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圓,謝建宏,楊自娟,李長科,刁鵬飛
(1.粵北人民醫院麻醉科;2.粵北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廣東韶關 512025)
麻醉誘導后的氣管插管,在置入喉鏡過程中,窺喉30~45 s時患者的應激反應較為強烈,而后氣管導管置入聲門會引起更強烈的應激反應,整個過程持續3~5 min,興奮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兒茶酚胺釋放增加,最終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增加了麻醉過程中心腦血管并發癥的風險[1]。圍拔管期氣管導管的刺激同樣會引起強烈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患者也會出現嗆咳,重度屏氣等不適感,氣管導管對氣道黏膜和聲門的損傷也是引起術后咽痛的主要原因[2]。抑制氣管插管和拔管過程中出現的應激反應是麻醉中的重點,本研究將利多卡因乳膏不同給藥方式用于輔助氣管插管,觀察其對插管過程和圍拔管期應激反應的影響,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8月粵北人民醫院80例行插管全身麻醉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含服組、涂抹組和含服加涂抹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齡27~55歲,平均年齡(45.45±10.18)歲;平均手術時間(153.16±10.18)min。涂抹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26~54歲,平均年齡(44.29±11.67)歲;平均手術時間(152.08±17.87)min。含服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26~56歲,平均年齡(42.19±13.08)歲;平均手術時間(156.02±12.21)min。含服加涂抹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43.68±13.17)歲;平均手術時間(155.52±12.35)min。4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粵北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②術前胸片、心電圖、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結果正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頸部手術、哮喘病史者;②評估為困難氣道或插管超過1次;③局部表面麻醉禁忌證者。剔除標準:①對治療藥物過敏或不能耐受者;②治療期間患者或家屬主動要求退出者。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將3 mL生理鹽水含于咽喉部3 min,并將3 mL生理鹽水涂于患者氣管導管套囊處,均勻涂抹3次。含服組:患者將3 mL利多卡因乳膏(北京紫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466,規格:10 g/支)含服于咽喉部3 min,并將3 mL生理鹽水涂抹于患者氣管導管套囊處,均勻涂抹3次。涂抹組:患者將3 mL生理鹽水含于咽喉部3 min,并將3 mL利多卡因乳膏涂抹于患者氣管導管套囊處,均勻涂抹3次。含服加涂抹組:患者將3 mL利多卡因乳膏含服于咽喉部3 min,并將3 mL利多卡因乳膏涂抹于患者氣管導管套囊處,均勻涂抹3次。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4組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及心率(HR)水平。監測4組患者入室后10 min(T0),氣管插管前1 min(T1),氣管插管即刻(T2),氣管插管后5 min(T3),吸痰前(T4),吸痰后(T5),放氣囊前(T6),放氣囊后(T7),拔管后5 min(T8),各時間點HR,計算MAP。②比較4組患者放氣囊時與蘇醒期嗆咳發生率。③比較4組患者術后24 h咽部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進行評估,以得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3]。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時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結果 治療期間共3例患者被剔除,其中含服組1例,含服加涂抹組2例,均為患者家屬主動要求退出。最終統計入組病例77例,其中對照組20例,含服組19例,涂抹組20例,含服加涂抹組18例。
2.2 4組患者MAP及HR水平比較 4組患者各時間點MA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涂抹組患者T4、T5、T6、T7時HR明顯慢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含服加涂抹組患者T2、T3、T4、T5、T6、T7時HR明顯慢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含服加涂抹組患者T2、T3時點心率慢于涂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患者MAP及HR水平比較()

表1 4組患者MAP及HR水平比較()
注:T0:入室后10 min;T1:氣管插管前1 min;T2:氣管插管即刻;T3:氣管插管后5 min;T4:吸痰前;T5:吸痰后;T6:放氣囊前;T7:放氣囊后;T8:拔管后5 min。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1 mmHg=0.133 kPa。
?
2.3 4組患者放氣囊時和蘇醒時嗆咳發生率比較 涂抹組、含服組與含服加涂抹組患者放氣囊時嗆咳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組患者蘇醒期嗆咳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組患者放氣囊時和蘇醒時嗆咳發生率比較[例(%)]
2.4 4組患者術后24 h咽部疼痛情況比較 4組患者咽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4組患者術后24 h咽部疼痛情況比較[例(%)]
利多卡因不反擴張氣道、抑制氣道炎癥和降低氣道高反應的作用較強,還具有鎮痛及抗痛覺敏感化等作用,可以預防或減輕氣管導管留置期間產生的心血管反應[4-5]。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改變了利多卡因的劑型,由液體改良成了復合乳膏,每克乳膏含利多卡因25 mg和丙胺卡因25 mg,兩者聯合應用可以加強麻醉效應,長時間附著于物體表面,增加藥物有效時間[6-8]。利多卡因乳膏涂于黏膜5~10 min便少起效,表面作用時間長達5~6 h[9-10]。可阻滯氣管插管過程中咽喉部黏膜間壓迫所產生的神經興奮傳導,進而減輕氣管插管對咽喉部的刺激,增加患者對氣管插管的耐受性[11-13]。較多研究證實氣管導管涂抹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可降低患者麻醉蘇醒期體動,減輕術后咽喉部疼痛,減少體循環的波動,但其起效時間僅需要數分鐘[14-16]。
本研究結果顯示,插管前用涂抹法或含服聯合涂抹利多卡因乳膏的方式,患者在氣管插管過程中HR更平穩,而單純涂抹法與含服聯合涂抹法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圍拔管期,涂抹組患者HR比對照組更穩定;涂抹組與含服加涂抹組患者放氣囊時嗆咳發生率更低。提示3 h內的全身麻醉手術應用利多卡因乳膏,患者可以更加耐受氣管插管和拔管期的機械刺激[17];使用了利多卡因乳膏的患者術后24 h咽喉部疼痛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整體呈減輕趨勢。這可能因研究過程中,所有患者均為困難氣道,進行氣管插管的麻醉醫生手法熟練,均為一次成功,將插管造成的損傷減到最低[18-19],所以組間比較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利多卡因乳膏用于特殊病例,如高齡、小兒、雙腔管氣管插管患者等[20-21],目前研究顯示療效個體差異較大,需今后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利多卡因乳膏涂抹于氣管導管前端可以穩定氣管插管和圍拔管期患者的循環狀況,減少圍拔管期嗆咳的發生率,提高3 h內全身麻醉手術患者的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