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蓮花
摘要:一位“直升式”幼升小學生在入校2個月內常常“惹是生非”——將同班同學打傷、抓傷,撓傷……針對該生不恰當的人際溝通模式,班主任多次給予他單獨而耐心的輔導,并聯系家長協同教育與引導,可班主任看到的結果不是該生的轉變,而是更多學生受傷和該生逐漸被孤立的景象。心理教師借助故事療法幫助該生映現內心世界,紓解無法用自己現有的語言表達的郁悶情緒,最終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關鍵詞:故事療法;個別輔導;同伴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4-0032-03
經歷封閉式居家網絡學習和連續漫長的假期后,“直升式”幼升小的一年級部分新生出現一些因環境改變而引起人際交往不暢的心理問題。面對這樣的心理問題,他們的應對策略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采取“回避式”——不與他人交往;有的學生則采取“控制式”——通過某種不友好的方式,如打人、吵鬧等主動“與人交往”。如何不居高臨下,不站在小來訪者前面,而是基于小來訪者的個體差異,緊緊跟隨著來訪學生的喜好,探尋出適切、個性的心理輔導方法和技能,輔導小來訪者走出人際交往不暢的心理困境,是心理教師在輔導學生時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情景再現
開學兩個月后的一天,經推薦,一年級學生小Z來到心理輔導室,矮胖、皮膚白凈、不怕生是這個小男孩給我的第一印象。輔導之前進行信息采集時,班主任是這樣介紹小Z的:小Z性格外向、急躁,控制欲強;小Z的媽媽是幼兒園教師,小Z兩年半的幼兒園生活都是在媽媽所在的幼兒園度過的,雖不在媽媽的班級,但小Z享受到的特殊“照顧”比在媽媽的班級還多還好。進入小學后,小Z喜歡主動和小朋友玩耍,但喜歡“一切自己說了算”,一遇到小朋友不同意他的規則或要求,他就打或抓小朋友。班級很多學生的手、胳膊都被他抓傷,孩子們幾乎天天都來找班主任告狀。班主任也天天跟小Z進行德育教育,但收效甚微。同時,班主任多次與小Z爸媽溝通,希望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爸媽嘴上答應很好,但實際行動甚少。小Z成為這位班主任的頭號“頭疼”人物。
來到心理輔導室后,小Z對陌生的輔導室和不熟悉的我一點也不害怕,他一會兒走到沙發邊摸摸沙發上的玩具,一會兒走到書柜前,看看書柜里的書本,還不時和我聊幾句他看的故事書里的內容。當我邀請他坐在凳子上回答幾個簡單問題時,小Z用異常的眼光緊盯著我看,好像他真的在全神貫注地聽我說話,想完整地理解我說話的內容。然而,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種奇怪的茫然,好像他專心聆聽不是因為要聽懂我說話的內容,反而像是我在用一種他完全不懂的“外星人”語言在跟他說話。一條隱藏的無名河橫在我與小Z之間,使我無法從我的岸邊到達他的岸邊。搭建什么樣的橋梁,才能幫我走進孩子的王國呢?
