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琳莉,周國華,b,唐承麗,張 麗
(湖南師范大學a.地理科學學院;b.地理空間大數據挖掘與應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 410081)
創新是我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1]。技術創新重視企業內外部聯系的整合,形成促進區域開放創新的網絡模式[2,3]。通過創新網絡的構建有助于提升區域的競爭力[3],我國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均指出要推動建設創新網絡體系[3]。活躍的創新聯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動力。創新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而城市是創新的主要空間載體,城市之間的創新是城市創新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礎[4]。城市既是空間中的重要集聚點,又是不斷擴張的流空間和復雜網絡的節點[5];城市群作為多個在空間上相鄰的城市所組成的重要區域組織形式,具有整合區域資源、發揮區域整體優勢的特點,因此要促進城市群的創新研究能力和創新合作提升[6-8]。綜上,城市和城市群的創新網絡可增強區域整體創新效率和競爭實力。
創新網絡是創新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區域創新聯系通常是根據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創建的全球網絡來概念化的[9]。創新合作和結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區域和主體間有知識流動[10-16]。①研究視角上,創新網絡研究最早集中在特定企業之間,產業集群為企業創新提供了良好環境,使創新網絡的研究視角逐漸拓展到城市和城市群、區域、全球創新網絡[17-20]。②研究區域上,多以城市為節點。例如,周燦等[5]以我國長三角城市群為例,采用聯合專利數據,從不同空間尺度、網絡視角將長三角創新網絡劃分為4 種創新模式。③研究內容上,“創新網絡”的概念由Freeman 在Research Policy 中首次提出,認為創新網絡是企業為了應對系統性創新而形成的制度安排[18-20]。近年來,學者從不同尺度拓展了創新網絡的涵義。如,Pourmand等基于資源積累理論、網絡理論闡釋了網絡化是創新過程中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19]。創新網絡包含創新網絡主體、創新合作關系、創新網絡尺度和創新網絡結構4 個維度[20],區域創新網絡是由創新主體用來獲取市場關系之外的知識的互動和關系組成,是各個創新主體在進行創新活動的交互作用中建立的穩定系統,是促進技能、專業知識、技術、研發等流動的渠道[21]。④研究數據上,關系型數據是構建和定量分析創新網絡的關鍵,目前主要獲取關系型數據方法有文獻計量、合作論文[5]、專利、區域間創新聯系強度[4,22-28]。⑤研究方法上,通過發展更具活力和前瞻性的方法,如系統動力學等,關于創新網絡的研究得到提升[29-31],創新系統、跨界創新網絡關系也得到探索性發展。Huggins 等利用網絡中心性作為衡量開放創新能力的一個指標,探討了“網絡”和“開放創新”范式[31];Ylenia 等從定量的角度深入分析經濟、社會和創新活動之間的協同作用[30]。通過梳理國內外文獻,目前學者們將創新網絡與區域間不平衡發展聯系起來,形成全球—地方聯結的多尺度耦合研究,深入揭示影響創新網絡的關鍵因素[32-34]。在區域創新機制研究中強調創新的空間黏性,關注世界各經濟集聚區、知識極等之間的聯系。創新網絡特征研究重點關注產業集群創新、新知識獲取和流動、企業網絡及全球價值鏈。如,司月芳等對全球—地方創新網絡概念、類型及作用進行了界定[3];鄧婕初步探究了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的特征[35]。我國城市群創新網絡研究成果豐富,但對不同區域創新網絡的認識有限,缺少比較研究。因此,對不同所有制主體在創新網絡中扮演的角色有待深入探討,特別是針對我國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的創新網絡的演化特征及其機理相對較少,需進一步探究。
本文以長株潭城市群為研究對象,結合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其他微觀主體層面[35]與縣區之間的創新合作的中觀尺度來構建城市群創新網絡,對不同所有制主體在創新網絡中扮演的角色進行了深入探討。自2007 年長株潭城市群被批復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近年來創造了全國矚目的“自主創新長株潭現象”。經過多年的發展,長株潭城市群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具備良好的培育創新環境[35,36]。《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 年)》明確提出要探索一系列開放共享的科技合作模式,把構建廣泛的創新合作作為一項重要發展目標。2019 年,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專利申請總數為19358 件,占全省專利申請總量的62.65%。鑒于此,本文基于1985—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的聯合專利數據構建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創新網絡,探究其區域創新網絡特征及演化,對長株潭城市群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競爭力提出建議,對促進長株潭城市群創新協調發展,加強湖南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為其他中部地區城市群提供參考,從而驗證創新網絡在不同區域是否有相同的特征。
