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王秀艷*,閆玉偉,娜日蘇,衡玉鈺,吳汝虹,金玲,安娟,梅艷,鄔曉春,劉貞慶
骨質疏松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骨質疏松患者隨之增多,慢性疼痛、骨折等一系列并發疾病均會導致患者身體功能下降,失能情況嚴重。有研究顯示,臥床休息超過10 d的患者組織功能會下降,從而出現廢用性骨質疏松,機體平衡力減低,跌倒、骨折風險升高;柔韌性減低,拉傷、疲勞性損傷風險升高[2]。健康體適能是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效率及享受休閑活動所需要的體能,其測量與評定科學地反映了體質對外界環境、生活、社會的一種適應能力。國際體力活動指南指出,即便是高齡段的人群,在其人生最后階段也應進行合理、有針對性的活動;老年人屬于特殊群體,了解其健康體適能狀態非常重要[3]。本研究通過收集不同骨密度老年男性的一般狀況、性激素及健康體適能情況,探究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及其健康體適能特征,為進一步制訂骨質疏松老年人健康管理方法,提高體適能奠定基礎。
本研究行業價值:
本研究探究了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并分析了老年人健康體適能情況,為預防骨質疏松、改善健康體適能及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提供理論依據。不同骨密度老年男性的健康體適能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應編制一套貼合老年人自身需求的健康體適能評價技術指南,進而為預防骨質疏松提供更多路徑和專業建議。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骨密度檢查的250例老年男性作為研究對象。
1.1.1 納入標準 (1)年齡65~80歲;(2)有基本的自理能力;(3)無認知功能障礙;(4)研究對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1)患有骨科疾病,如骨折、腰椎間盤突出、骨腫瘤、骨關節炎;(2)患有關節僵硬、風濕性疾病等顯著影響關節活動的疾病;(3)患有影響機體運動的疾病,如神經系統疾病等;(4)患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狀旁腺疾病等。
1.2 研究方法
1.2.1 臨床資料的收集 由經過統一培訓的研究人員收集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信息:如年齡、身高、體質量、腹圍、吸煙史(每天至少吸煙1支或1周至少吸煙7支,持續1年以上)、高血壓史〔血壓≥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正在服用降壓藥〕、每日活動情況;實驗室檢查結果:如空腹血糖(FBG)、血脂〔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25羥維生素D3〔25(OH)D3〕及性激素〔血清孕酮(PRGE)、雌二醇(E2)、睪酮、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計算體質指數(BMI),BMI=體質量/身高2。PRGE的參考范圍為0.10~0.84 μg/L,E2的參考范圍為20~47 ng/L,睪酮的參考范圍為175~781 ng/dl,FSH的參考范圍為1.27~19.26 mU/ml,LH的參考范圍為1.24~8.62 mU/ml。
1.2.2 骨密度檢查 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測患者腰椎L1~4、股骨頸、全髖部位的骨密度,記錄T值、Z值。根據《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4]中的標準,T值≥-1.0 SD為骨密度正常,-2.5 SD 1.2.3 健康體適能測定 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南(第十版)》評價研究對象肌力、柔韌性、平衡能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能力[5],其中采用30 s曲臂次數測試上肢肌力,30 s連續坐椅站立次數測試下肢肌力,肩臂伸展測試上肢柔韌性(兩腳打開與肩同寬,一只手在上、一只手在下,雙手在背后試著握在一起,如果測試者的雙手可以握住記為正數,如果握不住記為負數,測量距離),坐位體前屈測試下肢柔韌性(以腳尖所在處為零刻度,如果測試者的手達不到腳尖,則記負數,如果手超過了腳尖,則記正數),閉眼單足站立測試平衡能力,2 min踏步走次數測試有氧能力,起立走2.5 m所用時間測試敏捷/動態平衡能力。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方差齊,三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50例老年男性研究對象中,骨質正常組76例(30.4%)、骨量減少組123例(49.2%)、骨質疏松組51例(20.4%)。 