二、輔導過程
(一)借助故事之光,打開掩藏之門
仔細回味小Z進到心理輔導室時和我說的那幾句話,我快速捕捉到了一個信息點——他聊了很多故事書的內容,這說明小Z喜歡讀童話故事,講童話故事。再次與小Z確認,小Z的話印證了我的猜測。童話故事是孩子們的第一份材料,一般而言,孩子們都是通過聽童話故事習得知識和生活習慣的。童話故事完全契合孩子們的認知和言語發展規律,把童話故事應用到小Z的個別心理輔導中,不僅可以成為進入其內心世界的突破口,還可以幫助他分析和探查問題背后的心理因素,從而可以作為進一步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于是我開始通過童話故事輔導小Z。
(二)透過自發故事,鏡映失衡內心
鑒于小Z不怕生,有點“健談”,我請他講一講他喜歡的動物,并圍繞這只動物說一個故事。下面是小Z講的簡短的小故事“開心村莊的小動物”。
從前,森林里有一個名叫“開心”的小村莊,村莊里住著小貓、小豬、小狗、小雞、小鴨、小兔子、小鵝七位可愛的小伙伴。在這一群小伙伴里,小貓不那么討人喜歡,因為他動不動就伸出鋒利的爪子亂抓小伙伴們,小伙伴們不是這個臉上被抓傷,就是那個胳膊上被他抓破皮,大家都煩透了小貓。一天,小伙伴們請來智慧的山羊村長幫想辦法,讓小貓不要再亂抓人了。可是山羊沒有直接告訴大家他的辦法,他讓大家說一說各自的妙招,怎樣阻止小貓亂抓。
小豬說:“我們把小貓鋒利的指甲剪掉!”小豬的嘴角上周被小貓抓爛,現在還沒好呢。
小狗說:“我們用膠水把小貓的爪子粘住,這樣他就永遠不會抓我們了!”小狗的右上眼皮前天被小貓抓腫,害得他這幾天看東西很費勁。
“要不我們用繩子把小貓的爪子綁在背上,讓他永遠無法抓所有的小伙伴!”小鴨說。他的翅膀今天被小貓抓紫了。
小貓最近有些不開心,因為小伙伴們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
在這個創編的童話故事中,小Z把自己當成了小貓,“開心”的小村莊是小Z的就讀班級,小動物就是班級中的同學。年幼的小Z無法理解為何被同學疏遠,也無法接受被同學疏遠,更無法用自己現有的語言表達,所以小Z借助童話故事中“小貓”的角色表達自己的困惑和“不開心”。童話故事既與現實保持聯系,又借由它巧妙剝離現實,同理了孩子“不開心”的現實心理。
(三)互說響應故事,建構平衡狀態
為了疏導小Z郁悶的心情,我接著講述了以下生成的童話故事“村長來了”。
站在遠處的村長山羊爺爺聽到小伙伴們這樣說小貓后,他慢慢走過來說:“孩子們,犯了錯誤后只要改正,還是好孩子。要不我們來幫幫小貓吧,讓他學會不要亂抓伙伴”……
“山羊村長”就是我這位心理老師在故事片段中的投射,隱含著我接納和體會了小Z的內心世界和情緒,想協助小Z度過心理困擾,并借助故事讓小Z感受到愛、光,將它們轉化為能量,注入小Z的內心,支持他走出困境。
第三次輔導時,小Z講述了“努力中的小貓”童話故事。
小貓聽了山羊爺爺的話,下定決心改掉自己亂抓的壞毛病,于是他對小伙伴們說:“小伙伴們,對不起!今后我再也不……”“不行,他上次抓傷我時說過再也不抓傷我了,可是前天、今天,他還抓傷了我,我再也不相信他,”沒等小貓說完,小雞插嘴說道。
“是的,是的。我也不相信小貓要改掉不亂抓我們的話了。”小伙伴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他們都說,實在受夠了小貓的壞行為,不相信小貓能學會不亂抓伙伴。聽到小伙伴們不信任他的聲音,小貓傷心地一直朝森林另一邊走去,走啊走啊,突然“嘭”的一聲,他被關進獵人埋藏在草叢里抓大灰狼的鐵桶里。任憑他用鋒利的爪子抓鐵桶,鐵桶就是打不開;任憑他怎么喊,就是沒看見來救他的小伙伴。就這樣,小貓越想快逃離鐵桶,就越使勁用爪子抓鐵桶,很快,他的爪子被撞傷,流出血,疼得小貓“喵喵”叫。他想:“我受傷了的爪子都這樣疼,被我用鋒利的爪子抓傷、抓爛的小伙伴的臉、胳膊肯定很疼很疼。