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世紀初邊疆學校教育塑造國家認同的實踐

2022-05-09 00:06:53章光潔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2年3期

摘 要:學校教育在現代民族國家構建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結合歷史文獻梳理20世紀初期邊疆民族村落學校教育的歷史,分析學校教育塑造國家認同的實踐過程。通過廟產興學,現代學校教育進入邊疆民族村落;學校以現代課程和新式教科書培育國民,以國語建構國家認同;地方知識分子積極編撰鄉土教材用于初等小學開展鄉土教育,使地方認同轉化為國家認同。鄉土社會的國家認同需要建立在鄉土文化認同之上。

關鍵詞:邊疆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國家認同;教育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2)03 - 0135 - 09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啟蒙”和“救亡”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兩大主題。知識分子積極尋求變革,希望把帝制下的臣民轉化為現代的“國民”。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指出:“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新民云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 [1]梁啟超認為培養新國民的方法,一是要努力發揚中華民族原有的優秀文化傳統,二是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當“中華民族”成為重建國家觀念的重要議題,中國開始了建設現代民族國家之路。民族國家體制并非中華文明內生的制度。中國習得這個制度的過程,不僅需要轉換政治制度,還需要轉變社會觀念、價值規范與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 [2]知識分子們普遍對“教育救國”寄予了極大的希望,建立現代學校,編撰新式教科書成為轉變社會觀念、培育國民、塑造國家認同的重要途徑。

美國學者裴克(Cyrus H. Peake)分析了近代中國的歷史、公民、國語、地理等教科書,在1932年出版的《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指出,過去七十年當中為中國引進現代教育的人士所期望的,就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在軍國主義的世界中競存的軍事強國。隨著中國民族主義意識的漸漸抬頭,教育制度的建立理所當然地成了政府用來作為統一國家的工具,進而有助于在世界取得一席之地。而官員對于普及義務教育制度的其他立意,如掃除文盲與增進人民社會的福祉等等,都被當作是細枝末節看待。裴克批評這一時期的中國太過重視民族主義教育,做法上實際是模仿日本、德國與法國的民族主義教育。[3] 7 - 9盡管看到了中國當時的一些現實,但裴克對中國民族主義教育的批判是帶有偏見的,顯然無法與這一時期懷抱啟蒙與救亡希望,參與辦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感同身受。民族性與教育的研究確實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學者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20世紀30年代,莊澤宣和陳學恂所著《民族性與教育》,將英、美、法、德等國的民族性與教育同中國的民族性與教育進行綜合分析,他們的研究懷有對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強烈向往。[4]79 - 81出生于云南麗江的漢族學者范義田深謀遠慮地意識到邊地教育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邊地夷民緣西南國界一帶而居,在國防之最前線,國防心理之建設,異常重要。然我對邊民卻未嘗注意聯合民族情感,與團結民族意識。”[5]483

20世紀初的教育救國思潮下,地理和文化上都遠離中心的邊疆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如何進入村落并培育國民,塑造國家認同?民國學者梁甌第認為,實施邊疆教育應根本革除華夏各民族間的隔閡與偏見;發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統一性,排斥各邊民的民族特性——分立性。[4]104 - 106這一時期的邊疆學校教育,強調對于中華民族意識的培育,而不是各邊疆民族的族群意識。在具體實踐中能看到國家意志與邊疆民族需求間的張力。有學者對民國時期邊疆教育與云南彝族國家認同構建的研究[6] 也說明了這點。民國時期政府推行制度化教育把邊疆少數民族整合入國家之內,以達到培養其國族意識的目的。但在彝族阿細聚居區,政府以強制手段動員和貫徹執行強迫教育。國家與阿細人對教育的內在需求及內在排斥等多重力量博弈之下,導致現代學校發展緩慢。[7] 相比現代教育進入彝族阿細地區遇到的阻力,多民族聚居的大理地區則呈現出知識分子積極響應新學制,投身學校教育的熱潮。這與大理地區長期以來的民族融合歷史有關。大理是一個邊疆多民族地域,居住著白、漢、回、彝等民族。歷來各民族之間交流密切,有沖突有融合,形成了復合文化1的地域共同體。近代以來,大理地域內國家認同的廣泛形成,與學校教育深入鄉村有關。