長株潭城市群包括長沙、株洲、湘潭3 市,位于湖南省中東部,具有良好的培育創新環境,是我國唯一一個具有軍民融合創新特色的國家級示范區,現已初步形成了科技財力資源、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物力資源、科技知識信息資源多樣化發展與布局趨勢。在工程機械與軌道交通裝備方面,“101 - 7RZ 碳纖維臂架泵車”“智慧軌道快運系統”具有先進一流水平;信息技術方面,“銀河麒麟V10 桌面操作系統”“國內首款全自主固態硬盤控制器芯片系列”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深海深地深空與新材料方面擁有先進技術水平;擁有“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自主研發的“海底60 米多用途鉆機”等世界一流技術和“中國動力谷”“湘潭智能制造谷”“長沙麓谷創新谷”等培育創新的環境[36]。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34.98 億元,占全省GDP 的41.6%;人均GDP為110957 元,約為全省GDP 的2 倍。長株潭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在“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
本文數據主要有長株潭3 市的聯合申請專利數據和社會經濟發展統計數據,社會經濟發展數據主要來源于《湖南省統計年鑒》。專利成果既是科學和技術研究的輸出成果,也可以作為度量區域創新的指標[37],運用合作專利的數據研究創新網絡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認可[28,38-43]。本文選取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供的專利授權數據,數據的篩選及處理步驟為[5,43]:①由于國內專利從申請到公布需要18 個月時間,為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本文提取了1985—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3 個地級市的包含兩個以上主體合作申請的發明專利信息。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剔除專利申請人為個人或者包含個人與機構的專利數據[5,43]。②限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只討論了國內創新聯系,刪除了長株潭城市群與國外相關機構的合作關系,共獲得3264個創新主體、21857 條創新聯系。③參考以往的研究成果[21],本文將所有的創新主體劃分為企業、高校、研究所和其他4 類,(“其他”一類主要以政府機構、公共衛生醫療機構、教育機構為主)。④將所有創新主體間的合作劃分為本地合作和跨界合作兩種。
社會網絡分析法(SNA):本文選擇社會網絡分析法中的網絡密度、平均度數、平均路徑長度、中心性等指標來分析長株潭城市群3 市聯合專利創新主體社會網絡的關系結構及其屬性。
網絡密度:網絡密度是用來衡量網絡中包含節點間存在聯系的密切程度指標[28,44],計算公式為:
平均路徑長度:平均路徑長度用以表明企業間進行創新交流的便利程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RCLr、RCNLr、RCr分別為城市r 本地網絡、跨界網絡、整體網絡的遞推中心性;x 為創新主體之間的連接量;創新主體i、j、f 位于同一個城市,m、n位于不同城市,n、h 位于不同城市。
空間分析方法:為了挖掘聯合專利創新主體所在地的空間結構,本文根據創新主體獲取所屬地位置信息,將創新主體之間合作的轉變為各個城市之間的合作,并應用ArcGIS 軟件的XY 轉線工具和制圖工具制作長株潭城市群的創新網絡圖。
本文收集了1985—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聯合專利數據,通過篩選處理后,根據合作專利數量的年變化特征(圖1),將1985—2019 年的合作專利數據分成4 個時段進行合作網絡的結構研究。4 個階段分別為:1985—2004 年(萌芽期)、2005—2013 年(激發期)、2014—2016 年(平臺期)、2017—2019 年(快速發展期)。

圖1 1985—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創新數量統計Figur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cooperative patents in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5 to 2019
運用Ucinet軟件繪制長株潭城市群區域創新網絡圖(圖2):1985—2019 年創新網絡聯系日趨緊密,網絡結構漸趨復雜,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高校是最主要的創新合作形式,高校處于網絡核心地位。

圖2 1985—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Figure 2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5 to 2019
