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惠
摘 要:基于數據分析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大趨勢,結合“智慧學習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總結實踐經驗,文章闡述如何基于大數據進行科學而有針對性的教學,優化教學結構,建構多元評價體系,實現精準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數據分析;精準教學;多元評價
新課標指出:“要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大數據支撐下,通過“智慧學習卡”有效互動、及時反饋等方式,產生學習過程數據,教師進行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研究互動反饋系統支撐下學生認知技能缺陷,分析制定精準的課堂教學策略,使得教學行為和目標更加匹配,提升教學效率,實現精準化教學。
一、在線前測,優化教學結構
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所以在教學開始之前進行必要的前測,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進行數據分析,能據此合理地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結構,將更多的精力與時間花在學生的學習“痛點”上。
如在教學“認識角”時,教師通過課前的前測檢測學生畫角情況,具體如下:77.8%的學生能畫出角,其中45.7%作畫標準,54.3%作畫不標準;13.3%的學生只畫出了平面圖形;6.7%的學生畫出了生活中的角(如牛角);2.2%的學生不懂如何進行。
從前測結果的分析中不難發現,學生對于角的認識絕不僅局限于生活經驗,對角的幾何圖形有一定的初步印象,但仍然存在將生活中的角與數學中的角混淆的情況,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著力在角的幾何圖形的抽象化過程,基于學生的認知去凸顯數學的本質。在此基礎上,畫角的學習將水到渠成。由于77.8%的學生能畫出角,所以讓學生在重點認識角的各部分特點后進行自學畫角是完全可行的。當然畫出了角的學生中能準確標出角的頂點的且用尺子畫角的兩條邊的只有45.7%,所以教師需要重點提醒和規范學生畫角的步驟和注意事項。于是教師讓學生采取“微課自學”的方式鼓勵學生自學畫角,教師再予以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
通過前測,充分利用數據分析,呈現問題,反饋情況,使學生隱性思維顯性化,教師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了解學生的起點能力,合理設計學生定向自學內容和難易度,優化教學結構,幫助學生從舊知走向新知。
二、數據診斷,讓課堂教學精準高效
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是基于經驗而做出的判斷,難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知識掌握情況進行精準的判斷,導致教學的有效性和輔導的針對性較差,教師教研基于經驗而缺少實證。通過“智慧學習卡”有效互動、及時反饋等方式,產生學習過程數據,再經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實時、全面且可量化地展示學生的學習信息(如:診斷報告、得分率、錯誤率、錯誤人數、高頻錯題等),教師根據反饋數據,對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結合本班學生特點加以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認識秒”時,教師在課中讓學生進行課堂小測,從小測結果分析不難看出,學生對于考查鐘面上時針、分針、秒針的直觀化特點的題目掌握得相對較好,如判斷哪根針走得最快的題目,學生的作答統計是全部回答正確的,據此,教師無須在此類問題上過多贅述,而是有所選擇地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后續的教學中。對于“秒針從數字1走到2所經過的時間”這一題,仍有22.2%的學生分不清秒針走過“大格和小格”多對應的時間,所以教師在此可以結合直觀化的鐘面再次講解,教師在提問時也可有所側重地提問這22.2%的學生,當他們都掌握了,也就意味著這個問題對于全班學生來說已經不再是難點。這樣既做到精準輔導,又使課堂更加高效。教師真正從“經驗主義”轉向“數據分析”,實現精準教學。
相較于傳統課堂的紙質答題而言,“智慧學習卡”可以讓學生即時作答,并實時生成答題情況反饋。教師無須花費大量課堂時間一一檢查,而是基于技術,從“整體情況”“每題分析”“每位學生答題情況”中找到數據支撐。智慧學習卡的答題功能可以實時反饋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況和答題情況,使得學生更有即時獲得感,從而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度,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數據的即時反饋也能讓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讓課堂教學更加精準高效。課堂學習數據及個性化錯題方案等后期分析,這有利于教師的針對性輔導和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傳統教學中教師難以記錄學生每節課的學習狀態和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較單一。大數據技術支撐下的“智慧學習卡”能對學生數學學習行為、學習路徑、參與情況、學習情感等進行全面的采集。因此,不僅可以拓寬教學評價的主體,還能豐富教學評價的內容。實現個人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相輔相成;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融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最終形成數據分析報告(如學習成果分析、學生交互度、個人學情分析等),從而促進多元評價,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學習潛質,增強學生分析意識,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依托大數據,“智慧學習卡”的應用能助力教師通過開展過程性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分析學生的思維特點、興趣特長、學習效率,支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學生學習路徑規劃和未來發展提供有據的參考。
大數據支撐下“智慧學習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模式探究、基于“智慧學習卡”教學資源庫的建構與實施、教育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等,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進一步鉆研教材,鉆研學生,找準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深度融合的契合點;二是要研究以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探索小學數學學科應用“智慧學習卡”實施有效常態教學的模式;三是基于大數據分析,通過各個維度的數據對學生進行精準評價、實時調整教學,實現精準教學。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都將會得到較大提升。
參考文獻:
[1]戴界蕾.基于數據分析的精準教學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1(08).
[2]潘德亨.基于數據分析開展精準教學的應用和思考[J].新課程(下),2018(08).
[3]陳晶晶.做好學情前測 優化教學結構——小學數學中學情前測教學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0(06).
[4]姜茂任.多元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12).
[5]陳曦.大數據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變革[J].基礎教育論壇,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