筆者以大理的一個多民族村落——L村為田野點,在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間深入L村,通過口述史訪談,結合歷史文獻梳理,在歷史與田野中尋找20世紀初邊疆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如何建構國家認同的答案。L村坐落于大理古城東邊,從大麗公路到洱海邊,自西向東分布著4個自然村寨:上村、中村、上登、下登。2其中上村、上登、下登主要是白族聚居,中村主要是回族聚居,散居于各村的漢族人數最少。如今的L村是云南省民族團結示范村。選擇L村,首先因為這是一個多民族村落,居住有白族、回族和漢族,反映了大理地區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其次,大理歷史上經歷了數次大規模的移民,形成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L村的村落文化也顯現出多元性和復合性。

二、廟產興學:現代學校在邊疆民族村落的開端

晚清掀起興學高潮,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力主改寺廟為學堂,使用全國廟產作為興學經費。“廟產興學”在20世紀初席卷全國。1902年頒布的《欽定小學堂章程》規定地方辦理小學堂時“均得借用地方公所祠廟以省經費”,1903年頒布的《奏過高等小學堂章程》規定“高等小學創辦之始,可借公所寺觀為之”,以彌補財力不足。[8]20世紀初葉,一整套新教育制度已經建立起來。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停科舉以廣學校”,結束了科舉制度。此時,已建起公私立新式學校4 222所,到1911年,迅速增加到52 348所[9]。

廟產興學的全國趨勢,也不例外地影響到了邊疆地區。近代中國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村落興辦現代小學最能反映教育現代性在鄉土中國的復雜歷程。[10]在清政府“廢科舉、興學校”之前,大理的革新潮流已先至。大理人周宗洛、楊楷、張錫銘等知識分子游學日本歸來后,即銳意創辦新學。1905年創辦學務公所。楊楷、張錫銘分赴城鄉演說,勸導辦新學校。僅數月時間,就成立初等小學校100多所,幾乎普及到有村即有學校。之后,縣教育會及城鄉教育會隨之成立,縣教育會附設教員講習所。據《大理縣志稿》記載,這一時期大理創立的小學校分公立、城立、鄉立、私立。男子小學校有公立6所,其他初等小學校110余所。單獨設立的女子小學校有公立6所。鄉立初等小學辦學地點主要設在各村的文昌宮、關圣殿、土主廟(即本主廟)等村廟,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各村的公田田租。[11]7 - 22 L村有史記載的學校正是產生于此時,“第四區鄉立第五單級初等小學校設在上龍龕村土主廟,六十名學生”,這是L村最早的學校。與縣志記載有所不同,村里老人記憶中30年代的學校設在文昌宮。當年曾經在文昌宮內就讀小學的老人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文昌宮沒有佛像。文昌宮有兩層,二樓的后墻上有一個龕,供著孔子牌位。每年陰歷八月二十四左右,也就是打谷子前后,老師會帶著學生祭孔,要磕頭或者行鞠躬禮。村里面管事的人也會出錢請老師同學吃飯。(張茂元)1

解放前,學校在上村文昌宮,聘請村里有文化的人來教。老師的工資由村里的公田出。只有一個老師教,名叫楊珂,也是本村人。楊柯老師是大理一中畢業的,教國文、算術。當時中村的學生也到上村讀。(楊愿)2

L村既有文昌宮,也有本主廟。文昌信仰以道教文化為基礎,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儒學、佛學文化。文昌帝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本主是大理地區的宗教崇拜,護佑本村本土。二者所管轄的祭祀事宜并不同。云南的文昌祠廟在清代大量修繕、修建,滇中和滇西地區正是云南儒學發展最好的區域。文昌宮曾經廣泛存在于大理村落的祭祀空間,但由于清末杜文秀起義,儒學與文昌宮受沖擊,加之廢廟興學的大趨勢,大理地區很多鄉一級的學堂是在文昌宮的舊址上開辦。1915年,袁世凱政府發表《籌辦義務教育令》,大理地區根據規定,繼續大辦新學,積極推廣小學教育。大理縣增加至209校8 500人。[12]961925年,大理縣發生大地震。許多學校房屋倒塌,接踵而來又是旱澇災害、盜匪四起,學校師生紛紛避禍,學校幾乎停廢過半,大理地區的小學教育嚴重衰退。1929年,云南省政府制定了《云南省教育行政方針》,省教育廳隨之制定并頒布《云南實施義務教育須知》,要求兒童完成4年初小的學業,領取初小畢業證書,凡學齡兒童都應強迫就學。大理縣遂于民國19年(1930年),制定義務教育推行計劃,積極恢復停辦的小學,增設初級小學,共有高、初級小學176所,232個班[12]97。

