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華
摘? ? 要:為解決小麥病蟲害問題,文章分析了小麥紋枯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赤霉病等病害,以及小麥蚜蟲、小麥麥葉蜂、小麥紅蜘蛛等蟲害防治手段,提出了小麥病蟲害防治以及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5-008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2? ? ? ?文獻標志碼:B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小麥病蟲害問題仍然存在。目前,針對小麥病蟲害采取的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具有明顯優勢,一方面可保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可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隨著農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多,小麥病蟲害防治水平不斷提升。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仍需要不斷完善小麥防治技術,使其適用于不同小麥品種、土壤以及氣候等條件。
1 小麥常見病蟲害
1.1 小麥常見病害
小麥常見的病害有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
小麥紋枯病屬于比較常見的病害之一,小麥一旦患上紋枯病,其植株莖稈、葉鞘上會出現病灶。小麥紋枯病之所以一直以來都被重視并防治,主要是因為其具有非常嚴重的為害性。小麥在抽穗前感染了紋枯病容易出現莖稈腐爛,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會出現倒伏。小麥紋枯病發展到一定階段還會出現枯孕穗、枯白穗,嚴重時會造成小麥植株直接枯萎、死亡。
小麥白粉病屬于一種常見的病害,在小麥抽穗階段此種病害較為常見。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小麥的麥葉、莖稈以及穗上會出現明顯的白色粉狀霉層,可在短時間內大范圍擴散,為害健康的小麥植株。小麥感染了白粉病后,會直接破壞小麥葉片,從而影響小麥光合作用,導致小麥新陳代謝能力下降,最終出現早衰的情況。
小麥赤霉病不容忽視,小麥進入揚花期后,發生赤霉病的概率增加,染病后會直接破壞小麥麥穗,導致小麥枯黃,最后在短時間內枯死見到白穗[1]。
1.2 小麥常見蟲害
小麥常見的蟲害有蚜蟲、麥葉蜂、紅蜘蛛、吸漿蟲等。
蚜蟲對小麥的影響較大,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小麥蚜蟲,會導致小麥產量和質量明顯下降。小麥遭到蚜蟲侵害后葉片會逐漸枯黃,以至于小麥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麥穗無法成熟。即使已經出現了麥穗且進入到成熟期的小麥,也會因為蚜蟲為害而造成麥粒脫落,小麥植株逐漸死亡。
麥葉蜂屬于小麥常見蟲害之一,從其性質特點來看,當小麥進入夏季生長階段后,麥葉蜂幼蟲會蠶食小麥葉片,導致小麥無法完成光合作用。麥葉蜂出現與環境有關,比如麥葉蜂喜歡高溫、潮濕的夏季,當麥地土壤潮濕且屬于沙質土壤時,產生麥葉蜂的概率較大。
紅蜘蛛對小麥健康影響較大。紅蜘蛛對很多農作物都有著較大的為害,其喜歡晝伏夜出,為此在防治過程中具有一定難度。紅蜘蛛喜歡聚集在麥苗植株基部葉背的地方。紅蜘蛛與麥葉蜂的習性有著明顯不同之處,其喜歡干旱的環境[2]。
吸漿蟲屬于毀滅性的蟲害,對小麥的為害較大。吸漿蟲如果出現在小麥田地里,會吸食小麥麥粒漿液,而且均以幼蟲吸食為主,一般會導致小麥麥粒成為空殼,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小麥產量降低。有一些麥紅吸漿蟲產卵時,會選擇在小穗或者還沒有揚花的小麥麥穗上產卵,而一些麥黃吸漿蟲會選擇在初抽麥穗上產卵,為此在防治吸漿蟲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并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吸漿蟲的幼蟲屬于重點防治對象,主要原因是其可以鉆入穎殼,不能被農戶及時發現。吸漿蟲的口器具有銼破麥粒果皮的作用,會直接吸食小麥麥粒的漿液,而且其吸食速度較快,為害范圍較大。這些吸漿蟲會在小麥成熟后轉移到小麥的穎殼外面,停留在小麥的麥莖上,當天氣發生變化時,尤其是降水或者小麥上有露水時,這些吸漿蟲就會落到土壤中越冬、越夏,會對小麥產量和質量造成不良影響。
2 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
2.1 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
不同地區種植小麥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不同,選擇的小麥品種存在差異。不同地區小麥遭受的病蟲害不同,而且影響范圍、程度等都會具有明顯差異。為此需要采取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小麥遭受病蟲害的影響,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措施在實踐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具有積極作用。
專業化統防統治不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技術。除了要積極調查研究所在地區小麥種植的基本情況、小麥往年病蟲害的發生率、發生范圍以及影響程度之外,還需要對小麥種子采取篩選、培育、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存儲等措施,以便提高小麥病蟲害整體防治效果。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物力,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提高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人員的技術水平[3]。
2.2 提高預防措施的綜合水平
