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Kaya模型的碳排放達峰實證研究*

2022-05-12 02:14:02崔文岳溫照杰
深圳社會科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經濟模型

唐 杰 崔文岳 溫照杰 曾 元 王 東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一、引言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講話時指出,“《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2020年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早在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重大能源戰略思想,即: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推動能源體制革命,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及能源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的戰略構想。我國人均石油天然氣資源不豐富且開采成本高,2017年我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70%。大力推動能源革命,發展可再生能源是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是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大措施。新能源革命展現出了相關技術與相關產業創新活動的巨大協同性,有可能成長為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創新產業集群。

能源是推動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生產要素,經濟生產活動與碳排放活動密切相關。充分認識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對轉變生產方式、確定碳達峰、碳中和路徑極為必要。現有的部分研究也對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例如,武紅等基于VAR模型對中國化石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當期GDP對碳排放總量的當期波動有顯著性影響,每增加1%的GDP便會增加0.719%的碳排放量[1]。楊嶸等對中國西部地區碳排放和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探究,結果表明經濟規模的高速增長是導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經濟結構的調整變化對碳排放的減少有很大潛力[2]。Zhang等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碳排放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碳排放并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因此中國政府完全有可能在不損害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碳達峰[3]。已有的研究大多關注某一國家或者特定地區內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4-6]。在更宏觀的視角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是否存在特定的關系有待進一步探究。此外,現有的研究更多從實證的角度討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理論上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還不是很充分。

經濟合作組織(OECD)從20個國家發展為36個國家,近13億人口,占世界經濟總量超過了60%,包括了高收入國家,也有墨西哥和土耳其等中等收入國家,實現了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總量達峰。實證檢驗OECD達峰過程階段性特征,以及經濟發展、結構變化以技術創新過程,有助于我們以更寬的視野審視應對氣候變化與碳排放達峰的關系。基于此,本文在討論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達峰過程的理論基礎上,實證檢驗了OECD國家碳排放達峰過程并與以中國為代表的非OECD國家進行對比分析以總結出碳排放達峰過程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階段性特征。本文相比于已有研究可能的貢獻有三個方面:第一,本文在Kaya理論上探究了碳排放過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第二,本文并非關注國內特定區域而是在更加宏觀的視角下實證檢驗了碳排放達峰過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第三,本文豐富了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動態關系的研究文獻,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做了鋪墊。

二、Kaya模型動態與碳排放達峰的三重拐點

過去數十年,經濟學家和科學家開發了大量碳排放因素與碳排放達峰分析方法,Kaya提出的Kaya恒等式非常簡捷,卻是有較強可擴展性的核算分析方法[7],具體表述為:

式中:

C——碳排放總量

P——總人口數量

G——GDP總量

E——能源消費總量

g——人均GDP

e——能源強度,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

c——能源碳排放強度,單位能源消耗產生的碳排放

h——碳排放強度,單位GDP所產生的

Kaya模型簡捷表現為,我們采用兩邊對數并對時間進行一階偏導即得到:碳排放增長率=人口增長率+人均GDP增長率+單位GDP能耗增長率+單位能耗碳排放增長率。當碳排放達峰時,碳排放增長率為0,得到:人口增長率+人均GDP增長率=單位GDP能耗下降率+單位能耗碳排放下降,即人口和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脫鉤來自于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結構從高碳能源向低碳以及零碳能源轉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2019世界經濟展望》中采用Kaya分解證實,2013—2017年全球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下降減緩了碳排放總量增長[8]。2018年較低的能源強度降幅無法抵消人口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引起的碳排放增加,2017年全球碳排放量較上年增長1%,2018年則比2017年增長了2%。21世紀以來,中國對全球碳排放增長影響發生了重要變化。2015年中國煤炭消費量下降了3.7%,2015年中國能源消耗為43億噸標準煤,2020年限制目標為50億噸,大氣污染治理與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發展成為強制性目標。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核算,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49.8億噸標準煤,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9]。Tollefson[10]認為,中國有可能會比預計更早達到碳排放總量峰值。但中國電力需求仍將高速增長,需要推動電力行業脫碳,以加快碳排放強度的下降率。[11-12]