從史料來看,最早設立在上村本主廟的鄉立初等小學很可能在大地震后停辦。其后,在國民政府興辦義務教育的形勢下,L村重新設立學校,地點就在上村文昌宮。重新建校的具體時間,沒有檔案記載。現在L村完小的校史介紹學校建于1927年,佐證了上村文昌宮在20世紀20年代被改建學校。1930年代,因為政府增設初等小學,L村的上登、下登就近占用了村廟,也分別建了學校。中村及周邊的回族村主要依賴經堂教育,沒有設立學校。

當時的小學都以村為單位。上登的小學在文昌宮。下登的小學在海晏庵旁邊。老師都是村子自己去請,請老師一年給幾擔米,都由村里出。村里有校董,主要管老師的生活和學校的后勤,校董是為學校服務的。學校的管理是由縣教育局負責。當時我們村子歸清碧區管轄,清碧區的高小只有兩個校點,上末和豐呈莊,其余各村只有1 - 4年級。村小畢業憑畢業成績到高小就讀。(張茂元)

筆者田野期間,L村出生于20世紀20 - 30年代的老人仍不少健在,這代人年幼時正是國家大力推進學校教育的時期,村村有初等小學校,使得這批人幾乎都受過新式學堂教育,其中不乏女性。民國初年,大理城里的學校已分設男校和女校,但在鄉村一級的學校沒有男女分校。當時農村里能上學的女孩很少。

上登的何奶奶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這在村里的老年婦女中非常罕見。受過教育的女性實現了命運的轉向,但她的同齡女性中大多是文盲,一生務農。

我們一個班四十幾個學生,只有三個女生,都是家里有錢的。(李厚本)1

我是高小畢業,小學一年級老師就教寫毛筆字。初小在村里讀,高小到豐呈莊上學。因為我讀過書,50年代末我被招工到昆明機床廠工作,學制圖。(何奶奶)2

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建立在人人識字基礎上的、世俗的和大眾的文化,是農業社會不可想象的事業。只有國家才有能力和意愿進行大規模的和持續不斷的教育,在地方家族關系的單位之外進行人的生產和再生產已經成為規范[14]。鄉村中的學校是村落中制度化的組織和空間。現代學校作為現代國家進入鄉村傳統社會的制度化組織,始終都在為培養國民而努力。現代學校進入鄉村僅僅百年的歷史,卻極大促進了鄉村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向。

三、學校與私塾并存:新舊知識分子共育人

回溯村落的教育歷史,離不開延續千年的私塾教育。清末廢除科舉辦學堂之后,私塾迅速在鄉村衰敗,但并未絕跡。1929年,云南省厲行義務教育,對私塾勒令改良,絕大多數私塾都被以行政手段強制改為小學校。但到20世紀30年代,L村的正規教育(鄉立小學)和非正規教育(私塾)一直并存。除了初等小學,L村還存在兩種“私塾”。

李敦是下登人,品行很好,在喜洲幾大家族都教過私學,特別是尹家。他教老學,講四書五經。后來李敦回村里辦夜校,其實就是在家收幾個學生。我也去學習,跟著李敦學習論語,學習仁義道德,道德性在那時就打下了。從不說假話,不管什么運動,都沒有做過出賣良心的事。(張茂元)

L村很有學問的儒生李敦先生曾被喜洲大家族聘去授業,私塾被改良后回鄉,在家收徒授業。另一種形式上的“私塾”由新知識分子開辦。畢業于大理省立中學,做過記者的文化人李檝回到L村辦起了教“新學”的私塾,主要教高小畢業后沒有繼續升學的孩子,當時村里有很多學生跟隨他學習。

我在豐呈莊完小高小畢業后,回村上了兩年私塾。在村里辦私塾的老師叫李檝,是大理省中畢業的,很有學問。他主要是教新學,數、理、化、英語都會教。他有五六十個學生,周圍村子和海東的人都有。(李春宇)1

李檝是大理省中畢業的,在昆明當過記者。他主要是教新學。數、理、化、英語都很厲害。李檝接收的學生有些中學畢業準備考大學的,甚至外地來的,他還能專業補習英語。我的文化主要來自村里這兩個老師。(張茂元)

