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雄步
摘要: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時間不長,但進展很快。中國當代藝術在文化價值取向上,曾受到不同批評和質疑。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內涵從國家意識形態至個人體驗與風格演繹,對媒材的探索飛速變化,但主流基調上基本保持對“美”與“和諧”的謳歌。構建中國文化邏輯的當代意識、新時代人文精神與道德底蘊和當代中國藝術審美體系,是實現當代性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融合與價值構建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當代性 當代藝術 新時代美術創作 價值構建
中國當代藝術正經歷經濟與藝術發展的不同步,且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是后發現代國家,當代藝術發展的差異性導致對于資源與制度的巨大依賴,存在著傳統文化的斷裂與疏離。中國須加強當代藝術哲學與美學的價值體系構建,加強對不同民族藝術歷史的追溯和當代藝術的理解。
一、“當代藝術”與“當代性”
藝術發展到今天,以“當代”冠名的藝術展層出不窮,但當我們談及當代藝術,卻少有人能對“當代性”給出確切的定義。“當代”這個名詞儼然成為藝術創作及藝術活動關聯緊密的“先進”概念。而對“當代藝術”的各種論述,也一度成為藝術評論界研究課題的新寵,由于視點與知識高度的參差,導致對“當代藝術”深刻研判變得相對復雜。
(一)“當代藝術”與“當代性”的相關概念
藝術圈提及的“當代”概念,主要有時間、類型或風格等三層意思。針對“當代藝術”,擬或可以有三種或更多的釋義。一是從時間維度上針對的當前狀態,直指“當下”和“眼前”。相對于當下世界的瞬息萬變,藝術現象只是小事件,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被認定有當代性。從時間上分析,凡是當代創作的藝術都是當代藝術,可以理解為一種“時代感”,也就是在藝術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時代精神。二是指藝術作品中所蘊藏的特殊品質,具備形態上的先鋒性和前沿性。它類似于現代主義藝術,具觀念性的前衛藝術和實驗藝術,或是藝術作品中所顯現出來的探索觀念。如草書藝術的誕生就具有當代性。東漢后期朝綱腐朽,許多人被無辜殺戮,導致士人紛紛隱退進行草書創作以自娛,書家通過藝術創作,逐漸意識到了自我的價值,從形式上開始表現自覺的創作觀念,草書藝術因此誕生,這種典型的當代性遷延時空,直抵當下。三是兩者的結合,即“當代性”是一種體現了時代精神的“前衛性”。這些都在于當代藝術的不斷發展變化。作為發展的存在,當代藝術自然需要審視。每一個時代都有“當代藝術”。無論傳統藝術還是實驗藝術都能夠表現時代精神,相對而言,“體現了時代精神的前衛性”的說法似乎更符合人們對“當代性”的解釋。
“當代性”具備“當下”概念,其“當下”瞬間的確立,須是一個構造,是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時間中形成。“當代性”還有“未來指向”特征,嚴格來說“當代性”必須有根本性的未來指向,當代藝術發展具有不同質感的當代性和不同的藝術語言。假如離開“當代性”,“當代藝術”也不存在。
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截然不同,現代藝術是精英主義藝術,而當代藝術卻存在諸多不完美,通常是有殘缺和不完整甚至是反傳統美的異樣概念,或者是崇尚缺陷的、有活力的、帶批判性的藝術。
(二)中西方當代藝術的“當代性”表現
不同的“當代性”,具有不同的背景,也具有不同的生成與表現方式,具有不同的價值意義。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時間較短,但勢頭迅猛。在當代藝術多元化發展進程中,中國當代藝術呈現出商業化、明星化、消費娛樂化等“當下”傾向,并影響人們對當代藝術的判斷。中國當代藝術以自身更加寬闊的視野審視過去,對未來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并開展精神的探求。
有關西方當代藝術的“當代性”表現,在西方繪畫史上不乏典型案例。塞尚在印象派流行的時候畫靜物,很顯然這是對印象派捕捉瞬間光亮效應的反叛。塞尚的繪畫刻意改變畫面的空間結構,用變形的方法描繪對象,故意把桌子畫在不同的水平線上,與現實空間不合邏輯構造了“當下”的瞬間。梵高的《向日葵》風格特點走得更遠,色彩對比強烈,筆觸粗獷,形象扭曲變形,帶給觀眾的是直接的視覺刺激,風格特點鮮明的“反傳統美”明顯區別于當時的繪畫作品。
縱觀中外藝術,凡成為經典的作品,一定具有濃郁的當代性,其內涵是經典、前沿和先鋒的統一,本質上是藝術品質的創新。西方現代藝術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藝術的發展進程,中國藝術家蠢蠢欲動,模仿波普藝術、波洛克藝術,嘗試著各種當代藝術的學習和體驗,雖不乏玩得開心,但最終,藝術家們花樣翻新,依然力不從心,方覺經典很難重新創造。真正的藝術道路其實應從內心出發,藝術家只要本著發自心靈深處的作品構思,帶著非功利目的進行創作的作品,才會穿越時間和空間創造經典。
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及所受批評
與質疑
中國當代藝術在從起源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漸漸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經過長期積累,也引起了國際廣泛關注。同時,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與藝術價值取向,也受到了不同的批評和質疑。
(一)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