簡捷是Kaya恒等式的優點,但問題在于缺乏有關碳排放趨勢變化的動態分析。本研究的起點在于,明確Kaya模型內在的動態含義,從而進行碳排放水平動態變化的階段性分析。為了避免敘述過于繁瑣,我們將Kaya模型中基礎變量合并為五個,即碳排放量C、總人口P、總產出Y,人均產出Y/P、碳排放強度CI,碳排放增長率y=人口增長率n+人均產出增長率m+碳排放強度增長率x,由此得到三個動態化方程。

1.現代經濟增長的基本特征是人均產出持續提高,依索洛模型必有經濟增長率m高于人口增長率n,即m-n>0;

2.碳排放強度CI=C(1+x)/Y(1+m),當x>m時,碳排放強度上升;

3.人均碳排放PC=C(1+x)/P(1+n),當x>n時,人均碳排放上升;

對方程1~3聯立求解后,我們可以發現Kaya模型動態化的結論是,碳排放達峰過程應當表現為與四個發展階段相一致的三個內生的碳排放拐點。

拐點1為碳排放強度拐點,能源邊際效率穩定。經濟增長的規模效應對偶為碳排放量增長及環境生態壓力累積。碳強度CI上升,單位產出的碳排放量上升,等價于能源作為生產要素的邊際效率遞減;能源結構不變時,技術改進使能源邊際效率從遞減走向穩定,碳強度拐點為ΔCI=0,CI為常數,x=m時,碳排放增長決定于人口和經濟增長率。

拐點2為人均碳排放拐點,經濟增長對碳排放量影響從規模效應轉向收入效應。現代經濟增長創造了更高的要素效率,生產過程中單位產出碳排放水平下降,人均收入提高引起了更高的人均能源消費以及更高的人均碳排放量,有xn轉變為m>x>n。經濟增長率m高于碳排放增長率x對應能源結構不變時,能源產出邊際效率上升;經濟增長率和碳排放增長率高于人口增長率n決定了更高人均收入對應著更高的人均碳排放量PC。在圖1中,從PC0上升至PC1,PC1*P(1+n)>Ct0,碳排放總量上升。人均碳排放量PC不變,ΔPC=0時達到第二個拐點。由m>n>x,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與人均碳排放增長脫鉤。在人口增長率n>0時,碳排放總量繼續上升。

圖1 碳排放達峰三個拐點與四個階段的倒U型曲線演化過程

拐點3為碳排放總量達峰。經濟發展達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要素邊際收益增長率高于人口增長率,碳排放的收入效應消失,碳排放總量達峰,構成第三個拐點。作為經濟增長轉型的重要標志,能源效率持續提高使人均碳排放下降率超過人口增長率,即PC0/PC1>n。

由此,Kaya恒等式動態化可表達為,在一個封閉區間內,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對應著更高要素邊際收益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中,依次達到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總量三個拐點,形成了順序相接的三個倒U曲線。

在圖1中,S1階段表達了現代工業文明起源于化石能源大量廣泛使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產出規模迅速擴大。經濟增長與高碳依賴同時發生,生態環境惡化,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及碳排放總量均處在上升期。進入S2階段,經濟增長方式在碳強度達峰與人均碳排放達峰之間轉換,碳排放總量增長率從放緩轉向下降,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逐漸構成了新的增長方式,但因排放的累積效應,往往會出現一定時期內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突發性惡化。S3階段是人均碳排放峰值和碳排放總量峰值之間的轉換階段,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高級化和新技術更加廣泛的使用,碳排放的收入效應逐漸弱化,更高的人均收入對應了人均碳排放增長放緩,但只要人均碳排放下降速度低于人口增長速度,碳排放總量仍然上升。S4階段碳排放總量達峰,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人均收入持續提高,人均碳排放量加快下降,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逆向變化。產業升級能力越強,技術進步速度越快,能源革命引發的能源結構變化就越顯著,化石能源占比下降,電力成為主體能源,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電力的主體[8]。這個階段不是約束經濟增長,而是一個以創新、以更高的要素效率,取代傳統的高度依賴要素數量型投入的增長過程,也是對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和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反思與遏制。①理性經濟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均碳排放量乘以總人口是全部物質產品和服務需求中所包含的碳排放總量。在封閉條件下,經濟體的供給端和需求端產生的碳排放應相等。開放條件下,雙邊或多邊的貿易結構存在差別,一國生產與需求的碳排放量不一致是常態。我們可簡捷地表達為,高收入經濟體對應著單位產出能耗效率高和碳排放水平低的高級產業形態,生產的碳排放總量會低于需求的碳排放總量;中低收入國家的產業結構水平較低,生產的碳排放會高于消費的碳排放。本文中我們聚焦在封閉經濟的碳排放達峰過程。