2.1 三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三組腹圍、BMI、每日活動量<1 h所占比例、HDL-C水平、25(OH)D3水平、T值、Z值、E2水平、睪酮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年齡、吸煙史所占比例、高血壓史所占比例、FBG水平、TG水平、TC水平、PRGE水平、FSH水平、L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in elderly men with normal bone mineral density,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2.2 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老年男性是否發生骨質疏松為因變量(賦值:是=1,否=0),以腹圍(賦值:實測值)、BMI(賦值:實測值)、每日活動量<1 h情況(賦值:是=1,否=0)、HDL-C水平(賦值:實測值)、25(OH)D3水平(賦值:實測值)、E2水平(賦值:實測值)、睪酮水平(賦值:實測值)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腹圍、HDL-C水平、25(OH)D3水平、E2水平是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steoporosis in elderly men 2.3 三組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比較 研究對象均順利完成健康體適能各項檢測,檢測期間未發生不良事件。對三組數據進行了正態性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三組30 s連續坐椅站立次數、肩臂伸展距離、坐位體前屈距離、閉眼單足站立時間、2 min踏步走次數、起立走2.5 m所用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30 s曲臂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sults in elderly men with normal bone mineral density,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表3 三組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hysical fitness test results in elderly men with normal bone mineral density,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起立走2.5 m所用時間(s)骨質正常組 76 17.34±8.69 14.57±2.41 -11.22±4.04 -3.71±1.21 4.03±0.86 86.54±14.65 8.10±1.97骨量減少組 123 16.97±8.78 13.71±1.98 -12.34±3.78 -4.01±1.99 3.36±0.73 79.44±9.25 8.46±1.09骨質疏松組 51 16.62±8.54 13.01±1.04 -13.94±0.95 -4.31±1.60 3.18±3.57 70.22±7.37 8.87±1.28 F值 0.009 18.391 11.189 5.644 23.786 34.243 10.733 P值 0.991 <0.001 <0.001 0.004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30 s曲臂次數(次)30 s連續坐椅站立次數(次)肩臂伸展距離(cm)坐位體前屈距離(cm)閉眼單足站立時間(s)2 min踏步走次數(次) 引起老年人骨質疏松的原因十分復雜,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逐漸失去了向成骨細胞分化的能力,而逐漸向脂肪細胞分化,骨基質減少和骨丟失量增加[6],進而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7]。年齡增長是老年人骨量丟失不可逆轉的因素,本研究選擇65~80歲人群,三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而排除年齡對骨量的影響,而三組腹圍、BMI、HDL-C水平、每日活動量<1 h所占比例、25(OH)D3水平、E2水平、睪酮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MI升高常伴腹圍增大及HDL-C降低,反之亦然;BMI升高在一定范圍內是骨質疏松發展的保護因素,BMI升高、體脂含量增加使機體會承受一定的機械負荷,這種機械負荷作用于骨骼產生的應變對成骨細胞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可促使成骨細胞在原位不斷形成新骨,進而骨量增加,而當這種刺激減弱時,成骨減少,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8]。肥胖人群體內的某些激素調節因子較BMI正常人群高,可促使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升高,減緩骨量下降速度[9]。研究發現,預防骨質疏松進展的最佳BMI為26.3 kg/m2,BMI過高反而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危險性[10]。 25(OH)D3水平與骨質疏松關系密切,當體內25(OH)D3水平降低時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升高,成骨細胞在骨細胞中激活,刺激前體細胞分化為成熟的骨細胞,溶解骨骼中的礦化膠原蛋白基質,引起骨量減少甚至發生骨質疏松[11]。有研究證明,補充25(OH)D3對維持骨密度具有重要意義,補充25(OH)D3可以上調骨骼肌中維生素D受體水平、增加其活性,從而增強肌肉力量[12]。