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摘要:隨著經濟向好發展及會計制度日趨完善,經濟責任審計漸次成為中國學者、會計人員關注重點及研究核心。然而,由于國內經濟責任審計法律法規仍然存在缺陷,有關經濟責任審計的研究尚不深入,難以高效指導具體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有鑒于此,該文結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創新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覆蓋外部環境分析、內部情況判斷、識別并評估風險、編撰審計方案以及審計程序、審計報告等流程,以期提升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質效。
關鍵詞:現代風險 審計模式 經濟責任 審計流程
中圖分類號:F239.47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4(a)-0000-00
The Audit Process of Corporat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Mode of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
CHEN Lei
(Youth College of Poltical Science of Inner Monglia Normal Lniversity, Hohhot,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01005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si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ingly perfect accounting system,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and research core of Chinese scholars and accountants. However, due to the flaws in domestic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research on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is not in-depth,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fficiently guide specific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work.In view of this, innovating corporat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ing models, cover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internal situation judgment, identifying and evaluating risks, compiling audit plans, audit procedures, audit reports and other proce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s.
Key Words: Modern risk; Audit mod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process
作為一項具備中國鮮明特色的審計方式,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構、審計人員立足黨的政策規制和企業預算規制對履行主體的經濟責任審查、評價[1]。在中國經濟郁勃發展態勢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功效性、重要性愈加凸顯。然而,在企業實際運行過程中,隨著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范疇持續擴增,審計單位力量不敷與審計任務愈加繁重之間的矛盾愈加凸顯,致使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面臨發展困境。在審計單位力量有限的基礎上,如何優化現行審計流程、降低審計成本,已然成為審計單位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阻礙。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作為現在的主要審計方法,已在發達國家審計實踐中得到深度應用,對應方法也在持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全部企業中的應用實施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重要趨勢,為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排除提供創新思路。是以,該文結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聚焦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流程創新進行深入探討,助力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提質增效。
1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及其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應用的必然性
1.1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伴宿近年國內外審計事項的失敗案例增加,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缺陷漸次顯露,并不適用風險導向審計[2]。第一,模型無法適用。原審計風險導向模型普遍基于主觀審計風險、固有風險以及控制風險,整體可信性并不足夠。第二,背離系統理論。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偏向企業內部控制,難以發現囿于內部控制實效引致的報表重大錯誤及風險漏報,甚至發現重大問題的概率幾近為零。第三,資源分配失效。傳統風險導向審計采用自上至下的審計思路,需要大量審計資源投入,而資源利用效率相對偏低。這一情景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隨之誕生。
所謂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即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實施專業風險研判,評價被審計單位風險控制程度并確定剩余風險,通過合理決策將風險降至最低水平[3]。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基本運行思路是立足于普通企業風險識別、評估,繼而借助“戰略分析-經營分析-風險分析-程序辨別”的技術路徑,全面性評價企業單位風險[4]。
1.2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應用的必然性
發展至今,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已經廣泛應用于企業財務收支審計,而這一模式在審計工作中的科學性、合理性也在持續凸顯[5]。同時,經濟責任審計在一定程度上是與財務審計之間存在相通之處。是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應用屬于審計理論及實踐發展的應然之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基本思維即要求審計人員能夠立足全面性視角發現被審計企業的錯報行為,并延伸審計鏈條,擴大審計范圍[6]。經濟責任審計則強調責任人是否充分履行自身所擔負的經濟責任,包括財務責任、經營責任以及管理責任。被審計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也需進行鏈條延長,并進行全面考慮,恰恰契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運行思維。