走訪L村很多老人后得知,自設“私塾”教學的李檝先生與在下登村小任教的賴汝媛老師是夫妻,接受現代教育的夫妻倆從省城返鄉教學,啟蒙鄉里孩童。當年跟隨村里新老文化人李敦、李檝學習過的孩子,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依然感念當日老師的授業。他們也成為村里文化人的代表,并傳承了上輩知識分子回報家鄉的視野。

清末民初,大批大理學子赴海外留學,或是到省外高校求學,這些知識分子深刻地影響了近代大理的政治、文化、教育進程。那時的大理留學日本45人,留美9人,還有留蘇、留法的學子。L村也有一位學子李澡在留日學生之列。[15] L村的高齡老人都還記得李澡。

李澡先生很有學問,過去本主廟前面有戲臺,上面的對聯都是他寫的,還給很多人家寫過壽序2 。后來我們村里沒有人會寫壽序了。(張茂元)

現代教育在中國近現代文化變遷歷程中所起的作用,從城市到鄉村概莫能外。大批學成歸來的知識分子希望以教育來啟蒙現代文明、國家觀念,培養自由民主的精神,推動了邊疆民族地區的鄉土社會走向現代進程。

四、新式教科書與鄉土教材的編撰

在中國帝制時代,王朝國家缺少現代的疆域和國民意識,教育與國家認同也并未被直接關聯起來。清末,中國開始了從帝國體制向現代國家的轉型。教育塑造國民的國家共同體意識是現代國家構建的必然要求[16]。陸費逵在《中華書局宣言書》中指出,“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育不革命,國其終無由鞏固,教科書不革命,教育目的終不能達到也”[17]。正是這個時期邊疆學校教育使用新式教科書,使邊疆民族地區的鄉土社會面向了現代國家。

(一)現代課程和新式教科書

1904年的《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明確了歷史教育的要義在講“古來圣主賢君重大美善之事”,這樣學生就可以學到“中國文化的由來”與清朝“列圣”的德政,從而培養“國民忠愛”之心。學生“具有愛同類之知識,將來成人后,即為愛國家之根基”[18]295 - 296。地理教育的要義在使學生“知今日中國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簡圖,以養成愛國之心”,避免“鄉曲僻陋”之見。國文課要旨是使兒童學習“普通語言文字,養成發表思想之能力”。修身課的要旨是培養兒童的孝銻、親愛、信實、義勇、恭儉、清潔的美德,“漸及于對社會對國家之責任,以激發進取之志氣,養成愛群愛國之精神”[18]690 - 697。

民國建立后,頒布了一系列小學課程改革的方案。1912年,按民國政府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的規定,大理地區初等小學校設修身、國文、算術、游戲、體操、圖畫、手工、唱歌、裁縫;高等小學校設修身、國文、中華歷史、中華地理、博物、理化、圖畫、手工、體操、游戲、裁縫、外國語、農業、商業。一律取消清末學堂的讀經科。1923年頒布《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小學課程有了很大變化,設國語、算術、社會、自然、工用藝術、形象藝術、音樂、體育。1928年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小學暫行條例》規定,高小初小都增設三民主義及黨義童子軍。1929年根據《小學課程標準》的規定,簡化了課程,初小的社會、自然合并為常識科,高小初小的三民主義都改為黨義科[12]108 - 109 。

教科書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映。隨著新式學堂迅猛發展,滿足新式學堂和現代課程需要的教科書必然大量涌現。20世紀初教科書的啟蒙是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因素,在知識精英對大眾進行總動員思路的引領下,教科書的啟蒙構建了社會變革話語系統的基礎力量。[19] 1912 年5月,教育部公布《審定教科圖書暫行章程》,這是民國第一個有關教科書編審制度的法令法規。規定圖書應于出版前呈教育部審定,教育部以公報形式宣布已經審定之圖書,經過審定之圖書可以在每冊書面載明某年月日經教育部審定字樣。1筆者調查中找到一本民國初在大理發行的國文教科書原書,封面上印有《共和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五冊》,教育部審定,大理新民書局發行。2說明當時邊疆地區使用的教科書已經與全國的要求一致。經比對,該冊教科書是19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初等小學),由民國時期著名的出版家莊俞、沈頤編撰,共8冊。這套教材出版發行量很大,覆蓋了當時中西部很多省份。這是民國第一套商務版教科書,倡明“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注重國體政體及一切政法常識,以普及參政之能力”“注重漢滿蒙回藏五族平等主義,以鞏固統一民國之基礎”“注重博愛主義,推及待外人愛生物等事,以擴充國民之德量”[3]256。該冊教材共50篇課文,使用淺顯的文言文。課文內容大致可以歸為以下的主題:認識身體與健康;認識中華歷史;認識世界;認識植物和動物;認識氣象;運動鍛煉;認識民主革命;學習生活事務;學習傳統文化。從課文內容可以看出,民國初年大理地區的小學所使用的國文教科書既具有啟蒙現代文明、國家觀念、現代健康常識的知識,也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知識分子懷著對民族國家的思考,將自身傳統的文化品格和對自由主義、民主精神的向往,糅合進了教科書中。新式教科書的使用對于邊疆學校提倡新國家、塑造新國民發揮了積極作用。