此外,25(OH)D3可以促進腸道鈣的吸收,通過影響信號通路刺激骨形成。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患者的25(OH)D3的均值均低于臨床參考范圍下限,提示65~80歲老年男性25(OH)D3水平普遍減低。有研究表明僅少部分人接受醫生處方的鈣和維生素D3補充劑的藥物治療,幾乎一半的老年人沒有接受治療或僅自行口服鈣劑、維生素D3補充劑[13]。因此為更好地預防骨質疏松,老年人應該及時、正規補充鈣和維生素D3。 人體內性激素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逐漸下降趨勢,性別差異可導致骨質疏松發生率不同,研究顯示骨質疏松女性患者是男性的6~8倍,絕經后女性最為明顯,男性比女性平均峰值骨礦物質含量高25%,且年輕男性的肌肉質量和力量比女性高50%,體脂比例比女性低近50%[14]。男性體內的雌激素20%由睪丸生成,80%由睪酮在脂肪、大腦、皮膚、骨骼等組織經芳香化作用轉化而來[15],雌激素通過不同基因調控,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對抗骨質流失,從而對骨骼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16]。E2水平主要依賴于睪酮水平,睪酮通過E2增加骨礦化和骨強度,還通過增加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來增加肌肉含量和肌力[17]。既往研究表明,血清睪酮水平較低的老年男性接受治療后,其骨密度和骨強度顯著增加[18]。在內源性睪酮受抑制的男性中,雄激素的缺乏導致BMI、肌肉數量和肌力及骨密度下降[19]。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患者E2、睪酮水平間存在差異,且E2水平是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的獨立影響因素,而睪酮不是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的獨立影響因素,與既往研究存在差異。可能原因在于雌二醇和睪酮水平對骨密度的影響存在一定閾值[20],本研究數據來自健康體檢人群,數據來源比較局限,睪酮水平可能存在偏倚,后期會繼續進行多中心的研究。 健康體適能可以科學地反映機體對外界環境、生活、社會的適應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連續坐位站立次數、肩臂伸展距離、坐位體前屈距離、閉眼單足站立時間、2 min踏步走次數、起立走2.5 m所用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肌力、柔韌性、平衡能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能力,因此今后或可通過增加老年男性健康體適能來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發展,其中肌力反應骨骼肌質量流失,而肌力下降預示著肌少癥發生的可能。BINKLEY等[21]證實肌少癥和骨質疏松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礎,對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具有相同的不良影響。柔韌性降低與肌肉、韌帶及關節功能的下降有關,其會增高跌倒和受傷的風險[22]。平衡能力、有氧能力、敏捷/平衡能力綜合反映了患者的運動能力。運動是提高骨密度、促進骨質疏松恢復的有效手段,一直受到康復、醫學界的重視。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中每日活動量<1 h存在差異,老年人雖然意識到運動能維持骨骼健康,但運動頻率不足、形式單一、技能準確性不高、科學性欠缺,直接影響了運動效果,還有可能造成運動損傷。通過對老年人健康體適能的評定,了解老年人肌力、柔韌性、平衡能力、敏捷性及有氧能力的程度,經過專業人員的診斷,找出薄弱環節,制訂運動處方,彌補老年人運動方案制定的不足。老年人科學、有效的運動形式、方法、安全性是一個長期需要探索的領域[23],且年齡不應該成為改善健康體適能的障礙,因為無論任何年齡,合適的運動都會使其生活狀態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腹圍、BMI、HDL-C水平、25(OH)D3水平、E2水平是老年男性發生骨質疏松的獨立影響因素,且不同骨密度老年男性的健康體適能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應編制一套貼合老年人自身需求的健康體適能評價技術指南,為預防骨質疏松提供更多路徑。 本研究不足之處: 本研究對象為在醫院體檢的老年男性,樣本量少、來源局限,尚不能代表老年男性的整體水平,需進一步開展針對骨質疏松患者進行大樣本、前瞻性研究。 作者貢獻:王淑芳、王秀艷、閆玉偉、娜日蘇提出研究思路,進行研究方案設計;王淑芳、吳汝虹、金玲負責研究的實施;王淑芳、吳汝虹、金玲、安娟、梅艷、鄔曉春、劉貞慶負責數據收集;王淑芳、閆玉偉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學處理與結果的解釋,撰寫論文;王秀艷、娜日蘇、衡玉鈺負責相關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王秀艷、娜日蘇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研究經費的獲取及論文寫作指導,對文章整體負責。 本文無利益沖突。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