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紹基 廖晉
摘要: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早的四大畫院之一的廣東畫院,在不同歷史時期,充分發揮專業畫院的專業優勢,在創作的“人民性”方面作出表率;通過不斷強化專業畫家個人風格,充分展現藝術個體的面貌。在新的歷史時期,廣東畫院將依托畫院新址的建成啟用,開拓創新,通過一系列發展舉措,進一步體現國辦畫院的引領作用,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文化強國,推動新時代文藝創作從“高原”向“高峰”的邁進,進一步凸顯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肩負起國家、人民賦予的文化使命與擔當。
關鍵詞:人民性創作 個性探索 新舉措 新機制
日前,廣東隆重舉行了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文化強國建設的部署要求,對新發展階段文化強省建設進行再部署、再推動。廣東畫院新址建設是廣東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重點項目,是廣東建設與自身經濟地位相匹配、彰顯文化強省特色的文化地標。廣東畫院自2020年新址項目竣工和啟用起,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在廣東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廣東畫院交出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績單,有力地詮釋了新時代國辦畫院存在及對當代美術發展貢獻的重要意義。
國辦畫院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是黨和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發展民族藝術的重要舉措,具有深遠的文化戰略意義。只有從穿越歷史的目光和審視未來的文化透視中,才能真正凸顯新時代國辦畫院體制的重大貢獻,才能深刻體現新時代國辦畫院體制在當前文化語境中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本文以廣東畫院60余年的發展和建設歷程為例,探討國辦畫院在當下文化建設的新使命與新擔當。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典范
百年來,廣東美術百花爭妍、多元發展,為人民大眾奉獻了許多經典作品,孕育了大批名家大師,也筑就了一座座藝術高峰。廣東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各個學術機構和組織的貢獻,更離不開省內各級專業畫院、美術院校、美協等專業美術機構,特別是國辦畫院在組織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等方面起到的主導性作用。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的四大畫院之一,廣東畫院一直把主題創作作為畫院工作的重點,把主旋律創作作為主要的學術抓手,引領廣東美術的創作方向,是廣東地區主旋律創作的領軍團體,更是廣東美術綜合創作能力的代表。60多年來,廣東畫院在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的熱切關懷下,在省委宣傳部的直接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僅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在國內享有盛譽的杰出畫家,也創作出一大批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為廣東美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作出了榜樣,為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美術事業、文化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多年來,畫院的老中青三代美術家始終能共同參與、努力創作,以精品意識和力作意識,發揮各自所長,調動各種可能的技術因素;在構思、創作等過程中,使自己的創作心緒進入歷史場景,自己的創作情感進入歷史的角色,力求能創作出更多代表性的作品;與此同時,在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積極促進下,廣東畫院歷任的各級藝術家在強調個人特色和多元化藝術面貌的同時,仍然能以歷史的眼光,關注社會現實,體現其應有的歷史責任和社會擔當。這些作品不僅能深刻反映重大主題、國家意志以及民族進程的偉大變化,而且能充分發揮“嶺南畫派”在表現民生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在“人民性”的主題創作方面作出表率,可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典范。
