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 孟祥玉
摘? ?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國家及各級政府都相繼出臺了關于種子市場監管的政策條例,在此背景下,各地區的農業種子市場監管工作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文章從當前種子市場的現狀出發,分析了造成當前種子市場現狀的因素,并對種子市場監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以期為相關行業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種子;市場監管;執法;農業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5-013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4.6;F322? ? ? ?文獻標志碼:A
我國耕地面積遼闊,種植業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其中,農業種植業的產值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抓點,農作物種子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1]。
為切實做好種子市場監管工作,對種子的品種權、銷售權予以保護,杜絕假冒偽劣,穩定種子市場秩序,從而確保農業種子質量,為此國家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基礎上,各地區都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的條例規定,以落實種子市場監管工作。
1 種子市場現狀
1.1 經營品種多、亂、雜
目前,我國的農作物種類日益豐富,導致種子經營市場品種的多、亂、雜[2]。具體體現在種子市場的種子代銷商數量多,比如枝江市38萬農民,就有540多家種子經銷商;各種農作物銷售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水稻品種近百個、玉米品種近百個,其中水稻還會分二系、三系、常規稻等不同的制種渠道。
雖然農作物種類的豐富可以進一步促使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但由于種子經營戶的利益驅使,導致了其不管種源適應與否,只要是銷路好的通通引進,致使引進種源雜亂無章、良莠不齊。同時將這些銷路好的種子高價銷售,農民由于認知不足,往往認為越貴的東西越好,不知道這其實是商家的炒作,導致購買的種子無法適應當地氣候條件,輕者坑農、害農,重者影響社會穩定甚至關系國家經濟發展。
1.2 頒發種子經營許可證門檻過低
為了進一步規范種子市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其中規定了兩種情形由省級或以上核發許可證:一是從事種子進出口業務的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由省、自治區等主管部門核發;二是從事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及其親本種子、林木良種種子的生產經營以及實行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符合相關規定的,由生產經營者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審核,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林業主管部門核發。前兩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種子的生產經營許可證,由生產經營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林業主管部門核發。只從事非主要農作物種子和非主要林木種子生產的,不需要辦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這就導致非農業專業人員進入到種子營銷隊伍,部分專業技術薄弱,法律意識淡薄,只追求經濟利益,不考慮種植者,為農業生產安全埋下了較大隱患。
1.3 種子包裝袋標注內容不符合要求
對于包裝袋上的標注,應包括種子類別、品種審定編號、種子質量指標等。然而在實際的種子執法檢查中發現,部分種子包裝袋標注內容不符合要求,存在標注內容不全或宣傳內容浮夸的問題。如市面上大多種子的包裝袋上都沒有具體標注生產日期,極易導致當種子出現積壓時,種子經營者會將其放到第二年繼續銷售。這些經過長期儲存的種子其發芽率及發芽態勢都會大打折扣,當種植者買到這類種子時,將會出現較大的經濟損失。另外,描述種子特性時,對產量及產品品質時過分夸大,造成農民的巨大心理落差,每年收到該方面的投訴也占一定比例。
2 造成種子市場現狀的原因分析
2.1 種子經營個體混亂且缺乏相關知識
當前種子市場中的多數種子經營者文化水平都不高,個體素質高低不一且缺乏相關的法律知識,對我國發布的《種子法》學習也不夠深入,進一步造成了種子經營個體守法經營意識薄弱,不能按照相應的規定及標準銷售種子,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如部分種子經營人員銷售流程不規范,銷售種子不開具憑證,種子去向不明,有的經營者為了獲得更多利益,會選擇引入來歷不明的種子往農村銷售,直接造成農民的利益損失。
2.2 種子執法監管力度不足
在種子行政執法中,相比于行政處罰管理,行政許可管理往往更易操作,且比較簡單。這就造成了部分種子執法單位存在畏難心理,注重種子生產經營單位的許可,而忽視對其的監管,以此減輕工作負擔。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不作為,引種應到當地農業主管部門登記備案,但執法部門在日常檢查過程中對于種子經營市場中存在的違法現象存在視覺盲點,部分種子執法單位人員的執法力度明顯不足;二是執行法律不徹底,在實際執法監管工作中選擇避重就輕,該申請強制執行的不申請,該查處的不查處。這些問題都導致了種子經營市場的混亂,造成種子市場違法現象橫生。
