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傳統的媒體生態和報道形式發生轉型性改變。時政新聞報道與受眾信息需求不相匹配,如何提高受眾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成為媒體亟待解決的難題。文章從數據新聞在時政新聞報道中的應用角度出發,結合近年來時政類數據新聞報道實踐,分析時政類數據新聞報道優勢、存在問題和優化策略,闡述時政類數據新聞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互聯網時代,時政類數據新聞報道雖然展現出一定的優勢,但仍然存在數據來源混雜、內容深度淺薄、呈現形式單一、忽視老年群體的閱讀障礙等現實問題。因此,媒體需要建立共享數據庫、深耕新聞內容生產、運用現代化技術、培養復合型數據人才,旨在進一步提高時政新聞傳播效率,擴大時政新聞影響力。
關鍵詞:時政新聞;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效果;敘事邏輯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3-0101-03
在大數據技術日漸成熟的今天,數據新聞的出現無疑是新聞媒體創新敘事角度和呈現方式的重要突破。時政新聞在媒體宣傳中處于中心位置,是傳達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媒體形象、擴大影響力的重要載體,然而由于時政新聞本身的復雜性和枯燥性,其傳播效果低下,媒體的報道風格與受眾的信息需求不相匹配,轉變新聞報道敘事方式、創新傳播路徑是新聞媒體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
當下,時政新聞數據可視化的呈現形式主要有傳統圖表、圖解、時間軸、數據地圖、動畫視頻、數據漫畫等,其中以靜態呈現為主。近年來,我國新聞業在時政新聞數據可視化實踐中進行逐步探索,澎湃新聞“美數課”、搜狐“數字之道”、網易“數讀”、騰訊“數據控”、人民網“圖解新聞”、財新網“數字說”、新浪網“圖解天下”等數據新聞探索以新聞事實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為依托,通過構建多樣化的敘事角度,闡釋同一新聞事實的不同側面,重塑媒體格局。基于對數據的抓取、整理、分析和可視化呈現,時政新聞在互聯網時代變得通俗易懂,兼具可讀性、生動性和社交性,不僅讓嚴肅的時政新聞報道更富有人情味,也讓受眾獲得參與公共事務的現場感,提高時政新聞傳播效率和擴大影響力。
一、時政類數據新聞報道的優勢
(一)可讀性和社交性增強,擴大年輕受眾群體
數據新聞依托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實現新聞可視化,讓受眾在視覺、聽覺等感官體驗上享受參與社會議題的現場感和沉浸感,利用圖表、動畫、視頻等將復雜枯燥的時政新聞變得生動有趣,便于受眾理解接受,優化受眾的閱讀體驗。此外,數據新聞可視化增強了受眾的社交屬性,受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可以通過評論、留言、點贊、發彈幕等進行互動,促進年輕群體對其進行二次傳播,增加年輕群體參與社會議題的歸屬感。如澎湃新聞的“美數課”數據新聞作品設有讀者跟帖區,受眾可以對其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同時也可以與其他網友進行實時在線的討論互動,一方面提高了受眾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另一方面也為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民生借鑒,發揮媒體的社會價值。
(二)凸顯新聞細節,增強人文情懷
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通常只是對當下某一個時政新聞的具體呈現,缺少對同類時政新聞的歸納分析[1]。而數據新聞利用大量的數據對宏觀時政新聞進行分類梳理,展現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的同時,善于捕捉新聞中具體可感的細節,從細節之處凸顯新聞價值,給受眾帶來知識上的補充和情感上的共鳴。如人民日報的數據新聞作品《百年征程》,利用一幅H5長圖從夢想啟航、探索前行、艱苦奮斗、改天換地、改革新貌五個維度講述建黨百年的歷史進程,展現百年征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將宏觀歷史具體化,受眾從中可以從中解讀出黨的光輝奮斗史,感受時代的變遷和個人存在的關聯,引起愛國主義的情感共鳴。
(三)提高傳播效率,加快媒體融合進程
時政新聞常涉及權威和復雜的國家大事,普通受眾理解起來有些難度,經過媒體對數據的整合分析,便于受眾理解其中的重難點,簡單、有趣的可視化呈現激發受眾的分享欲,進一步擴大時政新聞傳播范圍。此外,可視化呈現對數據的抓取、整合、分析能力要求高,媒體需要加強與各平臺的合作交流以實現數據的準確性,后期通過多媒體、多平臺的聯合互動實現數據共享和數據透明,進一步提升媒體公信力。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紛紛入駐微博、微信、抖音等傳播平臺,還與當下熱門門戶網站、自媒體機構合作,從多個維度實現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
