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長期梨樹種植土壤團聚體組成及有機碳分布特征①

2022-05-09 08:00:14郭鴻鑫孫崇玉孫立強包先明洪秀萍
土壤 2022年2期

郭鴻鑫,孫崇玉,孫立強,包先明,洪秀萍

長期梨樹種植土壤團聚體組成及有機碳分布特征①

郭鴻鑫,孫崇玉*,孫立強,包先明,洪秀萍

(淮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為探究長期梨樹種植土壤團聚體結構及其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以碭山縣良梨鎮共12個年限的梨樹土壤為研究對象,以果園附近農田土壤為對照,分析不同梨樹種植年限土壤(0 ~ 20 cm)的團聚體粒級分布、土壤及各團聚體組分有機碳含量的動態特征。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大團聚體(>0.25 mm)含量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并趨于穩定的趨勢,種植150 a處取得最大值達到798.8 g/kg。梨園土壤總有機碳含量、大團聚體有機碳含量相較對照農田土壤顯著提高(<0.05),分別提高了1.45倍和2.24倍,而微團聚體(<0.25 mm)有機碳含量顯著下降。各個年限梨園土壤有機碳主要由大團聚體貢獻,貢獻率為68.06% ~ 98.78%,相較農田土壤(39.76%)貢獻率提高28.3% ~ 59.02%;微團聚體的貢獻率隨著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表明梨園的長期種植促使有機碳從微團聚體向大團聚體分配。土壤大團聚體含量與有機碳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0.01),均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至穩定趨勢。表明梨園種植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固碳潛力。

梨園種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分布;貢獻率

長期植果過程中的土壤質量演變一直是土壤科學關注的熱點,長期的種植年限會顯著影響土壤的結構組成,主要體現在對土壤團聚體的粒徑組分和穩定性的影響[1-3]。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團聚體的粒徑組分隨耕種年限的不同而呈現有規律的變化,耕種年限越長,大團聚體(>0.25 mm)的占比越高[4-5]。土壤團聚體作為土壤結構的關鍵組成單元,是土壤中穩定性與非穩定性團聚體的總和,對土壤的孔隙度、持水性、透氣性和抗腐蝕性都有著重要的影響[6-7]。穩定性是團聚體結構的核心要素,研究土壤水穩態團聚體的結構狀態和粒徑組成是評價土壤結構性能的重要指標[8]。

土壤團聚體的形成離不開多種形態膠結物質的促進過程,有機碳作為團聚體結構形成的骨架,是土壤結構的核心成分。土壤有機碳是地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是土壤質量的關鍵核心,土壤的固碳效果與耕種年限之間有明顯的規律響應[9]。研究表明,隨著種植年限的提高,果園有機碳含量出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9],也有研究表明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在逐漸減小[10]。土壤有機碳可以促進土壤水穩性團聚體的形成[11-13],不同粒徑的團聚體中有機碳的分布不同,DeGryze等[14]通過研究白楊演替土壤中團聚體與有機碳的關系,認為土壤有機碳主要由微團聚體(<0.25 mm)貢獻,主要是因為微團聚體受到的破損干擾較小,對有機碳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有機碳在微團聚體中不易被分解[15]。也有研究表明,土壤大團聚體有機碳含量高于微團聚體[16-18],其原因在于大團聚體是來自微團聚體經菌絲和植物根系的聚合效果而形成,大團聚體中的有機碳狀態活躍程度較高。因此,探究長期種植對團聚體結構與有機碳累積之間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國家地理的標志性產品,碭山酥梨的種植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到目前為止,碭山酥梨的產業體系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年加工能力達120萬噸,產品銷往美國、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19]。目前,國內對于長期的農田連作研究較為深入,而對于長期梨園種植對土壤結構穩定性,以及梨園土壤團聚體與有機碳的相關性研究還尚未見有報道。因此,本研究以碭山梨園土壤樣品為研究對象,研究長期梨樹種植土壤團聚體結構及其對土壤碳累積的影響,可以彌補碭山地區梨園生態系統中土壤結構和有機碳固持等方面研究的不足,旨在為碭山梨園的合理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研究區域選擇在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碭山縣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 ℃,年平均降水量約773.6 mm,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本試驗所采樣梨樹土壤位于碭山縣良梨鎮梨樹王園區(34°25′N,116°31′E),土壤類型為黃壤砂土,所種植的梨樹品種均為酥梨,園區梨樹種植執行統一施肥、人工授粉、除病蟲害管理。研究區種植梨樹前的土地使用方式為農田,所種作物為小麥,休耕2 ~ 3 a后開始種植梨樹。研究區以百齡以上的梨樹為主,所占面積約67 000 m2,幼齡梨樹(10 ~ 60 a)所占面積約8 000 m2。研究區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如下:土壤pH 7.82(土︰水=1︰2.5)、有機質12.71 g/kg、全氮0.77 g/kg、全磷0.84 g/kg、有效磷8.75 mg/kg、速效鉀104.39 mg/kg、土壤容重1.35 g/cm3。