從圖2a 可見,1985—2004 年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規模較小,創新主體數量較少、整體較分散,創新主體之間單一銜接較多,最主要的創新合作形式是跨界企業、高校和研究所之間的合作。如表1 所示,在這個時期,知識生產能力高、科研能力較強的高校和研究所在創新網絡中處于核心地位。①高校方面,處于網絡中心的高校為中南大學、湖南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這些院校是長株潭內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識生產能力的組織,是長株潭最初與內外企業進行創新合作的創新主體。②研究所方面,處于網絡中心的研究所為湖南省煤炭科學研究所、長沙礦山研究院、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等,這些研究院所主要以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科研為主,而湖南省是我國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因此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創新活動主要發生在企業和研究所之間。③企業方面,主要依靠高校和研究所形成創新聯系,還未形成網絡,以機械工程類為主。
從圖2b可見,2005—2013 年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規模明顯擴張,創新主體數量增多,且形成一定的網絡結構。從表1 可見,在城市尺度上,企業—企業、企業—高校的創新聯系強度本地要高于跨界,但創新關系跨界數略高于本地。①高校層面,處于網絡中心的高校為中南大學、湖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湘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從這一階段開始,高校明顯處于網絡的核心地位,長沙理工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的中心地位明顯增強。②企業層面,處于網絡中心的企業有國家電網公司、國網湖南省電力公司、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城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是以規模較大、研發密集的國有企業、工程機械類為主,但這一階段存在企業創新連接中心度不高,大量節點擁有低連接度的現象。③研究所方面,與前一時段差距不大,均以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科研為主,但研究院所的中心地位有所下降。
從圖2c可見,2014—2016 年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結構進一步緊密,本地企業—企業、企業—高校是最主要的創新合作形式。在城市尺度上,如表1所示,企業間創新聯系關系數和強度大于企業與高校、研究所,本地創新聯系強度大于跨界創新聯系強度。①高校層面,湖南工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網絡中心性明顯增強,理工類、農林類高等院校在創新活動中具有知識創造能力,是企業創新的優先連接主體。②企業層面,企業中心性明顯增強,處于網絡中心的企業有國家電網公司、國網湖南省電力公司、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南聯智橋隧技術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等,并形成了一定的創新聯系規模。③研究所層面,這一時段中心性較大的研究所主要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湖南省計量檢測研究院。
從圖2d可見,2017—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主體間連接緊密度增加,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次數增加,形成了較大的創新網絡規模。企業間的合作最主要的創新合作形式。在城市尺度上,如表1 所示,本地企業間創新聯系關系數小于跨界企業間的關系數,但強度大于跨界;跨界企業與高校的創新聯系關系數和強度大于本地;本地企業與研究所的創新聯系關系數小于跨界,但強度大于跨界。①高校層面,長株潭創新網絡中高校的核心地位基本固定,并處于核心地位的高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②企業層面,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中心性進一步增強,與高校、研究所創新聯系增強形成網絡,大型國有企業憑借其規模較大、研發活動密集的優勢,成為基于網絡的知識流動的聯系橋梁,工程機械、電子信息類企業的中心性增強。③研究所層面,研究所在創新網絡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表1 1985—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主要創新合作形式數量統計Table 1 Statistics of main forms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of Changsha-Zhuzhou-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5 to 2019
