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曉
摘要:青少年抑郁發病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有遺傳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支持因素、早期生活經驗因素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青少年抑郁的家庭成因進行了簡要分析:學業競爭加劇且提前;來自父母的高期待和高掌控;情緒缺乏宣泄的出口;父母關系不和諧;缺乏足夠運動量。此外,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都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
關鍵詞:青少年抑郁;學業壓力;父母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4-0071-03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精神疾病患者超過了10億,而青少年的比例達到15%~20%。在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當中,抑郁成為大家尤其關注的問題之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青少年抑郁更是呈大幅增長趨勢。在過去兩年多的疫情期間,青少年患抑郁和焦慮增多,與疫情前相比,發病人數增加了一倍,即全球每4位青少年中就有一個經歷了臨床抑郁癥狀,每5位青少年中就有一個經歷了臨床焦慮癥狀。在中科院剛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中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1]。在這份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專門有兩個章節報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足見青少年已經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
青少年抑郁發病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有遺傳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支持因素、早期生活經驗因素等。本文試圖從家庭方面對青少年抑郁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一、學業競爭加劇且提前
教育從未像今天一樣得到全民的重視,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視,太多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參與各種競爭,早教班、興趣班、課外班應接不暇,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即使在今年的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家長們的焦慮程度并未有明顯緩解。2021年10月,我們對云南省昆明市7151名中小學家長“雙減”后的焦慮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報告“更焦慮了”的昆明家長不在少數,比例依次為一、二年級23.4%,三、四年級 21.8%,五、六年級 22.2%,七年級22.7%,八年級22.3%,九年級19.3%。當問及“雙減”后是否還會為孩子選擇校外培訓機構時,近半數的家長表示,“雙減”后仍然會選擇報校外培訓班。其中34.4%的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雙減”之前沒有上校外培訓班,但之后會選擇上。11.4%的家長則表示,自己的孩子“雙減”前后都會繼續上課外培訓班。可見,即使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依然有不少家長選擇繼續“內卷”。
“雙減”政策落地一個學期后的首個寒假,不少家長依然讓孩子進入了剛出校門就進一對一私教班的無縫對接狀態,這些看不見的競爭讓孩子內心產生了無形的壓力。當孩子隨時處于充滿壓力的環境中時,勢必會體驗到緊張感和焦慮感,這種緊張感會讓他們在面對學業任務的時候缺乏足夠的探索欲望和動力,于是會越來越害怕失敗,越來越害怕挫折,更害怕在競爭失敗以后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最終結果就是,他們只能選擇退縮,退縮到一個不需要去競爭的環境里。我們都知道,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安全的、放松的環境,只有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能被激發出來。然而太多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把更多的焦點放在了孩子的學業成績上,不停地給孩子施加各種不在他們心理承受范圍內的學業壓力,而對成績以外的東西,諸如孩子的情緒、人際交往、良好家庭氛圍的營造等因素視而不見。孩子就在一天天被競爭大潮裹挾著往前走的過程中喪失了動力,從而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來自父母的高期待和高掌控