當我們將碳排放達峰過程納入經濟增長動態優化框架時,可知,索洛模型定義了滿足要素投入獲得最優經濟增長的條件和路徑。采用CD函數并經過人均化處理后,有人均產出y的增長決定于人均資本量f(k)增長,y=Af(K/L,1)=f(k),f表示一定時間t的技術水平,人均資本量增長的條件是,人均邊際產出增長大于人口增長。要素邊際產出遞減時,f′()>0,f′′()<0;滿足稻田條件:f(0)=0,f′(0)=∞,f′()=0。經濟增長初期,人均資本量較低,Δk的人均產出增長快,k不斷積累,Δk對人均產出增長貢獻減弱。達到拐點后,持續的經濟增長依賴于全要素生產率A的提高。動態最優解可簡捷地表達為:效用函數為u(ct),行為人在時間t的消費ct,t∈[0,∞],θ為時間偏好率,跨期最優化為,Max U0=∫u(ct)e-ρtdt,Δk寫為:dkt/dt= f(kt)-nkt–ct,即對于所有時間t,k0>0,kt>0,ct>0,由Hamilton方程有dkt/dt=f(kt)-nktct),即人均資本量增長減去人口增長率與消費增長率構成一條倒U曲線。一階條件為,要素邊際收益增長率等于消費增長率+時間偏好率,(n+ρ-f′(kt)=0),橫截條件lim ktu(ct)e-ρt=0,兩條線的相交點即為動態最優均衡點。當期時間偏好θ越高,未來效用越低。對當期增長過度關注,過度儲蓄也會因邊際收益遞減,損失長期增長利益。創新與新技術采用提高了要素效率,人均產出的倒U曲線向上方移動,同樣的儲蓄水平生成的人均資本能夠創造出更高的人均產出。

在跨期動態最優中引入能源與碳排放影響對經濟增長影響。采用Acemoglu等[13]的假設,f(k)中的k為包括了不同技術水平的產業部門矩陣。技術條件不變的資源優化配置表現為,高污染、高排放的低端落后產能退出,有限資源再配置到高能源效率部門。這顯然是我國環境治理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方案得到實現的情景。一項有關我國超大城市實證研究證實,協同戰略可以有效推動環境達標、碳排放達峰和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的協同。依據對環境污染與碳排放溯源和政策效果標準化比較發現,環境防治對碳減排影響達到75%以上,碳減排措施對環境污染防治貢獻影響更顯著,超過86%。環境污染防治和碳減排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之間存在相互推動關系[14]。①《深圳市碳排放達峰、空氣質量達標、經濟高質量增長協同“三達”研究報告》由能源基金會資助,總報告執筆蔣晶晶等人,參加單位有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深圳市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深圳市都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中國能源組。2019年6月完成報告,并于當年8月通過專家評審。

市場粘性程度高時,碳減排政策可能引起當期經濟增長率下降。政府面對這種退出效應,若是選擇堅持,可能會經過一個時滯后,實現資源再配置于高效率部門的轉型。更完整的表達是,高市場粘性對應著低結構轉換率;低市場粘性對應著高結構轉換率和高全要素生產率。聰明的政府不是推動更多的要素投入,而是通過政策法規和標準引導鼓勵要素的動態高端聚集引發新一輪增長。以f(.)為代表性企業的技術水平,高于其上的企業可以獲利,與之相當的企業能夠生存,低于其下的企業會走向消亡。企業要在市場中競爭生存必須不斷地創新和采用新的技術,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競爭生存的市場激勵驅動企業不斷改進技術,不斷演繹著知識創造知識、知識積累推動高質量增長[15]。能源消費部門使用效率和能源供給部門的生產效率的雙重提高的效應,有助于消除碳排放減排約束當期經濟增長的憂慮,構成跨期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推動力。②諾德豪斯指出,經濟活動碳排放提高了大氣CO2濃度,碳濃度引起全球變暖,造成長期經濟損失,是典型的影響巨大的市場失靈。基于社會凈產出概念,Nordhaus(2011)將碳排放的社會福利損害Ω引入動態最優模型,∧為降低碳排放所需要的社會投入,寫為:Q=Ω(1-∧)AF(K,L)其中:Ω具體化為碳排放量累積造成溫度上升的負效用,∧是碳減排的函數。當碳減排負效用可以量化時,政府對市場失靈采取的干預措施就具備了成本收益評價標準,寫為μ。政府采取降低碳排放的政策,會使碳排放強度下降,改變社會的時間偏好,引導創新轉向低碳排放技術。對加入了碳排放因素的動態均衡模型求解,可得碳排放的社會成本是一個增量比,即碳排放邊際增量與邊際社會消費下降之比。