綜上所述,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發展具有較強的階段性特征。1985—2014 年,創新網絡規模較小,創新數量較少,高校處于創新網絡的核心地位;2005—2013 年,創新主體數量增幅明顯,創新網絡規模擴張,企業在創新網絡中數量增加但中心性還不足;2014—2016 年,創新主體數量出現波動性,但企業的中心性明顯增強并形成了一定的創新聯系規模;2017—2019 年,企業跨界創新聯系的數量和強度明顯增加,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中心地位增強,長株潭創新網絡緊密度增強,各創新主體之間進行創新活動的便利程度得到優化。
本文以區縣為空間尺度,繪制了1985—2019 年長株潭城市群區域本地創新聯系的空間圖(圖3),從而刻畫了長株潭本地知識流動的空間格局演化特征。從圖4 可知,從數量變化的角度來看,長株潭的本地創新主體逐年增多,1985—2014 年長株潭的創新主體共128 個,2017—2019 年長株潭的創新主體共734 個,是1985—2014 年的5.73 倍。

圖3 長株潭城市群本地創新網絡空間格局Figure 3 Spatial pattern of Intra-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of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5 to 2019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長株潭城市群創新聯系存在較為顯著的空間差異。首先,長株潭的創新主體主要集中在長沙市的岳麓區、雨花區、天心區、芙蓉區、開福區和長沙縣,這些區域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高校與研究所資源營商環境吸引了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此開展創新活動。其中,既有國有企業,又有山河智能公司、五凌電力公司等創新開發密集的企業。瀏陽市近年來創新聯系增幅較大,望城區、寧鄉市的創新聯系增長則相對較平緩。其次,長株潭城市群的創新主體分別集中在株洲市和湘潭市的石峰區、天元區、岳塘區、雨湖區,這些區域也以國有企業為主,企業經營類型主要是工程機械、通用設備制造等。如,株洲聯誠集團在軌道交通裝備部件方面是全國最大制造商和供應商之一,千金藥業公司是全國中成藥工業重點的國有企業。第三,創新主體在空間上擴散,湘潭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分別在2005—2013 年、2014—2016 年、2017—2019年實現了創新主體從無到有的轉變,湘鄉、韶山則存在一定的波動性。長沙市作為湖南省的省會城市和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擁有較多主體參與創新合作,創新主體之間的創新聯系十分密切,主要集中在主城區,在本地知識流動和溢出上初具創新網絡形態。株洲市、湘潭市相對于長沙市來說,創新主體數量不足,且創新主體之間的創新聯系也較為薄弱,主要是本省創新主體之間或者與長沙市的創新主體產生聯系。綜上所述,長株潭城市群本地創新網絡主要是以長沙市為核心,依托該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涵蓋高校和科研所眾多、高端科研人才聚集等優勢,聯合株洲、湘潭多種創新主體形成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本地知識流動的創新網絡空間格局。
以本文城市為空間尺度,分別繪制了長株潭城市群3 市的跨界創新聯系的空間圖,刻畫了1985—2019年長株潭跨界知識流動的空間格局變化。從外部獲取知識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運用ArcGIS 軟件繪制了不同城市之間合作的網絡空間聯系圖(圖4),將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轉化為創新主體所在城市之間的合作,節點越大,表示有創新聯系的城市創新主體多,是合作網絡的中心,連線的顏色、粗細則表示城市間創新聯系的次數。

圖4 長株潭城市群跨界創新網絡空間格局Figure 4 Spatial pattern of Inter-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of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5 to 2019
從整體上看,1985—2019 年長株潭跨界創新聯系明顯增多,1985—2014 年主要是與一些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產生創新聯系,主要的跨界創新聯系還是局限于本省內其他地區的城市如衡陽、益陽、郴州等。2017—2019 年,長株潭的創新聯系已遍布全國眾多地區和城市,不僅增強了與發達地區、城市的創新合作,也增加了與落后地區的創新聯系。這說明長株潭城市群經過年發展,不僅能承接發達地區的新知識、新技術,還能起到重要的傳播知識技術的作用。
從圖4a 可見,1985—2004 年參與創新合作的城市較少,創新聯系數量也較少,與長株潭形成重要創新合作的省外城市有北京、廣州、深圳、杭州、上海,省內城市有衡陽、懷化,鄰近省份的城市有貴陽。其中,北京和長沙的創新合作次數最多,為12 次。從圖4b可見,2005—2013 年與長株潭產生創新聯系的城市顯著增加,同時城市之間創新聯系明顯增多,形成重要創新合作的省外城市有北京、杭州、寧波、廣州等,省內城市有郴州、常德、益陽,北京和長沙的創新合作次數增加至307 次。同時,長株潭與其他城市合作的區域性逐步顯現,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的產生創新聯系的城市和創新合作次數增多。從圖4c可見,2014—2016 年形成重要創新合作的省外城市有北京、杭州、佛山、深圳等,城市間合作次數最多的仍是北京,北京和長沙的創新合作次數增加至547 次,省內城市有岳陽、婁底,較上一時段城市間的合作也更頻繁。從圖4d 可見,2017—2019年合作中心為北京、深圳、珠海等,長沙和北京的創新合作次數達到1212 次,省內城市有衡陽、常德。參與創新合作的城市明顯增多,創新合作次數也更加頻繁,形成了以北京、天津為主的京津冀,以杭州、上海為主的長三角,以廣州、深圳為主的珠三角與長株潭創新合作的主要網絡通道,是長株潭的重要外部知識源,且由地理距離導致的對知識流動的約束較小,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與長株潭達成創新聯系的關鍵。同時,依靠地理上的鄰近性與周邊省份的中心城市武漢、南昌、貴陽、南寧形成密切的創新合作,知識流動主要受到創新能力和地理距離兩個關鍵因素影響。