小伙伴們不原諒我,不相信我,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個童話故事巧妙地折射出小Z的現實生活故事的兩個方面。首先,故事給予能量,主角主動找伙伴道歉和好:“小伙伴們,對不起!今后我再也不……”其次,故事的影響力靜悄悄地發生,“我受傷了的爪子都這樣疼,被我用鋒利的爪子抓傷、抓爛的小伙伴的臉、胳膊肯定很疼很疼。小伙伴們不原諒我,不相信我,也是情有可原的。”這暗示了小Z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你欺負同學就沒有朋友來救你,從中明白“失道寡助”的寓意,同時也體驗到“疼痛”感覺所帶來的認知改變。小Z在自己的故事里遇到了印象深刻的瞬間,找到了生命的藥方。
第八次輔導時,小Z講述了以“開心的小貓”為主題的童話故事。
小貓被困在鐵桶的當天下午,小伙伴們找到并解救出被困的小貓,小貓感動地說:“謝謝你們救了我,我以后真的真的不再亂抓你們了,如果你們不相信,你們就用繩子把我的手背綁起來吧。我不怪你們,我是心甘情愿的。”小伙伴們立刻拿出要送給小貓的禮物——手套,并說明白天他們疏遠小貓的理由——他們正忙著織毛線手套,打算送給小貓一個驚喜。
“小貓,你的手受傷了,快快戴上這雙手套,這樣你的手很快就會好起來。還有,戴了手套可以克制自己,不亂抓伙伴。”小豬趕緊說道。小貓驚訝地看著漂亮的手套,呆呆地站在那里很久很久,直到小豬和小狗幫他戴上手套。
那天剩下的時間,小貓和伙伴們開心地玩——沒有抓傷伙伴的眼睛、嘴巴,只是快樂地在一起。
到了小貓脫掉手套的那天,小貓已學會了和小伙伴在一起時,要把爪子收起來的規矩。
“開心的小貓”童話故事隱含著,小Z有了以下兩個改變:第一,認知和行為發生了改變。小貓感動地說:“謝謝你們救了我,我以后真的真的不再亂抓你們了,如果你們不相信,你們就用繩子把我的手背綁起來吧。我不怪你們,我是心甘情愿的。”暗含著小Z經過“疼痛”經歷后,產生了真心悔改的意識和行為。第二,結果改變了認知和行為。“那天剩下的時間,小貓和伙伴們開心地玩——沒有抓傷伙伴的眼睛、嘴巴,只是快樂地在一起。到了小貓脫掉手套的那天,小貓已學會了和小伙伴在一起時,爪子收起來的規矩。”巧妙、間接表達了小Z和小朋友和好后,釋放了更多內心空間存儲的愛、友誼和陽光。
小Z這個童話故事是個有影響力、有靈性的故事,借助故事,認知和行為發生了改變,然后結果改變了認知和行為,這蘊含著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輔導的思想。
三、輔導反思
基于小Z的年齡、心理特點和現實的環境特點,說童話故事是一種既切合他的經驗又有趣的敘事方式,所以在整個輔導過程中,他很樂意講他的童話故事,這樣既有效隱藏了他的小秘密,保護了自尊,又準確鏡映他內在的焦慮、郁悶、沖突,及自我調適和自我改變的全過程。在小Z的輔導案例中,說童話故事具體發揮了以下三個主要作用。
第一,重新審視故事。童話故事的主人公從他沮喪的老故事中走出來,從更豐富的情感視角來看故事發展,從而帶來積極的轉變。通過童話故事,小來訪者會看到自己和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相似之處,開始從觀察者和體驗者的角度來看這個創編的故事。
第二,實現新的成長。當小來訪者從觀察者和體驗者的角度看那個創編的故事后,會自動重新建構一個描述真實情況并有自我覺察的情境,讓老的故事不再發揮威力,從而創編一個自我實現的新故事,又在新故事中實現舊身份的解脫。這種改變會帶來“一片美好”,重新實現新的成長。
第三,引發積極情感。當小來訪者重新實現新的成長后,他們會體驗到一種解脫帶來的快樂,于是思考并尋找打破之前的那些習慣、角色及壓抑他們的規則。當打破之前的舊規則、習慣和角色后,小來訪者走進了自我實現的大門,轉變會自動、有機地發生,歡笑瓦解了身體障礙和頭腦中的障礙,改變讓他們體驗到自己整個身心的擴展與和諧。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