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娟
摘? ? 要: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收獲量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糧食產量。當前我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國內外的形勢異常嚴峻。在此背景下,更應該注重小麥種植的科學性,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文章主要分析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需肥特性和施肥中的技術應用,以期為相關種植人員提供參考,同時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麥種植;需肥特性;施肥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5-010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 ? ? ?文獻標志碼:B
我國是小麥種植大國,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和歷史,在我國北方地區小麥經常作為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與其他國家不同,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對于糧食的需求量較大。但目前許多種植小麥的農戶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沒有充分了解小麥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術,導致化肥用量以及化肥應用類型不合理。在這樣的情況下,非但沒有增加小麥的產量,反而導致減產。因此,必須科學分析小麥的需肥特性,并普及科學的施肥技術,有針對性地調整施肥方案,穩步提升小麥產量,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1 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需肥特性
1.1 需要氮元素促進莖葉生長
不僅是小麥,任何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充足的養分,如果養分不足,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但肥料也不是越多越好,恰當有效的施肥才是事半功倍的關鍵。從小麥的需肥特性來看,小麥對氮元素的需求量較大,氮元素能夠促進莖葉生長,該類肥料與小麥產量息息相關。當作物生長至分蘗期時,通過追加氮肥可獲得更為顯著的分蘗效果;孕穗階段,小麥生殖細胞基本發育成熟,此時可結合小麥生長情況補充適量氮元素,以此增多麥穗數量;發育至成熟階段時,也可通過追加氮素保證籽粒整體品質。根據相關研究,每生產100 kg的小麥需吸收氮(N)約3.1 kg,隨著產量的提高,對氮的吸收總量也相應增加[1]。
小麥的莖葉雖然需要大量的氮元素,但在施肥的過程中應注意小麥對氮吸收的高峰期。小麥對氮元素的吸收主要在兩個階段最為有效。一是出苗至拔節階段,在這個階段小麥吸收量占總氮量的38%左右;二是小麥的拔節至孕穗開花階段,在這個階段小麥吸收氮元素占總量的30%~40%。因此,保證小麥的氮元素供應,有利于小麥的茁壯生長。
在小麥生長早期,如果氮元素不足,會導致植株矮小,出現黃葉,葉面顏色呈淺綠或黃綠,下部老葉提早枯黃。
但是長久以來,我國大多數種植小麥的農戶都采用傳統的撒肥方式,尿素利用率不到20%,尿素含氮46%,40年尿素的利用量不到2 kg,導致大量的肥料被浪費。液體氮肥的利用率高達90%,且含鈣、鎂、鋅等微量元素,所以在小麥施肥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根莖的氮元素含量充足,合理的噴施液體氮肥也是方法之一。液體氮肥不僅能夠取代純氮追肥,還能補充小麥生長需要的微量元素。
1.2 磷是細胞核的重要成分
小麥對磷的吸收規律為:分蘗期吸收的磷約占總量的30%,拔節后吸收率急劇增長,孕穗期到成熟期吸收量最多,約占總量的40%。通常來說,磷元素會集中于小麥細胞核中,其作用是加快小麥糖分代謝,因此,磷元素直接決定了小麥的最終產量。磷元素作用主要有3點:其一,小麥生長至三葉期時,適當追加磷元素可保證小麥根系的健康發育。其二,拔節階段,通過增加適量磷元素,能夠強化小麥分蘗效果。其三,孕穗時期,磷元素的使用有助于麥穗的形成。從營養時期的角度看,小麥的生長對所需養分的含量有嚴格的要求,在營養的關鍵時期,小麥對磷元素非常敏感,因此施加磷鉀肥能夠顯著增加抽穗的數量,增強幼苗的抗寒性。同時應特別注意小麥吸收磷的高峰期,以增強植株的抗寒性[2]。
小麥生長的整個過程對磷的吸收總量,以及在不同時期對磷的吸收量,因品種特性、自然條件、栽培措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一般每生產50 kg小麥籽粒,植株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氮0.5 kg左右,吸收磷0.5~0.75 kg。氮、磷的比例約為3∶1,磷元素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占植株總量的82.4%。
磷肥的使用能夠促進細胞分裂與繁殖,加快小麥的生長速度。只有小麥的根系發達了,抗旱、抗寒的能力才會增強。磷元素是構成小麥體中許多重要有機化合物的成分,會直接影響蛋白質的合成。磷元素是一種類似脂肪的物質,不僅是原生質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原生質膜的重要組成部分。磷元素參與小麥的代謝過程,是小麥生長過程中的調節劑。
1.3 鉀能提高光合效率
鉀元素的利用能夠提升小麥光合效率。鉀元素是小麥莖干機械組織中的重要元素,其作用是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時還能達到增加纖維素總量的效果,有助于小麥莖干的健康發育,并增強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小麥所需的鉀量除了土壤本身能夠提供一部分外,缺少的部分主要是通過基肥及后期的根外追肥補施,只有確保根莖鉀肥充足小麥才能茁壯生長,一般情況下鉀肥用作基肥時的用量在5~10 kg。
