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欣,巢 俊,孫 然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蘇 南京 210042)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重大命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分別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的作用日益顯著。在推動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大學、政府和企業作為創新的3個組成部分相互支撐、相互作用,推動技術成果在大學、政府、企業之間,在不同學科、地區之間跨界流動,促使了一種新的研發型組織出現,即新型研發機構。
新型研發機構最初出現在21世紀初期的深圳、廣州等地,成為地區創新的重要科研載體,逐漸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創新品牌。作為一種新型的產學研合作載體,在體制上打通了傳統的機構邊界,實現了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更多的技術成果從高校院所到地方轉移轉化,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2019年9月,科技部印發的《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定義新型研發機構是聚焦科技創新需求,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的獨立法人機構[2]。
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主要是指依托國內外大學、研究院、龍頭企業等創新實力強的優勢創新資源,以產業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目的,由人才團隊持多數股份組建,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行、現代化管理的獨立法人企業[3]。自2018年以來,南京市委市政府一號文均圍繞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大力度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和發展。截至2020年年底,南京市共建有新型研發機構409家,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0多人,其中諾貝爾獎及圖靈獎得主8人、中外院士115人,累計孵化引進企業近1萬家,引入社會資本到賬近17億元,有力推動了高校院所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和南京特色產業的集聚發展。
“三螺旋”理論(Triple Helix Theory,也稱TH理論)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由當代創新研究領域的杰出學者亨利·埃茨科維茲博士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勞埃德·雷德斯多夫教授開創提出,該理論將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政府和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緊密合作和相互影響的協同互動關系納入一個研究框架,并將這種新型互動關系概括為動態發展的“三螺旋”結構模型,闡述了創新發展的過程和特征[4]。
“三螺旋”理論認為,在知識作用越來越凸顯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大學、政府和企業是知識經濟社會內部創新的三大要素。在推動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中,三方力量形成三股鏈條,大學通過知識生產、技術轉移和人才培養形成技術鏈;政府通過頂層設計、環境營造和政策支持形成環境鏈;企業通過產業化、商品化形成產業鏈,三股鏈條螺旋上升,相互作用,在功能上彼此重疊、加強和補充[5]。
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主要由地方政府支持引導,依托國內外高校、研究院以及龍頭企業的重點實驗室,原則上由技術人才團隊占大股,由政產學研等多方共建而成的“三螺旋”新型研發組織,是當前大學—政府—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的補充,既是三者合作的產物,又推動三方發展完善[6](見圖1)。

圖1 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三螺旋”創新網絡
新型研發機構依托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的科教資源優勢,結合地方產業集聚情況及企業技術需求,積極承接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開展技術二次開發,推動科技成果進一步孵化、熟化;同時,依托高校院所的人才資源優勢,加大與高校院所的人員互動合作,自主確定選擇研發課題,開展基礎應用研究、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等,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共性難題和技術瓶頸。
新型研發機構利用企業敏銳的市場優勢,根據企業個性化創新發展需求,承接企業委托開展合同研發,或根據實際需要與企業聯合開展攻關,將技術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建立共性技術解決方案、產品分析測試等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咨詢、剖析診斷、檢驗檢測、合同科研等共性服務,實現產業創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
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實行市、區兩級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培育體系,創新園區負責機構的招引、建設、日常管理以及區級新型研發機構的遴選、推進、服務和備案;市科技局統籌全市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規劃以及市級新型研發機構的遴選、績效評估和高質量發展等。新型研發機構利用園區政府的參與、關注及支持,以技術成果為基礎,對接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在推動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孵化、引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設和完善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
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作為核心紐帶和關鍵平臺,推動了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骨干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與地方重點產業、領軍企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和深度融合,打破“技術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的時間順序,提高技術轉移效率;同時,搭建產業高層次人才聚集的平臺,吸引國內外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創新團隊到南京創新創業,與南京高校院所、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培育和造就了一批產業鏈高端人才及團隊。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是我國創新驅動轉型的核心內容。作為南京市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在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采用混合所有制和企業化運營模式,建立起各主體各環節高效互動的運行機制、協同合作的管理機制、一事一議的科研機制以及理事會領導下的現代治理機制,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提供樣本參考,為面廣量大的傳統科研院所改革提供借鑒。
新型研發機構是高校院所職能的延伸,通過成果二次開發和產業化開發,將高校院所的基礎研究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為高校院所師生團隊提供產業化平臺,近距離了解實驗室成果產業化轉化的問題,培養既懂理論也懂產業的工程師團隊;同時鏈接高校院所與市場創新需求,關注知識的應用價值,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知識生產,為高校院所的研究方向和項目選題提供借鑒,為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提供依據。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新型研發機構作為高校院所與企業融合的橋梁,承擔基礎研究成果熟化的作用,要繼續為企業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提供支撐。在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過程中,要圍繞產業需求加強成果轉換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課題選擇、路線選擇的導向作用。同時,兼顧創造新需求,積極推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成果在新型研發機構熟化、開發,推進產業化成果的小試、中試進程,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難題。
政府是新型研發機構的參與者,更是推動者,地方政府要加強對新型研發機構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聯合高校院所、戰略智庫等開展對新型研發機構的研究,完善新型研發機構的績效評價機制,定時開展動態評估工作;同時根據地方產業集聚情況及科教資源條件確定發展策略,制定既特別又合理的政策激勵體系,通過稅收、補貼、獎勵等激勵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付基本運行經費,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和項目,推動新型研發機構與高校、研究院、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形成新型創新生態系統,加快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充分發揮專業服務機構等第三方力量,配合做好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的認定、發展、績效、資金、規劃和服務保障等工作,協助政府制定以技術研發、企業孵化、產業集聚為核心的全方位考核體系,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更加貼近所在區域產業集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同時,為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科技培訓、高層次人才引進等專業化科技服務,引導機構建立現代化管理、運行制度,推動機構加強對外開放和合作,提升機構發展的質態,形成科技創新的“南京品牌”。
自2018年啟動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以來,南京市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超400家,其中260余家通過了市科技局的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備案,覆蓋了全市重點發展的所有新興產業,帶動了一大批科技企業的孵化引進、產業聯盟的創建發展,大大提高了南京省會城市的功能和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下一步,要加強對已經通過市級備案的新型研發機構進行摸底評估,根據機構的成果產出、企業孵化、創新集群培育等績效產出情況以及當年度發展情況,選取發展質態良好、趨勢強勁、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機構進行重點扶持,總結發展模式和經驗,打造成江蘇省乃至全國新型研發機構的標桿,為進一步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