1.2 土樣采集與分析

樣品采集于2020年7月,通過查閱資料和與當地種植管理人員的詢問調查,選擇研究區內梨樹種植10、20、30、50、60、100、150、200、240、250、280、300 a共12個年限的樣地,根據梨園年限的實際情況并遵循科學原則,按照每個年限共取回56份土壤樣品,同時選擇臨近的農田為對照樣地。為了減少采樣誤差,所有研究樣地選擇地形條件、土壤類型均比較接近的區域。采樣選擇樹體大小、樹勢基本一致的代表性梨樹,避免梨樹相互距離太近的干擾,所采集土壤樣品的梨樹間距在20 m以上,并且避開施肥點。以梨樹為中心設置2 m × 2 m的正方形區域,在對角線上取點,每株以對角線方向距樹干1 m設置4個采樣點,去掉表層土壤與雜草,每點挖取0 ~ 20 cm深度的土壤,土樣采用四分法進行均勻混合取對角兩組作為一個土壤樣品,避免擠壓,放入自封袋內帶回實驗室進行自然風干并挑揀出植物殘體和石塊,保留篩分團聚體的土壤樣品后,將其余土樣磨碎過篩后保存用于測定。

土壤水穩定性團聚體粒徑組分分離采用濕篩法[6]進行。具體方法為:稱取風干土塊100 g,按照土塊自然裂隙掰成1 cm左右大小的土塊,將其放置由0.053、0.25、0.5、1、2 mm合成的套篩的頂處(2 mm處),使土塊全部浸入到液面以下,靜置5 min后用團粒結構儀(TPF-100)以30 r/min的速度進行篩分5 min。篩分結束后,將每粒徑篩上的團聚體沖洗到燒杯中,獲得>2 mm、1 ~ 2 mm、0.5 ~ 1 mm、0.25 ~ 0.5 mm、0.053 ~ 0.25 mm、<0.053 mm的水穩性團聚體。然后對燒杯中的團聚體在60 ℃下進行烘干、稱重,由此可獲得各種粒徑團聚體的成分含量,將各組分團聚體保留用于團聚體組分粒徑有機碳的測定,土壤有機碳測定采用高溫外熱重鉻酸鉀氧化法。

團聚體對有機碳貢獻率計算公式如下:

貢獻率=(1)×(1)×100/(2)

式中:(1) 為某粒徑層級土壤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g/kg);(1)為該粒徑層級團聚體的含量(g/kg);(2)為該樣品土壤的總有機碳含量(g/kg)。

1.3 數據統計方法

使用軟件Microsoft Excel 2015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使用SPSS軟件(Ver.25,2017)對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使用Sigma Plot 14.0進行繪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梨園長期種植土壤團聚體分布特征