2.3 管理制度不完善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種子市場也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各種新型農作物品種不斷推出,農作物種類得到進一步優化。在此背景下,由于當前的種子經營市場還未形成完善的準入制度,導致了部分種子經營者為謀取更大利益,混跡于種子市場,將不符合要求的種子輸入市場中。
雖然我國出臺了《種子法》,以進一步規范種子市場,但其中并沒有提及對個體種子經營者的詳細要求,這些個體種子經營者所銷售的種子質量沒有辦法得到保證[3]。與此同時,對種子提出的檢驗市場準入方面也沒有相關的制度條例,極易出現種子源頭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大都是因為種子市場管理制度的缺失,導致了種子市場現狀混亂的現象。據此,切實制定好種子管理制度是從源頭上實現種子市場監管的有效途徑。
2.4 種子監管人力資源不足,職業素養不高
一方面,由于種子市場監管的工作范圍較廣,市場監管中需要足夠的執法人員。而目前種子市場監管單位內執法人員匱乏,沒有充足的人手資源,導致了大部分執法人員在開展種子市場監管工作時都以突擊檢查或是階段性檢查為主,造成了市場監管效率低、漏檢的問題。
另一方面,種子市場監管專業性強,這就要求種子市場監管人員既要具有一定的執法水平,還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而目前大部分的種子市場監管人員其自身的業務能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當前農業種植業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種子執法人員自身的執法能力需不斷加強,如果自身的執法能力不足,都會影響工作成效。
2.5 監管工作經費得不到保障
國家對農作物種植業監管工作一直以來都十分支持,各地也成立了專項經費。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下撥到日常種業監管中的工作經費甚少,而這也影響了種子市場監管的全面開展。比如,因為經費的原因造成種子市場監管人力資源不足,無法有效開展市場監管工作,規范種子市場秩序。
與此同時,種子的市場監管需要使用到檢測設備,而目前大多數種子執法單位內的檢測設備都較為落后,不僅需要花大量時間檢測,其檢測精確度還不高,同時能進行檢測的項目較少。在這些問題的制約下,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無法取得明顯的成效。對此,種子市場監管單位應重視這一問題,積極采取措施予以解決,從而為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的資金保障,推動種子市場的良好發展。
3 進一步落實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的措施
3.1 加強宣傳教育,做好輿論引導
基于當前種子市場的現狀,種子執法市場監管單位應積極發揮好自身的職能作用,承擔起引導、宣傳等責任。
首先,應向種子經營人員重點講授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告知種子經營人員質量管理、經營管理、包裝等業務知識,要求種子經營人員切實按照相應的標準進行種子市場經營,提高種子經營者素質,以從源頭上消除問題。除此之外,針對種子質量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的種植人員,種子市場監管人員應及時地對其做好宣傳教育,提醒種植人員不要隨意亂買種子,并且不去不合法的經營場所購買種子。
其次,做好輿論宣傳工作。種子執法單位可通過多種手段實現對種植人員的教育,一是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種植人員以及種子經營者的《種子法》法律學習;二是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教育種植人員,通過影響大、情節嚴重的案例,讓種植人員學會辨別如何識別假冒偽劣種子;三是通過新媒體,如手機、公眾號等普法宣傳;四是辦好“看禾選種”活動,每年由農業管理部門收集在當地區域出現的大田作物品種,統一播種、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實收實測等,在實測、實收前組織當地種子經銷商和部分農戶到現場觀摩實測,現場教農民如何正確選種,避免種子經銷商虛假宣傳。
3.2 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規范種子經營市場
針對當下的種子市場現狀,農業執法單位應切實加大種子市場監督力度,對種子市場中存在的一系列違法現象嚴肅處理,將違法行為扼殺于搖籃中。具體而言,加大種子市場監管力度應從源頭抓起,嚴格審查種子生產企業,對種子生產企業辦理經營許可時應嚴格遵照審批流程,堅持原則。嚴格檢查種子生產企業的生產現場以及企業的生產設備設施、人員等各方面內容,一旦發現企業不符合發證的要求,堅決不予發證。
除此之外,種子市場監管人員還應對制種基地進行嚴格的檢查,對基地開展全面摸底檢查,對企業的品種、面積等情況進行核實。制種基地在種子收獲前以及進行種子的晾曬加工時,都應及時地檢查種子的純度。調運種子時,應對種子的生產經營許可、去向、數量等嚴格檢查。此外,市場監督中還應加大對種子經營者以及經營企業的檢查力度,全覆蓋抽樣經營的種子品種,重點關注好企業的品種審定、生產經營許可、包裝標簽、種子質量、銷售合同等內容的檢查,確保種子市場監管工作落實到位,消除種子市場中存在的違法違規經營現象。種子執法單位還應積極開展“雙隨機”檢查,即檢查門店隨機、執法人員隨機,確保種子安全,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公布在網絡上,依法嚴格處理種子市場監管工作中發現的違法違紀經營行為,避免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確保種子市場的良好健康運行。
