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江燕輝 晏丹 吳小茜 潘曦陽 陳鈴 王璐 張建興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超聲科,廣州 510000
超聲醫學被廣泛應用于急診、心血管、婦產科及術中等臨床各個科室的一種高效、便捷的影像診斷方法。臨床醫生對超聲診斷知識、超聲檢查的適應證以及超聲報告解讀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1-3]。然而現階段本科階段過程中,超聲相關課程少、內容多,授課方式多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并且授課工具均為二維超聲圖像。二維超聲不同于CT、MRI等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其診斷過程均依賴醫生人為操作探頭對臟器進行掃查并留取圖像,因此存儲的圖像多為病變部位的某個切面觀[4-5]。對于解剖知識本就薄弱的本科生而言,單純的二維單切面圖像未能顯示病灶的全貌及其毗鄰關系,且缺乏自主學習的樂趣;并且超聲診斷效能存在操作者依賴性[6-8],不同帶教老師對病灶的觀察及診斷能力存在差距。超聲診斷學內容需要結合解剖、病理及臨床進行綜合分析,而中醫臨床專業學生的超聲基礎知識差、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超聲教學效果不理想[9-10]。這對于醫學生今后的臨床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尋找新的教學方法及教輔工具對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加學習興趣是超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全自動乳腺容積成像系統(automated breast ultrasound system,ABUS)是新型的超聲三維容積成像系統,可自動掃描獲得連續性斷層圖像(層厚0.5 mm),并依據橫斷面數據重建出矢狀面及冠狀面圖像,因此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顯示掃查部位的整體面貌、病灶的具體位置、病灶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系等。相較于傳統的二維超聲圖像,ABUS圖像采集依賴專業的超聲技師對圖像數據進行規范化采集,自動化程度高,彌補了傳統手持超聲掃查的不足,降低了操作者依賴性,提高了可重復性。且ABUS圖像可以永久保留在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中,隨時可重復觀看。另外ABUS圖像中特有的冠狀面圖像可以彌補二維超聲圖像后方衰減及側方失落等偽像的不足,從而完整顯示病灶的特征,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降低誤診率及漏診率[8,11-16]。現階段的臨床工作中,ABUS不僅應用于乳腺疾病的診斷中,還廣泛應用于淺表組織及淺表包塊的探查及診斷中。現有的超聲醫學教材中并未將容積超聲這樣的新技術納入教學內容,也未將“容積超聲圖像”作為教輔工具引入本科生課堂。對既往文獻進行檢索,僅有1位學者將乳腺容積圖像結合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教學方法引入規培醫生乳腺疾病的教學中,并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17-20]。本科階段教育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起到了穩固根基、夯實基礎的作用,因此提高本科生超聲診斷學教學質量有助于提高其日后臨床工作的效率及能力,對培養綜合型醫學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1-27]。因此本研究首次引用“容積超聲圖像”作為教輔工具,以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有限課程內的教學效果,并通過滿意度調查的方法評估教學效果。
本研究納入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的本科生共115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79人)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對本研究內容均已知情同意。將其分為兩組,并采用不同授課方式。分組后普通班學生85人,其中男生26人(30.59%),女生59人(69.41%),年齡(21.96±2.51)歲;試驗班學生30人,其中男生10人(33.33%),女生20人(66.67%),年齡(21.40±2.38)歲。兩組間基線特征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本研究使用在線問卷調查方法,探究不同教學方式對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本科生超聲教學質量的影響。研究設計了包括4個維度的調查問卷,4個維度包括學生基本信息、教學前相關超聲知識了解程度、教學后超聲知識掌握程度、教學質量評價。本研究使用問卷星平臺(上海眾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問卷發放。授課前進行教學前問卷填寫(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及教學前相關超聲知識了解程度)。分別對試驗班及普通班采用不同教學方式進行授課,課程結束后進行教學后問卷調查。教學后問卷包括教學后超聲知識掌握程度、教學質量評價2個維度,其中教學質量評價包含10個條目(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學內容是否充實、教學內容是否全面、內容是否結合臨床、授課是否激發興趣、授課過程中知識點接受程度、是否促使注意力集中、教學氛圍如何、教學過程是否使用工具或軟件輔助教學、課后知識點掌握及記憶程度),每個條目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評分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分別賦值1~5分,因此教學質量評價表評分為5~50分,分數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總體問卷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975,信度良好(內容見表2)。

表2 教學前及教學后調查問卷
普通班的學生接受傳統的超聲醫學教學:課程采用大班理論授課的方式。應用傳統的課件結合二維超聲圖像作為輔助工具,講授解剖知識,病例圖像展示,進行常見病的病例討論。課時為16學時。
試驗班的學生接受將“容積超聲圖像”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的新型授課方式。容積超聲圖像替代二維超聲圖像,帶教老師進行解剖知識的講解,病例三維圖像的展示,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讀取系統中典型病例的容積超聲圖像,學生可以模擬真實超聲檢查的掃查過程,觀察圖像,讀圖結束后帶教老師組織進行病例討論、圖像分析及解剖知識的回顧。課時為16學時。
采用SPSS18.0軟件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及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反饋問卷的主觀評價部分采用頻數及率描述。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普通班與試驗班學生在超聲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均較低,“基本不了解”選項占比很大[75.29%(64/85)比73.33%(22/30),P>0.05]。在授課前獲取超聲相關知識的途徑中,學校的超聲相關課程為學生超聲知識的主要獲取途徑[普通班58.82%(50/85)比試驗班66.67%(20/30),P>0.05],其次為臨床帶教、教材輔導書及網絡資源。具體結果詳見表1。

