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佳,劉 攀,戴小華
心力衰竭分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最終結局,臨床以慢性心力衰竭多見。心房顫動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類型,慢性心力衰竭和心房顫動常同時并存,互為因果,惡性循環。根據Framingham心臟研究顯示,所有心血管危險因素中,糖尿病和高血壓是心房顫動的獨立危險因素,此外年齡、飲酒等[1]亦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新發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1/2合并心房顫動,新發心房顫動病人中超過1/3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二者同時存在極大增加了死亡風險[2]。因此,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中醫證候及危險因素對治療及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中醫證候分布規律及危險因素,同時對中醫證候與危險因素進行聚類分析。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住院部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200例,將其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作為A組(71例),未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作為B組(129例)。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制定的《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心房顫動防治專家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2018》[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年齡≥50歲,性別不限;病人或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中醫辨證診斷標準 中醫辨證分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氣虛血瘀證:心悸怔忡、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面浮肢腫、口唇發紺,舌質紫黯,苔薄白,或舌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或結代。心肺氣虛證:心悸、氣短、乏力,活動后加重,神??却嫔n白,舌質淡暗,苔薄白、邊有齒痕,脈沉細或虛數。氣陰兩虛證:心悸、心煩、氣短乏力、動則汗出、自汗或盜汗、失眠、口干、面顴暗紅,舌紅少苔、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無力或結代。陽虛水泛證:心悸、氣短乏力、動則氣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腫,腹脹便溏,面色灰青,口渴,舌淡胖有齒印,脈沉細或遲。痰瘀互結證:心悸、氣喘、咯痰或伴痰鳴、胸脘痞滿、頭暈目眩、口唇紫黯,舌苔白膩或黃、舌尖瘀斑、瘀點,脈弦澀或滑澀。
1.4 排除標準 年齡<50歲;有遺傳性血栓病史;合并血小板功能性疾病、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免疫缺陷的病人;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正在參與其他臨床研究。
1.5 方法
1.5.1 聚類分析 臨床資料導入Excel規范格式,轉化為計算機可識別的“01”“TF”表,使用SPSS、SPSS Modeler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及關聯分析;找出關鍵危險因素。
1.5.2 Logistic回歸分析 分別以中醫證型和疾病為因變量,建立危險因素與因變量的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采用輸入法比較分析。
1.6 觀察指標
1.6.1 臨床資料 年齡、性別、體重、體質指數(BMI)、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等。
1.6.2 實驗室檢查指標 血紅蛋白(Hb)、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肌酐(Cr)、尿酸(UA)、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鉀、腦鈉肽(BNP)、左房內徑(LAD)、左室內徑(LVD)、心臟射血分數(EF)。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男性、吸煙史、飲酒史、hs-CRP、LDL-C、UA、FBG、HbA1c、BMI偏高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的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中醫證型分布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中醫證型中氣虛血瘀證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氣陰兩虛證。詳見表2。
表2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中醫證型分布(n=71)
2.3 兩組BNP、LAD、LVD、EF比較 A組BNP、LAD高于B組,EF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BNP、LAD、LVD、EF比較(±s)
2.4 數據挖掘聚類分析和危險因素Logistic分析 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不同中醫證型與各危險因素之間進行聚類分析,得到高血壓史、TC、LDL-C、Hb異??赡転闅馓撗鲎C的危險因素;吸煙史、hs-CRP可能為心肺氣虛證的危險因素;男性、年齡≥50歲、超重、飲酒史可能為陽虛水泛證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史、FBG、HbA1c可能為痰瘀互結證的危險因素;Cr、UA、血鉀可能為氣陰兩虛證的危險因素。各危險因素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中醫證型有影響。并進一步對各中醫證型及相關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史、LDL-C、Hb與氣虛血瘀證有關;年齡≥50歲、超重與陽虛水泛證有關;Cr、UA與氣陰兩虛證有關;吸煙史、hs-CRP與心肺氣虛證有關;糖尿病史、FBG、HbA1c與痰瘀互結證有關。詳見表4、表5。
表4 各危險因素聚類分析
表5 中醫證型的危險因素Logistic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中醫證型分布特點有一定的規律性。氣虛血瘀證為本病的主要證型,其次為氣陰兩虛證。心力衰竭日久耗氣傷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液運行失其推動,易致血脈瘀滯,血虛則氣生化乏源,加重氣虛,血瘀亦甚,形成惡性循環。心房顫動發病多為心氣不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血液瘀滯,使心失所養,心臟搏動紊亂,病程進展耗傷肝腎之陰精,發展為氣陰兩虛證,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的主要證型為氣虛血瘀證和氣陰兩虛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組血清LDL-C水平高于慢性心力衰竭組(P<0.05),BMI、hs-CRP、HbA1c水平異常可增加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患病風險(P<0.05),有吸煙史、飲酒史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更易合并心房顫動(P<0.05)。血清高水平LDL-C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合并心房顫動較低水平LDL-C的病人發病率高,原因可能與動脈硬化等有關[6-7]。相關研究顯示,吸煙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長期吸煙可導致體內炎性因子升高,加重動脈硬化程度[8-10]。Schnabel等[11]研究顯示,有吸煙史的男性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合并心房顫動風險高于女性,分析與心房顫動病人預后存在性別差異有關。hs-CRP通過介導炎癥反應促進黏附因子釋放,進而誘導血栓形成,既增加栓塞風險,同時又增加心肌損傷風險。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體內炎癥反應明顯,這種炎癥反應可能加速心室重構[12],因此,高水平hs-CRP嚴重影響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病情發展及預后。
綜上所述,高血壓史、LDL-C、Hb為氣虛血瘀證的危險因素;年齡≥50歲、超重為陽虛水泛證的危險因素;Cr、UA為氣陰兩虛證的危險因素;吸煙史、hs-CRP為心肺氣虛證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史、FBG、HbA1c為痰瘀互結證的危險因素。有效控制相關因素可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及預后。本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病人中醫證型分布特點,探討不同證型與危險因素之間的關系,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辨證分型標準化及中醫綜合防治提供了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