在團聚體組分中,>0.25 mm的團聚體粒徑組分稱之為大團聚體(macro-aggregate),<0.25 mm的團聚體粒徑組分稱之為微團聚體(micro-aggregate)[4]。由表1可知,梨園土壤以>2 mm粒徑團聚體為主,占30.6%,隨著梨樹種植年限的增加,>2 mm粒徑團聚體整體上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種植150 a處含量達到最大值576.2 g/kg,較對照農田提高了173.3%。種植年限較短(10 ~ 50 a)的梨園土壤中>2 mm團聚體的含量顯著低于長期種植的土壤(<0.05)。粒徑在1 ~ 2 mm,0.5 ~ 1 mm和0.25 ~ 0.5 mm的團聚體均呈現出和 >2 mm團聚體相對一致的規律性。隨著梨園種植樹齡的增加,土壤中的水穩性大團聚體(>0.25 mm)含量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至穩定趨勢,于種植150 a處取得最大值798.8 g/kg,相較10 a梨齡處土壤提高了69.8%,自種植200 a之后的土壤大團聚體含量無顯著差異。而微團聚體(<0.25 mm)的數量隨著梨樹種植年限增加呈降低趨勢,在0.053 ~ 0.25 mm組分中,種植10 ~ 50 a梨園土壤的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年限樣品,種植年限較長的各梨園土壤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在<0.053 mm組分中,除種植年限20 a梨園土壤外,其他年限土壤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農田的含量(318.3 g/kg)。

表1 不同種植年限土壤水穩態團聚體粒徑分布(g/kg)

注:表中數據為平均值±標準誤;同列數據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同一粒徑團聚體不同種植年限土壤間差異達0.05顯著水平;農田為梨園土壤樣品對照;下同。

2.2 梨園長期種植土壤團聚體中有機碳分布特征

由表2可知,全土的有機碳含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而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至穩定狀態,在種植150 a處顯著高于其他年限。隨著粒徑的不斷減小,10 ~ 300 a的梨園土壤團聚體組分中的有機碳含量均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在1 ~ 2 mm粒徑組分中含量最高,微團聚體(<0.25 mm)中有機碳含量最低。不同種植年限對土壤團聚體內有機碳分布有顯著影響,梨園土壤各粒徑組分有機碳含量均在種植150 a取得最大值,對照土壤團聚體組分的有機碳有顯著升高(<0.05)。梨樹種植初期(20 a和30 a),各粒徑中有機碳含量都較低,隨著梨園年限的增加,>2 mm和1 ~ 2 mm兩個大團聚體組分內有機碳含量變化顯著(<0.05),呈增加趨勢。對于>2 mm粒徑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在種植150 a取得最大值13.3 g/kg,相較于對照農田和10 a梨園土壤分別提高了104.6%和54.7%;對于1 ~ 2 mm粒徑團聚體,種植150 a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達到16.0 g/kg,相較于對照農田和10 a梨園土壤分別提高了88.2% 和138.8%。而在其他粒徑較小的組分中,有機碳含量分布隨種植年限的變化不顯著。不同粒徑團聚體中有機碳的分布于種植250 a處分布最均勻,極差值達到3.8 g/kg;而種植200 a處分布范圍最廣,極差值達到1.03 g/kg。

表2 全土和不同粒徑團聚體內有機碳含量(g/kg)

由圖1可知,除對照農田外,所有種植年限的梨園土壤團聚體對有機碳貢獻率均是大團聚體(>0.25 mm)高于微團聚體(<0.25 mm)。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梨園土壤微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梨樹種植初期(10 a和20 a),微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顯著高于其他年限(<0.05),分別達到56.46% 與58.26%,之后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微團聚體含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的緣故;梨園長期種植,即種植200 a后的微團聚體對有機碳貢獻率無顯著變化,呈穩定趨勢。大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顯著高于微團聚體,貢獻率為68.06% ~ 98.78%,相較農田土壤(39.76%)貢獻率提高28.3% ~ 59.02%,其中種植100 a處取得貢獻率最大值達到98.78%。梨園種植初期(10 ~ 50 a),大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波動較大,然后逐漸趨于穩定,種植年限達100 a后的大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無顯著差異。

2.3 土壤大團聚體與有機碳變化特征

由表3可知,土壤大團聚體(>0.25 mm)含量與總有機碳含量之間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0.01),而土壤微團聚體(>0.25 mm)含量與總有機碳含量之間存在極顯著的負相關關系(<0.01)。