對政府碳減排政策有效性的評價標準是,提高或降低了跨期的社會有效產出,當期用于減排的投資,是否有效降低了環境損害、增加了未來消費。碳排放成本是動態變化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碳排放社會成本(SCC)上升。Nordhaus[16]將每公噸碳排放具體化為2010年不變價美元,降低碳排放水平使美國獲得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收益。長期最優經濟增長的研究,因此有了新的含意,氣候變化政策效果可以觀測、可以評估,可依據經濟增長的績效變化進行調整。最優投資選擇的核心在于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協同,依靠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推動全社會識別和追蹤引領未來的創新發展方向。

三、OECD國家碳排放達峰階段趨勢實證檢驗

(一)方法與模型

OECD經濟體整體完成了碳排放達峰過程,我國還處在實現碳達峰的過程中。對OECD成員國家進行碳排放達峰進程的實證檢驗,即是對Kaya動態三個拐點理論結論的檢驗,有利于識別正在發生的碳排放達峰進程的若干特征。我們對計量檢驗的設計是,碳強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總量與人均GDP和人均GDP二次項是否存在著順序相關的“倒U”關系,基于此,本文所構建的計量回歸模型如(2)所示。

其中,Cit代表本文所要檢測的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以及碳排放總量。pgdpit代表人均GDP。Xit代表一系列控制變量,包括產業結構、技術進步、社會就業情況以及研發支出情況。β0是基礎常量,αi代表個體固定效應,γt時間固定效應,εit代表隨機誤差項。接下來將代入具體的數據檢驗模型。

(二)數據說明

本文所使用CO2排放數據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信息分析中心(CDIAC),其余數據來自OECD官方數據庫①數據庫網站: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共包括36個成員國家。數據時間跨度為1950年至2018年。數據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本文所有價值數據均以2011年為基期進行平減處理。

表1 描述性統計

(三)實證結果及達峰過程分析

1.實證結果

如表2所示,為OECD國家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以及碳排放總量與人均GDP的實證檢驗結果。其中模型1、模型2為碳排放強度與人均GDP回歸結果,模型3、模型4為人均碳排放與人均GDP回歸結果,模型5、模型6為碳排放總量與人均GDP回歸結果。從回歸結果來看,人均GDP的平方項與一次項的系數均是顯著的,即三個指標與人均GDP的關系均呈現出顯著的“倒U”形態,與本文前述理論相符。根據模型1、模型2的回歸結果來看,OECD國家碳排放強度峰值是在人均GDP約14,000美元附近實現的。根據模型3、模型4的回歸結果來看,OECD國家人均碳排放峰值實在人均GDP大約36,000美元附近實現的。根據模型5、模型6的回歸結果來看,OECD國家碳排放總量在人均GDP大約42,000美元附近達到峰值的。此外,在加入可能影響碳排放的相關控制變量后,實證檢驗結果表明人均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會引發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以及碳排放總量降低0.25至0.35個百分點。

表2 OECD國家碳排放與人均GDP(1950—2018)

2.達峰過程分析

從碳排放強度方面來看,目前36個OECD成員國家均已實現了碳排放強度達峰。事實上,人類大規模碳排放從工業革命開始,碳排放強度受能源結構及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工業化進程開始越早,碳排放強度峰值出現的時間越早,如英國在1883年就達到了峰值。從具體國家來看,達到碳排放強度峰值的人均GDP略有不同,英國、美國在人均GDP 6000美元和8000美元左右達到峰值,意大利、澳大利亞則在20,000美元和26,000美元左右實現碳強度達峰。盡管不同國家達到碳排放強度峰值的人均GDP水平和峰值水平存在差異,但碳排放強度達峰后服從于趨同分布。2014年,除愛沙尼亞外的其余OECD國家碳排放強度均低于0.3KgCO2/US$。

