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單曉琳
消渴胸痹是指病人患有消渴病同時合并胸痹心痛病,對應西醫學糖尿病性心臟病,其病理生理過程演變為糖尿病并發或伴發心臟循環系統及傳導系統的損害,包括動脈病變,涉及心臟大血管、中血管、小血管和微血管,進而出現微血管病變性心肌病,系統受損后出現各種心律失常,導致心功能不全[1]。相關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絞痛常與炎癥反應、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胰島素抵抗、心肌細胞代謝異常、氧化應激亢進、微循環障礙等因素有關[2-6]。本研究探討中西醫聯合療法對消渴胸痹病人炎癥反應及微循環改善的影響,為消渴胸痹的臨床診斷和辨證論治提供思路與依據。
1.1 消渴胸痹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胸痹心痛”及“消渴”部分為診斷標準。中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診斷學》相關辨證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委員會1999年修訂的國際診斷標準和分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制定的《慢性穩定型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相關診斷標準。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2型糖尿病及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年齡30~90歲,性別不限;病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意識障礙不能表達自身感受或難以接受調查及評估;合并嚴重酮癥、肝臟疾病、重度高血壓、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自身免疫病、肺栓塞、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嚴重疾病。脫落標準:病人不配合;研究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事件。
1.3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9月我院內分泌科及心內科收治的消渴胸痹氣陰兩虛證病人300例,采用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其中對照組脫落5例,觀察組脫落3例。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根據病人原發病給予西醫基礎治療,包括糖尿病及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根據心率、血壓情況調整藥物劑量。
1.4.2 觀察組 在西醫基礎上加用劉玉潔教授經驗方治療,藥物組方:黃芪30 g,西洋參10 g,元肉15 g,葛根30 g,黃精30 g,生地12 g,麥冬12 g,川牛膝10 g,丹參30 g,紅花10 g,川芎15 g,元胡20 g,蓽茇9 g,桂枝9 g,生山楂20 g。隨癥加減:痰飲明顯者加膽南星10 g、瓜蔞15 g;血瘀明顯者加莪術15 g、桃仁10 g;氣滯明顯者加香附10 g、木香15 g。每日1劑,水煎服,每劑煎2次,早晚各服1次,以2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5 觀察指標 所有病人于入院即刻及治療后采集空腹靜脈血,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應用微循環圖像分析儀采集病人甲皺微循環圖像。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IL-6、SAA、SOD、NO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SOD高于治療前,IL-6、SAA、NO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IL-6、SAA、SOD、NO水平比較(±s)
2.3 兩組治療前后甲皺微循環指標及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微血管擴張程度大于治療前,微循環血流速度快于治療前,甲皺微循環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甲皺微循環指標及積分比較(±s)
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常見的大血管合并癥,心絞痛是以胸痛為主要特征,因暫時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冠心病是常見的臨床綜合征。有研究顯示,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病人為72.3%,約50%的2型糖尿病病人確診時已患有冠心病[7]。性別、年齡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年心血管發病率較糖尿病人群低2~3倍[8]。相關文獻報道,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發病表現為無痛性、年輕化、高發性、高死亡率等特點,嚴重威脅病人生命,降低生活質量,給社會、個人帶來巨大的生活及衛生經濟負擔[9-10]。
糖尿病微循環障礙是指糖尿病病人微小動脈壁發生纖維化增生,退行性病變等損害,內皮損害誘導血小板及炎性因子黏附,脂蛋白堆積,導致微動脈微循環血流減慢[11-14]。甲襞部位表皮較薄,透光性好,同時微血管基底結構均一,有利于觀察微血管和血流狀態,是臨床檢查微循環的良好部位,可評估微循環障礙的療效[15]。炎性因子不僅可由心肌細胞產生,伴有缺血和機械刺激,也可由免疫細胞產生,如IL-6、細胞間黏附因子-1(sICAM-1)、SAA、SOD、NO等[16-18]。
本研究以甲襞微循環及相關炎性因子為指標,觀察劉玉潔教授經驗方對消渴胸痹病人炎癥反應及微循環的影響,結果顯示聯合應用劉玉潔教授經驗方治療后,兩組炎性因子均有改善,觀察組SOD升高(P<0.05),IL-6、SAA、NO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微血管擴張程度高于對照組,微循環血流速度快于對照組(P<0.05),甲皺微循環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微循環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在中醫學中既包括消渴病,又包括胸痹心痛病,但對其分別有論述,如“消渴”“胸痹”“真心痛”“心悸”等。基于此,各醫家結合臨床證治經驗,提出糖心病、消心病、消渴胸痹等病名。本病尚無有效的防治措施。胡繼玲教授[19]應用止消通脈清熱飲治療50例消渴胸痹病人,總有效率為88%;林蘭等[20]應用降糖通脈寧膠囊治療消渴胸痹心電圖異常病人142例,心臟排血量增加,心功能好轉;范世平等[21]采用糖心寧膠囊治療消渴胸痹病人58例,總有效率為88%。
劉玉潔教授對消渴胸痹的研究及經驗豐富而詳實,認為消渴胸痹是一種本虛標實之證,根本致病因素是氣陰兩虛,瘀血、氣滯、痰飲是常見的實邪因素,因虛致瘀貫穿消渴胸痹病程始終,為臨床用藥及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治療方向,因此治療時以補中益氣、養陰生津為基本治療原則,佐以活血化瘀。本研究中醫組方中,黃芪、太子參、元肉補中益氣,葛根、黃精、生地、麥冬養陰生津,丹參、紅花、川芎、山楂活血祛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之功效。
綜上所述,加用劉玉潔教授經驗方治療后,能改善消渴胸痹病人體內炎癥反應及微循環狀況。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藥物副作用等需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