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超 劉陳瑋 卞曉春 王凡 吳春芳
江蘇地區鮮食蠶豆常年種植面積約40 萬畝(2.67 萬hm2),主要集中在南通、鹽城、泰州等地。鮮食蠶豆露地栽培一般5月中旬才能采摘鮮莢,667 m2鮮莢產量750 kg, 采摘期僅7 d 左右,因而存在集中上市、價格低、種植戶收益低、消費者可食用期短等問題。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春化蠶豆設施綠色高效種植技術的應用與政策具有較高的契合度。
春化蠶豆利用人工春化技術處理蠶豆芽苗,使之通過春化后移栽設施進行種植,具有提早花芽分化、提高結莢率、降低結莢部位、分枝多及再生能力強等特點。春化蠶豆還可作為經濟綠肥參與設施蔬菜輪作模式,提高土壤質量。在設施高效農業生產中,種植1 茬春化蠶豆可以大幅緩解土壤連作障礙,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長期從事春化蠶豆設施栽培研究,集成創新蠶豆芽苗培育、人工春化、移栽與配套設施等關鍵技術,實現春化蠶豆芽苗在設施內移栽后15 d 左右開花,2 個月后即可采摘鮮莢,比傳統露地栽培上市提早了3~6個月,實現江蘇地區蠶豆鮮莢從元旦至5月皆可采收上市,較露地栽培增產60%以上,反季節蠶豆667 m2產值超過1 萬元,經濟效益大幅提高,為鮮食蠶豆大面積推廣提供了技術保障。 目前, 該技術成果在江浙滬等地100 多個設施鮮莢蠶豆生產示范點應用,覆蓋率超過98%。 稻茬移栽春化蠶豆等多種低碳高效種植模式在當前生態農業發展背景下應用潛力巨大。
①品種選擇 根據市場及加工企業需要,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籽粒靚麗、營養品質優異的品種,如通鮮2 號 (青皮黑臍)、 通鮮3 號(白皮白臍)及通鮮4 號(青皮青臍)等。
②地塊選擇 選擇無樹木或高大建筑遮擋的壤土地塊,應符合《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NY/T 391)的要求。
③碳酸氫銨悶棚 前茬收獲后直接用50 kg/240 m2碳酸氫銨悶棚10 d。碳酸氫銨在高溫下分解成二氧化碳、 水及氨氣,氨氣可殺蟲滅菌除草,增加土壤肥力,不影響土壤酸堿性。
④清茬 悶棚10 d 后開棚清茬, 前茬秸稈經過悶棚后,基本無病菌,可以作為動物飼料或作綠肥還田。
⑤灌水軟化 前茬清理干凈后,利用滴灌帶灌滿水,軟化土壤。
⑥免耕移栽 灌水3 d 后檢查土壤的松軟度,用腳踩不粘腳時即可移栽。
①設施栽培 8月底至12月底移栽, 其中8月底9月上旬移栽的蠶豆芽苗, 元旦開始鮮莢采收上市;9月中旬至10月初移栽的蠶豆芽苗, 春節開始鮮莢采收上市;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移栽的蠶豆芽苗, 翌年3月底4月初開始鮮莢采收上市;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移栽的蠶豆芽苗, 翌年4月中旬開始鮮莢采收上市。
②露地栽培 10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移栽。
①設施栽培 每667 m2栽1500~2000 株。8 m 寬大棚種6行(寬窄行),株穴距30 cm,離棚邊各1.2 m 處種2 行蠶豆,窄行距0.8 m, 寬行距1.6 m;6 m寬大棚種4 行(寬窄行),株穴距30 cm,離棚邊各1.2 m種2 行蠶豆,窄行距0.9 m,寬行距1.8 m。
②露地栽培 每667 m2栽2100~2800 株,行距80 cm,株距30~40 cm。
芽苗移栽時不必帶土,移栽深度4~5 cm,每穴1 株,人工用小鍬或自走式機械移栽,移栽當天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灌根,設施移栽后需連續滴灌3 d 活棵水,移栽成活率高達98%以上。
8月底9月上旬移栽時,整地放好滴灌帶后可直接移栽,10月中下旬在蠶豆行間鋪黑地膜,膜的寬度比行寬大20 cm。
第1 次覆膜在10月底,覆外層的主棚膜;第2 次覆膜一般在12月中下旬, 蠶豆處于花莢期且氣溫度低于-2℃時進行。
①溫度調控 春化蠶豆生長適宜溫度為5~22℃。
a.苗期調控極限高溫30℃以下。8月底9月上旬、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移栽的幼苗: 如溫度達到30℃時,覆蓋遮陽網遮蔭(8:00 蓋,16:00 揭), 也可采取滴灌(早晚各1 次)、通風及延遲鋪地膜等措施進行降溫管理。10月中下旬后移栽的幼苗:膜下滴灌移栽,通風即可。
b. 花莢期調控極限低溫在0℃以上。 -2℃以下時應覆蓋二棚膜,二棚膜主要起夜間保溫作用,一般8:00 后將二棚膜揭開,16:00 蓋上。遇極端低溫天氣時,有條件的可以使用納米遠紅外加熱材料、 補光燈等設施設備進行加溫補光。
②濕度調控 8月底至9月15日移栽的蠶豆,苗期每7~10 d 滴灌1 次;花莢期(2月底至3月底)每10~15 d 滴灌1 次,3月底后每7~10 d 滴灌1 次,總之保持土壤濕潤,總體棚內相對濕度保持60%~80%為宜。
主要通過人工打頂和化學藥劑微控。
①打頂 主莖第5 個節位開花后摘除頂心; 分枝開花且有始莢結住后翌年立春(2月4日)后摘除頂心,以上都需在晴天進行。
