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下水位及有機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①

2022-05-09 08:00:02廖超林楊振宇尹力初
土壤 2022年2期

鄒 炎,廖超林,楊振宇,程 鵬,尹力初

地下水位及有機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①

鄒 炎,廖超林*,楊振宇,程 鵬,尹力初

(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長沙 410128)

利用自1981年開始的紅壤性水稻土長期定位試驗,對耕層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孔隙狀況及團聚體進行分析,以探究不同地下水位(20、80 cm) 和施肥(高量有機肥、常量有機肥、化肥) 管理對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并分析孔隙狀況和團聚體對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作用關系。結果表明:降低地下水位導致高量有機肥和化肥處理的輕組有機碳(LFOC) 和顆粒有機碳(POC) 含量顯著降低,各處理的易氧化有機碳(EOC)含量則顯著升高;長期施用有機肥顯著提高土壤LFOC、EOC和POC的含量;雙因素方差分析顯示,施肥對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大于地下水位。紅壤性水稻土粗大團聚體可促進毛管孔隙的形成,從而保護或穩定LFOC和POC;EOC受土壤孔隙狀況及團聚體的影響不顯著。因此,南方稻田土壤有機碳管理及肥力調控需關注地下水位變化和合理施用有機肥。

紅壤性水稻土;地下水位;有機肥;活性有機碳;結構方程模型

土壤有機碳(SOC)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保持土壤肥力、確保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SOC含量變化緩慢,難以靈敏地預測土壤有機質質量的短期變化特征[1]。土壤活性有機碳作為土壤有機碳庫中周轉速度快、較不穩定的部分,是反映土壤碳庫短期波動和環境變化的敏感指標,在改善土壤質量以及維護土壤碳庫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已被作為評價土壤有機質變化和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人類活動如施肥等耕作措施對SOC的固持和SOC活性組分的變化與轉化影響強烈。多數研究表明,單施有機肥或有機肥配施化肥明顯提高SOC貯量及輕組有機質碳(LFOC)、易氧化有機碳(EOC)、顆粒有機碳(POC)等活性有機碳組分的含量及其比例[3]。如,李慧敏等[4]認為有機物料施用顯著提高潮土POC含量;俞巧鋼等[5]研究表明有機物料施用增加土壤輕組組分顆粒含量;何偉等[6]研究發現有機肥配施化肥顯著提高土壤EOC含量。近年來SOC動力學的新觀點認為,有機碳在土壤中的穩定存在并非由其本身的化學結構和固有性質決定,而是因為來自周圍環境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因素影響了其降解速率,進而影響其在土壤中的固持[7]。地下水位作為重要的環境要素,影響著土壤結構、通氣狀況及微生物生態等土壤屬性[8-9]。那么,長期不同施肥的水稻土在地下水位變化條件下,SOC活性組分如何變化?此外,土壤團聚體、孔隙狀況及有機碳活性組分間的作用關系有待明確。由此,本研究利用兩個地下水位(20、80 cm)不同施肥處理(高量有機肥、常量有機肥及化肥)的水稻土長期定位試驗,探究長期不同施肥的水稻土在地下水位變化條件下SOC活性組分的變化特征,評估團聚體、孔隙狀況與有機碳活性組分間的作用關系,以期為稻田SOC循環及土壤質量保育和調控提供數據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與試驗設計

長期定位試驗位于湖南農業大學天鵝湖畔(28°18′ N,113°08′ E),年平均氣溫 17.2℃,年均降水量1 362 mm,供試土壤母質為第四紀紅色黏土發育的耕型紅壤,耕作制度為稻–稻–冬閑。試驗基地由3組雙排平行的水泥池組成,半地下式,每排設6個小區,共計36個小區。各小區之間互不滲漏,可以獨立灌溉,每組小區中間設有水位控制槽,水位控制槽的水位分別為土表以下20 cm和80 cm。各小區大小為1.6 m × 0.9 m × 1.5 m(長×寬×高),底層鋪15 cm 厚的卵石與粗砂。1982年試驗開始時,分別在兩個地下水位深度下設置了3個不同有機肥施用水平處理,分別為:高量有機肥(HOM)、常量有機肥(NOM)、化肥(CF),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設 6 ~ 8個重復。每季水稻施 N 量:150 kg/hm2,N∶P2O5∶K2O 比例為1∶0.5∶1。化肥處理氮、磷、鉀肥分別以尿素、氯化鉀、過磷酸鈣施入。有機肥為粉碎的玉米秸稈,其N、P、K 含量分別為 10.44、5.93、12.61 g/kg。有機肥處理秸稈施用量分別為9.58 t/hm2和19.16 t/hm2,即常量有機肥處理中有機肥帶入的N為化肥N的1/3,高量有機肥處理中有機肥帶入的N為化肥N的2/3。為保持各處理間施肥水平的基本一致,有機肥處理小區肥料不足部分用化肥補足,化肥和有機肥均在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入土壤。試驗地近5年種植的早稻、晚稻品種分別為湘早秈15、VY46,移植時間分別為每年4月與7月的中旬,收獲期分別為每年7月上旬和10月下旬[10]。

