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曙平,宋熙文
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也是常見的腦出血類型之一,死亡率高,嚴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1]。首次發生腦出血的病人中10%~15%為高血壓腦出血,死亡率為35%~52%[2],且發病后24 h內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一半。高血壓腦出血影響病人生存能力,多數病人治療后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無法恢復與疾病前相當水平的日常生活[3-4],28%~35%的幸存者具有獨立生活能力[5]。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高血壓腦出血病人數量多,給病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病人發生高血壓腦出血后,腦組織和腦神經受到水腫壓迫,發生缺氧和炎性因子變化,神經功能受損,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因此,保護神經功能是控制高血壓腦出血病情的重要方法。尼莫地平是一種二氫吡啶衍生物,可阻止鈣離子內流,通過抑制平滑肌收縮解除血管痙攣,從而提高腦組織對缺氧耐受力,發揮神經保護作用。瑞舒伐他汀是一種選擇性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調節血脂,降低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而改善病人神經功能。多項研究顯示,尼莫地平與具有腦保護作用的藥物聯用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6-7],本研究觀察尼莫地平聯合瑞舒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20年5月在上海市奉賢區奉城醫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病人18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通過不透明信封的操作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4例。納入標準:病人為首次發病,且根據《各類腦出血疾病診斷要點》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既往有高血壓病史且發病時血壓升高。排除標準:深度昏迷或存在呼吸衰竭、循環衰竭的病人;蛛網膜下隙出血的病人;合并嚴重臟器功能損傷的病人;對本研究中使用藥物或其輔料過敏的病人;病人或家屬拒絕參與本研究。所有病人均了解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均給予常規基礎治療:根據病情給予吸氧,控制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使用神經營養保護藥物保護腦組織,給予頭部物理降溫等。根據病人個體情況給予其他輔助治療,若合并應激性胃潰瘍病人給予奧美拉唑,感染性發熱病人給予抗生素,血壓>180/100 mmHg病人給予降壓藥,同時動態監測心功能、血容量、腦電圖等。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尼莫地平,用藥方案:首先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81106,拜耳先靈醫藥保健股份公司生產),將尼莫地平1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每日1次靜脈輸注,治療10 d;之后改用尼莫地平片(國藥準字H20003010,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口服10 d,每次60 mg,每隔4 h服用1次。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尼莫地平和瑞舒伐他汀鈣片,尼莫地平用法同對照組,瑞舒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080240,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0 mg,每日1次口服。兩組共治療20 d。
1.3 觀察指標
1.3.1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 采用NIHSS評分評定神經功能損傷程度,NIHSS評分為0~42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嚴重。腦出血是腦卒中的一種類型,NIHSS評分可評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治療前NIHSS評分可評定疾病嚴重程度,治療后NIHSS評分可評定病人臨床療效。于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各測量1次。
1.3.2 水腫和血腫改善情況 記錄病人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水腫體積和血腫量。
1.3.3 炎性因子 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分別抽取4 mL靜脈血,離心取血清,測定病人白細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1.3.4 臨床療效 根據病人治療后1個月NIHSS評分、水腫體積、血腫量減少情況及四肢肌力改善情況判斷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NIHSS評分降低>90%,水腫體積和血腫血量分別減少>50%,>10 mL,肌力水平提高2級,病情得到顯著緩解;有效:NIHSS評分降低>50%,水腫體積和血腫量分別減少20%~50%,5~10 mL,肌力水平提高1級,病情有所好轉;無效:病人病情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5 不良反應 觀察并記錄病人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密切監測病人各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不良反應積極處理。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水腫體積和血腫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水腫體積和血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降低,水腫體積和血腫量均縮小,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水腫體積和血腫量比較(±s)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7.87%)高于對照組(87.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1β、hs-CRP和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1β、hs-CRP和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96%,觀察組為17.0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近年來,高血壓和高血壓腦出血患病率持續升高[8-10],高血壓腦出血已成為嚴重威脅人群健康的重要腦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壓腦出血是指繼發于高血壓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血液循環障礙疾病。高血壓腦出血可對腦組織產生原發性或繼發性損害。原發性損害主要表現為由于血腫壓迫腦組織引起的腦疝,嚴重時可能危及病人生命;繼發性損傷是由腦細胞損傷和溶血釋放的物質引起,進一步發生腦組織水腫和腦功能障礙,使病人顱內壓短時間內急劇升高,從而加重病情,導致極高的死亡率。根據病因,腦出血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慢性動脈高壓是原發性腦出血的常見原因[11-13]。腦出血病人常有行走困難、語言表達和理解困難、面部和四肢麻木等表現,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14-16]。高血壓腦出血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多見于中老年人,相關研究顯示,我國重癥監護病房腦出血發病率為0.72/10萬~1.15/10萬,年齡多為55歲以上,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年輕人腦出血發病率越來越高[17-18]。高血壓腦出血發病人數量多,給病人自身、家庭成員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針對高血壓腦出血開展有效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目前,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目標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預防或減少出血后繼發性病變發生。病人出血量>30 mL常采用手術治療,出血量少時,藥物治療即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和預后。尼莫地平是第2代二氫吡啶類藥物,屬于鈣離子拮抗劑,可作用于神經細胞和腦血管,調節神經細胞鈣離子水平,降低腦血管阻力,可抑制自由基生成,解除腦血管痙攣,增加血流量。尼莫地平可一定程度擴張血管,減輕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促進血腫溶解和吸收。瑞舒伐他汀鈣片是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調節血脂,抑制膽固醇合成和吸收,降低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改善高血壓腦出血病人炎性因子水平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且安全性高,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2%[1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且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更低,血腫和水腫消散更快,IL-1β、hs-CRP和TNF-α水平下降幅度更大,同時未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尼莫地平聯合瑞舒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改善病人神經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