二、時政類數據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一)數據溯源和處理影響時政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當前,由于我國的媒體數據庫建設進程滯后,媒體可以引用的權威數據源單一,且部分媒體在引用與時政新聞相關數據時沒有清楚標明數據來源,容易誤導受眾。同時,部分媒體為搶第一報道,在沒有弄清楚數據真假的情況下就發布新聞,嚴重違背職業道德,損害媒體公信力。此外,由于時政新聞與備用數據之間存在時間差,數據的更新滯后造成新聞單一片面,且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對其專業性要求較高,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新聞事實報道的同步更新,數據新聞的時效性受到影響,失去原有的報道價值。
(二)盲目追求數據可視化,忽視時政新聞的深度
英國《衛報》數據新聞編輯西蒙·羅杰(SimonRoger)提到,“數據新聞不單單只是圖形或者可視化呈現,而是要用最好的方式去敘述新聞故事只不過有的時候這些故事需要使用可視化手段來講述”。新聞報道傳遞的不僅是事實,更是一種價值立場。在我國,數據新聞的熱潮讓許多媒體急于求成,運用新奇的可視化元素設計呈現新聞,較少關注時政新聞內在的敘事邏輯和本質特征,更多的是簡單地羅列數據,利用數據作為論據論證觀點,而不是用數據推導論點,沒有對數據進行篩選和過濾,報道浮于表面,沒有體現新聞內在價值,造成受眾閱讀疲倦,甚至引起受眾的反感和抨擊[2]。如在疫情期間,部分媒體在進行疫情確診及病亡人數的可視化呈現時使用過于鮮亮的色彩,刻意追求花哨、酷炫的數據呈現形式,忽視疫情之下人們所遭遇的苦難色彩,給受眾帶來情感上的不適。
(三)呈現形式單一,缺乏動態交互式傳播
由于國內的可視化技術薄弱,目前數據新聞作品的呈現形式主要是靜態圖表,在圖表基礎上創新圖表的表現形式,由此衍生出數據地圖、時間軸等靜態形式,輔之以簡單的動畫,受眾通過點擊即可了解媒體預設的信息,這一方面缺乏受眾對時政新聞的深度參與和互動,另一方面媒體的主觀性增強,弱化媒體服務受眾的功能。此外,由于時政新聞內容深度的差異,并不是所有時政新聞都適合靜態的呈現[3]。一些深度報道跨越的時空限度復雜,往往需要動態的呈現才能更好地理清新聞脈絡、詮釋內容實質。例如,在講述輪船的安全隱患時,國外ProPublica媒體團隊設計出輪船形象的交互式數據新聞作品,根據船的不同部位一一向受眾闡述輪船上的安全隱患,并在網頁的左邊欄提供了搜索服務,受眾可以搜索在美國航行的300多艘輪船的信息,理清新聞事實的邏輯線索,便于受眾隨時隨地自主查看輪船信息,實現了交互式的信息傳播。
(四)忽視老年群體對時政新聞可視化的接受度
老年群體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高于年輕群體,是媒體時政類新聞不可忽視的受眾群體。然而,媒介素養的高低與媒介選擇和使用結果有著直接而密切的聯系,老年群體由于個體經歷原因,他們的媒介素養普遍較低,是網絡傳播中的弱勢群體。老年群體的信息需求與媒體的個性化輸出存在數字鴻溝,部分媒體的數據新聞作品比較復雜,且涉及的交互性查閱讓老年群體無所適從,片面迎合年輕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忽視了老年群體對數據新聞的接受程度。
三、時政類數據新聞報道優化策略
(一)提高數據收集質量,建立媒體專題數據庫
大數據時代,結構復雜、冗余度高的數據造成數據新聞報道的質量低下。由于數據來源單一,數據信息冗雜,建立媒體各自的數據庫必不可少。媒體權威數據庫的建設須集結社會各方力量,通過合作共享、購買、采集等多種方式集合數據,同時還需要開放一部分可共享的數據與合作方共同使用,形成共創共享的合作機制[4]。如日本《讀賣新聞》很早就擁有了自己的媒體數據庫,受眾可以進入其數據庫網站,自行搜索建報以來所有新聞報道的索引檔案。同時,《讀賣新聞》還和美國地方媒體進行合作,聯合建立海外版的新聞數據庫,以供全世界受眾查閱,實現了數據的開放與共享。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時政專題類數據新聞對時效性的要求較高,需要媒體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提前對數據進行統籌規劃、重點突破,以應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宣傳報道。如建黨100周年、全國兩會、冬奧會等極具報道價值的重大新聞事件,媒體可以提前收集整合各方數據,形成專題數據庫,為后續的新聞宣傳提供數據借鑒,增強新聞報道競爭優勢。
(二)創新選題角度,深耕新聞內容生產
數據新聞報道的選題往往來自對數據的挖掘、清洗與分析后捕捉到的新聞線索、新聞價值。在內容為王的競爭背景下,千篇一律的時政新聞報道角度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數據新聞的出現無疑在考驗媒體對時政新聞報道角度、報道風格、報道細節的創新性挖掘和選擇。一方面,媒體需要有創新意識,善于挖掘新聞中的細節以凸顯新聞事件的本質,避免千篇一律的無用化報道;另一方面,媒體需要深耕數據發掘,從海量數據中剖析重要的信息,利用數據分析形成媒體獨特的敘事邏輯,由數據價值密度決定敘事主題,而非主觀設定嵌套數據[5]。
