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寧,陳美玲,植美垣
(肇慶市第三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科,廣東肇慶 526060)
老年癡呆癥一般指阿爾茨海默病,主要發生于65歲以上老年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展,其發病率逐年升高。該病是一種隱匿進行性發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執行功能障礙等[1]。由于腦組織病變萎縮是此類患者的主要表現,因此患者認知功能明顯受損,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2]。藥物治療聯合常規干預為目前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但由于我國對該病的治療研究起步較晚,仍處于探索階段,常規治療方式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對老年癡呆癥的臨床控制效果欠佳[3]。基于此,本研究就關懷治療對老年癡呆患者的效果展開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肇慶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老年癡呆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 齡65~81歲,平 均 年 齡(73.59±5.07)歲;體質量指數(BMI)17~26kg/m2,平均BMI(22.27±2.44)kg/m2;病程6個月~6年,平均病程(4.20±1.15)年;教育程度:小學14例,中學9例,高中5例,大學及以上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66~83歲,平均年齡(72.05±5.32)歲;BMI 16.5~25 kg/m2,平均BMI(22.20±2.28)kg/m2;病程8個月~7年,平均病程(4.12±1.06)年;教育程度:小學12例,中學10例,高中5例,大學及以上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肇慶市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指標:①符合《2018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2):阿爾茨海默病診治指南》[4]中老年癡呆癥(阿爾茲海默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65歲;③確診前未使用任何治療老年癡呆癥藥物。排除標準:①伴有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其他精神疾病者;②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史;③惡性腫瘤患者;④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干預:①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合理安排日常飲食,防止發生胃腸疾病,定時定量囑咐患者飲水,確保患者營養攝入均衡、充足。②定時給予治療藥物,密切關注服藥期間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利培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10,規格:2 mg/片)起始劑量為1 mg/d,后逐漸增加至2~6 mg/d,最大劑量不超過10 mg/d;奧氮平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500,規格:5 mg/片)起始劑量為1.25 mg/d,在病情穩定前每2~3 d增加1.25~2.5 mg/d,最大劑量不超過10 mg/d,兩種藥物均于睡前服用1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關懷治療:①醫護人員每天主動看望患者,使用普通話與之交流(語速適當、吐字清晰),交流時給患者提供講話機會,對其中內容不給予評價,保持中立態度;詢問病情時,每次只詢問1個問題;適當運用肢體語言,如交流時輕拉患者雙手等。②定期組織集體活動,如唱歌、讀報、簡單體操鍛煉等;每周召開座談會,了解患者對住院生活的看法、需求,并滿足其合理需求。③開展以圖畫、錄像等形式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相關基本知識。④定期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使其了解陪護的重要性,勸說家屬多陪伴患者。兩組患者均連續干預8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認知功能。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價患者認知功能[5],包括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與計算力、回憶能力及語言能力5項,共計17個條目,總分30分,分數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強。分別于干預前、干預結束后4周進行評估。②比較兩組患者溝通能力。功能性溝通評分量表[6]包括簡單社交溝通(14個條目)、表達需要(7個條目),Crombach’α=0.930,重測信度為0.839,評定者間信度為0.606,采用7分制,分值越高表示溝通能力越好,取分量表平均分比較。③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7]評估,包括生理功能(10~30分)、生理職能(4~8分)、軀體疼痛(2~12分)、總體健康(5~25分)、活力(4~24分)、社會功能(2~11分)、情感職能(3~6分)、精神健康(5~30分)等8項內容,總分35~146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MMSE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MMSE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分, )
2.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溝通能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簡單社交溝通及表達需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簡單社交溝通及表達需要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溝通能力評分比較(分, )
2.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F-36各項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及總分顯著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
老年癡呆癥為一種獲得性、持續性智力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即在意識清晰狀態下言語、記憶力、認知等精神活動出現障礙,且持續數周或數月以上。目前尚無根治老年癡呆癥的藥物和途徑,常規治療藥物只能相對延緩病情發展,控制失調行為,且目前治療該病的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嘔吐、惡心),長期服用藥物會產生依賴性,不利于遠期康復。隨著現代醫療模式的轉變,老年癡呆癥已從單一藥物治療轉變為藥物聯合康復訓練、心理社會治療等全面整體療法[8]。故本研究探討關懷治療對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的價值,旨在為臨床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MMSE各項評分、SF-36各項評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治療后上述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與常規干預比較,聯合關懷治療可提高老年癡呆癥患者認知功能,延緩病情發展速度。方開琴等[9]在其研究中指出,與常規干預比較,聯合給予人文關懷干預,可顯著提高老年癡呆癥患者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評分,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林爽等[10]證實,給予老年癡呆癥患者關懷治療,可顯著改善其日常活動能力。人文關懷過程中,醫護人員了解患者在其家庭中的角色信息,模擬患者日常交流習慣和內容,提高患者的歸屬感,了解患者情緒變化及微表情,如眼神等微動作,盡量滿足其情感需求并提供幫助,同時在日常巡房過程中增加語言交流,通過不斷訓練強化語言能力,從而增強患者定向能力、語言能力及溝通能力。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采取人文關懷干預后,患者溝通能力增強,提示人文關懷下患者更加主動積極地與醫護、家屬或病友溝通,這有利于改善其認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
綜上,與常規干預比較,關懷治療可明顯改善老年癡呆癥患者認知功能,增強溝通能力,延緩病情發展速度,并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