每一個心理問題都不是突然爆發出來的,而是一點點積累以后,從量變發展到質變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高期待。在“不努力就會被淘汰”“不出人頭地將來怎么立足”這樣的觀念指引下,焦慮的父母只能將自己的高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現在的孩子承擔的家庭期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在過去的多子女家庭中,其中某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者不想上學,對于家庭來說也許是件好事,因為這樣就會有多余的勞動力為家庭早早分擔經濟負擔。但是對現在的孩子,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值和關注度都太高,他們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家族的希望,家長會把過多的要求和期待轉移到他們身上。
除了學習上的期待,生活上的各種掌控也會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幾點睡覺,幾點吃飯,幾點完成作業,每周上幾節課外培訓班,上什么內容……孩子的一切都在家長的安排之下。不少父母在自身的情感發展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就將太多的情感需要寄托于孩子去滿足,當孩子的自我發展是以照顧父母的情感需求為核心時,孩子便難以表達及發展出自己的真實自我了。為了維系與父母之間的聯結,孩子會壓抑自己的真實需要與感受,進而服務于父母的情感需要。可悲的是,當孩子對這一切表現出抗議時,不少父母往往會義正詞嚴地指責孩子,認為這是為他們好,并否認他們的感受。由于缺乏精神健康疾病方面的常識,甚至在孩子發出求助信號的時候,父母仍然認為這是孩子矯情,是他們抗挫能力差。他們更不理解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質條件如此充裕的年代,不愁吃穿,還有什么理由不快樂呢?有的家長甚至會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的太多了!”“堅強點!不要成天胡思亂想。”他們并不能感同身受孩子的情緒和狀態。我身邊朋友的孩子中,已經出現了不少有自殘跡象的孩子,但是他們的父母依然不當一回事,每天堅持讓孩子上學,并沒有意識到及時讓孩子就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他們眼中,成績遠比身心健康重要得多。
三、情緒缺乏宣泄的出口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者壓力大的時候,作為成年人,一般都會有自我解壓的方式,比如參加聚會、運動、購物等。但是孩子除了學習以外,較少有這樣的機會去釋放他們的壓力,當他們表現出解壓欲望時,常常會被大人忽視或不理解。比如當孩子說出“人活著真沒意思”“還不如死了算了”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大人們發出求救信號,但太多的家長要么忽視,要么呵斥,不能及時發現并進行處理。于是孩子在家庭中的情感無法流動,玩耍的空間被嚴重壓縮,和父母的交流得不到重視,以至負面情緒被無限放大,就容易關閉心門。遺憾的是,不少家長一直心存幻想或者抱有僥幸心理,認為這么大的孩子不會有什么心理問題,專心讀書就行了,自然就錯過了干預的最佳時期。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會非常敏感,家長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隨時發現孩子早期表現出來的抑郁情緒,找出癥結所在,并幫助孩子找到宣泄負面情緒、焦躁心理的渠道,盡量在早期制止抑郁癥的發生。
四、父母關系不和諧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婚姻沖突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壓力事件,會對其成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容易導致兒童出現攻擊、違紀等外化問題行為,焦慮、抑郁等內化問題行為,以及同伴沖突、學業成績落后等諸多的不良適應問題。也就是說,青少年抑郁與父母婚姻關系破裂之間存在明顯關系,尤其是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父母離異的困擾而出現抑郁[2]。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盡量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果夫妻之間關系融洽,不吵不鬧,相互尊重,家庭氛圍溫馨和諧,讓孩子感覺很溫暖很幸福,孩子患抑郁癥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五、缺乏足夠運動量
眾所周知,作為促進健康的直接手段,體育運動是一種能有效預防、減緩和治療抑郁癥的方式。然而現在的中小學生和過去的孩子相比,運動量是明顯不足的,盡管每周學校的體育課基本能開足開齊,但是體育課通常是一種有標準有要求的學科,不一定能帶給孩子們運動本身的樂趣,不少孩子甚至在嚴格的要求下對體育課產生了畏懼心理。大多數時間,孩子只能在體育老師的要求下鍛煉,而不能自由追逐打鬧。即使是課間休息時間,不少學校為了安全起見,也不會讓孩子們有太多自由活動的時間,甚至直接把課間休息時間完全擠占的學校比比皆是。男孩子之間的身體對抗更是不會得到允許。回家后孩子更多忙于學業,也少有鍛煉身體的時間。缺少了運動對情緒的調節作用,學習壓力本身就大的學生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消極心境狀態。
可見,青少年的抑郁發病成因中,家庭因素占有重要的部分,除了上面幾個方面的成因外,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都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因此家長需要引起重視,盡可能減少家庭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 傅小蘭,張侃,陳雪峰.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2] 季曉琴,劉俊升. 心理學與創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