3.3 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落實種子質量監管
隨著近年來我國農作物種類的日益增多,種子市場也出現了品種繁多、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對此,種子執法單位應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從源頭把握種子質量。
首先,監督與檢驗種子的質量,從種子品種、生產等方面著手,以《種子法》中的相關規定為依據,確保種子質量,嚴禁偽劣種子流入市場。
其次,加強對種子質量的抽檢,對一些不符合相關要求的種子經營者或企業實行淘汰制,提高市場的準入門檻[4]。
與此同時,嚴厲懲罰檢查過程中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以規范種子市場。另外,實行種子的品種備案,正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國的種子市場不斷發展,各種農作物種子呈現出品種多、更新快的特點。這也使得種子經營戶數量增多,種子進貨渠道變得多元化。但是種子市場也因此變得品種多、亂、雜,種子品種質量得不到保障。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明文規定,發放種子經營許可證的機關確定許可證的有效區域,由此可以看出,實行種子的品種備案,可以在種子經營戶增多、進貨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進一步規范種子市場銷售,確保種子質量安全。
3.4 打造高素質執法隊伍,壯大種子執法隊伍
從目前種子執法單位的執法隊伍建設情況來看,人員不足以及職業素養不足是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據此,為了規范種子市場監管工作,就必須重視對執法隊伍的建設。擴大種子執法隊伍人才數量,根據當下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的實際需求以及農業的發展趨勢,從高校相關專業引進更多優秀的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執法隊伍,為種子執法工作提供重要的根本保障。
與此同時,定期對現有的執法人員進行培訓教育,不斷提升執法人員的業務素養、綜合能力水平。在培訓中加強對執法人員種子知識、農業生產等方面的知識教育,為執法人員開展種子執法工作奠定理論基礎。要求種子執法人員掌握好當前常見的農作物種子品類、種子性能、農業生產發展趨勢等。比如,當前的農業生產更加關注綠色安全,農業的發展重心也向無公害綠色農業發展。在此背景下,種子執法人員就必須了解當前市場需求以及農業生產標準,并結合這兩點對種子品類進行科學的辨別,明確哪些種子是符合當下生產需求的,哪些是被淘汰的。
種子市場監管人員作為執法人員,需切實加強自身的職業素養,強化自身紀律作風,嚴查嚴處種子市場中的違法違紀現象,維持種子市場的運行正常,確保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
3.5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落實基礎保障
充足的資金保障是開展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的前提。據此,種子執法單位應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把種子市場監管工作所需用的工作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中,確保資金來源,保證種子執法單位可以更好地開展工作。當獲得資金保障后,種子執法單位應對檢驗設備及時更新換代。
強有力的種子檢驗技術是種子質量監管的保障,在當前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的背景下,種子執法的質量監管工作亟須完善和加強,與種子檢驗相配套的一系列標準應積極推廣使用,如種子健康檢驗標準等。除了標準的建立,針對現下種子檢驗設備老舊的問題也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更新完善種子檢驗儀器設備,以此滿足目前農作物種子的檢驗需求[5]。
4 結束語
種子市場監管工作本身就是一項細致而又煩瑣的工作,加之目前種子市場的不斷發展,各類農作物種子的品種越來越多,種子經營戶越來越多,給種子市場監管工作帶來了挑戰。
從目前的種子市場現狀來看,仍有諸多問題存在,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種子市場監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此,農業執法單位應積極地采取整改措施,嚴厲打擊種子市場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保障農業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凈化種子市場,以高效的服務推動“三農”發展,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柴小紅.淺談種子市場執法檢查要點[J].種子科技,2021,39(16):123-124.
[2]劉建,樓堅鋒,姚丹青,等.淺談我國種子執法工作的法律依據及推進建議[J].上海農業科技,2019(2):17-19.
[3]周海霞.縣級種子執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家參謀,2021(13):39-40.
[4]楊興順.縣級種子市場監管工作現狀及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9):94-95.
[5]石莉平.新形勢下提升種子管理工作質量與效果的具體措施[J].種子科技,2021,39(2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