表1 兩組本科生基本特征、知識了解程度及獲取途徑比較
試驗班的知識掌握程度明顯高于普通班,試驗班掌握程度較好,主要集中在完全掌握與較好掌握間,共占93.33%;而普通班的掌握程度相對較差,主要集中在粗略掌握及掌握較差,共60.00%,較好的掌握程度僅占40.00%。試驗班的教學效果及教學方式滿意度評價明顯高于普通班,試驗班滿意度主要集中在非常滿意及比較滿意[83.33%(25/30)、83.33%(25/30)],而普通班的滿意度主要集中在滿意及沒有興趣[78.82%(67/85)、71.76%(61/8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體結果詳見表3。

表3 兩組本科生教學后超聲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學效果及方式滿意度、工作中重要性構成[例(%)]
試驗班全部學生對超聲知識在今后臨床工作中的應用認為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而只有大部分(60.00%)的普通班學生認為超聲知識比較重要或非常重要。課程設置的建議,試驗班與普通班均認為課程內容多而課時少;普通班學生認為超聲課程實操太少(P<0.05)。對于超聲課程內容改革的建議,普通班學生認為應該運用超聲圖像與解剖結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而試驗班學生認為在增加新技術與科研前沿方面的內容,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體結果詳見表4。

表4 兩組本科生對超聲課程設置及今后教學改進方向建議[例(%)]
超聲作為很多疾病的首選檢查,對于臨床醫生而言,掌握超聲檢查的適應證、超聲檢查的注意事項、常見病多發病的超聲表現、熟悉超聲報告的解讀,是臨床專業醫生的必修課。而超聲醫學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診斷學體系,理論性、技術性及實踐性要求極高,其既相似于其他科的培養模式,又有自身的獨特之處。超聲醫學不僅要求具備豐富的影像、臨床、病理知識,更要熟練掌握超聲影像的診斷思維和科研能力,并且應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學好超聲診斷學這門課程,對于臨床專業的本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8-29]。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授課前中醫院校本科生對于超聲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獲取途徑單一,多來源于學校的超聲課程。一方面說明超聲知識比較晦澀難懂,通過網絡課程或教輔書籍不易自學;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對于超聲診斷學的重視程度不足,沒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因此,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尋找有趣的教輔工具進行教學,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調查結果中試驗班對超聲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學方式滿意度及教學效果滿意度均明顯高于普通班。這說明“容積超聲圖像”作為教輔工具引入課堂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課后知識掌握程度也有提高,說明“容積超聲圖像”較二維超聲圖像更能夠完整地顯示組織、器官、病灶的位置及毗鄰關系,結合解剖學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深記憶。
根據調查結果,試驗班學生對超聲醫學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普通班,說明試驗班了解并學習了超聲知識后,懂得了超聲知識在今后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而普通班對于超聲知識的認識尚淺,并不能夠引起足夠重視。對于超聲課程設置及內容改進方面均表示了超聲課程內容多而課時少,今后在教學設置時應當優化課程設置,增加重點內容的課時。在超聲課程內容方面的建議,普通班認為實操太少,而試驗班增加新技術與科研前沿方面的內容,根據學生需求可見,二維超聲圖像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普通班學生希望能夠增加實操來增強對超聲學習的興趣;而試驗班學生因為容積超聲圖像顯示系統可以自己動手操作,激發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對超聲知識的渴望及超聲前沿知識的追求明顯高于普通班。再一次證實了“容積超聲圖像”引入課堂后對學生學習興趣及知識掌握程度的提高,說明“容積超聲圖像”作為教輔工具引入課堂是非常可行的。
綜上所述,本文探索了“容積超聲圖像”作為教輔工具對中醫院校本科生教學效果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容積超聲圖像”引入課堂后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超聲知識學習和掌握的程度,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性,最終提高學生對超聲知識重要性的理解。因此,“容積超聲圖像”作為教輔工具引入課堂是非常可行的。由于場地等資源限制,本研究納入研究人數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還需擴大樣本,細化并拓寬研究范圍;其次容積超聲作為新型超聲技術,目前相關病種圖像數量較少,今后我們將拓展圖庫數量,制作全部臟器的容積超聲圖像。爭取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摸索,將“容積超聲圖像”更廣泛地應用于超聲醫學的教學中。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劉佳:論文撰寫、論文修改、數據整理;江燕輝、王璐:數據整理、論文修改;晏丹、吳小茜、潘曦陽:數據收集;陳鈴、張建興:研究設計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