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時代,數字化工具對提升中國共產黨對外形象極具現實意義。2022年,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要充分利用一系列數字交流媒介開展多層次政黨外交對外宣介黨的政策,在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的大背景下有效利用云平臺進行交流、溝通、聯動與培訓,增進他國主要政黨領袖及青年后備人才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進而促進他國民眾對黨的了解。此外要及時通過新媒體以可視化語言向外界民眾展現中國共產黨正面、立體、鮮活且“接地氣”的形象,逐步培養他國民眾對黨積極正面的情緒認知。在美西方不斷強化意識形態之爭的情形下,也必須認識到黨的對外形象傳播并非朝夕之功,今后要穩步建立黨對外形象傳播長效機制,挖掘并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消解西方話語霸權,不斷消除外界誤解,逐漸形成正反饋,從而穩步提升黨的對外形象。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數字化工具 政黨外交 新媒體 對外形象
作為中國共產黨促進外界了解自身政策、增進自身對外形象以及提升話語權的重要手段,數字化工具主要包括數字化宣介、數字化交流和數字化長效運行三方面內容。黨的國際形象既包括理性層面理解,也包括感性層次情緒認知,同時還應是一種長期穩固的狀態。2022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要與時俱進積極利用視頻會議平臺、新媒體等數字化工具開展黨的形象對外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促進國際社會各階層人士更客觀、更深入、更具體地認識中國共產黨,同時逐步培養積極正向的感性認知。黨良好外部形象的樹立,既有賴于數字化工具的有效運用,也有賴于傳播受眾、傳播內容及展現形式,還與對外傳播的可持續密切相關。
一、充分利用云平臺開展網絡政黨外交,促進國外社會中堅力量對黨政策的理解
對于提升中國共產黨正面國際形象,讓外界有效理解黨的各項政策是基礎。促進外界知曉并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中實行的各項政策是塑造黨對外形象的核心內容。現代政治中,政黨在大多數國家政治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讓國外主要政黨充分理解黨的政策對塑造黨對外良好形象作用尤為關鍵。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與各國政黨的黨際交往,本著黨際交往四項基本原則發展與各國政黨的關系。政黨外交在我國總體外交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尤其是在增進國外主要政黨對中國共產黨各項政策理解方面作用更是無法代替。在現代社會,政黨在絕大多數國家政治生態中都是最主要的政治行為體,政黨在各國政府與社會民眾之間發揮著橋梁作用。提升中國共產黨在國外主要政黨中的形象,既可以向政府層面傳導,又可以向民眾層面擴展,利于黨的形象在國際社會的傳播。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巨大成就,但國外疫情依舊嚴重,對黨際面對面實體性交流造成了現實的困難,數字化視頻會議平臺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
(一)召開視頻會議加強政黨頂層設計
運用云平臺增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與其他國家主要政黨領導人之間的交流并形成制度性安排。定期舉行政黨領導人間多邊或雙邊視頻會議,就重要議題進行交流,增進雙方對彼此政策的了解,尤其是在適當時機召開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各國政黨共同參加的網絡高層對話會議。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在北京舉辦了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開幕式并發表《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這次對話會向12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政黨著重介紹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向各國政黨領導人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開放、務實的形象。“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取得令人矚目的傳播效果,成為對外傳播話語場域構建的范例。”①參會政黨最終形成《北京倡議》,各國政黨共同倡議政黨要做伙伴關系的推動者、全球發展的促進者、文明互鑒的踐行者,同時還倡議將對話會機制化,并期待對話會再次舉辦。