1.2 樣品采集與制備

每處理的供試土樣均采自隨機選取的3個試驗小區,于早稻翻耕前用鐵鍬取長寬高為10 cm × 10 cm × 20 cm的長方體原狀土塊,每小區隨機采集3個原狀土塊,混合成1個復合樣品,獲得每個處理3個重復土樣,共計21個土樣。獲得的土樣無損、免受擠壓帶回實驗室自然風干。室內風干土樣達到土壤塑限時,沿著自然結構輕輕掰成1 cm3左右的土塊,并將可識別的礫石、落葉殘體和根茬移除,待樣品完全風干后用于土壤團聚體分析及其他理化性狀測定。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土壤總有機碳(TOC)含量采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測定;土壤輕組有機碳(LFOC)分離參照 Janzen 等[11]的方法,燒失法測定碳含量[12];顆粒有機碳(POC)含量采用Cambardella和Elliott[13]的方法測定;易氧化有機碳(EOC)含量采用333 mmol/L KMnO4氧化,可見分光光度計565 nm波長處比色測定[14]。

土壤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測定采用環刀法[15]。不同粒級的水穩性團聚體利用濕篩法測定[16]。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13 和SPSS 21.0進行試驗數據的統計與分析,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 two-way ANOVA)比較處理間差異,用鄧肯(Duncan’s)新復極差法檢驗差異顯著性(<0.05)。圖表中數據為平均值±標準差。借助AMOS 24.0的結構方程模型(SEM)探討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主要驅動因素的影響路徑及程度。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總有機碳及其活性組分

表1為不同地下水位及施肥處理的TOC及其活性組分含量。由表1數據可知,兩個地下水位下長期不同施肥處理的TOC含量均表現為:HOM>NOM> CF,且各處理間差異顯著;同時兩個地下水位下相同施肥處理間均表現為20 cm地下水位(高水位)高于80 cm地下水位(低水位)。兩個地下水位下長期不同施肥處理的LFOC與POC含量均表現為HOM和NOM處理顯著高于CF處理,而HOM和NOM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兩個地下水位下的EOC含量在不同施肥處理間的變化與TOC相同,但兩個地下水位下相同施肥處理間均表現出相反的變化特征,即:高水位<低水位。

表1 土壤TOC及其活性組分含量

注:表中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處理之間差異顯著(<0.05);*表示在<0.05 水平上影響顯著;**表示在<0.01 水平上影響顯著,下表同。

雙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地下水位及施肥均顯著影響土壤TOC及活性組分的含量,其中施肥對其影響的值均大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和施肥的交互作用除顯著影響EOC含量外,對TOC和LFOC及POC含量均影響不明顯。

2.2 土壤孔隙狀況

表2為不同地下水位及施肥處理的土壤孔隙度狀況。從兩個地下水位下的相同施肥處理看,高水位下各施肥處理的土壤總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顯著高于低水位下的相同處理,非毛管孔隙度則變化相反。從相同地下水位下的不同施肥處理看,HOM、NOM處理的總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顯著高于CF處理,非毛管孔隙度則相反。

表2 土壤孔隙度(%)

2.3 土壤團聚體分布

不同處理土壤團聚體分布如表3所示,可見,高水位下不同施肥處理>2 mm粗大團聚體含量(以質量分數計)在51.06% ~ 67.86%,2 ~ 0.25 mm細大團聚體含量范圍為22.04% ~ 25.15%,>0.25 mm大團聚體含量為76.17% ~ 89.90%;低水位下不同施肥處理的粗大團聚體、細大團聚體及>0.25 mm大團聚體含量變化分別為:35.06% ~ 43.41%、40.43% ~ 43.79% 和78.85% ~ 83.84%。說明不同地下水位及施肥處理的紅壤性水稻土團聚體均以>0.25 mm的大團聚體為主。

表3 土壤團聚體分布(以質量分數計,%)