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非常重要,需要提高預防措施的綜合水平,以預防和處理小麥病蟲害。在小麥種植工作中需要注意很多問題,應結合實際需求采取措施,加強各方面的管理,構建全面、細致的小麥病蟲害預防方案。
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需要結合小麥所在地區的地理地質以及自然氣候等條件,培育新的、優質的小麥品種,降低小麥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統防統治需要從小麥種植人員的角度出發,種植人員應對小麥病蟲害加以了解,應加大對種植人員專業農業知識以及技術培訓力度,并與相關部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以便于獲得最直接、客觀的氣象信息以及生物技術信息等,最大程度提升小麥種植技術水平,建立全面、細致的管理體系,提高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的綜合效率,為小麥綠色防控打好基礎[4]。
2.3 播種前準備工作
小麥病蟲害防治水平與小麥播種前準備工作具有直接關系。為此應在種植小麥前,針對小麥的播種環境以及條件進行全面調研、考察。調研和考察的對象包括小麥種植地的自然氣候特征以及地理地質條件。考察小麥種植區的土壤,降低小麥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種植小麥地塊應深耕細作,將土壤深翻晾曬,避免蟲害越冬。
2.4 做好小麥生長期管理工作
小麥生長期的田間管理工作相當重要,一方面要適時為小麥除草、施肥,以增強小麥抵抗力,降低小麥感染病蟲害的概率,提高小麥產量與質量。另一方面要及時發現小麥病蟲害,從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降低對小麥的破壞和影響。
一般情況下,針對小麥生長期的田間管理最重要的是給水、排水,避免小麥生長環境過于潮濕,給小麥生長通風換氣,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在小麥生長期間需要積極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從農業防治、物理化學防治、藥物防治、生物防治等多個角度著手,形成全方位的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體系,提升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為更進一步了解、掌握小麥的生長情況,可對小麥生長采取追蹤措施,不斷優化小麥病蟲害防治的各種方法和技術,最大程度增加小麥抗性,避免大量、重復使用防治藥物,從而增加病蟲害的耐藥性。
2.5 提高小麥病蟲害防治人員的技術水平
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從我國當前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小麥種植技術不熟悉,不愿意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手段,以至于小麥容易遭受病蟲害。為此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重視研究小麥病蟲害的防控內容,掌握其中較為復雜的部分,針對性地突破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難點。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較多,但要使其發揮預期作用,就需要技術人員具備一定的防治基礎知識,因此要完善人才培育體系,確保小麥病蟲害的整體防治水平達到預期。將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聯系起來,進行深入交流,提高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的執行水平,有效預防病蟲害[5]。
3 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3.1 生態調控技術
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包含生態調控技術,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提升,使得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從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應用生態調控技術時,需要結合小麥種植地區的基本情況,尋求技術應用的突破點。當遇到小麥黏蟲時,需要從其強飛行能力、冬季遷徙等習性出發,掌握其生長生活規律,制訂全面的防控計劃。
由于小麥黏蟲遷徙受季節的影響,為此確定小麥種植時間時需考慮季節因素,比如南方地區的一些越冬農作物可少量種植或者不種植,減少小麥黏蟲越冬的食物,從而降低小麥黏蟲的生長率、存活率,達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從小麥黏蟲的角度出發,分析生態調控技術可以發現,其核心是發揮害蟲習性特點的作用,創造和利用條件破壞害蟲的生存環境,破壞其生存能力,通過不使用或者減少使用化學藥物的防治手段,減輕當前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破壞。防治小麥吸漿蟲可以通過麥稻輪作的方式,擴大麥田淺耕暴曬的范圍,并提高效率,最大程度避免吸漿蟲越冬、越夏,從而有效減少小麥吸漿蟲。
3.2 農業防治技術
適宜種植小麥地區的氣候特征、地理地質特征比較明顯,大多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從所在地區的水土涵養力以及氣候的具體特征著手,可篩選出最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考慮到小麥可能遭受病蟲害問題,應選擇抗性較強的小麥品種,不能在同一塊地上長期種植一種農作物,一般選擇2~3種主栽的小麥品種,并從其他方面出發,選擇3~4個輔助品種,可使得小麥品種的生長態勢較好,生長環境更加優越,有利于提升小麥產量和質量。提升小麥栽培水平相當重要,一方面可避免小麥遭受病蟲害的為害,另一方面可增加小麥產量。在播種小麥前應科學篩選小麥品種,之后將篩選出的種子再次篩選,清除已經發霉、損壞的種子,最后將這些種子放在陽光下曬干水分,曬干水分后進行儲存以便種植。小麥種植地需要采用精耕細作的方法,可利用機械化設備完成條播播種,也可搭配使用其他播種方法。在種植小麥時需要使用化肥,在綠色防控的理念下科學配比化肥,采用有機肥、農家肥作為小麥的主要肥料。科學配比的化肥能確保小麥生長所需的氮磷鉀元素充足。