土壤缺鉀的程度是鉀肥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首先要考慮土壤本身的含鉀量對鉀肥效力的影響,因地制宜地對鉀元素進行配比。鉀肥的效力與小麥生長土壤的豐缺關系密切,即在其他自然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土壤含鉀量越低,鉀肥的肥效越好,小麥的光合效率就會提升。當土壤的含鉀率>80 mg/kg時,小麥可以選擇少施或者不施[3]。鉀肥的用量遵循報酬遞減的原則,針對缺鉀的土壤,作物的產量隨施鉀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每1 kg鉀肥的增產數則隨用量的增加而遞減,用量超過一定范圍時,能進一步增加產量。
光合作用對小麥生長至關重要,能夠直接影響小麥的生長狀況、健康程度,進而影響小麥的產量。根據研究表明,在對小麥施加氮肥、磷肥的基礎上,每667 m2分別用鉀肥(K2O)5 kg作為基肥、分蘗肥和穗肥,每1 kg鉀肥分別增產小麥9.1 kg、7.4 kg、4.9 kg。鉀肥利用率分別為64%、55%、42%,由此可見,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鉀肥作為基肥的效果較好。
1.4 最大效率期施肥效果更佳
小麥不是任何時刻都需要施肥,而是要在最大效率期進行施肥,才能將肥料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首先,小麥植株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多種化學元素,如氮、磷、鉀等。其次,對各類化學元素的需求量主要受小麥品種、生長環境以及種植技術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每100 kg的小麥籽粒需鉀肥含量1.5 kg左右,對小麥生育期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返青期前小麥生長發育速度較慢,因此只需追加少量肥料即可[4]。由此可以看出,小麥在最大效率期施肥效果更佳,盲目施肥只會適得其反。
小麥的最大效率期主要指養分發揮其最大增產效能的時期,一般發生于小麥發育的中前期,能夠吸收土壤中大量養分。因此,農戶在此階段施加肥料能夠對小麥的生長發育發揮最大化的效能,起到極為顯著的增產效果。
2 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
2.1 精準計算施肥用量
計算肥料的用量也是小麥施肥技術之一。一方面,不同地區的小麥品種不同,且自然條件中的土壤條件、空氣環境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施肥的過程中應精準計算施肥量,根據小麥的實際情況和自然條件進行施肥,合理的施肥能極大增加小麥的產量??刹扇y土配方形式計算出施肥量。原理是依托于小麥肥料需求量、總肥料彼此間存在的差異性,計算出達到預期目標產量需追加的肥料總量。為保證計算結果精準,應科學分析總施肥量、不同肥料效力等內容。一般來說,若小麥的生產籽粒為300 kg,則小麥在生長發育時,可吸收磷元素3.2 kg、鉀元素7.4 kg、氮元素7.2 kg。要想增加小麥的產量,就必須精確計算施肥量。另一方面,精確計算小麥的施肥量,對技術人員的要求較高。在傳統小麥種植方法中,大多數農戶都是按照自己的經驗、感覺施肥,沒有對化肥進行精確的配比,這樣的方法是不科學的。應該結合小麥不同發育時期的需求,基于小麥目標產量與需肥量、種植區域土壤的肥量等進行計算,提高施肥的精準度。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當地政府應對小麥種植進行大數據分析與歸納,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當地土壤、環境、空氣等進行分析,精準匹配農田所適合的肥料,并為歷史種植肥料的施加量建立數據庫,爭取為以后小麥肥料的施加提供科學依據。智能裝備是農業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現在土壤墑情儀能定時提供所需水肥量,并通過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自動調節。例如,某地區智能裝備在小麥的種植中廣泛使用,通過分析互聯網設備提供的氣溫、土地濕度等大數據后進行施肥,在減少病蟲害的同時大大提升了小麥的產量。此外,還能精準預測病害發生的概率,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傳統農業的命脈在于“天”,小麥等農產品的銷售更是受到市場和渠道的雙重制約,而如今,電商+農業的發展,使農業和互聯網之間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特別在直播經濟、電商營銷等領域,逐漸形成農業新業態。
由此可以看出,人工計算已經不能滿足當下農業日益發展的需求,需要通過大數據精確計算小麥所需要的肥料。種植戶應該有意識地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科技的加持下,精準匹配小麥需要的肥料劑量。精準計算施肥用量。在人工與機器的雙重努力下,小麥的產量必將越來越高。
2.2 科學選擇施肥類型
小麥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各方因素的影響,種植戶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沒有可以“一勞永逸”的肥料,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施肥類型才是小麥增產的關鍵。例如晚播麥田種植就是利用底肥施播技術進行施肥。如果麥田的面積是350 m2就應該施加4.5 kg氯化鉀、3.25 kg純氮。除此之外,為了能夠進一步實現增產的目標,在對晚播麥田進行種植和施肥時,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施肥技術。此外,科學選擇施肥方式還體現在小麥生長的不同時期。例如在冬季肥料的作用是確保小麥能夠成功過冬,使小麥的生長更加穩定。在小麥的孕期,需保證所使用的肥料具備提高農作物商品率的功效,主要是在小麥成熟階段,確保土壤中養分的吸收與消化,同時還能實現植物的光合作用,為小麥發育創設良好環境,也為最終產量提供基本保障。若在此過程中發現麥田中存在因水分不足而生長不良的小麥,則應施加適量穗肥,若麥苗呈健康發育狀態,可少施或不施穗肥[5]。