(圖中小寫字母不同表示不同種植年限土壤間差異達P<0.05顯著水平,下圖同)

表3 土壤總有機碳含量與團聚體含量的相關性

注:**表示相關性達<0.01顯著水平。

由圖2可知,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梨園土壤有機碳含量和大團聚體含量有著相同的動態變化趨勢,均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至穩定狀態,二者在種植150 a處取得最大值,有機碳含量達到10.8 g/kg,相較于對照農田土壤顯著提高了41.7% (<0.05);土壤大團聚體含量達到798.8 g/kg,相較于對照農田土壤提高了45.3%。這可能是由有機質含量變化導致,有機質作為土壤團聚體組成中良好的膠結物質,其含量變化影響著土壤微團聚體聚合為大團聚體的過程,從而使團聚體為有機碳良好的貯存累積提供了較穩定的環境。梨園種植初期,土壤大團聚體和有機碳含量有明顯上升趨勢,土壤大團聚體含量在種植10 a處取得最小值;土壤有機碳含量在20 a處取得最小值,且與10 a處有機碳含量無顯著性差異。種植200 a后的大團聚體含量與有機碳含量均無顯著性差異變化。土壤種植年限的增加主要提升了種植50 ~ 150 a處的結構穩定性。

圖2 不同種植年限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大團聚體含量變化

3 討論

3.1 梨園長期種植對土壤團聚體粒徑組分的影響

土壤團聚體是植物穩定生長發育的基礎,通常將土壤團聚體中高富含>0.25 mm的團聚體組成認為是較穩定的結構。土地的開墾翻耕等人為方式會破壞原生態土壤已形成的穩定的團聚體結構[20],但是隨著作物的長期種植會對土壤的團粒組織有新一層次的聚合效果。劉曉利和何園球[21]通過對荒地開墾為旱地、水田和菜園的團聚體組成研究指出荒地開墾會破壞土壤結構,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大團聚體含量組成會不斷上升,較長年限處的大團聚體含量會逐漸高于對照農田土壤的狀態,并且在最長100 a處取得最大值。本試驗中選取的較短年限(10 ~ 50 a)土壤的大團聚體含量隨著年限增加而增加(圖2),但均屬于年限較短的幼齡梨樹團聚體結構穩定性較差,其大團聚體含量均低于對照土壤;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在種植150 a處取得最大值798.8 g/kg (表1),并且自種植100 a開始梨樹土壤的大團聚體含量高于對照農田(圖2),這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園區種植梨樹數量與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根系生長繁密,大大增加土壤的抗蝕性,并且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可以促進土壤團聚體的聚合過程,防止水土流失。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日益深邃的梨樹根系對于改善土壤環境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本研究中種植年限150 ~ 300 a處土壤中大團聚體開始表現為先下降后趨于穩定狀態(圖2),目前有關種植年限的土壤研究還未達到300 a的土壤樣品,其大團聚體自150 a處下降可能是因為老齡梨樹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影響,作為土壤團聚結構的凝結物質,有機質是土壤結構形成的關鍵因子,其分布與組成影響著土壤的團聚結構[22]。而種植200 a后梨樹土壤大團聚體含量變化保持穩定狀態,通過對研究區管理措施的研究而知,可能是因為多年定期的修剪枝葉與打藥除草,加之梨園游客的踩踏行為,會導致土壤縫隙減小、聚合度高而至緊實度增加,其中對于老齡梨樹更是表現較為明顯,這些因素導致老齡梨樹的大團聚體含量保持穩定。