然而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對各國政黨高層實體交往造成了現實阻礙。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不斷將新冠疫情“政治化”,對中國及中國共產黨潑臟水。一部分國家政黨和民眾受西方強勢話語影響也對中國及中國共產黨產生誤解。這種情勢下,亟需創新方式開展中國共產黨與各國政黨高層間交流,宣傳黨領導下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方略,分享公共衛生治理經驗,消除外界誤解。數字化時代,互聯網與政治有著密切聯系,充分運用視頻會議這一數字化工具開展中外政黨高層雙邊、多邊對話尤為必要,這一方式在2021年得到成功應用。2021年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通過視頻連線方式舉行,來自160多個國家5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一萬多名代表在線出席峰會,規模空前。與會政黨領導人圍繞“為人民謀幸福:政黨的責任”這一主題,就抗擊疫情、消除貧困、環境保護等重要議題進行廣泛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在線出席會議并發表了題為《加強政黨合作 共謀人民幸福》的主旨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向世界“全面展示了全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的天下情懷”②。本次峰會上多國政黨領導人稱贊“中國共產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③。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這一重要時刻,可以繼續采取線上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多邊或雙邊政黨間高層對話會議,向世界介紹黨的二十大,增進各國主要政黨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以實際行動化解一些國家對中國共產黨的污名化。
(二)運用云平臺推動政黨多議題交流
在高層開展云對話進行政策溝通與頂層規劃的同時,還需要靈活運用數字化工具在各層面進行多種議題和多樣形式的交流。“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外交還需注重以政黨形象引領國家形象塑造,以政黨治理對話推進全球治理合作,以政黨經驗交流推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④
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等專門負責中國共產黨對外交流部門的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在線交流。首先,要發揮黨對外工作專門機構的作用,與他國政黨保持日常機制化交流。如中國共產黨與統一俄羅斯黨已經形成中俄執政黨對話機制。2020年和2021年,該機制第八次與九次會議皆以視頻會議方式舉行,兩黨在抗疫、地方合作及反對外部干涉等議題上進行了深入交流,兩黨關系的發展促進了兩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其次,在保持日常交流的同時,在重要時間節點進行專門宣講和溝通。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后,中聯部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宣介會,并向朝鮮、越南、老撾、古巴黨中央代表通報了本次會議精神。2022年1月24日,中國同東南亞、南亞國家政黨共商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家的40多個政黨和社會組織領導人及代表100多人參會,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宋濤出席并作主旨講話。宋濤部長在講話中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演講的主要內容,表示中國共產黨愿同地區國家政黨一道,發揮政黨政治引領和戰略溝通作用,共建“一帶一路”。同時,要用好政黨共商機制和“政黨+”等平臺優勢。與會東南亞、南亞各國政黨領導人表示愿同中國共產黨加強“一帶一路”政黨共商,推動在基礎設施建設及“健康絲路”“數字絲路”等方面加強互利合作,更多造福各國人民。本次視頻會議最終通過《中國共產黨同東南亞、南亞國家政黨關于共建“一帶一路”伙伴關系,共謀發展合作的共同倡議》。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后將引起國外多國政府、政黨及工商業人士關注,大會召開后及時舉行線上、線下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系列宣講會和對話會將會有效促進各國政黨及民眾對黨的二十大的了解,增強外界與中國進一步增進合作的信心。第三,響應他國政黨需求開展網絡培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國政黨,特別是亞非拉地區廣大發展中國家政黨的關注。很多國家的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成功經驗有著濃厚興趣。這種情況下,可以根據各國不同政黨實際需求通過網絡舉辦各類培訓班、研修班和研討會,向他國政黨分享中國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的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政黨提供智力支持。疫情發生后,中聯部已同塞內加爾、柬埔寨、敘利亞、馬達加斯加、伊朗等多國政黨舉辦干部網絡研修班,交流治國理政、防疫抗疫、社區治理、發展經濟等方面的經驗。在地方層面,推動增強地方黨委與他國地方黨務機關的常態化交流,如2021年5月18日,中國云南省與越南西北四省省委書記年度會晤機制第一次會議以視頻方式進行,為促進中越相鄰地區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在運用數字化工具進行云交流過程中,要注意多種交流平臺相結合,兼顧便捷性、流暢性與安全性。202721CF-2710-420B-86C7-1BA5BC2CE632