課程和教科書的載體是語言。語言是文化認同的標志,共通語比方言帶有更強的國家色彩。民國政府和當時的學者多認為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中應該統一國語文,強化國族意識。“國語為教育之中心,亦即灌輸思想知識、團結民族之工具”[5]492“邊地夷民為我國領土與國民,歷史既久,故向心力猶在,今欲培養國家觀念,要當從歷史、社會方面,啟發其國族情感意識。以國語文統一民族及團結國家之教育或政策,自秦漢以來即已厲行之,以造成今日最廣大的中華國族,前人努力之精神,未完之事業,吾人當繼續之,完成之。即就吾滇論,如麗江一帶之摩些族,洱海一帶之明家族,1當其施行國語教學之初,捍格亦自不免,然今皆完全漢化,久矣混然無跡”[5]482 - 484。

大理是一個“漢夷皆通”的雙語社會,白族在歷史上長期學習漢文化,但通曉漢語的白族主要是成年男性,婦女和孩子多不通漢語。新式學堂雖已經深入大理壩子的每個鄉村,然而,在國家力量難以企及的邊疆民族村落,沒有足夠的師資和經費,現代化的過程仍很緩慢。從《云南邊地民族教育要覽》的描述來看,雖然推行國語教學曾遇抵觸,但還是實現了徹底的漢化。“說方言、寫漢字”是民國時期大理學校最常用的語言學習方式。“那時候初小的課都要用毛筆寫字,天天都練大楷小楷”。(李春宇)“國家會運用日益強勢的政府機器來灌輸國民應有的國家意識,特別是會通過小學教育,來傳播民族的意象與傳統,要求人民認同國家、國旗,并將一切奉獻給國家、國旗,更經常靠著‘發明傳統’乃至發明‘民族’,以便達成國家整合的目的”[20]。邊疆學校教育正是通過國語教育強化國族意識,塑造國家認同。

20世紀初期的學校教育課程取消讀經,設立現代學科科目,充分顯示出了政府改造傳統教育制度,培養國民,建設現代國家的意圖。在興辦各種新式學堂的同時,新式教科書的編撰,打破了二千年來儒家思想一統啟蒙教育的局面。教科書帶著開啟民智的歷史重任進入邊疆,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文學、歷史、自然等教科書的啟蒙直指現代國家及社會。

(二)編撰鄉土教材

清末《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定歷史“尤當先講鄉土歷史,采本境內鄉賢名宦流寓諸名人之事跡,……以動其希賢慕善之心”。學生入學的頭兩年必須學習“鄉土歷史”,尤其了解地方上的古代鄉賢、名宦、流寓等名人的事跡。規定地理“尤當先將鄉土有關系之地理,以養成愛鄉土之心”。帶領學生從學校附近“指示其方向子午、步數多少、道里遠近”“次及于附近之先賢祠墓”,偶爾“帶領小學尋訪古跡為之解說”,使學生“因故事而記地理,兼及居民之職業、貧富之原因、舟車之交通、物產之生殖”。地理應懸掛“本縣圖、本省圖、中國圖、東西半球圖、五洲圖于壁上。[18]295 - 296