3.2 梨園長期種植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隨著荒地的開墾,梨樹的種植參與土壤結構的破損與重建。梨樹王園區的種植管理均有著規范的施肥和園林處理措施。在本研究中,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總有機碳含量均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150 a處取得最大值10.8 g/kg(圖2),顯著高于其他種植年限(<0.05),這可能是因為在梨園生態環境系統中種植150 a 的梨樹屬于黃金時期的壯齡梨樹,梨樹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過程相對平衡旺盛,枝繁葉茂的梨樹生長必然伴隨著大量枯枝落葉的還土過程,從而導致土壤的肥力增加,使得土壤有機碳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種植10 ~ 20 a的土壤有機碳含量顯著小于農田土壤(<0.05),這主要是因為幼齡梨樹的種植破壞了未開墾土壤原有的穩定團聚體結構,不利于碳組分的固持效果,使得有機碳含量的大量損失,并且幼齡梨樹的生長齡較短,梨樹生長主要在增加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對土壤中的養分汲取程度較高,并且枯落物較為稀少,綜合導致土壤有機碳含量較低。隨著梨樹種植年限的增加,植物根系通過與微生物的共生效應而進行養分的吸收,從而導致有機碳含量逐漸地恢復升高[23-24]。自種植年限150 a后土壤有機碳含量呈下降趨勢(圖2),這可能是因為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同時依賴于外界的輸入和系統循環的輸出作用[25],在幼齡和壯齡期的梨樹會給予充分的肥料供應水平,自種植200 a后的梨樹已屬老齡梨樹,軀干組織已無明顯變化狀態,果園管理過程中,追肥明顯少于幼齡梨樹,200 a后的土壤有機碳含量處于相對較高水平,其原因可能在于高齡多年的落葉等有機物的回歸土壤導致。李志軍[9]通過對新疆南部果園的有機碳研究得出:土壤有機碳含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而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盛果期的果樹土壤有機碳含量取得最大值,高于老齡期和幼齡期。本試驗的研究結果與此保持一致。

3.3 土壤團聚體結構在有機碳含量變化過程中的作用

土壤大團聚體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團粒結構膠結物質的聚合作用,有機質作為關鍵的結構支點接連著不同的團粒組織。李景等[26]通過對河南豫西地區長期耕作試驗地為研究對象,探究團聚體與有機碳的含量變化指出土壤中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與水穩性大團聚體的含量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本試驗中,依據圖2可知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與水穩性大團聚體含量的變化趨勢保持一致狀態,均在種植150 a處取得最大值,這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大團聚體與有機質的相輔相成,是形成土壤良好肥力基礎的重要關節,穩定的土壤結構對于土壤碳庫的保持效果顯著[25]。

團聚體各粒徑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布隨著種植年限變化,150 a處的有機碳含量在各粒徑層級中均為最高(表2),這主要是因為150 a處土壤總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其余各年限(<0.05),加上大團聚體含量在150 a處取得最大值,二者綜合影響。陳曉芬等[27]通過研究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土團聚體和有機碳的影響得出在不同施肥情況下團聚體1 ~ 2 mm組分的有機碳含量最高,并且有機碳主要由大團聚體貢獻。易亞男[28]通過對湖南紅壤水稻團聚體及有機碳組分研究得出土壤有機碳主要分布在大團聚體處,且有機碳含量從大團聚體到微團聚體的過程中逐步減少。Six等[13]的研究也表明顆粒中的有機碳含量與大團聚體的有機結合碳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本試驗中測得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在1 ~ 2 mm粒級中取得最大值(表2),<1 mm后隨著粒徑的減小有機碳含量也在逐步減小,團聚體有機碳含量主要分布在大團聚體處。同時根據圖1貢獻率分析可知,大團聚體是有機碳的主要貢獻源,大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與土壤大團聚體含量變化基本保持一致,種植年限對于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土壤大團聚體與微團聚體組成差別導致。微團聚體貢獻率隨著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主要是因為微團聚體含量占比組成減少導致,所采集的梨園土壤樣品有機碳貢獻率微團聚體均低于大團聚體,這與李瑋等[15]、王興等[20]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主要是因為大團聚體是由微團聚體通過菌絲與植物根系聚合形成,微團聚體被認為是有機碳貯存的良好場所,長期種植年限的梨樹在恢復過程中通過膠結物質的作用下可以促進土壤微團聚體的大量結合而成大團聚體,提升對有機碳的保護效果,以及隨著種植年限推移,團聚體的穩定性效果增加,綜合導致大團聚體中貯存的有機碳含量較高[29]。種植10 a的土壤<0.053 mm粒徑團聚體有機碳含量較高(表2),可能是因為種植10 a的土壤團聚體結構穩定性較差,微團聚體占比52.96%(表1),并且種植年限10 a的土壤有機碳含量較低,為4.76 g/kg(圖2),大部分土壤組織顆粒在水的分解作用下脫離原有的聚合組織,導致<0.053 mm粒徑處的黏粒含量較高,容易形成有機碳復合體。

