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素質教育全面鋪開,德育和綜合素養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各科教師教學中加以重視和予以落實的重要任務。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特點的語文學科,在德育上有著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優勢。語文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思維模式,將立德樹人落實,以智育促進德育,幫助小學生形成崇高道德素養、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為小學生未來健康成長和全方位發展筑牢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思想,將德育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一、“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
(一)堅持“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
始終堅持以生為本、德育為先,將立德樹人貫徹落實,逐漸成為當前階段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每一位教師都應牢記立德樹人理念,切實加強德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導正學生思想并引導他們形成科學的“三觀”,努力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輸送全方位發展的優秀人才。積極開展時代精神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歷史和未來,加強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讓其筑起強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撐。一方面,積極推行學科德育。以智育促進德育,加強兩者融合,實現同步進行相互促進。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學習前沿教育理念和創新改革授課模式。另一方面,培育學生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小學階段學生健康成長、成才,這就需要學校將德育和心理教育雙向融合,不僅可以有效開展高質量德育,又能加強健全人格培養。從某個角度來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提高教師德育意識的教育水平、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尤為重要。各個學校應加強教育工作者培訓力度,著眼于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育人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德育教師團隊。
(二)堅持“立德樹人”教育的原則
首先,要求教師始終堅持熔鑄師魂。所謂立德為先、樹人為本,是指教育的根本任務即引導學生形成科學“三觀”、養成崇高道德品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因此,想要做到這點需要立師德、鑄師魂。
其次,要求教師始終堅持德育為先。學校從學科德育—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三方面構建,并將德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改變傳統德育形式,拓展德育內容,促使德育工作更具實效性、吸引力、覆蓋率。
最后,要求教師著眼于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教育是實現人綜合發展的重要根基,應時刻秉持以生為本理念,關注學生的全方位發展、穩定發展、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立德樹人落實需要教師堅持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關注學生心靈世界,塑造純真質樸的心靈;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視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關心幫助;提高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營造優良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做好鋪墊。教師應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到個性化教學,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推動學生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讓每一個學習基礎不同、愛好興趣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的學生內在潛力都能得以發展。
二、小學語文立德樹人教育的意義
(一)滿足現代教育發展需求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革新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現代教育中,素質教育已經落實教學的方方面面,推動了現代教育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確立了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育,將立德樹人理念滲透語文教育,對教育的發展有著現實意義,能滿足教育發展需求,實現綜合素養教學目標。
(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小學生初步系統接觸語文教育,對語文的認識較為陌生,在這一階段的教育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利用語文教育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思想道德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開展德育教學,向學生傳達德育精神,有利于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形成和價值觀的確立。同時,通過德育引導學生,能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行為習慣,加強學生對各方面的感知,提高語文教育效果,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立德樹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前提,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首先,要將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受傳統思想影響,在課堂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在學習中相對被動,缺乏思考。同時,教師往往以領導者的姿態面對學生,學生對教師有著較強的畏懼心理,不敢向教師提出想法和意見。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學習存在著錯誤的認知,認為學習就是為別人而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具有較強的怠惰心理,不愿意主動學習。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意識到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傳統師生角色,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知識,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改變學生對教師的刻板看法,主動親近教師,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其次,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性格特點,設計課堂活動,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小學生對生活充滿憧憬,當學生遇到挫折時,就會對產生負面情緒。因此,語文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作用,主動與學生溝通,關注學生的成長。通過關系和愛護,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發展,與學生成為朋友,在教學中耐心指導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最后,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語文作為一門文化性學科,也是母語課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小學生而言,學好語文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由于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刻板、傳統,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對語文缺乏興趣。在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可以發現在小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往往會受到自身主觀情緒的影響和誘導,而學生是否喜歡一門學科,是否愿意鉆研一門學科往往取決于學生是否喜歡教學教師。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一方面可以讓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展開有效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問題缺陷和不足,進而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讓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加強師生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也是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距離的過程。當學生更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后,學生也更愿意參與語文知識學習,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教師需引起關注和重視,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與學生搭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優化教學方法,營造良好學習環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方法,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理念。首先,教師可以整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將德育融入課文教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優秀文章,作者大多是優秀的名家大師,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教師可以對課文進行拓展、延伸,挖掘作者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故事或文章的時代背景,將德育滲透其中。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生活在平安幸福的現代社會,對以往的歷史缺乏了解,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文章的背景,讓學生了解革命的歷史,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明白勝利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奮斗回來的。從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奮斗,讓學生學習革命精神,明白只有不斷奮斗,才能獲得幸福生活的道理。又如,在《鳥的天堂》的教學中,這篇文章是巴金的優秀作品,巴金是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在文壇上享有盛譽。巴金是自學成才的,沒有上過大學,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巴金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懂得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其次,教師要將立德樹人滲透古詩文教學,挖掘古詩中的德育因素,深入探究古詩的內容和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愛國詩篇,教師要將古詩教育與愛國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朗誦古詩,了解古詩中的情感,品味古詩中的精神,把握古詩中的愛國因素,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古詩,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讓學生在古詩中領悟德育內涵。
最后,教師要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加深師生互動,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校園環境。學校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構建溫馨、愉快的學習環境,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思想品格,從而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集體觀念的培養,讓學生相互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創造集體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充分融入班級學習,發揮集體的作用,利用環境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的教學方法將會從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工作在實踐落實過程中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以及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方法更是現階段教育研究的重點內容和核心內容,而隨著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化和發展,現階段可供教師借鑒和參考的教學方法變得越來越多。例如,微視頻教學資源、情境化教學、分層教學、游戲化教學、翻轉課堂等,這些教學方法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接收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不同的教學方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無論是學習效率上看還是從學習能力上看,學生都會加深對文本素材的理解和認知,當學生對文本素材有較高的理解和認知后,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本素材中的價值觀念思想情感,進而對學生的思想態度進行有效的塑造和引導,讓語文教育和德育充分融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就需要立足于教學內容、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作出相應的優化、調整。
(三)轉變教學觀念,滲透德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再直接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要積極開展教學活動,將德育滲透課內朗讀、課外閱讀與寫作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
首先,教師要將德育滲透朗讀教學。小學生雖然語文水平較低、知識積累薄弱,但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好奇心強。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采取有效的策略,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因此,教師要重視朗讀教學,在朗讀中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知識。朗讀作為一項文字敘述活動,能幫助學生感知文章中的情感,通過反復朗讀,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學生對文章產生共鳴,將德育融入其中,提高學生的認同感。
其次,教師要將德育滲透課外閱讀。互聯網的發展,為教育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教師要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對課堂教學進行拓展延伸,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將德育滲透其中,將網絡與教育相結合,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為學生推薦書和網站,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最后,教師要在寫作中滲透德育,圍繞德育制定寫作主題,在寫作訓練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教師的教學理念會決定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過程中的具體走向,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選擇和教學內容確定。為了讓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教師就要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認識到語文學科在德育上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以及在德育工作落實過程中語文學科的學科優勢,發揮學科優勢學科特長,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實際問題對教學作出有效的優化和建構。當教師的觀念得到有效的優化和調整后,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和對教學工作分析的過程中也會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如何有效地優化教學,以及如何將德育、語文教育充分融合,讓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充分落實于教育實踐中。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方法,營造良好學習環境;轉變教學觀念,滲透德育,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滲透教學的方方面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幫助小學生形成崇高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注:本文為保定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立德樹人視角下小學語文‘知行合一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11028)的研究成果。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