2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流程
2.1外部環境分析
基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流程首步即是外部環境分析,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市場經營環境。市場經營環境即對企業性質以及所經營業務進行宏觀了解,進一步對整體社會經濟狀況進行研判,以全面掌握外部因素。其二,行業發展狀況。這一方面是對企業所在行業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具體包括市場供求狀況、競爭態勢以及生產經營狀況,乃至整體生產技術發展態勢。其三,社會口碑環境。社會口碑環境主要是指社會公眾對企業產品、服務的評價,決定整體企業是否面對經營風險。其四,政策環境。此方面是指特殊行業或其他公用性的會計管理細則,以及國家層面的稅收政策、財政政策。在外部環境分析階段,審計人員可以借助各類資源獲取手段獲取全部相關信息,并基于同業分析、橫向縱向分析等方法識別企業的異常交易行為,及時發現外部隱藏風險。
2.2內部情況判斷
對企業外部環境進行全面分析以后,需深入企業進行內部控制情況及具體業務流程進行了解,進一步分析源于企業內部的風險。第一,全面掌握企業的主體活動及具體性質。此方面涵蓋企業有關資金收支的一切經營活動,包括最終的企業財務報告制度。如若審計必要,審計人員也可取得經營活動關聯財務報表進行詳細審計。第二,企業發展戰略預測分析。企業戰略分析是指企業所制定的經營發展方向,需要充分了解日后經營活動決策對企業經營的具體影響。審計人員可以借助企業投資計劃、會議記錄及其他相關資料對企業發展戰略及其風險展開評估。第三,企業內部控制研判。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全面檢驗,包括企業內控制度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企業制度是否能夠科學決策、充分落實;企業內部財務崗位是否合理設置。另外,也包括企業是否充分遵循成本與效益原則,以合理成本達到最優控制效果。第四,企業財務業績調研。企業財務業績調研重點涵蓋企業銷售業績指標、預算,以及企業預期經營目標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違規操控財務報表現象。第五,被審計單位領導階層情況調研。審計人員需要根植被審計單位領導階層的述職報告,結合紀檢部門、組織部門、審計部門的審計調查征詢文函,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領導階層情況。領導階層情況包括企業是否遵循政策規定、對外投資擔保是否符合程序,以及資金運作情況、廉潔從業情況。
2.3識別并評估風險
審計單位及審計人員在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內外環境的基礎上,即可結合指標展開分析,充分識別并評估企業財務中的重要風險,并判斷如何降低風險水平,由此確定審計重點。在識別并評估企業風險的過程中,審計單位、審計人員應當充分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內外整體環境的過程中,識別相關風險嚴重程度,抑或是否屬于違規操作。同時,判斷風險是否涉及重大交易及其復雜程度。此外,為避免風險判斷失誤,也要考慮財務信息評測的主觀程度。其次,考慮所識別風險發生的具體可能性。最后,將所判斷風險級別與錯誤風險緊密聯系。
2.4編撰審計方案
對于審計方案編撰而言,審計單位及審計人員務必需要圍繞重要事項制定詳細審計方案,并配備對應審計人員。如此操作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合理配備審計資源。依據企業位于的行業特征,選擇對應知識結構的審計人員可充分提高審計效率。同時,針對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點、難點,可聘請外部審計專家實施取證評價。另一方面,采納非常規審計步驟。因為審計單位長期使用同一類型方法進行審計,被審計企業可能對審計流程極為了解,并針對性做出調整蒙蔽審計人員。
2.5審計程序
審計程序是編撰審計方案以后必須執行的步驟之一,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控制測試與實質性程序。一方面,控制測試。控制測試并非必經程序,而是在審計人員進行風險評估時希望內部控制具備實際效用,抑或是當實質性程序無法為某一審計項目提供充足證據時,審計人員方才進行控制測試。在進行內部控制有效性檢測時,審計人員當從以下維度獲取相關證據。其一,內部控制在審計期間的不同節點運行形態。其二,企業內部控制條例能否得到長期性遵守。其三,企業內部控制具體執行負責人員以及具體執行方式。如若表明某一審計項目的內部控制方式有效,審計人員可合理精簡審計工作總量,反之則需進行更為細致的審計程序。另一方面,實質性程序。實質性程序的執行目的在于直接發現審計項目中的錯報風險,需對交易類型、賬戶收支以及其他細節進行詳細分析,實質性程序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經營業務活動的合規、合法性;會計報表及其內容完整性、真實性;企業資產負債的存在性、真實性;企業詳細財務報表的披露狀況。
2.6審計報告
這一階段屬于整體審計流程的最終階段,重點在于評價審計結構是否可控制于較低水平,包括對被審計單位領導階層的評價是否科學、客觀,是否需要進行補充或復審。彼時,審計單位需將初始審計結果與被審計單位、被審計人進行審計意見交換,進而根據被審計單位及被審計人的意見實施復查審計。當被審計單位或被審計人對審計結果提出異議時,也需進行復查審計。為充分降低審計風險,對應審計人員在最終編制企業領導階層的個人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時,應當采用定量、定性結合的評價方式。在定量評價時,避免使用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語句,盡量立足客觀、科學視角使用敘述性文字進行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審計評價結果不能逾越對應審計范圍,對非審計事項以及未涉及事項不進行評價并寫入報告。
3結語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具有覆蓋面廣、取向多元以及標準復雜等諸多特點,傳統審計方法無法進行高效處理。為按時完成審計任務,審計人員必然需要遵循圍繞重點、最優效率的原則進行審計,難以實現全面覆蓋。是以,于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中合理引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高質量、快速化整合審計資源,并將審計資源合理投入各個領域,全面提升審計工作的效率,進而實現高質效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總而言之,經濟責任審計具有一定工作特殊性,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引入其內,按照外部環境分析、內部情況判斷、識別并評估風險、編撰審計方案以及審計程序、審計報告流程操作,對應審計單位、審計人員即可分階段進行全面、科學審計評價。如此,審計人員即可充分降低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 侯本忠,白雪嬌,劉甜甜,等.大數據視角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畫像指標構建研究[J].會計之友,2021(23):102-106.
[2] 魏鵬君.探究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茶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流程[J].福建茶葉,2021(10):68-69.
[3] 梁麗.ESG框架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創新研究[J].財務與會計,2021(6):52-54.
[4] 張珊珊,唐祺.結構化理財產品審計流程研究——基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J].財會通訊,2020(23):112-115.
[5] 邱添.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L公司經濟責任審計為例[J].中國內部審計,2021(10):39-47.
[6] 羅建峰.風險導向審計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模式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