4 結論

1)梨園的長期種植可以有效提升土壤大團聚體的占比組成,土壤大團聚體含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而表現出先上升后略有下降并趨于穩定,在150 a處取得最大值,達到798.8 g/kg。

2)隨著梨園種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碳固持能力增加,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均在150 a處取得最大值,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主體為大團聚體,種植年限梨樹土壤大團聚體對有機碳的貢獻率為68.06% ~ 98.78%,而微團聚體的貢獻率隨著年限的增加而下降,梨園的長期種植促使有機碳從微團聚體向大團聚體分配。

3)土壤大團聚體含量與有機碳含量之間呈極顯著的正相關性,良好的土壤團聚體結構有利于土壤有機碳的累積。梨園種植對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碳儲量有促進作用。

[1] 趙紅, 袁培民, 呂貽忠, 等. 施用有機肥對土壤團聚體穩定性的影響[J]. 土壤, 2011, 43(2): 306–311.

[2] 沈仁芳, 顏曉元, 張甘霖, 等. 新時期中國土壤科學發展現狀與戰略思考[J]. 土壤學報, 2020, 57(5): 1051–1059.

[3] Burdukovskii M, Kiseleva I, Perepelkina P, et al. Impact of different fallow durations on soil aggregate structure and humus status parameters[J]. Soil and Water Research, 2019, 15(1): 1–8.

[4] 石宗琳, 王加旭, 梁化學, 等. 渭北不同園齡蘋果園土壤團聚體狀況及演變趨勢研究[J]. 土壤學報, 2017, 54(2): 387–399.

[5] 王濤, 何丙輝, 秦川, 等. 不同種植年限黃花生物埂護坡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穩定性[J]. 水土保持學報, 2014, 28(5): 153–158.

[6] 張霞, 張育林, 劉丹, 等. 種植方式和耕作措施對土壤結構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農業機械學報, 2019, 50(3): 250–261.

[7] Spohn M, Giani 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s in a chronosequence of sandy hydromorphic soi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0, 42(9): 1505–1511.

[8] 何瑞成, 吳景貴, 李建明. 不同有機物料對原生鹽堿地水穩性團聚體特征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7, 31(3): 310–316.

[9] 李志軍. 種植年限對新疆南部果園土壤養分及有機碳組分的影響[D]. 烏魯木齊: 新疆農業大學, 2016.

[10] 杜少平, 馬忠明, 薛亮. 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分布特征[J]. 應用生態學報, 2017, 28(5): 1619–1625.

[11] 曹寒冰, 謝鈞宇, 王楚涵, 等. 不同施肥措施對旱地采煤塌陷區復墾土壤結構及玉米品質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21, 35(2): 251–257.

[12] Smith R, Tongway D, Tighe M, et al. When does organic carbon induce aggregate stability in vertosols?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5, 201: 92–100.

[13] Six J, Elliott E T, Paustian K. Soil macroaggregate turnover and microaggregate formation: A mechanism for C sequestration under no-tillage agricultur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0, 32(14): 2099–2103.

[14] DeGryze S, Six J, Paustian K, et al.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changes following land-use conversion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4, 10(7): 1120–1132.

[15] 李瑋, 鄭子成, 李廷軒, 等.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團聚體及其有機碳分布特征[J]. 生態學報, 2014, 34(21): 6326–6336.

[16] 王勇, 姬強, 劉帥, 等. 耕作措施對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及有機碳分布的影響[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2, 31(7): 1365–1373.

[17] 高會議, 郭勝利, 劉文兆, 等. 不同施肥處理對黑壚土各粒級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分布的影響[J]. 土壤學報, 2010, 47(5): 931–938.