1905年,學部尚書張百熙奏請天下郡縣撰輯鄉土志,用作中小學鄉土教科書。同時,又發《鄉土志例目》,全國掀起了編纂鄉土志的高潮。大理新式學堂的創辦者將鄉土文化引入學校教育,融合國家知識與鄉土經驗,希望培養學生愛鄉愛國的觀念。這時期大理本地知識分子先后編撰了《新編太和輿地歌括》2《太和縣鄉土志》《大理縣鄉土志》等鄉土教材。《新編太和輿地歌括》的編輯時間為1905年,刊刻時間為1906年,編者為楊楷(字可式)。《大理縣志稿》記載,“楷又于周歷各村之后編有太和輿地歌括一卷,為各校考查鄉土之用” [11]7 。關于該書的編輯緣由,周宗麟為該書所作的序中寫道:“乙巳冬有推廣初等小學堂之議,可式楊子與張光文明經并丞邑侯壽喬先生命,周歷三鄉,廣為勸導,時閱兩月,計增學堂百余之多,亦云勤矣。乃于昕夕之暇,復取三鄉村名編為四言,綴以韻語,綱舉目張,頗便初學夷考。”1當時大理學堂已經逾百,編鄉土教材就是為了在初等學堂開展鄉土教育。《新編太和輿地歌括》開篇就是“太和之地,大理首邑。古昆彌國,漢名葉榆。蒼山屏列,洱海環抱”。大理被漢朝納入郡縣的歷史和地理狀況清晰明了,書中包含大量地理知識,羅列了太和縣從龍首關到龍尾關,共196個村落和蒼山19峰、18溪的名稱,并點明了其方位。還包含有部分村落的村名來歷、物產、營生等。有關于村名來歷,“龍王廟南,是為才村。古多人才,以此得名。”有關于物產方面,“古生之南,為新溪邑,南為石嶺,多產工魚。”“銀橋之南,為下銀橋,民多植藍,利源獨辟;產高河菜,厥味尤奇”。全書321行,均以四字韻語編成,讀來瑯瑯上口,非常適合作為小學生教材。從此,地方文化真正走入民間。

1904年 - 1905年,大理曾編《太和縣鄉土志》。1912年,周宗麟在此基礎上又編撰了《大理縣鄉土志》,并于1926年修訂再版。在序言中周宗麟寫道“編成于清末光緒甲辰乙巳間,爾時創設新制學校,學部征求各縣鄉土志書以為教本。吾邑素無縣志。即府志自康熙間黃元治纂修后,二百余年來亦無有賡續者。故此鄉土志事多草創,著筆較難于他縣也。但又此藍本,民元纂修大理縣鄉土志,多所根據。今又忽忽二十余年矣,時勢遷移,人事部分頗有增損,用與時合、惟學術簡陋,舛誤恐多。邦人君子,尚希有以教之”。2《大理縣鄉土志》參照縣志的基本格式,分為10個篇章:地志、地理、建設、食貨、社交、學校、武備、祠祀、人物、雜志。其對大理建置沿革的描述,明確表達了漢以來大理地區就隸屬于中央王朝的合法性。作為一本小學鄉土教材,對曾經顯赫的南詔、大理國歷史,并未予以宣揚,反而在歷史、地理、建制的描述上都體現出強烈的中原認同。顯然是一本具有國家視角的地方歷史教科書。

在鄉土社會中,國家認同的根基仍建立在鄉土認同之上。大理在20世紀初期就已經有了本土知識分子編撰的3種鄉土教材,可見當時大理知識分子在愛鄉愛土的觀念之下投入鄉土教育的熱情以培育國民意識表達對國家認同的迫切愿望。20世紀初的邊疆學校教育塑造國家認同和地方認同能并行不悖,正是因為鄉土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有助于成為塑造國家認同的紐帶。

五、結論

清末民初,在啟蒙和救亡兩大主題下,亟需培育新國民。一批留學歸來或是在外求學的大理知識分子返回家鄉,投身教育,建新式學堂,推動了邊疆學校教育的發展。接受了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推動學校教育進入充滿地方知識的鄉村社會, 與地方傳統社會全面展開磨合與互動。最終使現代學校與鄉村社會的知識傳統聯系在一起,進而深遠影響了大理。

