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生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內科治療慢性胃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抽取衛生院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月期間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80例,劃分成一般組(n=40)和中醫組(n=40)。為一般組提供西藥治療,為中醫組增加中醫內科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中醫組總有效率95.0%,高于一般組的75.0%,P<0.05;中醫組的復發率0.0%,遠低于一般組的7.5%,P<0.05。結論:應用中醫內科方式治療慢性胃炎,可以強化療效,并減少復發的可能,安全性高,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慢性胃炎;中醫內科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7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3--01
1 ?引言
在當前社會,腸胃疾病的發生率持續提升,飲食不規律、食物不干凈、暴飲暴食、飲食習慣不良等,都增加了腸胃疾病的發生可能。慢性胃炎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一類,發生率居于各類胃病的首位,有多種類型,主要是胃粘膜部位出現炎性病變。過去對于該病的治療,一般使用西藥,比如奧美拉唑等,都有一定效果。但作為慢性病,因為療效緩慢,容易復發,刺激因素較多,所以需要長期用藥控制,這帶來一定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對此,醫院提出實用中醫內科方法進行治療,有明顯效果,具體如下所述。
2資料與方法
2.1 材料
抽取衛生院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月期間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80例,劃分成一般組(n=40)和中醫組(n=40)。其中一般組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28-55歲,平均(36.11±4.32)歲;中醫組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25-54歲,平均(35.75±3.28)歲。所有患者都不存在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并都表現出腹痛、腹脹、泛酸等情況。對比所有人員的基礎資料,P>0.05。
2.2方法
一般組:提供西藥進行治療。如果檢測發現是HP感染導致的本病,藥物選擇阿莫西林1g、奧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2次/d,均口服;同時服用膠體果膠鉍100mg,3次/d。如果患者存在嚴重腹脹問題,增加多潘立酮的服用,劑量結合癥狀控制,2次/d。如果患者對青霉素過敏,則不使用阿莫西林,換成甲硝唑0.44mg。如果檢測是HP陰性患者,提供奧美拉唑20mg,膠體果膠鉍100mg,均為口服。
中醫組:在上述用藥基礎上使用中藥進行辨證論治,處方為太子參15g,生白術10g,丹積殼10g,郁金10g,柴胡8g,生地10g,沙參10g,麥冬10g,厚樸15g,黃連15g,石斛10g,烏梅10g,生山藥20g。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如果患者飲食不暢,增加沉香化滯丸,每天12g;如果患者肝脾不和,增加香砂平胃丸,2每天27g;如果患者肝胃郁熱,增加加味左金丸,每天12g;如果患者脾胃虛寒,增加桂附理中丸,每天2丸。
2.3觀察指標
依據目前我國臨床傳統的復方中藥臨床療效及其作用評定三個主要標準,分別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癥狀和體征消失,有效-癥狀和體征有很大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沒有變動。另外隨訪3個月,觀察患者的復發情況。
2.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進行分析,數據用%和x±s表示,分別進行c2檢驗和 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療效情況對比
對于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方面,一般組分別為14例,16例,10例,75.0%,中醫組分別為22例,16例,2例,95.0%;可以看出中醫組總有效率高于一般組,P<0.05。
3.2復發情況對比
一般組出現3例復發,中醫組沒有復發,說明中醫組的復發率0.0%,遠低于一般組的7.5%,P<0.05。
4討論
慢性胃炎在當前社會十分常見,是主要出現在胃粘膜的炎癥表現,病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刺激性物質、藥物、膽汁反流、環境變化等。因為病因比較復雜,所以該病不容易治愈,而且很容易復發。該病并沒有特異性癥狀,很多患者未表現出癥狀或者存在消化不良癥狀,反酸、不想吃飯、上腹部疼痛等。對于該病的診斷,需要進行胃鏡檢查以及胃粘膜活組織檢查。對于該病的治療,需要消除病因,并配合使用藥物,比如阿托品、奧美拉唑、硝酸銨等,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藥物。但同樣因為該病的病因比較復雜,還容易復發,很多藥物需要長期使用,藥效逐漸降低,會產生耐藥性,所以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從中醫上分析,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痞證”等范疇,進行中醫治療有多種方法。健脾益氣法,針對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的個體,比如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可以選擇香砂六君子湯、黃芪建中湯加減。養陰益胃法,針對肝火旺盛、喜歡吃辛辣食物的個體,選擇益胃湯、沙參麥冬湯等。消食導滯法,針對暴飲暴食而損傷胃腸功能的個體,比如淺表性胃炎,使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疏肝和胃法,針對情志不暢、肝郁氣滯導致的本病個體,比如對于膽汁反流性胃炎,選額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加減?;錾⒔Y法,針對肝氣郁、脾氣虛或長時間生病的個體,比如糜爛性胃炎,可以選擇調營斂肝飲,配合化瘀散結藥。
相對來說,中醫方法治療該病有良好效果,比如半夏瀉心湯、針灸、按摩等的使用,對于該病的治療均有一定效果,相比西藥造成的不良反應更低,安全性更高。而將中醫內科療法與西藥的使用相結合,則可以在確保藥物安全的前提下為患者提供更加積極的治療服務,選擇的藥物作用對病患胃部造成的傷害更小,但發揮的藥效更加突出,整體的治療效果比較理想。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中醫組總有效率95.0%,高于一般組的75.0%,P<0.05;中醫組的復發率0.0%,遠低于一般組的7.5%,P<0.05。所以,應用中醫內科方式治療慢性胃炎,可以強化療效,并減少復發的可能,安全性高,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光輝,楊方財.中醫治療慢性胃炎40例臨床療效分析[J].健康之友,2020,(8):270-271.
[2]吳俊生.中醫辨證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J].世界臨床醫學,2019,13(2):81+83.
[3]韓陳香.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16):108-109.
[4]張克威.基層醫院中醫中藥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特別健康,202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