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濤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1],主要是由于心肌病、心肌梗死、炎癥、高血壓等引起心肌損傷,導致心肌結構和功能變化,最終影響病人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2]。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臟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患病率高、預后差、治療費用高等特點,不利于提高病人生活質量[3]。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在藥物治療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可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住院病死率和再入院率,但存在病情短期惡化的情況[4-5]。本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惡化的危險因素。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7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年)》[6]。納入標準:病情持續時間>12個月且近1個月內快速惡化;年齡≤70歲。排除標準:有腫瘤史或心血管疾病手術史;其他病因導致的繼發性高血壓病人[7]。本研究獲得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專業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均參照第29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發布的《2018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8]進行標準化規范治療。
1.3 臨床分組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慢性心力衰竭療效標準)》[9]對病人規范治療6個月后評定臨床療效,顯效:病情基本控制,癥狀或體征明顯改善,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有效:癥狀或體征有一定改善,心功能提高超過1級,但不及2級;無效:癥狀或體征無改善,甚至發生惡化,心功能提高不及1級。將規范治療6個月后的無效病人作為惡化組(56例),顯效或有效病人作為非惡化組(118例)。
1.4 研究內容
1.4.1 臨床資料 收集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指數、吸煙史及飲酒史等;同時記錄病人患有的其他疾病包括高脂血癥、糖尿病、心律失常、腎功能不全等。
1.4.2 病人治療過程及控制情況 記錄病人治療過程對血壓、不良嗜好、肢體水腫控制情況,同時記錄病人飲食習慣、是否規范用藥、是否適量運動康復及定期返院隨訪的情況,了解近期生活意外事件、近期心理狀態。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應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惡化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惡化組年齡60~70歲、體質指數異常、吸煙史、飲酒史、高脂血癥、心律失常病人比例高于非惡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治療過程及控制情況比較 兩組血壓控制、不良嗜好控制、飲食習慣、肢體水腫控制、規范用藥、適量運動康復及定期返院隨訪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過程及控制情況比較 單位:例
2.3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惡化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以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惡化為因變量,將臨床資料、治療過程及控制情況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賦值見表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逐步回歸納入標準為0.05,剔除標準為0.10,結果顯示,年齡60~70歲、體質指數異常、吸煙史、飲酒史、高脂血癥及心律失常等情況、血壓控制不達標、不良嗜好控制較差、未堅持低鹽限水飲食、肢體水腫控制及規范用藥情況較差、無適量運動康復及定期返院隨訪均為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惡化的危險因素。詳見表4。
表3 各變量賦值
表4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惡化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加重,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其中各種基礎性心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風濕性心瓣膜病等導致的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威脅我國老年群體身體健康[10-11]。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各種基礎性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病人生存率較差[12]。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發生的影響因素是降低基礎性心臟疾病病人死亡率的關鍵[13]。相關研究顯示,早期篩查影響慢性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高危因素并對其進行干預,可有效延緩慢性心力衰竭發生及復發,極大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預后存活率[14-15]。相關研究表明,通過早篩查、早預防、早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能有效延長病人壽命[16]。
本研究對17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惡化組年齡60~70歲、體質指數異常、吸煙史、飲酒史、高脂血癥、心律失常病人比例高于非惡化組;非惡化組血壓控制、不良嗜好控制、飲食習慣、肢體水腫控制、規范用藥、適量運動康復及定期返院隨訪情況較好比例高于惡化組。將病人臨床資料、治療過程及控制情況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顯示:年齡、體質指數異常、有吸煙史、飲酒史、高脂血癥、心律失常、血壓控制不達標、不良嗜好控制較差、未堅持低鹽限水飲食、肢體水腫控制及規范用藥情況較差、無適量運動康復及定期返院隨訪均可影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惡化的危險因素。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基礎性并發疾病較多,體質相對較差,治療敏感性較差,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惡化可能更高且病死率相對較高[17]。高齡和體質指數均是影響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惡化的主要危險因素,臨床上對高齡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并指導病人控制體質指數,減輕肥胖對病情的影響[18]。吸煙引起體內血氧含量降低,長期慢性缺氧易導致機體高血壓,且香煙中尼古丁、焦油等有害因素及飲酒均導致冠狀動脈血管收縮,增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惡化風險;高脂血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使得血管變窄進而影響人體心肺功能,甚至引起心律失常,極大增加了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惡化的風險[19-20]。由于不良嗜好如吸煙、嗜酒、熬夜等行為及高鹽、高糖等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均影響人體心血管系統及機體抵抗力,高鹽飲食是心腦血管疾病病人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臨床治療過程中,能否有效控制這些不利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預后的行為,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惡化發生率的關鍵[21-2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肢體水腫控制較差,說明病人體內可能存在血鈉、血鉀電解質代謝紊亂,反映出心功能不全[23]。遵醫囑規范用藥是保證病人預后良好的重要環節,用藥不規范不僅極大影響了藥物療效,同時增加了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惡化的風險。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康復期通過適量運動康復,能有效增強體質及抵抗力,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綜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病因復雜,導致病人病情惡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臨床針對各種危險因素加以控制,以達到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惡化發生、提高康復期生活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