2.4 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與孔隙狀況及團聚體間的關系

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與孔隙狀況及團聚體間的相關性分析(表4)表明,TOC含量與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粗大團聚體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與非毛管孔隙度、細大團聚體含量、粗微團聚體(0.25 ~ 0.053 mm)含量及細微團聚體(<0.053 mm)含量呈顯著負相關;LFOC和POC含量均分別與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粗大團聚體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均與非毛管孔隙度、細大團聚體含量及粗微團聚體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EOC含量則僅與兩個粒級的微團聚體含量呈顯著負相關。

表4 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與孔隙狀況及團聚體的相關系數

2.5 土壤孔隙及團聚體對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

為明確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因素,通過構建SEM 分析土壤孔隙及團聚體變化對有機碳活性組分的綜合響應(圖1)。SEM 擬合結果為:χ2=4.525,df=23,=0.237,RMSEA=0.051,GFI=0.986,說明模型適配良好,能代表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模型分別解釋了LFOC、POC的85% 和74% 變異,僅解釋了EOC 12% 的變化,且影響不顯著。同時模型用路徑及回歸系數來估計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效應。模型中存在4條影響顯著的路徑,其中影響LFOC的路徑有兩條,即:粗微團聚體—細大團聚體—粗大團聚體—毛管孔隙度—LFOC和粗微團聚體—粗大團聚體—毛管孔隙度—LFOC;兩條影響POC的路徑分別是粗微團聚體—細大團聚體—粗大團聚體—毛管孔隙度—POC和粗微團聚體—粗大團聚體—毛管孔隙度—POC。總孔隙度與非毛管孔隙度雖影響有機碳活性組分,但均不顯著。總體上,毛管孔隙度對土壤LFOC和POC均產生直接影響,影響系數大小分別為1.28和1.13;而孔隙狀況對土壤EOC影響不顯著。

(圖中箭頭上的數字為標準化路徑系數,正值表示正向影響,負值表示負向影響;箭頭的粗細表示影響水平:表示P>0.05不顯著,表示P<0.05顯著水平,表示P<0.01極顯著水平)

3 討論

3.1 地下水位與長期施肥對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

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是輸入土壤的動植物殘體等有機物量和微生物分解造成有機物質的輸出之間平衡的結果[17]。地下水位變化引起土壤通氣狀況、氧化還原電位、微生物活性等環境要素的變化,從而限制或促進有機質的礦化分解與微生物利用、腐殖化過程和土壤有機碳累積,并改變有機碳組分含量[18]。易亞男等[19]研究表明,高、低水位下施用有機肥提高紅壤性水稻土POC含量,同時高水位下土壤的POC 含量相對較高;而本研究表明,長期施用有機肥和化肥條件下,降低地下水位導致NOM和CF處理的LFOC和POC含量顯著降低,POC含量結果與以上研究一致,原因可能與地下水位降低,土壤通氣狀況良好、微生物活性強、土壤礦化分解強度增加、有機碳及其組分含量降低等有關[20]。本研究中,HOM處理有機碳活性組分(LFOC、EOC、POC)變化不明顯,可能是有機物料輸入量較大,原有機碳底物量較高和微生物分解能力差異的結果,其機理尚需有機碳周轉、碳源微生物及有機碳礦化等數據的補充。本研究發現,降低地下水位導致各處理EOC含量顯著升高,原因可能在于:EOC主要是以松結合態復合體或以游離態形式存在,是移動快、不穩定、易于氧化和礦化的具有較高微生物活性的有機碳[21],且淋失作用是稻田土壤EOC含量差異的決定性因素[22]。較低地下水位的土壤濕度小,土壤淋溶作用相對較弱,EOC淋失作用相對較弱,其含量相對較高。本研究還顯示,施用有機肥顯著提高紅壤性水稻土LFOC、EOC和POC含量,與前人[23-24]研究結果一致,其原因在于有機肥的施用可供給微生物足夠的底物,從而加速土壤原有機碳的礦化和植物殘體及有機物料的腐解,釋放更多的活性碳組分促進土壤碳循環[25]。雙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地下水位和施肥均顯著影響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含量;地下水位和施肥對EOC存在顯著交互作用,但對LFOC和POC的交互作用不明顯,說明在施用有機肥條件下降低地下低水位導致土壤EOC含量升高,同時,施肥對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值均大于地下水位(表2),說明施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大于地下水位。