總的來看:時序上,1985—2019 年長株潭跨界創新網絡中產生創新聯系的城市數量增幅較大,且城市間的創新聯系強度增強;區域上,與長株潭產生創新聯系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些區域憑借其在國內國際上的創新區域優勢成為長株潭重要的創新活動外部知識源。
創新網絡整體穩定性不足:本文對長株潭創新網絡拓撲結構進行了特征分析。表2 統計了1985—2019年各階段的網絡拓撲結構特征量。整體來看,長株潭創新網絡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快。創新網絡中有越來越多的新興主體加入,且在網絡中主體的合作頻率提升,主體之間的合作頻繁,創新主體的創新合作能力增強。從網絡密度、平均路徑長度來看,盡管整體呈上升趨勢,但仍存在一定的波動性,說明創新網絡的緊密性和穩定性還不足。

表2 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拓撲特征Table 2 Characteristic statistics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f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長株潭創新網絡的結構廣度擴張,合作網絡的活躍度提升,產生了一些合作團體,但整體網絡的通達性不高,結構較為松散、不穩定。創新聯系的密切程度和創新交流的便利程度存在波動狀況,提高長株潭創新網絡的穩定性有利于促進區域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提升區域創新競爭力。要使創新網絡更具競爭力,除了需要大量的創新關系發生之外,還需要構建以本土企業為中心形成的規模子群,依靠獲取大量外部知識并向本地轉化,從而使區域創新網絡穩定性增強。
本土企業的中心性受限制:通過長株潭跨界創新網絡演化特征可以發現,創新網絡中有越來越多新興主體加入,且在網絡中主體的合作頻率提升,創新主體的創新合作能力增強。長株潭跨界創新網絡呈現“核心—邊緣”結構,大型國有企業和國家電網是網絡核心。長株潭缺乏控制全部區域的核心主體,只存在兩個大規模子群:一是中南大學,它們在子群中有廣泛的結網能力,在構建長株潭創新網絡中始終起著創新知識的生產和傳送作用;二是國家電網和大型國企集團,它們在子群中是企業創新網絡的核心主體,有著較強的控制能力,合作創新活躍。一方面,國家電網和大型國企集團公司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其創新網絡的構建主要源于與全國各地子公司之間的所有權關系,如國家電網、格力集團、中車集團等;另一方面,由于裝備制造產業領域技術處于轉型與升級的重要發展階段,技術更新快、產業知識流動性強,存在形成網絡的內生動力。
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本土企業在創新網絡的中心性還不足,主要是以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為主。盡管逐年形成規模化、高頻次的創新聯系,但關鍵企業的創新連接中心度不高,主要是本省創新主體之間或者與長沙的創新主體產生聯系。大量節點擁有低連接度、本地企業之間創新聯系出現冗余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城市群創新,過度的根植性會導致區域面臨知識鎖定阻礙。這表明本地中小企業需與大型企業合作,依靠中心企業的創新關系,促進其他區域主體在本地搜尋知識,擴大能力范圍,進而構建跨區域合作關系。
外部知識源本地轉化不足:①京津冀與長株潭合作創新最密切,以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控制的創新網絡,電力行業在構建創新網絡時強調在不同領域的新技術,通過強有力的組織關系與全國分支機構形成聯系,超越了地理距離的限制。②長三角創新主體多元,與長株潭合作創新最為活躍,網絡的外向程度高。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與長株潭的創新聯系中作用突出,大型民營企業如吉利集團依靠投資在湘潭九華經濟區的子公司的組織關系形成密切創新網絡。同時,長三角知識源豐富,促進了長株潭與該區域形成創新知識交流。③珠三角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與長株潭建立聯系的主體,但與長三角的裝備制造行業不同,民營企業主要集中體現在電子通訊行業,廣州、深圳廣涉電子通訊。長株潭依靠與珠三角的地理距離優勢,能夠有效承接電子信息產業的制造環節,從而有效推動長株潭電子信息制造業加速。④其他區域。其他地區與長株潭形成創新聯系主要是依靠地理距離的鄰近性作用,但存在一些不匹配的現象,如新疆與長株潭存在34 次合作,這主要是依靠水電部門大型國有企業的全國性分支機構建立的關系網絡。