建院初期,廣東畫院聚集了省內一批最優秀的畫家,他們以謳歌“新生活、新建設”為主題,緊密結合當時的形勢任務,將文藝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作為創作的目的和評價的標準,以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作為創作指導,創作出一批高水準、高品位、體現時代特征的作品。其中有,關山月的中國畫《江山如此多嬌》(與傅抱石合作)與《煤都》、方人定的中國畫《旱年不旱》、張幼蘭的中國畫《血淚童工》、余本的油畫《到田間去》、黃新波的版畫《太陽從我們手上升起》、蔡迪支的版畫《南海漁人》等,藝術家們紛紛在深入生活和革新傳統、創作圖式和語言風格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建院后第二個十年,廣東畫院與不少重要的美術機構都停止了美術創作和教學活動,廣東省文藝辦公室、廣東省美術工作室取代美協、畫院,成為官方美術創作機構。但廣東畫院藝術家們在這個充滿革命激情的年代和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依然積極參與我國美術史中這段最為獨特的創作活動,創作了不少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的作品。關山月的《綠色長城》《俏不爭春》,林墉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好得很》,伍啟中的《心潮逐浪高》《東方欲曉》,王維寶的《人民勝利了》,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漁港新醫》,湯小銘的《永不休戰》《女委員》,湯集祥的《耕海》(與余國宏合作),黃新波的《怒向刀叢覓小詩》《春華長艷》,以及陳衍寧、湯小銘合作的連環畫《無產階級的歌》,林墉、陳衍寧、伍啟中、湯小銘合作的宣傳組畫《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等都是其中的經典作品。
改革開放時期,廣東作為前沿地在經濟等各個領域全方位高速發展,美術事業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的廣東畫院藝術家們把目光投向社會的現實狀態和個體生活經驗,以更為開放的態度、獨立的視角去面對社會文化和自身的創作問題,創作了大批反映社會現實狀態的作品,以對改革開放以來新生活的熱切表現,繼續引領主流美術創作的傾向,又迎來新的輝煌。通過近40年的改革探索,廣東畫院老一輩藝術家煥發藝術青春,中青年的美術骨干和創作主力更是不斷崛起,日漸成熟,不斷地充實了廣東美術界。老中青三代的藝術隊伍日益壯大,在全國展覽中屢獲大獎,人才輩出,令廣東畫院的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其中,如關山月的中國畫《龍羊峽》、王玉玨的中國畫《賣花姑娘》、林墉的中國畫《訪問巴基斯坦寫生作品》(系列)、伍啟中的中國畫《康有為》、湯集祥的中國畫《舊中國的一件真實事》、尚濤的國畫《大器》、劉斯奮的中國畫《新權力女性》、許欽松的中國畫《南粵春曉》、李勁堃的中國畫《大漠之暮》、李東偉的中國畫《中國城市·道》、黃國武的中國畫《金龍寶地》、周正良的中國畫《標兵》、崔躍的中國畫《瑪秀吉與貢去卓瑪》、方向的中國畫《豐年》、林藍的中國畫《夢·澳門·1999》、湯小銘的油畫《讓智慧發光》、陳衍寧的油畫《新浪》、林宏基的油畫《停泊游艇的碼頭》、劉仁毅的油畫《老少平安》、林永康的油畫《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孫洪敏的油畫《女孩·女孩》、宣新明的油畫《漁》、李節平的油畫《小夫妻》、顏蘇平的油畫《3G生活》、黃新波的版畫《創世紀》,許欽松的版畫《潮的失落》,林宏基的水彩《最后的寧靜》,等等。
2019年至今,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為了更好地詮釋“革新”“現實”“兼容”的廣東文化精神,廣東畫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建黨百年、冬奧會等一系列重大時間節點上,圍繞全國、全省的各項大型美術創作任務,以及抗擊新冠疫情等的工作部署,在新址建設落成啟用、畫院搬遷等重要時刻,不斷開展各項大型主題創作?!耙詧F隊方式進行大型集體創作”也重新成為廣東畫院這個時期學術活動的新亮點,并誕生了不少巨幅作品,如分別體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大型集體創作巨幅中國畫《南粵先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百花齊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冰雪精神》(系列),以及許欽松、黃唯理、陳映欣等合作的近二十米長的中國畫《云涌珠江》,李勁堃創作團隊的中國畫長卷《盛世珠江》《長江之歌》,林藍創作團隊的中國畫《長流不息》,孫洪敏工作室團隊的油畫《深圳速度》《對外開放新格局》等,還有藝術家個人的創作,如許欽松的中國畫《高丘之下必有浚谷》、李勁堃的中國畫《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林藍的中國畫《梅堅如鐵·武漢2020》《住有綠居·深圳2020》《蓬勃》、馮少協的油畫《中國共產黨黨員——鐘南山》《經濟特區(系列)》《中國,崛起!》、鄭阿湃的《大灣區來客》《南粵雄風》、黃國武的中國畫《雷火戰神》、黃唯理的中國畫《火神山曙色》、周正良的中國畫《嶺南花開》、陳映欣的中國畫《豐碑》、杜寧的中國畫《休戚與共》、關堅的中國畫《歲寒霜雪貞松枝》、劉三齊的中國畫《白衣英雄贊》,等等。
