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昊
摘要: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我國農作物種植逐步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其對于農作物栽培、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農業種植業對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引入現代化技術、更新現代化設備,推進新型科技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從而實現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綜合防控的現代化升級。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措施
1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綜合防控的內涵
農作物的科學種植是指根據本地區的地理特征、氣候條件,結合本地區的市場需求以及農業經濟發展規劃進行農作物栽培種類、種植面積的科學合理布局,并借助智能溫室技術、物聯網技術、現代化機械設施以及生物基因技術等現代化技術與設備,對農作物進行精細化的栽培與管理,創造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從而實現農作物的豐產豐收。
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技術,是指通過對農田生態系統內的病原微生物和靶標害蟲的種類進行詳細的調查與分析,結合農作物各生長階段的基本特性以及生態系統的氣候特征,進一步分析病蟲害下一步的發生、發展,從而制訂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方案,并科學合理地利用生物農藥技術、生物天敵技術、高端施藥設備等技術進行病蟲害精準化防控。
由上述定義可知,農作物的科學種植與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是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與農作物的栽培、管理有機結合,創造有利于農作物健康生長的基本條件。
2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
2.1輪作
要想保證農作物栽培質量,相關人員需提前處理播種土壤,應確保土壤平整度良好,為后續灌溉等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在結束栽培工作后,相關人員需結合實際地形與氣候環境,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開展灌溉工作,以此提高農作物質量,保障農作物出苗率。
2.2播種技術
在播種階段,要做到掌握正確的播種時機并做好種植密度的管理工作。在播種時機的選擇方面,要根據作物的具體情況和具體的環境因素選擇最合適的播種時間。例如,早稻與晚稻的種植時間要求各有不同,一般來說需要按照既定的時間進行播種,但如果該年的氣溫出現不正常現象,就要充分考慮溫度對水稻種植的影響,應及時更改水稻種植時間。
在播種密度管理時,要結合品種的具體特點和實際播種方式控制植株密度。例如,玉米作物就具有單行播種、雙行播種等不同的播種方式,如果采用雙行播種方式,就要適當縮短植株之間的距離,保證科學分布玉米植株。要做好播種階段的栽種技術應用,保證栽種質量,在播種階段保證高產栽培技術的科學性。
2.3科學灌溉與施肥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離不開對水資源和營養成分的需求。因此,應依據農作物在各生長周期的實際需求,進行科學的澆水與施肥操作。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節點,比如玉米的拔節期、孕穗期、灌漿期,番茄的花期、果實膨大期,要注意及時補充水資源以及各類營養物質。
在施肥過程中,應注意施用富含氮、磷、鉀元素的控釋肥或緩釋肥,從而保證營養物質的持續性供給;注意補充Zn、Mg、Ca、Cu、Fe等微量元素,確保農作物生長的全營養供給;引入現代化設備,傳統的農作物灌溉技術以大水漫灌為主,存在水資源和肥料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嚴重、土壤土質破壞嚴重等問題。
因此,依據農田生態系統的地理特性,結合農作物的栽培密度,合理引入水肥一體機、微噴、滴管等現代化設備,對農作物進行精準灌溉與施肥,從而提升灌溉效率,緩解農業用水、用肥緊張的問題,降低過量肥料對環境和土壤的污染。
2.4貯藏
在收獲后,若貯藏方式不當,也會導致農作物出現各種問題,甚至患上病蟲害。例如,當收獲甘薯后,若農戶未采取正確方法進行儲存,則極易導致甘薯患上黑斑病,進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對此,農戶需高度重視農作物的貯藏問題,合理選擇貯藏環境,以此減少不良問題的發生概率。
3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3.1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技術是應用比較成功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投入低、持續控害等優勢。其基本理論為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創造利于農作物生長而遏制有害生物擴散的基礎環境,具體包括以下措施。對于被病原微生物或靶標害蟲侵染的農作物葉片、花穗、果實應及時采摘和集中銷毀,從而有效降低有害生物的傳染源;部分病蟲害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節點為害較為嚴重,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農作物提前或延后播種以及提前收獲等措施,規避病蟲害的為害高峰期與農作物特殊生長時期,從而降低其為害概率;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和靶標害蟲適合在隱蔽、高濕的環境中發展和傳播,且容易侵染長勢較弱的植株,因此可以通過合理規劃栽培密度、定期對農作物進行枝葉修剪及疏花、疏果等操作,從而增強農田生態系統內空氣的流通性、降低空氣濕度、增強光照強度、提高農作物抵御病蟲害侵染的能力。
3.2化學防治
結合實踐得知,科學的化學防治法極為有效,且成本較低,具有良好效果。同時,化學防治法符合大面積的防治要求,可以顯著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但在綠色生態理念的影響下,采用化學防治法時需注意環境污染問題,應最大程度選擇污染性小、毒性低的化學防治藥劑。此外,農戶可結合實際情況,盡量選擇可替代化學制劑的產品,以此滿足病蟲害防治需求,從根本上保障農作物安全。
3.3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借助相關設施對靶標害蟲進行捕獲,從而降低其危害。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的技術。一是燈光誘捕技術。主要是利用美國白蛾、斜紋夜蛾、玉米螟等鱗翅目害蟲的成蟲的趨光性,在固定的地點設置太陽能黑光燈對其進行捕獲,在黑光燈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選擇特定光波,從而有效提高其對于天敵和有益生物的保護性。二是糖醋液技術。主要是將紅糖、米醋、白酒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復配后,利用桃小食心蟲、甜菜夜蛾、煙青蟲等靶標害蟲成蟲趨味的特性對其捕獲。三是黃藍板技術。利用部分靶標害蟲趨色的特性進行捕獲,其中黃板主要針對蚜蟲、煙粉虱,藍板主要針對薊馬,在黃藍板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其懸掛高度一般為黃藍板的底部高于農作物生長點0~20cm較為合適,并依據農作物的生長定期調整高度適宜。
結論
農業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貫穿作物從選種到病蟲害防治的各個環節,在不同環節中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應用方法。相關農業技術的推廣也需要技術、資金、產業等方面的支持。總的來說,兩項工作都具有多元性要求,因此必須要充分采用多種手段,提升農業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水平和農業技術的推廣水平,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的全面發展,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黃澤天.農作物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淺析[J].農村實用技術,2019(7):42.
[2]王傳麗.農作物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淺析[J].農業與技術,2019(12):98.
[3]孫權實.桐城市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成效與發展思考[J].農業機械,2016(1):95-97.
[4]時玉強.淺析農作物種植、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5):121.
[5]姚沁伶.淺析植物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17,3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