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美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這時他們的辨別是非、社會認知等能力都不是很強。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在教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憲法意識,這不僅是教學目標之一,還是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需要。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與成長。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因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基本都是沿用傳統滯后的教學手段,側重知識的灌輸。同時,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吸收,缺乏對道德與法治內容內涵的挖掘,阻礙了深度教學目標的達成,而且還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針對此,需要教師積極做出改變,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要教授教材內容和知識,還要加強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成長為一個知法、懂法和守法的良好公民。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憲法意識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能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憲法意識的意義
(一)使學生成長為合格的公民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規律開展教學,對學生有著正確引導作用。同時,這門學科還具備人文性與思想性等特點,在其教學中合理進行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能夠讓學生認清自身具備的權利與義務,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二)促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還不是很成熟,極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和侵襲。近年來,青少年犯罪事件時有發生,怎樣正確引導青少年的思想行為成為重點問題。近年來,我國不斷地推法與普法,將依法治國理念滲透進各個方面。而對初中學校而言,也應該認清這一點,加強對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法治觀,在遇見事情的時候能夠自主辨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助力法治國家的建設。
(三)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要想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從整體角度上來說,憲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且對于和諧主義社會的建立也有著很大的助力。憲法教育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意識,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自覺維護國家的尊嚴,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憲法意識的問題
(一)學生的參與意識較弱
初中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和教師進行交流互動,這樣能夠很好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促進教學質量更進一步。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因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比較偏理論性,而且很多都需要記憶,所以對于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枯燥。而且初中階段的學生好玩好動,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不是很感興趣,課堂參與意識比較薄弱,嚴重阻礙到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教學實踐性不強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著很強的實踐性,在日常教學中,其中很多的細節與人的思想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很強的可塑性,教師在教育教學需要把握好這一點,合理進行教學設計。之后,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憲法意識,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并沒有認清這一點,在教育教學中一味地側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對于實踐教學比較忽視,進而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對信息技術應用不足
在新時代下,信息技術已經與教育領域緊密地結合,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也在教育教學中應用課件。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信息化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應用課件和借助多媒體呈現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能夠將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使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味性和生動性。不過部分教師并沒有將這一優勢體現出來。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前,為了節省板書的時間,在網絡上直接下載相關課件,并在課堂上呈現出來。這樣沒能很好地考慮本班學生實際情況,而且也沒能脫離灌輸的束縛,難以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師生互動欠缺
師生互動在很大程度上關乎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很多內容的講解都得師生一起交流討論才能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如“網上交友”這一話題,初中生自身有著獨特的看法,教師只需要對他們合理引導,讓他們對此形成正確的認知,注重遵守法律和預防網絡風險即可。不過部分教師依舊秉承著滯后的教學觀念,沒能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直接灌輸教材上的知識,而且不能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導致課堂氛圍枯燥無趣,學生興趣缺失。
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憲法意識的措施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是重要教學任務之一,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需要認清這一點,正確看待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基于此引入合適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在掌握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能形成良好的憲法意識,為其長遠穩定發展目標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落實憲法意識培養目標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很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大都比較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具體教學目的卻比較忽視,最終導致本末倒置的情況發生。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憲法教育活動開展的基礎所在,也是教師教學的依賴。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教材合理利用起來,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同時,要想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還得教師明確憲法意識培養目標,加強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結合,使學生能夠更清楚和全面地認識憲法,形成良好的憲法意識,并在今后能夠自覺遵守和應用憲法。以“中學時代”這節知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國歌和升國旗等內容,合理組織開展憲法知識教學。如在升國旗視頻播放的時候,教師需要普及相關憲法知識。在這種肅穆的氛圍下,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會更加深入,還能激發他們對憲法的敬畏心理,促進教學目標更加高效的達成。
(二)營造良好的憲法培養氛圍
就當前情況來看,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依舊沿用傳統滯后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只顧著理論知識的講解,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比較忽視。這樣便使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只是單純地將憲法知識當成是課本知識來記憶,而在具體生活中遇見類似問題,卻不能靈活地應用自身所學,導致學習失去了意義。同時,單一的教學也很難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課堂師生互動不足,教學質量自然也很不理想。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在備課環節需要從多途徑采集課程資源,注重良好氛圍的營造,以便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自主探究憲法問題,并實現課程知識的深度理解。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尋“五四憲法”“八二憲法”等的誕生與由來,還有我國國徽在設計中融入了哪些元素等。借助此,能幫助學生初步構建對憲法的認知體系。同時在提問與互動下,課堂氛圍也會更加活躍,促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在教學前,教師需要將課程內容和教學資源有效地融合,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和憲法相關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如在“國家權力屬于人民”這節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土地制度改革前后人民地位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之后讓學生圍繞此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補充與完善。這樣便能很好地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教學質量有效提高。
(三)轉變憲法意識培養方式
需要注意的一點,學生的憲法意識培養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實現的,需要教師長期的滲透堅持,將憲法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結合,并且不斷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樹立不斷學生的意識,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將自身所學合理的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以“做守法的公民”這節知識教學為例,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課程知識,那將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關的法律案例視頻,又或者是引入普法動畫等,這樣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憲法知識的理解。要想實現這一點,需要教師在日常多加收集相關教學資源,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個性與興趣,然后基于此制定有針對性、有效性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成長保駕護航。
(四)采取案例分析法
在憲法教育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該與實際相結合,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在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中,應該以教材內容當作核心,然后合理進行拓展延伸,轉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如果教師和家長一味地說教,很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難以達成理想的教育效果。為此,教師需要加強對生活案例的挖掘,打破應試教育的方法,真正將憲法教育當成是學生樹立良好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的方法。
(五)結合時事政治開展教學
自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產生了很多的新思路和新理論,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憲法意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與時事政治有效地結合,使學生能夠牢記十九大、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思想。以“堅持憲法至上”這節知識教學為例,教師需要以教材做核心,給學生引入一些新的憲法知識,使學生能夠認清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了解到其對與我國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性。在“堅持依憲治國”這節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案例給學生組織開展案例教學。先借助信息技術給學生介紹有關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相關內容的視頻,之后引導學生對此展開討論和分析,借助此有效活躍課堂氛圍,深化學生對國家憲法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憲法意識的有效形成。
(六)基于新憲法修改內容強化學生的憲法意識
培養學生的憲法意識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當學生具備了憲法意識,才能更加清楚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才能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自覺維護憲法尊嚴。在新憲法出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也引入了相關的內容,這樣能夠確保教學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更好地適應最新的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如我們根據新憲法,將“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入我國的重要指導思想中,借助此幫助學生樹立全新的思想,讓學生清楚認識到我國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價值和意義,形成良好的憲法意識,為其今后更好的發展與進步奠定扎實的基礎。
(七)開展普法實踐活動,強化憲法意識
通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后,相信很多的學生都對我國的憲法有了一定的認知和理解。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憲法意識,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普法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小小普法員”的法治宣教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選擇一項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并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上臺演講,向大家介紹自己搜集的憲法知識,讓其他同學也可以意識到該憲法的重要性。或者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發布公益宣傳單頁的活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設計和制作法律宣傳單頁,然后組織學生學生在校園內派發宣傳單頁,讓更多的人了解憲法。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化身為“普法員”,向自己的家人進行法治宣傳,并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幫助家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憲法意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合理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升憲法教育的實效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十分有必要,對于學生的成長和國家發展等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所以不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對此給予充分的重視,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憲法意識與法律觀念。具體就是教師樹立新型教學理念,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并將憲法意識培養滲透進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能夠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成長為具備良好憲法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