3.2 土壤團聚體、孔隙及有機碳活性組分間的作用關系

施肥和改變地下水位是南方稻田最主要的農業管理方式,顯著影響土壤有機碳及其活性組分。本研究中,LFOC和POC含量均與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粗大團聚體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非毛管孔隙度、細大團聚體含量及微團聚體含量呈顯著負相關;EOC含量則與微團聚體含量呈顯著負相關。說明地下水位的變化和施用有機肥在引起有機碳活性組分變化的同時,土壤物理性質中孔隙和團聚體組成亦發生變化。SEM分析表明,EOC受土壤孔隙狀況及團聚體的影響不顯著,可能與EOC主要受水分運移的影響有關。EOC主要以松結合態復合體或以游離態形式存在,且具移動快、不穩定等特性,而南方稻田干濕交替頻繁和水分淋溶強,因此水分運移對EOC影響較大,以至于掩蓋了團聚體及孔隙狀況對EOC的影響,其過程機理還有待進一步證實。土壤毛管孔隙分別直接影響LFOC和POC,說明毛管孔隙是影響LFOC和POC的主要物理因素;而團聚體主要通過影響毛管孔隙度來間接影響LFOC和POC,其作用路徑可分為兩條:Ⅰ. 粗微團聚體通過負向作用粗大團聚體,粗大團聚體再通過正向作用毛管孔隙度后,分別間接作用LFOC和POC,說明由于地下水位的變化和有機肥的施用導致粗微團聚體直接參與粗大團聚體的形成,粗大團聚體形成的結果增加了毛管孔隙度,從而分別促進了LFOC和POC的積累;Ⅱ. 粗微團聚體通過正向作用細大團聚體而間接作用粗大團聚體,且為負向作用,粗大團聚體再通過作用毛管孔隙度后,分別作用LFOC和POC,說明由于地下水位的變化和有機肥的施用還可導致粗微團聚體和細大團聚體共同參與形成粗大團聚體,粗大團聚體增加促進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形成,有利于LFOC和POC的積累。研究表明,團聚體尤其是大團聚體的形成促進了土壤孔隙的發育,而團聚體內孔隙主要為毛管孔隙及孔徑當量更小的超微孔隙[26],同時團聚體對有機碳具有物理保護作用,其保護機理之一在于孔隙通過物理屏障來決定有機底物與微生物細胞或酶的可及性,同時通過調節微生物活性抑制土壤有機碳分解,使土壤有機碳免受分解(或穩定)[27]。因此,紅壤性水稻田LFOC和POC穩定與累積的途徑之一在于粗大團聚體的形成促進了土壤毛管孔隙的形成,保護或穩定了LFOC和POC。

4 結論

1)降低地下水位導致土壤NOM和CF處理的LFOC和POC含量顯著降低,HOM處理變化不明顯,各處理的EOC含量則顯著升高;施用有機肥顯著提高土壤LFOC、EOC和POC的含量;施肥對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大于地下水位。

2)紅壤性水稻田粗大團聚體可促進毛管孔隙的形成,從而保護或穩定LFOC和POC;EOC受土壤孔隙狀況及團聚體的影響不顯著。

[1] Haynes R J. Labile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as central components of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soils: An overview[M]//Advances in Agronomy. Amsterdam: Elsevier, 2005: 221–268.

[2] Dungait J A J, Hopkins D W, Gregory A S, et al. S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is governed by accessibility not recalcitrance[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2, 18(6): 1781–1796.

[3] Yan D Z, Wang D J, Yang L Z. Long-term effec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straw, and manure on labile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in a paddy soil[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7, 44(1): 93–101.

[4] 李慧敏, 田勝營, 李丹丹, 等. 有機物料施用對潮土活性有機碳及微生物群落組成的影響[J]. 土壤學報, 2021, 58(3): 777–787.

[5] 俞巧鋼, 楊艷, 鄒平, 等. 有機物料對稻田土壤團聚體及有機碳分布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7, 31(6): 170–175.

[6] 何偉, 王會, 韓飛, 等. 長期施用有機肥顯著提升潮土有機碳組分[J]. 土壤學報, 2020, 57(2): 425–434.

[7] Wen Y L, Xiao J, Li H, et al. Long-term fertilization practices alter aluminum fractions and coordinate state in soil colloid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14, 78(6): 2083–2089.

[8] 林清美, 廖超林, 謝麗華, 等. 地下水位和長期施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特征的影響[J]. 土壤學報, 2019, 56(6): 1414–1424.

[9] Lou X D, Zhai S Q, Kang B, et al. Rapid response of hydrological loss of DOC to water table drawdown and warming in Zoige peatland: Results from a mesocosm experiment[J]. PLoS One, 2014, 9(11): e109861.

[10] Yin L C, Zhang L, Yi Y N,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straw application on aggregation of paddy soils in subtropical China[J]. Pedosphere, 2015, 25(3): 386–391.

[11] Janzen H H, Campbell C A, Brandt S A, et al. Light fraction organic matter in soils from long-term crop rotation[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2, 56: 1799–1806.