在6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廣東畫院始終秉承“學術立院、公益為先、傳承傳統、創新發展”的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關注社會、關注時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廣東畫院藝術家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不斷探索,憑借自身的豐富學養和革新精神,在美術領域進行創作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色彩、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風格的經典作品。同時,他們又用自己的畫筆忠實記錄著社會滄桑巨變,記錄著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非凡歷程,記錄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黨領導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壯麗圖景,成為廣東美術方陣的有力支撐,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絢麗輝煌的印記,從而奠定了廣東美術在現當代中國美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二、追求強烈個性的創作探索
過去的數十年是中國美術事業不斷取得新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更是一個風雷激蕩、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在各個不同時期,廣東的美術創作以鮮明的藝術個性與開拓的藝術精神,總是能夠走在時代的前沿,而成為新中國美術版圖中的重要力量。
在20世紀,以廣東畫院藝術大家關山月、黎雄才、方人定等為代表人物的嶺南畫派便以其“折衷中西”的美術革命主張,對當時全國范圍內的美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輻射作用。新興木刻運動等革命的先鋒藝術,也是以廣東作者群的創作力量最為雄厚,廣東畫院的首任院長黃新波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新國畫”運動中,廣東美術家創作了不少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示范意義的代表性作品。在革命歷史畫油畫創作方面,廣東也產生了不少具有經典意義的杰作,其中,王玉玨、湯小銘、林墉、伍啟中、陳衍寧、林宏基、許欽松等一大批畫院創作中堅,以嚴謹樸素而又全情投入的創作態度,創作了許多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的美術作品,成為當時風行全國的“紅色經典”。
改革開放之后,廣東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地區之一,得風氣之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此偉大變革時代為依托的廣東美術創作,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黨提出了“主旋律”與“多樣化”的文藝方針政策,廣東畫院藝術家秉持“主旋律是代表著時代的精神狀態和時代的心聲”的宗旨,在題材的選擇上,除了革命歷史題材,還有表現健康向上的日常生活題材;而繪畫的表現上,則是不斷探索、自我完善,建構一種與時代新精神相適應的藝術語言。這種開放性和創造性的闡釋,不斷引導、引領廣東美術的具體創作實踐,使廣東在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和人民的心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從建院至今的各個時期的創作成就可以看出,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為依托的時代意識和創新意識,始終是廣東畫院學術創作的不竭源泉和動力。進入新時代,藝術作為一種精神載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較傳統的公共化的思考、公眾化的關注轉向個人化、現實化的關懷,更多藝術家開始注重繪畫的文化品格與個人的表達。隨著歷史進程與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從藝術的角度,無論以繼承的態度或者反思的態度,畫院新一代藝術家所思考的內容和層面均體現出新的方向,有了更多進行個人繪畫語言方面探索的嘗試,在風格的把握上更強調個性特質的體現和多元化的文化審美取向。
這種創作狀態是畫院歷任藝術家的藝術追求,他們能夠在時代語境之下內省自己,在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之下,逐步形成個人風格并日趨完善成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廣東畫院的藝術家勇于開拓,不斷探索,憑借自身的豐富學養和革新精神,在各自的領域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作出一批批具有鮮明時代色彩、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風格的新作力作,形成了如王玉玨的大寫意花鳥畫系列,林墉的域外風情人物畫系列,湯小銘的歷史人物系列油畫,劉斯奮的現代人物畫及焦墨山水花鳥系列,許欽松的《吞吐大荒》系列全景式水墨山水畫,李勁堃的《都市山水》系列,林藍的《詩經長歌清唱》《長流不息》等金版花鳥畫系列,馮少協的《海上絲綢之路》《抗疫英雄》等油畫系列,鄭阿湃的《嶺南風情》《大灣區來客》等工筆花鳥畫系列,李東偉的《海岸線》等山水畫系列,黃國武的《云月無量》等水墨人物畫系列,孫洪敏的《女孩日記》等油畫系列,黃唯理的《祖國山河寫生》等山水畫系列,周正良的《南國佳果》等花鳥畫系列,陳映欣的《田園意象》等山水畫系列,陳跡的《青城山寫生》等山水畫系列,杜寧的《嶺南碩果》等花鳥畫系列,關堅的《島·印象》等山水畫系列,劉三齊的《鐵鑄山川》等山水畫系列……這些作品都極好地呈現出廣東畫院藝術家把握現實力量、聚焦現實生活、關注時代精神的特質。
