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才華
摘? ? 要: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種植成本較低、產量較高,具有較好的種植效益。近年來,我國有針對性地加強了關于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的研究工作,并鼓勵相關技術人員開展田間管理優化活動,確保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為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重點探討了小麥高產栽培的新技術及田間管理的新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高產栽培;田間管理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5-0034-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 ? ? ?文獻標志碼:B
小麥對解決我國糧食危機、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小麥在我國種植廣泛,為其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發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來源。探討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小麥產量是現階段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以及實現農業生產提速的重要課題。
現階段,小麥的生產和經營存在種植效益不明顯、生產質量參差不齊、農民回報率相對較低等問題,需制訂一系列的優化措施和應對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加強田間管理工作及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推廣工作,推動我國農業持續發展。
1 加強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研發和推廣的具體策略
1.1 積極推廣寬幅精量播種技術
寬幅精量播種技術是近年來廣泛推廣的新技術之一。傳統的耕種理念認為只有播種幅度較小、播種數量較多,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產量,殊不知這會造成作物種植密度增大、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等問題。所以應適當增加小麥的行間距、控制播種數量、推廣寬幅精量播種技術[1]。不應過度追求小間距、多數量、窄幅度,會造成單株產量下降、成本上漲等問題。
為了提高小麥的發芽率,播種時應控制土壤的相對含水量。含水量在70%~75%時播種,能夠提高小麥后期的抗旱能力,從而提高小麥產量。若播種時墑情不足,可以抗旱造墑,適時晚播。通常小麥的播種日期為10月3—8日,小麥生長積溫應為570~650 ℃。若播種的日期推遲,則應適當加大播種量,提高發芽率。
采用寬幅精量播種技術可以使小麥種子分布更加均勻,同時避免出現疙瘩苗、弱苗等現象,降低苗擁擠的概率。要合理確定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m為宜。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確保最大限度利用光照。種植密度過低,會導致光能浪費、土壤利用率較低;種植密度過高,則會降低農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效率[2]。
在運用寬幅精量播種技術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播種量,通常密度為12萬~18萬苗/667 m2。如果播種時間延遲2 d,則密度應增加1萬~2萬/667 m2。只有靈活控制間距和播種量,才能提高出芽率。播種后要及時采取管理措施,7 d后到田間查看出芽情況及生長情況,并觀察墑情。如果某一地塊墑情不足,需及時澆出苗水[3]。
同時,還需要進行后期處理。待地面表皮較干時,可以用耙子等工具劃破土地表層,讓小麥長得更加整齊、茁壯。當部分地塊出現缺苗情況時,可以及時補種,多次用小水澆灌,合理控制澆灌時間,確保小麥正常發芽、健康生長。
補種時應做到不妨礙其他地塊植株的生長,對于補種的小麥苗要進行精細化管理,提高生長效率,確保和大多數植株長勢相同。
1.2 積極調整施肥周期
在運用寬幅精量播種技術以及其他栽培新技術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施肥周期對于小麥的生長有重要影響。小麥在實際生長過程中,對氮肥、磷肥、鉀肥的需求量較大,但田間的氮肥、磷肥、鉀肥含量有限。合理控制氮肥、磷肥、鉀肥的施肥量,可提高小麥的生長效率,確保適宜的生長周期。
小麥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氮肥、磷肥、鉀肥的需求量不同。需要及時開展田間調研,根據小麥生長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調整化肥種類和數量。小麥在冬季和拔節孕穗期對氮肥、磷肥、鉀肥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在冬季澆水或灌水的過程中可以開展施肥活動,二者同時進行。
應結合灌溉的周期和時長合理控制施肥量,避免由于施肥量較大引起植株死亡或者倒伏,施肥量較大很有可能產生燒苗的現象,輕則導致植株生長速度下降,重則導致植株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同時應避免施肥量不足導致小麥出現倒伏或者貪青現象[4]。
小麥在拔節孕穗期生長速度較快,需要大量施肥。此時可以根據3種肥料的具體特點和功能開展施肥活動,或者直接使用復合肥。施肥前期應施加適量的磷肥,并且將其作為基礎肥料,將氮肥作為孕育肥料。拔節孕穗期的中后期可以適當追施葉面肥,但施肥量不宜過大,過大可能會對植株造成傷害。
在探索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的過程中,應加強施肥管理工作,選擇合適的施肥技術和方式,進一步優化栽培技術以及栽培流程,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應根據生長階段確定施肥的量及施肥時間,并觀察施肥的效果,提高施肥水平。