[12] 盛浩, 李潔, 周萍, 等. 土地利用變化對花崗巖紅壤表土活性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 生態環境學報, 2015, 24(7): 1098–1102.

[13] Cambardella C A, Elliott E T. Particulate soil organic-matter changes across a grassland cultivation sequence[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2, 56(3): 777–783.

[14] Jones D L, Willett V B.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methods to quantify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in soil[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6, 38(5): 991–999.

[15] 廖超林, 傅靈藝, 盛浩, 等. 紫色丘陵區旱地撂荒自然恢復提高土壤蓄水性能[J]. 農業工程學報, 2014, 30(21): 111–119.

[16] Elliott E T. Aggregate structure and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native and cultivated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6, 50(3): 627–633.

[17] 張西鳳, 崔東, 劉海軍, 等. 小飛蓬入侵對伊犁河谷草原土壤養分及活性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 環境化學, 2020, 39(7): 1894–1903.

[18] 侯翠翠, 宋長春, 李英臣, 等. 不同水分條件沼澤濕地土壤輕組有機碳與微生物活性動態[J]. 中國環境科學, 2012, 32(1): 113–119.

[19] 易亞男, 尹力初, 張蕾. 不同地下水位和施肥管理對水稻土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 生態學雜志, 2014, 33(5): 1284–1289.

[20] 徐廣平, 李艷瓊, 沈育伊, 等. 桂林會仙喀斯特濕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特征[J]. 環境科學, 2019, 40(3): 1491–1503.

[21] Pang D B, Cui M, Liu Y G, et al. Responses of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 stocks to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trategies in degraded Karst ecosystems of southwest Chin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9, 138: 391–402.

[22] 徐俠, 王豐, 欒以玲, 等.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易氧化碳[J]. 生態學雜志, 2008, 27(7): 1115–1121.

[23] 賀美, 王立剛, 王迎春, 等. 黑土活性有機碳庫與土壤酶活性對玉米秸稈還田的響應[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8, 37(9): 1942–1951.

[24] 武均, 蔡立群, 張仁陟, 等. 耕作措施對旱作農田土壤顆粒態有機碳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8, 26(5): 728–736.

[25] 張璐, 張文菊, 徐明崗, 等. 長期施肥對中國3種典型農田土壤活性有機碳庫變化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09, 42(5): 1646–1655.

[26] Martín M á, Martínez F S J, Perfect E, et al. Soi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Characterization and scaling[J]. Geoderma, 2017, 287: 1–3.

[27] Killham K, Amato M, Ladd J N. Effect of substrate location in soil and soil pore-water regime on carbon turnover[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3, 25(1): 57–62.

Effects of Underground Water Table and Organic Manure on Labile Carbon Fractions in Red Paddy Soil

ZOU Yan, LIAO Chaolin*, YANG zhenyu, CHENG Peng, YIN Lichu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since 1981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water table and organic manure on labile carbon fractions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LFOC; easily oxidized carbon, EOC;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 of aggregates and porosity on labile carbon fractions,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two underground water tables of 20 cm and 80 cm, applying organic manure with a high rate (HOM) and a normal rate (NOM), and applying chemical fertilizer (C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wering underground water tabl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lower content of LFOC and POC under NOM and CF, and the contents of EOC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s of LFOC, EOC and POC. Two-way ANOVA revealed that the fertilization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labile carbon fractions than underground water table. The increased content of macro aggregates in red paddy soil coul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apillary pores, which protected or stabilized LFOC and POC; however, no obvious effect of porosity and aggregates on EOC was observ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management and fertility regulation of paddy fields in south China.

Red paddy soil; Water table; Organic manure; Labile carbon frac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

S153.6+1;S511.4+2

A

10.13758/j.cnki.tr.2022.02.017

鄒炎, 廖超林, 楊振宇, 等. 地下水位及有機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活性組分的影響. 土壤, 2022, 54(2): 338–34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1211)和湖南省高校科研重點項目(15A085)資助。

(clliao@163.com)

鄒炎(1995—),男,湖北荊門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壤有機碳及土壤質量演變。E-mail:562409287@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婷婷六月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流白浆视频| 欧美成在线视频| 久久婷婷六月|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亚洲丝袜第一页| 日本三区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欧美精品另类| 日韩第九页|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操操操综合网| 狠狠色丁香婷婷| 亚洲天堂成人|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欧美成人区|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国产你懂得| 久久福利网|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色婷婷|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久久五月天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婷婷午夜天|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午夜天堂视频|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 国产男人的天堂|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熟妇无码人妻|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国产精选自拍|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精品国产91爱| 日韩欧美中文| 色悠久久综合|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91视频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