廣東畫院幾代藝術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皆為美術史留下了諸多經典作品,不僅為廣東美術創作做出積極貢獻,也為國辦畫院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積淀。在新時代寬松自由的創作氛圍中,廣東畫院新一代藝術家始終堅持以深入生活為創作源頭,始終準確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保持藝術審美共性與藝術個性平衡,切實尊重藝術規律,做到社會責任與創作自由相統一,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相統一,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與學習借鑒創新創造相統一,以高遠的眼光和平靜的心態面對風云的變幻、歷史的考驗,在傳承與發展中腳踏實地、行穩致遠。
三、新時期的新舉措、新機制
作為嶺南地區國辦畫院的主力軍、領航者,廣東畫院在其走過的六十余個春秋中,始終不遺余力地為文化建設與發展貢獻不同尋常的創作成果,體現出獨具一格的學術面貌,凸顯畫院學術特色、創作優勢,傳承和創新嶺南畫派的學術傳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0年,在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社會各方人士的大力幫助下,廣東畫院終于在各參建單位的通力協助下,高質量、高標準地完成了新址項目建設,并于12月19日正式啟用。廣東畫院新址的落成啟用是廣東文化藝術界的一件盛事,是廣東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廣東美術界、文藝界的又一項重大成果,也是廣東乃至全國又一重要的藝術財富,也標志著這所國辦畫院邁進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新址位于廣州白云新城文化中心區,是廣東省文化強省建設重點工程之一,先后被列入廣東省“十一五”“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項目占地近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其主要功能區域包括:作品展覽區、專業創作區以及行政辦公室、作品鑒賞室、裝裱修復室、資料室、檔案室與美術培訓中心等,是集創作、研究、收藏、展覽、教育、交流、服務等為一體的現代化專業畫院。廣東畫院新址建成后,將作為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為大灣區文化藝術交流合作搭建更廣闊的平臺,進一步助力國辦畫院的學術探索和藝術發展。廣東畫院亦將依托新址的落成啟用,通過完善學術及管理機構、促進創作精品力作、以展覽推動學術交流,以及推進人才培養創新機制等系列舉措,進一步發揮學術機構的文化職能。
進一步完善新時代的三大學術機構。廣東畫院將圍繞“1+3”工程,即大樓、大作、大家、大活動,以推出廣東精品力作、造就嶺南名家大師為目標,以重大藝術活動為抓手,重點實施“1新址+3院+3基地”計劃。著力建設廣東畫院研究院(60歲以上老畫家)、廣東畫院(在職畫家)、廣東青年畫院(45歲以下青年畫家)三大學術機構,開展嶺南老中青美術家推培計劃。首先,針對德高望重的代表時代、代表廣東的藝術大家,以大力度、深研究、廣傳揚,鍛鑄廣東美術高峰;其次,力推一批德藝雙馨的廣東藝術中堅精英;最后,培養一批創新力強的廣東優秀青年藝術后備人才,并面向廣東省各地市開展創作培訓培育工作,將廣東畫院新址打造成為廣東重大題材美術創作重要基地、廣東青年美術人才培養重要基地以及廣東基層美術人才培訓重要基地。
在新時代為國家留下更多精品力作。自2019年始,廣東畫院進一步強化具有良好傳統和寶貴經驗的大型集體創作,每年都根據重要的歷史事件、重大歷史題材,發動全院畫家和院外特聘藝術家完成若干件集體創作。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系列主題創作,先后創作了分別體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南粵先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以及《百花齊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其中,《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是廣東畫院特邀粵港澳大灣區、深珠汕廈經濟特區國畫家與畫院22位老中青藝術家共同創作的長16米、高3.8米的巨幅中國畫。2021年,李勁堃團隊創作的中國畫《長江之歌》與孫洪敏團隊的油畫《對外開放新格局》及林永康個人創作《南方談話》入選了七十余年來組織規格最高、選題規模最大、參與創作人數最多的一次主題美術創作工程“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還有《閃亮廣州》《奔向海陸豐——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5件大型主題美術作品,以藝術之美點亮黨史之光。