數據新聞的本質在于講故事,一個好故事的呈現離不開可視化的表達,但故事本身的內容主線才是新聞報道的價值所在。因此,減少過于煩瑣的形式表達,實現內容的聚焦是數據新聞的關鍵。時政新聞內容的聚焦離不開獨特的報道視角和敘事邏輯,只有做到報道視角、敘事邏輯與呈現形式的統一配合,才能真正展現新聞事實的本質,提高受眾對時政新聞的敏感度和關注度。
(三)多樣化形式呈現,提高內容與受眾之間的關聯度
碎片化閱讀時代,在新聞報道的第一秒吸引受眾的關注是媒體提高時政新聞傳達率的重要表現。僅僅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來留住受眾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時政新聞的內容與受眾的個人生活聯系在一起,并引導受眾進行互動,才能真正實現新聞的有效傳遞。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利用自身資源和技術優勢,以動態交互、視覺裝飾等為主線,以無人機、VR/AR、H5等各種現代化技術為依托進行許多創造性的可視化呈現,對時政新聞進行邏輯化、動態化呈現,給受眾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運用“5G+AI”聲像分析技術,用視頻的方式帶領受眾回顧政府工作報告中贏得的37次共振時刻(掌聲),以音頻共振的視角傳遞國家對未來的期許和信心,振奮民眾創造美好未來的決心和斗志。
同時,在創新可視化表達時需要注意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需求,做到時政新聞的個性化傳輸,凸顯人文關懷。例如,考慮到老年群體對數據新聞的符號、色彩理解比較困難的情況,人民日報根據其閱讀習慣和閱讀障礙提供個性化服務,如加大字號、加深顏色、簡化數據新聞的形式等,實現定制化、精準化的公共數據服務,便于老年群體融入數字化媒體時代,保障老年群體的閱讀權利,實現老年群體的信息需求與媒體信息輸出的統一。
(四)重視人才培養,提高新聞從業者的數據綜合素質
受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影響,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受到巨大的沖擊,數據驅動的新聞報道給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倒逼媒體轉型升級,實現數字化發展。盡管像澎湃新聞、財新網等媒體內部的數據分析人才有20人以上的規模,但還是缺乏專門的數據融合人才,大多是編輯對數據進行篩選和整合。
因此,高校需要重視對數據新聞報道人才的培養,在做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注重加強學生應用性的技能訓練。同時,主流媒體需要與高校加強交流合作,為數據新聞報道人才提供專業的實踐機會。如自2015年起,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就新設立了數據新聞報道方向的專業,與傳統新聞學培養方式相比,數據新聞設置了高數、統計學、編程等一系列數理課程,培養學生的數據挖掘和數據編寫展示能力。此外,中國傳媒大學還與主流媒體如人民網、中國青年網、中國政協報等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可貴的專業實踐機會,在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傳媒大學的部分學生在這些主流媒體中直接參與一線報道,進行同步的數據抓取和分析,廣受好評。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媒體時政新聞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近年來,隨著澎湃新聞、人民日報、財新網等媒體在數據新聞領域作出的一系列成功實踐,越來越多的媒體選擇用數據講故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受眾的閱讀體驗,提高了時政新聞的傳播效率,擴大了影響力。面對數據新聞的浪潮,媒體需要把握主流價值觀,本著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夯實數據基礎,緊跟社會、受眾深度內容需求,報道新鮮又不失內核的高質量時政新聞,不斷釋放數據新聞的潛在效能,拓展其發展空間和新聞價值,進一步鞏固媒體的輿論陣地,充分發揮媒體的社會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 劉志昊.數據新聞在時政新聞報道中的應用:以新華網“數據新聞”頻道時政新聞為例[J].青年記者,2017(26):45-46.
[2] 劉翠.時政新聞報道中數據新聞應用的優化策略[J].傳媒論壇,2020,3(24):70-71.
[3] 喻國明,劉界儒,李陽.數據新聞現存的問題與解決之道:兼論人工智能的應用價值[J].新聞愛好者,2017(6):4-7.
[4] 唐莉娜.智庫型媒體建設主題數據庫的探索與思考:以粵港澳大灣區數據庫建設為例[J].城市黨報研究,2020(12):33-35.
[5] 馮雨陽.用數據講故事:視頻類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研究:以澎湃新聞“美數課”為例[J].新聞世界,2021(11):7-10.
作者簡介 王埡楠,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