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燕 羅焯良
在疫情居家學習和居家辦公的特殊時期,我們的生活多了些不確定,多了些艱難和慌亂。同時,家長和孩子互動的時間也多了,假如在這多出來的時間中,孩子總是“葛優躺”或“電子產品前蹲”,他們除了會變胖,體質也會變差。也許,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引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讓這段“特殊時光”變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以下建議,家長們不妨試試。
家長自身需要調整觀念。有的家長認為,家務是大人應該做的,孩子只是幫家長做家務。甚至有的家長認為,家務是媽媽的,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掃地”。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認為,家務是“大人的”,尤其是“媽媽的”。其實,家務不僅是爸爸的,也不僅是媽媽的,每個家庭成員(包括孩子)都有責任有義務去做。
警惕家務勞動中的性別偏見。有些家庭對于家務存在這樣的想法:媽媽就得做家務,爸爸可以不做;女兒就得多做家務,兒子可以不做或少做……這些觀念都體現了“性別偏見”,也是“性別不平等”。家務不分性別,只要是家庭成員,就有責任和義務承擔家務。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勞動意識的時候,對兒子對女兒都要一視同仁,鼓勵他們一起參與。這樣,孩子長大之后,才能承擔起家庭責任,做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人。當然,這個“平等”并不是指你拖幾次地,我也得拖幾次地;你做幾次飯,我就得做幾次飯,而是指一個家庭的家務,不管男女,大家都要參與,分工合作。
教孩子做家務。有些家務確實比較難,不是一兩句指導語就能學會的,家長可能真的得分解步驟,手把手教。如果家長沒有仔細教,卻罵孩子做不好,孩子就會泄氣。有些家務想做得更好,其實也是有技巧的,比如,拖地之前最好先把地板掃得干干凈凈,有的人是不掃直接拖,效果沒那么好,且會花更多的時間;洗碗時,第一次過水可以不放洗潔精,先把食物殘渣和油脂洗掉,第二次再放洗潔精會更好洗,洗得更干凈……
放手讓孩子做家務。家長適當的“放手”也是孩子難得的“成長”,而不要覺得,因為孩子做得不好所以就全部自己做了。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分配不同的家務,比如,對1~2歲剛會走路的幼兒,可以讓他們扔自己的紙尿褲,扔一些小垃圾,幫忙拿點小東西等;2~3歲的孩子應自己學穿衣,吃飯;對4~6歲的孩子,難度再升級一點點,可以讓他們學會自己整理書包,整理書桌,擦桌子等;對7~8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們拿碗筷,收拾自己的房間,打掃地板等;對更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就可以鼓勵他們做擇菜洗菜、做飯、洗碗、擦地、清洗空調等事情。孩子的能力和經驗不足,一開始做家務通常做得不好,家長也不應批評或嫌棄,而應鼓勵他們,相信下一次會更好,多一點耐心與愛心,這樣孩子更樂意參與。
蘇聯有位教育家曾說過:“不要過分溺愛孩子與不讓他們勞動,更不要擔心他們的雙手磨出老繭,而是應當讓孩子知道,面包需要靠雙手去爭取。”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自強不息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因此在這個特殊時期,家長應多引導孩子參與勞動,既能鍛煉他們的肢體活動能力,又能培養其堅忍的意志及吃苦耐勞的精神。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