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青
隨著年級的升高,初中數學的容量和難度都有了相應的增加,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不同的適應性,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補充,教師通過檢查作業,可以準確反饋教學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作業的科學設計與巧妙的處理對數學教師來說意義非常。但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相同的作業要求很難適應全體學生的實際需求,既不能激發學有余力的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又導致學困生“吃不了”,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抄襲作業的現象屢禁不止。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教師必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的作業少了,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負擔也減輕了,教師可以輕松一些了。相反,教師的責任更重了,教師必須控制好作業量,做到少而精,精而有趣,既傳授學生知識,又提高學生的能力;既注重尖子生的培養,又兼顧全面提高所有學生的成績。我想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分層布置作業,如何分類評價。
一、優化分層作業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把學生分為三組:反應快、成績好的為甲組,有提升能力、成績中等的為乙組,反應慢、成績差的為丙組。在分組時,我向學生講清分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學生的消極心理。每天的作業我采用優化的彈性結構設計:
“初級作業”即“基礎性作業”,一般是課堂學的概念、定理等的直接應用,學生通過回顧上課所學內容找到答案。
“中級作業”即“提高性作業”,要求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思考加工組織。
“升級作業”即“探究性作業”,要求學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和加工,有很好的綜合能力,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丙組學生完成初級作業,鼓勵完成中級作業;乙組學生完成中級作業,鼓勵完成升級作業;甲組學生完成中級和升級作業。
在學習三角形部分,我曾這樣設計作業:丙組學生的作業主要為理解三角形定義,即全等角包括了對等角,同一角的補角、余角,相同角的外角等;對乙組學生的作業,則提升問題難度,即圖中共有多少對全等三角形,這既考驗學生對于三角形全等概念的了解程度,又考查他們能否全方位的考慮圖中的三角形個數,并進行排列組合,找出所有的可能性;對于甲組學生,我布置這樣的問題,如果去除等腰三角形和角平分線這兩個條件,上述問題中哪那些答案還可以成立,這樣的開放性問題,不僅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堅實程度,更考查學生思維的縝密程度。
教學中的分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個月的作業中,能夠達到高一級的要求,可以進入到另一組。如丙組的可以進入乙組,乙組的可以進入到甲組。當然,甲組學習困難的,可以退回到乙組,乙組學習困難的也可以退入到丙甲組。這樣,學生的學習有壓力也有動力,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就因此樹立起來。
我還鼓勵學生結為幫扶對子,并要求各組學生在作業本上把當天的知識進行小結,通過小結知識點及解題方法,優化解題策略。
二、分類批改評價
批改作業是數學老師的常規工作,它對于學生獲得學習指導,彌補學習缺漏,對于教師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分層作業,教師更要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
對丙組學生適當放松,對乙組學生適當從嚴,對甲組學生應該高標準嚴要求。具體說來,對丙組,做對初級作業,就可以給滿分;做對中級作業,一倍加分。對乙組,做對升級作業,一倍加分。有時,丙組訂正后還不能全懂,便針對他們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再設計點題目讓他們補做,讓他們在反復練習中提高成績,獲得成就感。對甲組學生,要求他們比作業的速度,比作業的準確性,比作業的思維質量,讓他們形成競爭奮進的氛圍。
批改作業時,我還注重發揮好作業評語的激勵引導與交流等功能,在學生的作業后面寫下一句或一段評語,關注學生,欣賞學生。使每個學生把作業當作與教師交流的機會,獲得一種自我滿足與成功感,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著理解信任與尊重和鼓勵,讓師生關系和諧而融洽。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既要分層設計作業,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合理有效的完成作業,鞏固課堂所學,又要對作業分類評價,以促進各類學生的充分發展,實現數學教學的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