L村的學校產生于20世紀初建構民族國家的背景下,通過廟產興學,現代學校教育進入邊疆民族村落。一方面通過開設新課程選用新教科書培育國民,建構國家認同。另一方面,本土知識分子編撰鄉土教材,開展鄉土教育,培養愛鄉愛土的觀念。把個人對鄉土的真摯情感,轉化成對國家民族的愛,使地方認同成為國家認同的紐帶。社會認同也是通過互動來構建和再生產的。在互動中循環著的,是一種經過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知識和共同的回憶編碼形成的“文化意義”。共同擁有的文化意義的循環促生了“共識”[21],而共識能鞏固集體認同。鄉土社會里的文化是復雜的,盡管有共同的空間,但受過教育的文化人與沒有讀寫能力的大眾所擁有的文化并不完全融合。知識分子編撰的鄉土教材進入初等學校,意味著知識分子掌握的地方文化開始普及,不再是脫離大眾的精英文化。作為文化載體的鄉土教材使知識精英與普通民眾擁有了共同的文化記憶和地方認同,成為共同體,進一步鞏固國家認同。L村的案例表明,鄉土社會的國家認同需要建立在鄉土文化認同之上。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新民說[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9.

[2]? 關凱.國家視野下的中國民族問題[J].文化縱橫,2013(3):26 - 33.

[3]? 李帆,韓子奇,區志堅.知識與認同:現代學者論教育及教科書[M].香港:中華書局,2017.

[4]? 陳學金.中國教育人類學簡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余嘉華.范義田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6]? 陳昱巋.民國小學《國語》課程與少數民族學生國家意識的塑造:云南彝族阿細教育的個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44 - 48.

[7]? 陳昱巋.強迫教育中的政府推行與人民回應:民國時期云南阿細人教育研究[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8(4):148 - 168.

[8]?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9]? 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現代史學思潮與流派(1840 - 1949)上冊[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9:274.

[10]王銘銘.教育空間的現代性與民間觀念——閩臺三村初等教育的歷史軌跡[J].社會學研究,1999(6):103 - 116.

[11]周宗麟.大理縣志稿.卷7學校部 [DB/OL].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數據庫.1917.

[12]趙澤生.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13]蔡壽福、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44 - 445.

[14]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韓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51.

[15]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大理文史資料選編(第六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18.

[16]陳學金,巴戰龍.學校教育與共同體建設——基于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實踐的分析與探索[J].廣西民族研究,2021(6).

[17]陸費逵.中華書局宣言書[J].中華教育界,1912(1): 21.

[18]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匯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9]吳小鷗.清末民初教科書的啟蒙訴求[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20]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李金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8.

[21]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 金壽福,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45 - 146.

[責任編輯:曾祥慧]

收稿日期:2021 - 10 - 22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閾下的中國民族教育政策研究”(2021 - GMD - 088)

作者簡介:章光潔,云南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教師,民族學博士(昆明,650091)。

1梁永佳在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民族認同多層次論”的基礎上,提議采用“復合文化”的概念來描述大理喜洲的文化特色。參見:梁永佳.地域的等級——一個大理村鎮的儀式與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7 - 18。喜洲是大理壩區典型的白、漢、回民族雜居的民族村落,反映了大理作為多民族地域所具有的復合文化特征。

2L村原本包括上村、中村、下村三個自然村寨,民國時期隨著村子規模變大,下村又分成上登、下登兩村。

1筆者于2013年10月31日訪談L村村民張茂元,男,1929年生。

2筆者于2013年7月2日訪談L村村民楊愿,男,1939年生。

1 筆者于2013年8月17日訪談L村村民李厚本,男,1938年生。

2 筆者于2013年8月1日訪談上登村民何奶奶,女,1941年生。

1筆者于2013年8月18日訪談村民李春宇,男,1926年生。

2壽序,指祝壽的文章。

1 1912年5月,民國教育部頒布《審定教科圖書暫行章程》,參見李桂林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56。

2 《共和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五冊》,該教材由大理新民書局發行,現由中央民族大學鄉土教材收藏與研究中心收藏。

1 明家,即民家,是民國時期大理地區對說白語的少數民族群體稱呼,民家在1956年確立族稱為“白族”。

2太和之名是因大理曾名為太和縣。明朝設置大理府,大理府和太和縣的治所同在今天的大理城。清朝大理地區設大理府,建置與明代基本一致。民國裁撤大理府,太和縣改名為大理縣。

1參見楊楷:《新編太和輿地歌括》,云南省圖書館古籍藏本,1906。

2參見周宗麟纂修:《疢存齋大理縣鄉土志》,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本,19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视频免|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一区二区自拍| 久久伊人色|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天天躁狠狠躁|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国产视频 第一页|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国产欧美在线|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亚洲精品第1页| 久久国产毛片|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网久久|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成人在线第一页|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成人在线天堂|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