根據小麥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鉀的特點,平衡施肥技術,合理滿足小麥對養分的需要,是爭取小麥高產的重要因素。堅持“增施有機肥、穩定土壤、減少磷肥,增加鉀肥”原則。增施有機肥時小麥的基肥應以腐爛的綠色肥料為主,施有機肥5 000 kg/667 m2左右。增施有機肥能增強地力,改善土壤條件。還要具體分析肥力不同的麥田,高肥力麥田,即土壤有機質含量15 g/kg以上;中肥力麥田,土壤有機質含量10~15 g/kg;低肥力麥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小于10 g/kg,因此,施肥的類型也應根據土壤肥力的不同有所側重。科學選擇施肥類型能發揮其最大增產效能。抓住小麥生長的需肥特性,找準施肥時機,才能在最大效率期滿足小麥對養分的需求,提高肥料使用的精準性。投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高的回報,在增加產量的同時提升小麥的品質。
2.3 合理進行肥水管理
小麥的肥水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小麥的整個生長過程都要有充分的營養元素,如果根系中吸收的營養成分不足,就需要對小麥進行肥水管理。保障小麥有充足水分的方法之一就是對田地進行灌溉,但灌溉的水量不宜過多,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同時還要控制土壤的濕度和溫度。在小麥施肥后,需要對小麥進行灌溉,這樣才能提升植株的生長速度。
在小麥返青期,一般整地播種質量好的,田間持水量>60%時不需要返青水肥管理。而需要在返青期進行水肥管理的麥田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小麥冬季受凍嚴重。第二,整地質量差,出現死苗等。第三,貧瘠地塊,底肥不足春季嚴重脫肥的麥田。第四,根系缺乏營養,患有紋枯病的小麥。針對以上情況,小麥的澆水時間應該在返青初期氣溫回升時為宜。
小麥拔節和孕穗期需要保持適量的水分。正常情況下維持田間持水量在70%左右。在春季雨水較多的地區,需保證田間排水系統通暢,注意清理泥土,避免其壓在麥苗上,將麥苗的地下水位控制在1 m左右。
2.4 運用綠色肥料
綠色肥料是當前普遍應用的一種肥料??杀WC小麥最終產量,為小麥提供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促使小麥健康生長。同時,綠色肥料不會對土壤環境構成威脅,能提高作物品質。文章談到的綠色肥料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環保肥料,二是將肥料重新綠化。環保肥料通常用于春季,可改善發黃小麥,確保其綠色、健康生長,且有助于增強小麥抗衰老能力。而重新綠化肥料則對肥料使用量和自然條件有著嚴苛的要求,這種方式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條件,防止養分的流失。在使用環保肥料的過程中,需要利用高效率、低毒、低污染、無公害的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和蚜蟲,在使用藥物除草的過程中,需要定期對農田進行化學除草。若采用物理技術防治病蟲害,方法簡單,成本投入低,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損傷,是一種綠色、無公害的防治方式。例如在田間使用殺蟲燈對蟲害進行防控,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吸引害蟲,從而為后續防治措施的應用提供便捷。
在某鎮進行的有機肥料試驗中得出,小麥使用綠色有機肥料時,植株的麥穗實粒數不斷提升,對麥穗的重量影響也較小。從產量結果分析,有機肥使用量的增加有助于小麥單產數量的提高。在日后小麥種植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綠色肥料,保證產量的同時將化學肥料產生的傷害降到最低。各地不斷地試驗充分證明了綠色有機肥料的有效性,未來應在全國進一步推廣。
3 結束語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了解其需肥特性并掌握施肥技術是至關重要的。采用科學合理的施肥技術,不但能提升小麥的產量,還能提升小麥的質量。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因此需結合現實條件,掌握肥料的運用技術,改善小麥的生長環境,進行自主創新,完善施肥方法與技術,最大限度發揮肥料的效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小麥優質生長的目標,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梁雪.小麥高產土壤肥料的管理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2):241-242.
[2]葛林.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及技術推廣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21(22):18-19.
[3]武滿琴.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探析[J].農家參謀,2021(14):41-42.
[4]徐振先.關于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的思考[J].南方農業,2021,15(6):63,75.
[5]王曉彤.小麥施肥技術要點[J].河南農業,20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