外部知識的有效內化需要內部知識創造和重組能力。長株潭本地創新網絡經過34 年的發展,長株潭依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湖南省周圍省市形成豐富的跨界創新關系,形成獲取外部技術知識的通道。本地創新網絡上,存在以長沙市為核心的本地知識流動,但株洲、湘潭的本地創新網絡還不夠完善。從網絡密度來看,長株潭整體網絡密度低于長沙、株洲,說明長株潭內部合作關系不夠密切,整體網絡的創新合作聯動還不協調,缺乏比較密集的本地知識網絡。對于外部知識源的內部轉化,需要一個聯系緊密的創新網絡,從而形成良好的知識傳播通道。外部知識源本地轉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長株潭城市群創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初步揭示了長株潭城市群創新網絡演化過程及其網絡特征,結合長株潭創新網絡構建的實際情況,為構建更加穩定高效的創新網絡發展提出以下調控對策建議:①加強城市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地理距離對創新網絡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應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而降低創新知識交流的地理距離成本。目前長株潭已建成了方便快捷的城際鐵路,能夠極大地滿足3 市的通勤交通需求。3 市應進一步鞏固“半小時交通圈”成果,進一步縮短城市的空間距離,從而減少地理距離對創新合作的限制。②建立創新平臺體系,優化創新網絡格局。根據長株潭內部各區縣的創新能力差異,城市群內部創新合作存在便捷性,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構建創新平臺體系有助于研究、產業化和創新創業順利開展[48]。依托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等,構建出具備多元創新主體的的創新平臺體系,從整體上優化創新格局,強化長沙市的中心地位,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區的創新聯系,最大化空間外部效應。③加大支持力度,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從長株潭結網過程的不同所有制企業關系可以看出,國有企業擁有完整的組織關系,內部創新網絡建構更為穩定,而民營企業的規模和創新網絡構建較為有限。各類中小微企業處于創新網絡的邊緣地帶,創新網絡的構建具有不穩定的風險,因此應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與扶持力度,通過改善融資環境,提升其在長株潭創新網絡中的活躍度,共同推進長株潭多元創新網絡的構建。④引進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尤其是在前沿科技領域,依托高科技企業、重大創新項目、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研發平臺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提高區域創新合作的認知基礎、外部知識源本地轉化能力。
①從創新網絡演化來看,創新網絡初具規模,創新網絡演變階段性明顯,網絡結構多元化發展。根據合作專利數量的年變化特征可以分成4 個時段,即1985—2004 年(萌 芽 期)、2005—2013 年(激 發期)、2014—2016 年(平臺期)、2017—2019 年(快速發展期)。目前長株潭的創新網絡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創新發展勢頭足。②從創新網絡的社會網絡特征來看,長株潭的創新合作形式主要是在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高校間的創新合作,跨界創新是長株潭最主要的創新形式。一方面,理工類高校具有較強的創新知識生產能力,是本地、跨區域企業創新合作的連接主體,在創新網絡中處于中心位置;另一方面,大型國有企業在創新網絡中起著中心主導作用,憑借國有企業研發密集、合作關系廣泛,在創新網絡中處于中心地位,工程機械、電子信息類企業在網絡中創新合作數量較多但中心性不足。長株潭在湖南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注重創新發展中企業的推動作用,促使企業重視創新能力的提升。③從創新網絡的空間分布來看,首先,長株潭本地創新網絡存在空間差異,主要是以長沙市區為核心形成。其次,在跨界創新網絡中,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是長株潭聯系密切的區域。一方面,基于創新知識獲取的擇優性原則,這些區域具有強大的知識生產、科學研究、科技創新能力,成為長株潭重要的外部知識源;另一方面,地理上的鄰近性對長株潭的創新網絡聯系有一定的影響,但并非必要條件。同時,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與長株潭構建創新聯系的主體上存在差異。京津冀以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為主控制;長三角與長株潭合作創新最為活躍,創新主體多元;珠三角與長株潭合作以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與長株潭有地理距離上的優勢。④從提升創新網絡發展來看,長株潭創新網絡在本土企業的中心性還不足,中小企業創新受限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是重要外部知識源,但存在本地轉化不足的問題。對于城市群創新網絡化發展來說,還需提升自主創新實力、增強創新競爭力: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依托高科技園區等創新平臺體系,優化創新格局,加大支持與扶持力度,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提高區域創新合作的外部知識本地轉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