直播內容等方面,給政策制定部門提供有益借鑒。同時,要加大、加快與行業優勢平臺的合作,進一步完善直播行業專門監督機構職能,發揮網民監督、舉報作用,杜絕新聞移動直播中違法行為的發生。
五、結語
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的更新迭代,正在催生媒體領域前所未有的變革,在當前融媒體傳播格局下,黨媒尤其是貼近基層的地市級黨報必須牢記使命,切實肩負起輿論引導的職責使命,利用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提供的黏性和張力,積極打造新聞直播平臺,用數字化賦能采、編、播等新聞生產流程,多層次采集、多角度呈現、多維度解析新聞,進一步激活和釋放主流媒體強大的原創新聞生產能力,搶占輿論制高點,用強大的新聞引導力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正能量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董江波,劉瑋,任冶冰,等. 5G網絡技術特點分析及無線網絡規劃思考[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17,30(1):4-6.
[2] 姜睿. 5G時代電視媒體如何擴展新聞直播的優勢——以金華廣播電視臺《百姓零距離》為例[J].傳媒,2020(5):46-48.
[3]曾哲君. 5G通信技術推動物聯網產業鏈發展[J].通訊世界,2017,7(12):2-5.
[4]魏軍. 5G通信技術推動物聯網產業鏈發展[J].集成電路應用,2017,34(1):5-6.
作者簡介 戴雯,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編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論新媒體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