19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中國年輕藝術家不滿于當時美術界的左傾路線,試圖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尋找新的血液,從而引發了全國范圍內以現代主義為特征的的一場美術運動,美研所的批評家們稱之為“八五新潮”。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間,批評家們以主辦的《中國美術報》為陣地,不斷介紹歐美現代藝術,并在頭版頭條上介紹年輕一代的前衛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始于“八五新潮”[1] 美術時期,源于此時日漸時興的文化熱。當時,美術界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衷達到高潮,各種各樣的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層出不窮。1989年,中國美術館策劃的呂勝中的《招魂》裝置與徐冰的《析世鑒》作品現代藝術大展中,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挪用和解釋的當代藝術”推向了高潮。這一時期,當代藝術與現代主義藝術同時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用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呈現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成為盛行的方式。徐冰的漢字、長城拓片,蔡國強的火藥,谷文達的古文字等作品,使他們迅速在國際知名。到20世紀90年代,政治波普、艷俗藝術、玩世現實主義成為當代藝術主要傾向,圖像化、政治化和波普化成為主要藝術特征;形式極端、情節怪異的行為藝術,紛紛吸引了美術界的眼球,錄像藝術開始興起并產生廣泛影響。
21世紀初,中國畫家們紛紛開始模仿、吸收并應用西方傳統的寫實形式和方法,創作出很多表現革命歷程、工農生活、歌頌領袖的優秀作品,中國的美術開始關注社會現實,繪畫創作的題材內容及其社會效應受到了空前重視,“為人生而藝術”成為畫家們的人生目標。
(二)文化與藝術價值取向受到批評與質疑
環顧中國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當代藝術的影響力遠大于那些具有悠久傳統的造型藝術門類,如現代形態和寫實形態的水墨、油畫與雕塑,并在學術上引起了爭議,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與藝術價值取向,受到了不同的批評和質疑。方力釣、張曉綱、岳敏君等藝術家,創作的形象不堪、外貌猥瑣的中國人圖像,引發了中國批評家們強烈的抨擊,并視其藝術行為是“對西方意識形態妖魔化中國想象的迎合”[2]。
(三)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特定的文化和社會邏輯被忽視
中國藝術的當代趨向,有自身特定的文化和社會邏輯,此因素被很多對中國當代藝術持偏激批評的人忽視了,從而使他們提出的觀點墮入了渺無頭緒的虛幻境地,價值取向問題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癥結。短短三十多年的歷程中,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內涵從國家意識形態至個人體驗與風格演繹,以及對媒材的探索飛速變化,主流基調上基本保持對“美”與“和諧”的謳歌。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精神的需求成為必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美術創作也將肩負時代重任,為緩解人民的矛盾而竭盡全力。中國當代藝術無疑也將其精神內涵傾注了空前的適應性變革的要求,全新的中國美術創作內在精神面貌與價值重構呼之欲出。
三、當代性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融合及價值構建
“需要重視本土文化的價值,開掘和運用本土文化的資源,在弘通西方藝術精要的基礎上復歸本宗,開創當代‘中國藝術’具有特色的整體態勢”,[3] 范迪安強調構建當代中國藝術的基礎在于對本土文化的價值開拓、運用和“弘通”西方當代藝術精華,從根源和趨勢上為當代性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融合及價值構建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構建當代中國藝術審美體系
20世紀初,西方便已出現與古典美術及近代美術具有不同特征的現代藝術,形式表現中不再以寫實為風格特征,藝術家的觀念和個性語言得到重視與強化,形成了諸多的藝術流派,如未來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抽象主義、照相寫實主義等,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家對當代藝術表現形式進行著深刻探索。當下,中國當代藝術亟需解決當前各種實踐活動和學科建設的現象和問題,培植明確的當代意識,融合中外當代美學系統理論,突破傳統的研究方式,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當代美學體系。
1. 建立科學的藝術評價體系
中國藝術由于長期受蘇式藝術和西方現實主義藝術的影響,“以形式美感引領藝術思潮”的現象根深蒂固,現實主義藝術成為大眾了解藝術的唯一。近年來,在全球化視野下,出現了“前衛藝術”(又稱“實驗藝術”或“當代藝術”),中國藝術逐漸呈現多元化狀態,當代藝術與時尚文化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當前中國應該從文化戰略的高度反思藝術批評存在的問題,杜絕對西方當代美術標準的照搬和濫用西方藝術詞語,批評家應遵照藝術發展規律,以當代藝術專業的學術性為根本,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血脈,構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評價體系,提高文化自覺。同時,科學拓展藝術傳播途徑,也是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內涵。
2. 創建多元包容的藝術觀念
當代中國藝術多元發展,要使公眾批判性、包容性接受。當代中國藝術從“架上”到“架下”,媒材運用越來越豐富,裝置、影像、行為、觀念等新藝術形態,如何讓大眾閱讀與批判,顯得尤為重要。創建多元包容的藝術觀念,可以幫助人們閱讀當代藝術作品時適用傳統的審美標準,重視當代藝術的價值。中國當代美術宜構建以生態審美、藝術審美、美好生活為基礎的美學范式,建設既具理論引領又具有批判性、實踐性糅合于一體的美學藝術觀念。