[18] 張藝, 戴齊, 尹力初, 等. 后續施肥措施改變對水稻土團聚體有機碳分布及其周轉的影響[J]. 土壤, 2017, 49(5): 969–976.

[19] 夏雪瑤. 碭山梨產業化發展研究[D]. 合肥: 安徽農業大學, 2017.

[20] 王興, 鐘澤坤, 張欣怡, 等. 長期撂荒恢復土壤團聚體組成與有機碳分布關系[J]. 環境科學, 2020, 41(5): 2416–2424.

[21] 劉曉利, 何園球. 不同利用方式和開墾年限下紅壤水穩性團聚體及養分變化研究[J]. 土壤, 2009, 41(1): 84–89.

[22] 史登林, 王小利, 段建軍, 等. 氮肥減量配施生物炭對黃壤稻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和礦化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 2020, 31(12): 4117–4124.

[23] 章明奎, 鄭順安, 王麗平. 利用方式對砂質土壤有機碳、氮和磷的形態及其在不同大小團聚體中分布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07, 40(8): 1703–1711.

[24] 劉定輝, 李勇.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侵蝕性機理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 2003, 17(3): 34–37, 117.

[25] 劉中良, 宇萬太. 土壤團聚體中有機碳研究進展[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1, 19(2): 447–455.

[26] 李景, 吳會軍, 武雪萍, 等. 長期保護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團聚體含量及團聚體有機碳的作用[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5, 21(2): 378–386.

[27] 陳曉芬, 李忠佩, 劉明, 等. 不同施肥處理對紅壤水稻土團聚體有機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13, 46(5): 950–960.

[28] 易亞男. 不同施肥和地下水位管理對水稻土團聚體及有機碳組分的影響[D]. 長沙: 湖南農業大學, .

[29] 劉均陽, 周正朝, 蘇雪萌. 植物根系對土壤團聚體形成作用機制研究回顧[J]. 水土保持學報, 2020, 34(3): 267–273, 298.

Aggregate Composition and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in Long-term Pear Planting Soil

GUO Hongxin, SUN Chongyu*, SUN Liqiang, BAO Xianming, HONG Xiup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aggregate structure of long-term pear planting soil and its effe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pear planting soils in Liangli Town, Dangshan County, which has a total of 12 years from 10 to 300 years,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farmland soil near pear orchard was used as a control. Soil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0–20 cm),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soils and aggregates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 for long-term pear plan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years, the content of soil macro-aggregates (>0.25 mm) increased first, then decreased slightly and tended to stabilize, reached a maximum value (798.8 g/kg) in 150 years. The contents of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of macro-aggregat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1.45 times and 2.24 time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0.05), whil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micro-aggregates (<0.25 mm)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large aggregates, with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68.06%–98.78%, which was 28.3%–59.02%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39.76%).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micro-aggregate decreased with year, indicating that the long-term pear planting promoted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from micro-aggregate to macro-aggregat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macro-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 (<0.01), and they all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to a stable trend with year. It shows that pear planting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soil structure and increas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oil.

Pear planting; Soil aggregate;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Contribution rate

S152.4

A

10.13758/j.cnki.tr.2022.02.019

郭鴻鑫, 孫崇玉, 孫立強, 等. 長期梨樹種植土壤團聚體組成及有機碳分布特征. 土壤, 2022, 54(2): 351–35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902172)、安徽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一般項目(KJ2020B19)和安徽高校科研平臺創新團隊項目(KJ2015TD001)資助。

(sunchongyu01@163.com)

郭鴻鑫(1998—),男,安徽淮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土壤生態研究。E-mail: 1397136067@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99在线国产|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亚洲婷婷丁香| 伊人天堂网|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网| 婷婷成人综合| 播五月综合|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亚洲成人精品|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国产夜色视频| 久久综合婷婷| 欧美v在线|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靠逼视频|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亚洲国产清纯| 欧美一区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亚洲人网站|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久久先锋资源|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成|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成年A级毛片| a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伊人色在线视频|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最新国产在线|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欧美午夜小视频|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