1.3 積極運用小麥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在研究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的過程中,農藝師會尤其關注病蟲草害的防治技術研究活動。以蚜蟲為例,目前針對蚜蟲的防治技術已十分成熟。技術人員可指導農民開展蚜蟲的調查統計分析活動。當每100株小麥的蚜蟲數量超過500頭時,即可開展防治工作。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 g/667 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 mL/667 m2即可防治。另外,也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加上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 g,將其均勻噴灑在患病處,提高防治效率,保證小麥正常生長[5]。
在小麥草害防治過程中,應運用相關藥物技術或者物理手段開展防治工作。如果田間的雜草數量較少且密度較為稀疏,可以在田間管理時運用鋤頭或者手工去除的方式予以清除。如果雜草較為嚴重,則可以選擇藥物防治的方式予以處理,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0 g添加30 kg的水可達到防治目的。在噴灑農藥時,應選擇合適的天氣。015BBC6A-1874-469F-A19D-FB5810E835AA
總之,只有采取成熟且完善的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才能提高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為農民的增產增收奠定堅實的基礎[6]。
1.4 加強宣傳和推廣工作
在運用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以及優化田間管理措施的過程中,技術人員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工作和推薦活動,確保更多的高產品種得到推廣,為技術運用和管理模式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工作人員應向當地百姓推薦抗病蟲性能好、產量較高的優質品種。有關部門可以適當開展新品種的引進活動,在引進之前需要開展示范田試種活動,通過對比試驗更加直觀地看出新品種的優勢。同時還需要加強市場的調研活動,了解人民群眾的具體需求,做好優質品種的推介工作,讓群眾樂于接受先進的小麥品種。
還可以建立農戶和企業對接的新型交流模式,農戶以及農業合作社直接發出訂單讓企業開展生產活動,如果訂單量較大,則可以在價格方面提供部分優惠,從而提高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7]。
新媒體可以發揮重要的宣傳作用,提高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以及田間管理新措施的推廣水平,使得宣傳和推廣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技術研發者和推廣者可以運用自媒體平臺開展宣傳工作,探索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的新領域、新動態及新成果,定期發布相應的信息,介紹田間栽培技術的要點及要求。讓更多農民認識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的重要性。
在開展推廣服務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公眾號、抖音、快手等渠道,讓農民可以足不出戶地享受到相應的知識服務。
研究者和推廣者可以注冊相應的賬號,定期拍攝技術推廣和普及視頻,讓農民隨時隨地獲取相關知識,在田間地頭開展實踐應用工作。
在推廣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以及田間管理措施時應根據不同地區土壤的具體特征以及農民的種植習慣推薦高產小麥品種。以山東省為例,濟麥229、麥淄28等品種是重要的規模化專用高產小麥品種;青麥6號、山農16等品種適用于土壤貧瘠、不便澆灌的地區;濟麥22、汶農麥系列則適用于土壤較為肥沃、水利設施更加完善的地區。
在高產小麥品種推介活動中,既要加強宣傳工作,又要加強技術服務工作,將更多的高產小麥栽培新技術以及田間管理措施送到田間地頭,為農民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幫助農民提高小麥種植以及管理水平,形成正確的管理意識[8]。
1.5 積極運用種子處理技術
在播種之前需要對小麥種子進行一系列的處理,提高發芽率,確保產量。此時運用科學的種子處理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可以為田間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幫助,是高產栽培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基礎。在播種之前可以將種子晾曬2~3 d,并及時翻動,用藥劑拌種。還可以進行包衣處理,降低小麥發生病蟲害的概率,有效防治地下害蟲。
在種子處理過程中可以用速保特別利或者利克銹拌種,這項技術可以很好地防治黑穗病。具體方法為500 kg種子加0.5 kg速保特別利。用戊唑醇拌種可降低小麥紋枯病的為害,在根莖部病害防治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為了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可以將殺菌劑和殺蟲劑混合使用,綜合防治病害和蟲害。為了提高對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可以將甲基異柳磷顆粒劑加入細土并均勻撒在地表,在深耕時翻入地下。具體用量及方法為40%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 kg加入到40 kg的細土中,并攪拌均勻。
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可以為小麥的高產和增收奠定基礎,同時可以降低田間管理的難度,提高田間管理的效果[9]。
2 加強田間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積極落實春季田間管理策略,提高田間管理水準
在加強田間管理過程中,相關部門以及農業技術推廣負責人應開展廣泛的宣傳活動,幫助農民做好春季的田間管理工作,積極落實灌溉、除草、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的相關策略。