(三)積極鼓勵智庫交流增進政策理解
在智庫與專業學者層面,就黨的各項政策與他國智庫進行交流。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視頻會議在增進各國智庫交流中的作用功不可沒。各國研究人員通過云端會議緩解了無法進行跨國面對面溝通的困境。國內學者可以與他國學者合作,聯合在其所在國家數字媒體上發布相關文章、評論或視頻,介紹中國共產黨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積極建議并促成他國學者單獨在本國傳統媒體及自媒體上發表文字性介紹或者視頻講解。此外,還要加強與國外政黨所屬智庫的交流。如德國主要政黨多建有專門智庫作為自身思想和政策儲備庫,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與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聯系密切,艾伯特基金會是德國社會民主黨最重要的思想庫,這兩大“黨派智庫”對各自政黨都發揮著政策咨詢作用。美國各智庫實質上也具有政黨傾向性,當屬性一致的政黨勝選后,智庫研究人員甚至會通過“旋轉門”機制直接在美國政府重要部門擔任要職。
青年群體思維活躍,在使用數字化工具中更具有優勢,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展開中國共產黨青年黨員與國外主要政黨青年黨員對話,同時舉辦相關征文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增進中外青年黨員間的友誼,進一步增進國外青年群體對中國及中國共產黨的了解,為今后合作奠定基礎。如2021年4月22日,共青團中央與巴西勞工黨青年團聯合舉辦了“我和我的黨”中巴青年黨員線上對話活動,通過共青團這一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組織開展與他國政黨青年組織進行交流,各國青年在真誠友好的氛圍中增進了情感。在“我眼中的中國共產黨——阿拉伯國家青年征文活動”中,伊拉克、阿曼、黎巴嫩等14個阿拉伯國家青年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深化了彼此情感與認同,為將來的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及時通過新媒體展現黨的鮮活形象,增進國外各界普通民眾對黨積極的認知
在有針對性展開云端政黨外交提升中國共產黨形象的同時,還要積極運用數字化工具培養國外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積極認知,消除誤解和猜疑。在路徑上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綜合運用各類媒體,更加注重形象化和可視化表達,通過典型圖片和短視頻等實現跨語言無障礙傳播。在內容上要歷史性與現實性相結合,既要呈現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奮斗史,也要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疫、脫貧、掃黑、環保等方面的成就。在展現形式上注意長短視頻相結合,注重英語與其他語種相結合,也要提升漢語國際影響力。同時,根據不同類型國家選擇不同類型的傳播方式,做到差異化傳播。
(一)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兼顧,實現傳播路徑融通
傳統媒體依舊具有很大影響力,在向外界展示黨的形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化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征,傳統媒體遭遇了一定的挑戰,其中一些重要媒體不斷嘗試數字化轉型。如《人民日報》(海外版)作為中國權威的綜合性中文日報,密切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做好黨的對外宣傳工作是其中心任務。但在急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人民日報》(海外版)也面臨著巨大挑戰。近年來,海外版通過數字化轉型助推海外傳播,獲得了一定效果。在推進本國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也要借助他國媒體提升黨的形象。2021年5月12日,尼日利亞學者約瑟夫·戈瓦爾教授在尼日利亞主流報紙《藍圖報》發表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取得全球性成就的關鍵》一文。作者在文中特別提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相信中國將在世界和平與發展、捍衛世界秩序方面作出新貢獻。⑤通過國外民眾熟悉的本國媒體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是增強說服力的有效途徑。
隨著手機普及率提高,應用程序(APP)成為了很多普通民眾生活和工作中的“必需品”。“學習強國”應用程序在國內使用中展現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廣大黨員群眾對黨各項政策的了解,提升了黨的凝聚力。可以在此基礎上嘗試進一步研發符合國外用戶使用習慣的海外版本或同類應用。自媒體時代,越來越多個人以自己的視角向外傳播信息,不僅在國內大受好評,在優兔、臉書等國外社交媒體上也大受歡迎。眾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自媒體的個人視角了解了中國,拉近了外界與中國的距離。可以探索通過自媒體平臺,激發并引導以百姓視角講述黨的故事,展現中國共產黨各方面成就。
