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強,李 超
(邯鄲市眼科醫院疼痛科,河北邯鄲 056001)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其是指患者在未知因素的影響下,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短暫的、反復發作的劇烈性疼痛,且疼痛會因正常刺激發病。在正常進食、洗臉、漱口時,都會產生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隨著病情進展,出現難以控制面部肌肉的現象,以面部肌肉痙攣為主[1]。目前,臨床主要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控制臨床癥狀和改善神經功能為主,會出現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不良反應,療效一般。手術治療以顱內微血管減壓和射頻熱凝術較為常用,前者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術后恢復緩慢,且復發率較高。后者作為一種微創治療方案,能夠在CT的引導下,以射頻熱凝形式,破壞患者的神經纖維,從而避免疼痛現象,療效較好[2]。本研究探討藥物和經卵圓孔三叉神經半月射頻熱凝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邯鄲市眼科醫院收治的30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83例;年齡44~86歲,平均年齡(67.23±3.23)歲;發病部位:左側76例,右側68例,雙側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84例;年齡43~86歲,平均年齡(67.19±3.45)歲;發病部位:左側77例,右側66例,雙側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邯鄲市眼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三叉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3]中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經過術前頭顱或卵圓孔CT檢查。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③合并精神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進行CT、MRI等檢查。按照控制癥狀,減少復發的治療原則,對照組患者運用藥物干預,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卡馬西平(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366,規格:0.1 g/片)為主要用藥。初始劑量為0.1 g/次,3次/d。隨著時間的延長,適當增加劑量0.1 g。在患者面部疼痛完全得以緩解后,將劑量維持在0.4~0.8 g/d,最大劑量不超過1.2 g/d,12 d為1個療程,治療12 d后評價療效。觀察組患者采取經卵圓孔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治療。在CT引導下,標記Hartal前入路的穿刺點,給予1%利多卡因注射液(山西晉新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2295,規格:5 mL∶0.1 g)局部浸潤麻醉。在CT定位的指導下,將射頻針尖穿入卵圓孔后,經過CT與電生理監測,對分支進行確定。根據監測到的電位波形變化,對患者就射頻溫控熱凝靶點毀損。可以逐漸升溫的形式進行,從低到高,依次為60、70、80、84 ℃熱凝,每次持續時間在60~90 s。在整個期間,需要以棉絮或針刺對患者病灶區域的痛覺與觸覺進行觀測,直至痛覺完全消失即可。術后對患者進行穿刺點壓迫止血、消毒和無菌敷貼。在患者手術后體征穩定時,送回病房,并且就治療結果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緩解負面情緒。同時,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保證營養充足。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根據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變化與顱腦CT檢查,評價治療效果[4],顯效:患者術后或者用藥1個療程后臨床癥狀即可緩解,且無并發癥發生,有效:患者術后或者用藥1個療程后,臨床癥狀部分緩解,并發癥發生也得到及時處理,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②比較兩組患者的復發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其中并發癥以面部麻木、惡心、嘔吐、失眠等為主。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應用美國巴羅神經學研究所(BNI)三叉神經痛分級[5]進行評價,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和Ⅴ級,分級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疼痛越嚴重。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情況。采用卡氏功能狀態評分表(KPS)[6]進行評估,0分:死亡;10分代表患者病危、鄰近死亡;20分代表患者病重、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需住院給予積極支持治療;30分代表患者生活嚴重不能自理,有住院指征;40分代表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特別照顧及治療;50分代表患者需要一定的幫助和護理,需給予藥物治療;60分代表患者有時需要人扶助,但大多數時間可自理,不能從事正常工作;70分代表患者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維持正常生活或工作;80分代表患者勉強可進行正常活動,有某些癥狀或體征;90分代表患者能正常活動,但有輕微癥狀及體征;100分代表患者正常生活,無相關癥狀及體征,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佳。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復發率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復發率與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BNI分級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Ⅰ級人數多于對照組,Ⅱ級、Ⅳ級和Ⅴ級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BNI分級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KP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KPS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KPS評分比較(分, )
目前,三叉神經痛的發生率較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而常規治療以藥物為主,主要選擇卡馬西平、苯妥英鈉等藥物,治療效果較好,但會有嗜睡、眩暈和消化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7]。另外,這類藥物的效果并不能夠得到保障,經常有患者出現耐受性較差或者無效的現象。在此基礎上,臨床提出了手術治療方案。目前,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是公認的效果最為理想的治療方案[8],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患者所受到的傷害也較大。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優化,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案逐漸多元化,射頻熱凝術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這種治療方案,能夠選擇性破壞三叉神經的痛覺纖維,完全或者部分保留觸覺纖維,從而使得損毀的準確度較高,不會對周圍神經造成影響,療效較好。但是,這種干預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并發癥[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但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主要分為術中、術后兩個部分。術中并發癥主要是出現于局部麻醉藥物注射后,或射頻開始1~2 min內,與疼痛刺激、血壓等因素有關,在刺激得以緩解后,患者的癥狀就能夠得到改善。而術后并發癥以局部麻木、咀嚼肌無力或失眠等為主,多數患者術后出現面部麻木,都是因為感覺神經纖維損傷,且射頻溫控熱凝傳導痛覺的纖維蛋白變性,溫覺和觸覺的纖維蛋白也部分變性,產生麻木等現象[10]。因此,在穿刺定位時,準確性越高,麻木發生的可能性越低,范圍越小[11],熱凝溫度越低,麻木的程度越輕。同時,在相關研究中指出,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麻木程度會逐漸緩解,使傳導溫覺和精細觸覺的纖維也會逐漸恢復,從而使面部麻木和疼痛得以緩解[12]。因此,在治療前,必須及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應對策略。術后患者不可進行面部冷敷或熱敷,寒冷天氣注意面部保暖。若手術引起惡心、嘔吐或失眠,則在術后會自行恢復;若是藥物引起,則需要停用藥物[13]。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KPS評分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而疼痛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手術治療療效較好且有效緩解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經卵圓孔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在治療三叉神經痛患者時,會誘發角膜感覺消退、面部麻木、局部血腫等并發癥,但在針對其原因進行處理后,不會對患者造成過大的影響,且療效顯著,復發率較低,在緩解患者疼痛的同時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