在春季開展小麥田間管理的過程中,應將水肥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策略研制工作,形成完善的防治體系,積極落實田間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水平。春季小麥生長的蓄水量較大,各地區的降水量無法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此時,種植人員需要加強灌溉工作。
幼苗的保育工作尤為重要,是小麥培育的重要階段,要保證養分充足。農民及相關技術服務人員如果發現小麥的弱苗數量較多,應及時追肥,可以根據田間測量的具體情況確定追肥程度,提高田間管理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春季是病蟲害高發季節,紅蜘蛛、吸漿蟲、條銹病等都是常見的病蟲害,應根據田間調查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根據實際病癥制訂應對策略。只有做好春季的田間管理工作,才能提高田間管理效率,使得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順利進行[10]。
2.2 注重深耕細作,加強土壤結構控制工作
土壤是否具有相應的肥效決定小麥能否高產。深耕細作是重要的農業生產經驗,在田間管理過程中,應深翻土地,精細整理土地,統一田畦規格。相關部門以及高級農藝師應開展調研活動,制定統一的分畦標準,確保規格統一。其可對收割機的使用以及施肥灌溉活動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達到節水、提效、節省人工成本和時間的目的。
小麥實現田畦化栽培對于下一茬的玉米種植有重要影響。如果田畦寬度為2.4 m,就可以完成8行小麥的播種任務,在下一次播種活動中種4行玉米。如果田畦寬度為1.8 m,則可以播種6行小麥,在下一次播種活動中種3行玉米。有利于農業機械的高效運用,同時可提高田間管理的效率。
確保土地平整,并確定土地規制,對于灌溉以及收割有重要影響。可以運用馬力較大的玉米收割機收割玉米,同時粉碎玉米秸稈,將其均勻地鋪撒在土地上,嚴格控制玉米秸稈的長度為2~3 cm。這樣既可處理農業廢物,實現秸稈返田,又可節省大量的化肥,據統計可以節約化肥12 kg/667 m2。015BBC6A-1874-469F-A19D-FB5810E835AA
總之,要力爭實現深耕,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大型聯合拖拉機深翻土地,將深度控制在30 cm以上。在完成翻地后要多次耙地,確保土地表面平整。持續深翻2~3遍或者更多遍,才能使土壤分布均勻,沒有明顯的大土塊,并且土質疏松,具備良好的抗旱效果和保墑效果。深耕活動可以2~3年進行1次,深耕時可以將玉米秸稈的粉碎顆粒壓在土層之下,確保其完全分解,達到改善土壤結構、增強肥力的效果。
3 結束語
農藝師在應用推廣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以及優化田間管理措施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高了技術推廣效率以及田間管理效能,為農民的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關注小麥高產栽培新技術,注重改善土壤結構,規范管理活動,制訂更加科學的管理措施和計劃,對于病蟲害防治技術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在育種選種方面有了較好的方法。這些都和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宣傳指導以及農藝師的支持密不可分。
在未來的小麥種植過程中,農藝師需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運用更多科技含量較高、易于操作的種植技術加強小麥的選種、播種、灌溉等研究工作。同時進一步優化施肥、除草以及收割等工作,不斷發現并解決新的問題,給予農民更多指導。本著“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促使小麥生產技術和田間管理措施推廣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李超.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推廣[J].黑龍江糧食,2021(11):115-116.
[2]李景芳.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7):197-198.
[3]李艷飛.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新農業,2021(14):32-33.
[4]孔嫚,鹿長金.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方法[J].農家參謀,2021(9):39-40.
[5]朱玲.淺析蕭縣小麥高產優質的主要障礙因子及技術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7):47-48.
[6]徐玉嶺.小麥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3):184-185.
[7]朱峰峰.優質強筋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應用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10):154-155.
[8]李偉.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田間管理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0(9):23-24.
[9]劉峰.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草害綠色防治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8):135-136.
[10]黃慶銀,吳文廣,畢惠林.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9(4):34.015BBC6A-1874-469F-A19D-FB5810E835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