(二)歷史征程與現實成就并重,與各國民眾相共情
2021年,中國共產黨隆重慶祝百年華誕,2022年,我們將迎來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一百多年的風雨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站起來”。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經歷了40多年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實現了“富起來”,正在向“強起來”昂首前進。特別是2019年年底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不僅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勝利,并在2020年和2021年實現了經濟的穩步增長,可以預見中國將繼續保持這一勢頭。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命運緊密相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
成就并不必然轉化為國際影響力,還需通過適當途徑增進外界民眾對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國情的了解。“用目標受眾的話語邏輯對其進行傳播,激發國際讀者的共鳴。”⑥這一過程中,要注重由國情到共情,在眾多內容中著重選取讓國外民眾產生共鳴的歷史與現實,使國外民眾能夠與本國歷史記憶和現實處境相“鏈接”,激發“共情”。如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多國疫情至今依舊形勢嚴峻。中國的抗疫成就、有效社區治理能引起很多國家民眾共鳴。“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海外博主憑借其自身獨特的身份、優質的內容發布和一定數量的粉絲基礎,扮演起新時代跨文化傳播者的身份。”⑦同時,很多國家受疫情打擊致使經濟下滑,失業率增加,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繼續快速發展,人民就業穩定,這也是一個受關注的議題。此外,很多國家黑惡勢力猖獗,嚴重影響民眾生活。中國各級政府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了掃黑除惡行動,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提升了人民安全感。掃黑除惡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這一主題也同樣能夠激發他國民眾的共鳴。202721CF-2710-420B-86C7-1BA5BC2CE632
(三)可視表達與多種語言協作,多措并舉講好黨的故事
通過數字化工具對外傳播黨的形象,在呈現形式上首先要注重長短視頻結合。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現代快節奏生活更使短視頻越來越受歡迎。可視化呈現具有跨語言效果,內容鮮活的短視頻更容易吸引受眾。同時,也可借助推出一系列歷史與現實題材的影視劇來細節化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歷史題材電視劇如《覺醒年代》,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等黨的歷史上代表性人物的傳奇故事,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光輝歷程。再如《理想照耀中國》,通過不同年代40組人物不同經歷,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故事。現實題材影視劇如《山海情》《溫暖的味道》《一呼百應》《掃黑·決戰》等。《山海情》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移民在黨員干部幫助下克服困難,擺脫貧困的故事,展示了基層黨員的風采。《溫暖的味道》講述了大槐樹村“第一書記”利用網絡推廣大槐樹村生態蔬菜和特色旅游的故事。《最美逆行》《一呼百應》《在一起》等講述了抗擊新冠疫情的故事。《掃黑·決戰》是以多個真實案例為藍本創作的掃黑除惡題材的電影。在長短視頻結合中,還要注意微電影這一新興形式的使用,通過微電影講好黨的故事。
在制作短視頻、微電影及翻譯優秀影視劇過程中,要注重多語言并用。英文在世界上影響力巨大,處于強勢地位,相關視頻最好配上英文字幕,有條件地進行英文配音。同時要提升漢語國際影響力,也要努力發展小語種傳播,促進國外民眾主動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對外傳播在大多情況下為跨文化傳播,來華留學生群體既有本國文化背景,又對中國各方面有一定了解,是破解跨文化傳播困境的重要群體,也是溝通中國與外界的橋梁之一。留學生群體在中國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方方面面。“需要結合留學生特點和實際,擔起時代使命、完善內容體系、創新方式方法、加強能力建設,真正形成強大合力。”⑧在自媒體上,留學生分享在華學習及生活的點滴,尤其是分享在中國疫情過后穩定有序且豐富多彩的生活,更加具有說服力。
三、逐步建立黨對外形象傳播長效機制,推動數字化工具精準有效傳播實質內容
運用數字化工具提升黨的對外形象,向外界講好黨的故事是一項長期工程,同時也內嵌于中國故事之中,提升黨的形象與提升中國形象是有機整體。提升黨的形象,最根本的是增強自身綜合實力,“打鐵必須自身硬”。