(二)構建新時代人文精神與道德底蘊
藝術創作必須把構建新時代人文精神與道德底蘊置于核心的位置。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和道德底蘊,有助于社會向著符合人類本性的狀態演進,以至達到高度和諧的理想境界。
1. 重視中國傳統繪畫意境創造和情感表達
中國傳統繪畫在遠古時期一經產生,便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它雖無專門的美學概念體系,但能從真、善、美的整體上追求意境創造和情感表達,在演進中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體系。中國傳統繪畫歷經數千年演化,在觀念、表現和方法上自成體系,以比興為手段,以虛實相生為結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特色。重視意境創造和主觀的情感表達,有利于實現當代性與當代藝術創作的融合和價值構建,有利于形成平等、尊重、信任、和睦的社會人際關系。
2. 強化精神世界的開拓和文化生命的弘揚
強化精神世界的開拓和文化生命的弘揚,能使人類不斷完善、拓展和提升自我,從“自在”演變到“自為”狀態。精神世界的開拓和文化生命的弘揚是對人的生命存在和對尊嚴、價值和意義等要素的理解,是對道德人格和理想信念的追尋,對平等、正義和自由的渴望,是對生存意義、幸福和信仰的反思。
(三)構建中國文化邏輯的當代意識
中國文化當代意識需從民間藝術與傳統元素的發掘應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利用及和合共生的當代意識培植等方面切入,建設具鮮明特征的東方文化邏輯。
1. 重視民間藝術與傳統元素的發掘應用
中國民間藝術是最具民族個性和文化特性的藝術形式。民間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藝術理論界得到了關注。民間藝術與傳統元素中蘊涵了“當代性”的萌芽,其內部可發現現代元素對于許多民間藝術和傳統元素能產生強烈的影響。因此,對民間藝術與傳統元素的發掘應用將有利于開拓中國當代藝術的學術空間,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
2. 拓展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利用的渠道
要實現當代性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融合,離不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載體,兩千多年前道家學說、儒家學派和其他諸多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化學說和思想流派,深深地對當代藝術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歷史推進到當下這個嶄新的時期,理應重新梳理和構建當代藝術的思想和理論體系。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態度上既不能采取民族虛無主義,也不得厚古薄今,要批判地繼承,也要在繼承中創新,并實現創造性轉換。從思想內涵角度看,傳統文化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與形成,且意義非凡。曾經很長的一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藝術史中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深層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民族智慧的源泉,既是新時代中國藝術創作的內在動力,也是中國文化邏輯的當代意識構建之核心。
3. 培植和合共生的中國藝術當代意識
要實現當代性與新時代中國藝術的當代意識價值融合,離不開“天人合一”和“以人為本”觀念。重視汲取和提煉傳統文化精髓,包括儒道釋中有借鑒價值的部分,以構造具有當代社會特質的當代意識。萬物皆存在和合共生邏輯,藝術世界在守正創新的演繹過程中發現了存在與變化發展的普遍性原理,賦予了中國文化邏輯內在的系統性、體系性。要深入發掘利用優秀文化遺產,繼承發展創新歷史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培植和合共生的中國藝術當代意識。
概而言之,在當下審美化的語境中,藝術發生了相應變化,現代藝術審美沖擊傳統審美范疇,適時滲透于大眾現實生活的不同領域,悄然超越流轉已久的傳統美學。在當代藝術多元化發展之際,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之中必須繼續構建自我價值體系并發揮引領作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構建具有當代人文精神與道德底蘊的審美邏輯,是時代賦予中國藝術教育的重要任務。從文化角度和當代性來闡釋新時代中國美術創作,只有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在繼承優秀的傳統中創新成長,才能締結藝術之果。
(作者單位:珠海市古元美術館)
注釋:
[1] 劉子建:《“85美術新潮”后我的30年》,《中國藝術》,2015年,第1期。作者注:“八五新潮”是指19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出現的一種以現代主義為特征的美術運動。當時的年輕藝術家試圖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尋找新的血液,從而引發全國范圍內的藝術新潮。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間,批評家們以美研所主辦的《中國美術報》為陣地,不斷介紹歐美現代藝術,并在頭版頭條上介紹年輕一代的前衛藝術。
[2] 皺躍進:《我們也有“東方主義”——對批評“妖魔化中國”的當代藝術的一點想法》,《美術觀察》,2006年,第4期。
[3] 范迪安:《文化資源與語言轉換》,魯虹、孫振華主編:《藝術與社會》,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