3.3 物理、化學誘控技術
小麥病蟲害可采用物理、化學等誘控技術進行防治。從小麥病蟲害的生物特性出發,掌握并分析其習性,結合所在地區的基本情況合理放置誘蟲燈或者防蟲網等。為了減少小麥蟲害的為害,可搭配使用氣味吸引器,滅殺隱藏的蟲害。在實踐中物理、化學等誘控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誘蟲燈不僅具有明顯的能源清潔作用,還能有效防治小麥蚜蟲、小麥麥葉蜂等,其在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誘蟲板主要利用了趨光性或者趨色性等特點,將害蟲誘惑到具有黏性的粘板上。在一些誘控裝置中增加并釋放信息素可以吸引害蟲,從而降低害蟲的繁殖率,損害害蟲的子代質量。目前針對小麥病蟲害的物理、化學等誘控技術越來越多,而且誘控裝置或者物品具有一定的易得性,能夠廣泛使用。可在田間使用糖醋、酒水等與晶體敵百蟲混合制成誘蟲、殺蟲的溶液,還可以采用篩網隔離小麥害蟲。
3.4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屬于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防治技術的核心是利用害蟲與其天敵之間的關系,在田間建立起捕食關系,從而在充分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消滅害蟲,以達到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的目的。生物防治的方法以捕食性防治、寄生性防治為主。在捕食性防治中需要從小麥蚜蟲、紅蜘蛛、小麥吸漿蟲等常見的蟲害出發,找到其各自的天敵,并引入小麥田間。
通常情況下,瓢蟲、蜘蛛、食蚜蠅等都會捕食小麥蚜蟲、紅蜘蛛以及小麥吸漿蟲等。采用這種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消滅一定數量的害蟲,減少小麥蟲害。寄生性防治措施主要是從害蟲的寄生型天敵出發,尋找能夠對小麥蚜蟲、紅蜘蛛以及小麥吸漿蟲等形成寄生關系的昆蟲,比如蚜繭蜂、赤眼蜂等都屬于小麥害蟲的天敵。在小麥種植應用寄生性防治手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合理性,種植果蔬以及防治病蟲害都會用到這一手段,在實踐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能為小麥蟲害防治起到積極的作用,防治效果相對明顯。目前,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防治效果不斷增強。
3.5 藥物防治技術
雖然藥物防治技術對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破壞性,但是當前采用藥物防治技術防治小麥病蟲害的現象較多。考慮到藥物防治技術的消極影響,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提高技術水平,增強防治的針對性,避免濫用、錯用藥物,避免盲目選擇藥物防治時間。為此當前藥物防治技術非常注重綠色防治技術。在選擇藥物防治小麥病蟲害時,應以毒性小、效果強、副作用小的藥物為主。在用藥物處理小麥種子時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充分包裹小麥種子,增強小麥抵抗力。現如今很多地區使用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拌入小麥種子中,以提高小麥對紋枯病、散黑穗病等病害的抗性。防治小麥吸漿蟲可以采用敵敵畏、辛硫磷等藥物拌入到細土中撒入麥田,提高防治蟲害的效果。應針對小麥莖葉進行藥物噴灑,關注氣候變化,選擇最佳噴灑藥物的時間,提高藥物防治效果。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要注重小麥田間管理,及時采用植物免疫誘抗劑或者葉面肥等藥物對小麥病蟲害進行防治,提升小麥植株的抵抗力,不斷降低小麥病蟲害發生概率,提高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保障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
4 結束語
我國很多地區都種植小麥,對于小麥病蟲害的防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結合當前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的內容以及效果來看,可顯著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為了進一步提升小麥種植技術水平,需要針對不同地區的小麥病蟲害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制訂科學合理的小麥病蟲害防治體系,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朱躍文.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的融合應用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1):191-192.
[2]趙天琪.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J].種子科技,2019,37(16):106,108.
[3]邢靜.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9,39(18):78-79.
[4]謝文杰.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技術探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5):198.
[5]石旭珠.小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技術探索[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