②化學藥劑微控 可噴施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移栽20 d 后開始施用,連續陰雨天施用)。
碳酸氫銨悶棚的,春化蠶豆生長期內基本可不再進行根外追肥。 注意巧施花莢肥,植株結第1 個小莢開始及多次采莢后,噴施殺菌劑時配合噴施磷酸二氫鉀800~1000 倍液或1%尿素液1 次。
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農藥使用嚴格按照GB/T 8321 執行。 春化蠶豆移栽前用碳酸氫銨高溫悶棚可有效減輕土傳病菌及地下害蟲為害。春化蠶豆的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幼蟲、蚜蟲;主要病害有灰霉病、葉霉病、病毒病。
以農業、物理防治為主,包括清潔田園,摘除蟲卵葉片和花朵,降低病蟲基數;清溝理墑,及時排灌,采用掛黃板、誘蟲燈等誘殺害蟲。 以化學防治為輔,如病毒病用20%嗎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噴施。
鮮莢莢果呈鮮綠色,籽粒飽滿,用手捏青莢籽粒不移動時即可采摘,分批采收。
春化蠶豆采收后可種植3茬耐熱不結球小白菜,其生育周期僅1 個月左右,到8月下旬采收結束后用碳酸氫銨悶棚,灌水軟化土壤后,免耕移栽春化蠶豆苗。 每667 m23 茬小白菜的產量為3000 kg,價格4 元/kg,產值12000 元; 每667 m2春化蠶豆產量為1500 kg, 價格10 元/kg,產值15000 元, 合計667 m2產值27000 元。

大棚春化蠶豆田間生長情況
連棟大棚冬季光照弱,采用高低間套種植。 8月底利用大棚中間的柱子固定爬藤網種植爬蔓型荷蘭豆,10月底至翌年4月中旬采收;9月中旬種植食籽豌豆,12月中旬至翌年4月底采收;11月初在荷蘭豆與食籽豌豆行間種春化蠶豆,3月底至五一勞動節采收;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光照, 錯開采莢高峰期,緩解用工, 達到減本增效的目的。每667 m2豌豆總產量800 kg,產值8000 元,每667 m2蠶豆產量為500 kg,產值5000 元, 合計產值13000 元/667 m2。
9月初移栽春化蠶豆苗和秋延后糯玉米,在蠶豆大行間種植糯玉米苗,10月底11月初開始采摘蠶豆鮮莢,11月底收獲鮮玉米穗; 翌年4月中下旬分批在蠶豆行間移栽糯玉米苗,7月上旬收獲鮮食玉米;7月中旬撒施碳酸氫銨高溫悶棚10 d 后,用滴灌帶灌水漚棚,8月上中旬開棚清茬,將蠶豆和玉米秸稈均衡放置在棚內兩邊裙膜底部以除草。每667 m2蠶豆的產量1500 kg,產值15000 元;每667 m2鮮食玉米產量為850~900 kg,產值3000~3500 元,667 m2產值合計18000元以上。
9月中下旬移栽春化蠶豆苗,12月底翌年1月初采莢上市;3月下旬在蠶豆大行間移栽1 行西瓜苗,6~8月采摘,可緩解西瓜連作障礙, 充分利用設施,產值合計在2 萬元/667 m2以上,節本增效1000 元/667 m2。
8月下旬至9月中旬移栽春化蠶豆苗;在蠶豆芽苗移栽活棵10 d 后開始放養30日齡雞20 只/667 m2,11月 底 結 束 田 間放養;元旦至4月底采收鮮莢上市,5月上旬鮮莢采收結束后放養10 頭羊,羊和雞可共生,7月上旬結束田間放養,7月中下旬高溫悶棚,8月中旬揭棚整地,準備后茬種植。
利用大棚放養雞,雞能捕食大量昆蟲和天然野生草籽,減少了雞的飼料消耗, 降低了成本,而且雞的活動量大,商品雞肉質好,這種生態雞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蠶豆秸稈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是羊的優質飼料,蠶豆鮮莢采完后,直接放養羊,可以降低羊的飼料成本,同時羊的排泄物排放在大棚內,可提高土壤肥力。這一農牧耦合方法也是未來緩解設施農業勞動力緊張的一種選擇:①可降低設施內的用藥和人工除草成本, 還能培肥土壤;②可避開高溫段大棚內用工成本,直接放牧達到高效生態的目的。 每667 m2鮮莢產量750~1500 kg, 平均價格10 元/kg,產值7500~15000 元;羊10 頭,價格為1000 元/頭, 產值10000元;雞20 只,價格為100 元/只,產值2000元;667 m2產值合計19500~27000 元。
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多種植粳稻,大部分生育期長,稻谷收獲比較遲, 影響冬季麥子播種, 不如免耕移栽春化蠶豆,水稻田土壤水分含量高,春化蠶豆移栽后無需灌活棵水,且產量比傳統直播提高15%以上,鮮莢采摘提早15 d 左右, 每667 m2產值增加1100 元左右,667 m2綜合效益增加500 元以上。蠶豆鮮秸稈還田能使下茬水稻少施1次化肥,節省200 元/667 m2。稻—春化蠶豆輪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稻收獲后的冬閑田,增收1茬,蠶豆鮮秸稈作為綠肥還能提高土壤能力,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低碳高效種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