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明豐,郭惠熒,張敏輝,陳欣林
(1.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預防保健科;2.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健康教育促進科,廣東佛山 528300 )
近年來,國家對新生兒健康狀況給予了高度重視,且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順德區新生兒死亡率顯著降低,但既往報道顯示,仍有出生缺陷、低出生體質量兒、新生兒代謝性疾病等新生兒不良事件風險[1-2]。因此,對新生兒不良事件進行早期預測并給予預防性干預措施對改善新生兒預后有重要價值。但目前孕產期干預仍以經驗性措施為主,缺乏規范性指導[3]。本研究對18 000例新生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現狀和相關因素,為臨床早期有效干預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21年11月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區婦女兒童醫院18 00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發生新生兒不良事件分為觀察組(1 638例,伴有新生兒不良事件)和對照組(16 362例,無新生兒不良事件)。觀察組中男患兒798例,女患兒840例;胎齡31~43周,平均胎齡(37.15±3.60)周;產婦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31.16±4.97)歲。對照組中男患兒7 638例,女患兒8 724例;胎齡30~42周,平均胎齡(36.98±4.12)周;產婦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30.92±5.23)歲。兩組新生兒性別、胎齡及產婦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為單胎妊娠;②新生兒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產婦有先天性心臟病或先天性畸形者;②產婦有遺傳性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18 000例新生兒相關臨床資料,包括產婦妊娠次數、孕期健康狀況、分娩方式及妊娠期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出生缺陷、低出生體質量兒、早產、新生兒代謝性疾病、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及新生兒窒息。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低出生體質量兒、出生缺陷、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②比較兩組新生兒相關臨床資料指標,包括孕產婦妊娠次數、流產次數、文化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堅持運動情況、孕期產檢、分娩方式及妊娠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自我管理能力評定量表評估孕產婦自我管理能力[4],包括遵醫行為、自我防護行為、日常生活行為及胎兒監護行為4個維度,每項0~100分,按百分制計分;以得分≥90分為優、70分≤得分<90分為良、得分<70為差;采用運動行為依從性調查表對堅持運動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10分,得分≥6分為孕期依從性良好,能堅持運動。③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新生兒不良結果的相關因素。④分析預測模型判斷新生兒不良事件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8 000例新生兒中,共發生不良事件1 638例,發生率為9.10%。1 638例不良事件的新生兒中,低出生體質量兒928例,出生缺陷552例,早產102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24例,新生兒代謝性疾病20例,新生兒窒息12例。
2.2 新生兒不良事件單因素分析 兩組產婦妊娠次數、孕婦自我管理能力、孕婦孕期運動情況、孕期產檢、分娩方式及妊娠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新生兒不良事件單因素分析[例(%)]
2.3 新生兒不良事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對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賦值,見表2。將上述因素納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結果顯示,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與妊娠次數、孕婦自我管理能力、孕期運動、孕期產檢及妊高癥、胎膜早破、妊娠糖尿病及胎盤早剝密切相關(P<0.05),見表3。

表2 新生兒不良事件相關因素賦值

表3 新生兒不良事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4 預測模型判斷新生兒不良事件的價值 根據多因素分析結果建立預測模型:Y=0.589X1-0.285X2-0.529X3+0.423X4+1.581X6+1.647X7+1.027X8+1.118X9,采用ROC分析該模型判斷新生兒不良事件的價值,結果顯示,該預測模型判斷新生兒不良事件具有較高準確性,其AUC達0.771(SE=0.114,95%CI=0.549~0.994,P=0.019),敏感度0.750,特異度為0.844,見圖1。

圖1 預測模型判斷新生兒不良事件的ROC曲線
新生兒健康狀況一直是臨床關注的熱點,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減少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是孕產期治療重點。既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88%~7.93%[5],提示新生兒仍存在不良事件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10%,略高于既往報道水平,這可能與近年來高齡產婦比例增加有關。其中以低體質量兒最為多見,其具有更高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且可能增加產后死亡風險,影響新生兒長遠生長發育[6],已成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
本研究通過Logistic分析導致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相關因素,結果顯示,產婦妊娠次數、孕婦自我管理能力、運動和產檢情況及妊娠相關并發癥為獨立危險因素(P<0.05)。多次妊娠將顯著增加生殖道感染風險,并可破壞宮頸微生態環境,成為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的誘因,增加低體質量兒、早產、新生兒畸形發生率[7]。孕婦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導致新生兒不良事件的因素,有關優化圍產期健康管理方案的報道逐漸增多,吳丹等[8]認為采用多學科診療模式能顯著提高孕期自我管理能力,這對于孕婦的均衡營養具有重要作用。蔣艷菊等[9]還認為利用網絡平臺對孕產婦進行追蹤管理將有助于改善妊娠結局。另外,本研究顯示,產檢次數也是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獨立因素,但結果發現產檢次數并非越多越好,產檢次數超過7次反而可能造成不良新生兒結局的發生,這可能是因頻繁產檢者多合并有妊娠相關并發癥,使出生缺陷、低體質量兒風險增加[10]。此外,本研究顯示,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壓等妊娠并發癥均與妊娠結局密切相關,與鄒薇薇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
適齡生育人群應注意性生活狀態,避免多次妊娠或流產。而對于圍產期孕婦,應加強對孕婦的健康宣教,提高孕婦對圍產期自我管理的認識水平。另外,規范產檢、避免頻繁產檢有助于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此外,孕期應注意監測妊娠并發癥,進行早期干預,防止各因素發生交互作用,增加新生兒不良結局風險。當產前預測可能有窒息、多胎兒、肩難產及低出生體質量兒等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時,應有新生兒科醫生到場,及時開展新生兒窒息復蘇工作。加強醫護人員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能的培訓,提高復蘇成功率。將兒童保健關口前移,分級管理高危孕婦,對于宮內發育遲緩者及早采取干預措施,減少早產或低出生體質量兒的發生;積極開展產前診斷、宮內治療等工作,盡早發現致死性先天異常。
綜上,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生與孕次、孕婦自我管理能力、孕婦運動和產檢情況及妊娠期并發癥相關,臨床應規范產檢,加強孕婦健康教育,及早干預妊娠并發癥將有助于減少新生兒不良預后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