(一)形成數字化傳播與實體交流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在積極利用數字化工具提升黨的國際形象時,也要認清這一工作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長期過程。尤其是美西方不斷抹黑中國以及強化意識形態之爭的背景下,通過視頻會議以及新媒體傳播在短期內消除外界誤解作用有限。在西方一定程度上擁有“話語霸權”的狀況下,黨對外形象傳播可持續化運作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在利用數字化工具開展黨對外形象傳播同時,要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改進。在疫情緩解之后,將數字化交流與實體交流有機結合,做到“兩條腿”走路。同時,推動黨對外傳播專業化建設,充分認識當今時代及今后一段時間人才需求新走向,關注內容、研發和運營等類型人才的需求,發現并培養相關專門人才。
(二)將黨對外形象與中國整體形象進行有機融合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各項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總量已達世界第二,如期實現全面脫貧,朝著鄉村振興穩步邁進。航天科技也發展迅猛,繼2020年年底嫦娥五號自月球成功返回后,2021年,“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一次實現對火星“繞落巡”,“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落火星,引起了國外各界關注。這些成就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黨的故事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帶領各族人民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故事內嵌于中國故事。在運用數字化工具推動黨對外形象傳播時,要將黨的對外形象傳播與中國整體形象傳播有機融合。
(三)黨對外形象傳播關鍵在于“打鐵必須自身硬”
新時代,在開發利用新技術手段提升黨的對外形象時,也要認識到數字化工具有其效用邊界,要避免過度使用而產生非本意效果。視頻會議、短視頻等數字化工具作為手段有其價值,但本身并不能夠解決黨對外形象傳播中的所有問題,最根本性問題是持續做好自己。“肩負起‘強起來的偉大使命須要中國共產黨‘打鐵必須自身硬,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要求。”⑨中國共產黨加強黨的建設,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帶領各族人民取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方面全面發展。“自身硬”最具說服力,是數字化傳播途徑“搭載”的核心內容,也是數字化工具能夠發揮作用的靈魂要義。
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建思政(德育)項目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創新形式研究”(項目編號:190115)階段性成果。
周帥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政黨外交學院講師,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注釋」
①王景云:《對外傳播話語場域的構成、運行與評估——以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為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第79頁。
②宋濤:《引領前行方向 共創美好未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當代世界》2021年第7期,第14頁。
③嚴瑜:《中國共產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7月10日,第5版。
④羅建波:《中國共產黨政黨外交理論與實踐的百年探索》,《西亞北非》2021年第3期,第3頁。
⑤Joseph Golwa,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of CPC key to Chinas global achievements”, Blueprint,https://www.blueprint.ng/the-peoplecentered-philosophy-of-cpc-key-to-chinas-global-achievements/, May 11,2021.
⑥胡園園:《共情敘事:中國脫貧故事對外傳播的突破口》,《對外傳播》2021年第4期,第17頁。
⑦康睿:《跨文化傳播視角下中國抗疫故事的路徑選擇》,《傳媒論壇》2021年第8期,第169頁。
⑧鄧波、龔攀、劉偉:《面向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探索與思考》,《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年第5期,第28頁。
⑨李海波、謝平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使命與黨的建設新要求》,《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111頁。
責編:譚震202721CF-2710-420B-86C7-1BA5BC2CE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