搭建新時代的展覽交流平臺。自成立以來,廣東畫院在致力于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提升的同時,通過展覽陳列和學術交流,與全國各大專業畫院一起聯動,形成美術創作的有效討論平臺與研究交流橋梁,共同體現國辦專業畫院的強大學術力量。自2005年以來,廣東畫院先后傾力打造了17屆“廣東畫院創作年度展”、6屆“廣東畫院學術提名展”、4屆“廣東畫院簽約畫家匯報展”和“廣東青年畫院畫家匯報展”、12屆“廣東畫院作品巡回展”、2屆“一薦一——廣東美術名家薦才行動”以及“廣東畫院優秀作品展”等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品牌展覽。一方面有力地宣傳、推介了畫院藝術家,為中青年藝術家提供發展平臺和嶄露頭角的機會,另一方面向學術同行和社會各界交流、匯報廣東畫院每個階段的創作成果,為畫院藝術群體打開更為廣闊的創作思路,提升更具高度的藝術境界,推動畫院學術的新創造與新發展。廣東畫院將通過對新址美術展覽廳的進一步完善,繼續加強與各省市專業畫院的交流合作,推動創作和研究。此外,還將依托新址的落成完善,策劃舉辦全省乃至全國性的畫院工作會議,加強交流,形成更多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平臺。
創新機制推動人才培養。文化發展和繁榮的重要特征,就是優秀文化作品和人才的不斷涌現。多出精品佳作,多出優秀人才,是廣東畫院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并不斷醞釀嘗試與實踐創新選拔人才、培養人才的新方法、新舉措。作為廣東美術重要的專業學術機構率先垂范,利用學術影響力和資源優勢,進一步促進人才培養,扶翼育苗。2005年,廣東畫院首開先河,先后啟動成立廣東青年畫院及開展簽約畫家聘任工作,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實踐,選拔并培育出許多優秀的中青年畫家,堪稱是全國畫院系統文化體制改革中的兩項重要創新舉措,對拓展體制內外交流、打破體制的束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國的國辦畫院中產生了示范效應。從2014年開始,在廣東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廣東畫院策劃舉辦了兩屆“一薦一——廣東省美術名家薦才行動”。這一薦才育才方式為全國美術界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借知名藝術家的慧眼,選出廣東地區45歲以下的有潛力、品藝兼優、綜合素養高的未來之星,并建立藝術名家“一對一”的幫扶計劃,培養廣東未來的藝術大家。再者,廣東美術歷來有著前輩藝術家提攜后輩,有著對年青藝術家進行無私地“傳幫帶”“甘作人梯”、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如許欽松、李勁堃、林藍等不少廣東畫院藝術家,都在高校帶研究生、博士生,他們薪火相傳,傳道授業,組織創作研究課題,為中青年學子進入專業領域提供強有力的學術支撐。
廣東畫院在不同歷史時期充分發揮國辦畫院的專業優勢,在創作的“人民性”方面作出表率;通過不斷強化專業畫家個人風格,充分展現藝術個體的面貌。在新的歷史時期,廣東畫院依托畫院新址的建成啟用,開拓創新,通過一系列發展舉措,進一步體現國辦畫院的引領作用,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文化強國,推動新時代文藝創作從“高原”向“高峰”邁進,進一步凸顯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肩負起國家、人民賦予的文化使命與擔當。
薪火相傳,使命不忘,展望未來,擔當在肩。新時代,廣東畫院將繼續以“學術立院、公益為先、傳承傳統、創新發展”為宗旨,在學術研究、藝術創作、人才培養、對外文化交流、社會公益等各方面齊頭并進,在文化強省建設的征程中不負使命,勇挑重擔。“學術”是國辦畫院的立院之本。作為從事美術研究和創作的專業機構,國辦畫院始終堅持以學術凝聚思想,以學術引領創作,以學術產生影響,以多元開放的姿態不斷推進美術創作與理論的創新發展。“公益”是國辦畫院的立院之路,作為國家的文化機構,畫院必然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需要面向公眾給予更多文化方面的服務與回饋。所以,廣東畫院將服務社會、服務民眾作為立院之路,自覺地做好中國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擔當者的角色,并通過自身的學術資源與優勢積極投身到公益事業之中。“傳承傳統、創新發展”則是國辦畫院永葆活力的重要支撐。廣東畫院要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按照深化省委“1+1+9”工作部署要求,為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貢獻智慧與力量,與全國各級畫院系統的同行們進一步形成合力,共同為拓展中國當代美術的未來開辟新路徑,開創新局面,做出新貢獻。
(作者單位:廣東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