人均碳排放“倒U”型曲線存在可以觀測的S2區間,但各國時間長度不一致。人均碳排放峰值13.7tCO2/人,人均GDP均值約為36,000美元,分布范圍比碳排放強度更寬,在3000~81,000美元之間。12個國家在17,000美元以下達到人均碳排放峰值,15個國家在17,000~34,000美元達峰,6個國家在34,000~51,000美元達峰,挪威在80,000美元以上實現人均碳排放達峰,跨過高收入門檻后實現人均碳排放達峰是普遍現象。①低于17,000美元實現人均碳排放達峰多與經濟衰退相關,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家。

從碳排放總量達峰全過程來看,在碳排放達峰的四個階段中,S1—S2時間最長。碳排放強度峰值與人均碳排放峰值之間的時間間隔平均為45年。人均碳排放峰值與碳排放總量峰值之間的間隔,即S2—S3的時間較短,平均為9年。從碳排放達峰的四個階段來看,每一個階段達到峰值的時間整體呈現越來越短,碳排放達峰具有內在的加速趨勢。

(四)非OECD主要經濟體與中國碳排放趨勢實證檢驗

基于回歸模型4我們對非OECD成員主要經濟體進行了實證檢驗,樣本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亞、秘魯以及印度七個國家,數據時間范圍為1970年至2018年。同時作為對照,我們單獨對中國碳排放的時間序列進行了分析。相關數據來自OECD官方數據庫網站。①數據庫網站:https://stats.oecd.org/Index.aspx.

7個非OECD國家的碳排放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從具體實證結果來看,模型7列為碳排放強度與人均GDP的回歸結果,結果表明這7國總體上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附近實現了碳排放強度達峰。模型8列為人均碳排放與人均GDP的回歸結果,結果表明人均碳排放在人均GDP達到35,000美元附近實現達峰。模型9列為碳排放總量與人均GDP回歸結果,結果表明碳排放總量在人均GDP達到48,000美元附近實現達峰。總體上來看,這7個國家的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以及碳排放總量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均呈現出顯著的“倒U”形態,且各指標達峰點與理論部分的描述基本吻合。

表3 非OECD成員主要經濟體回歸結果(1970—2018)

單獨從我國發展階段轉換的時間點看,1977年我國在0.8KgCO2/US$的水平上經歷了第一次碳排放強度峰值,21世紀初經歷了一輪上升過程,目前已回落到了0.62KgCO2/US$。與OECD碳排放強度平均達峰值為0.9KgCO2/US$相比較,以1977年為碳排放收入效應階段S2的起點至今為43年,接近OECD平均45年的時間跨度。目前,我國人均碳排放水平為8噸/人,與目前OECD人均碳排放達峰時13.7噸/人平均水平還大距離。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均碳排放量會超過9噸,OECD人均碳排放水平在可能降至11噸,我國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條件是現實的。屆時,我國人均GDP折合為2010年不變價美元會超過15,000美元,仍然明顯低于OECD人均碳排放達峰的平均水平。過去20年,產業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我國在2030年的人均GDP水平仍然明顯低于OECD實現碳排放達峰時水平,從這一點看,這是我國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貢獻。不過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將對我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采用更多提高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的新技術和新產業組織方式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會提高我國經濟的運行效率,也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Kaya模型討論了碳排放達峰過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在此基礎上,我們對OECD國家碳排放過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同時與非OECD主要經濟體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發現:第一,碳排放達峰是由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總量三個順序相連倒U曲線形成的漸次達峰動態過程。這表明碳排放水平在經濟起飛初期會快速上升,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碳排放水平逐漸降速并最終實現排放達峰。第二,實證結果支持碳排放達峰過程具有EKC式的倒U曲線的一般特征,碳排放達峰與經濟發展階段關系表現為,一個連續的三個拐點四個階段的相互關聯,達峰順序依次為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總量。第三,OECD經濟體實現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總量達峰具有統計支持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性,可以觀察到三個拐點間的平均時間長度。與OECD比較,我國碳排放達峰在碳排放強度達峰后,在遠低于OECD人均GDP水平時,已經接近了人均碳排放峰值。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是,目前我國碳排放強度超過OECD平均水平的兩倍,人口增長率很低,在我國轉向質量型增長時,有可能出現S2和S3合并為一個階段,人均碳排放量與碳排放總量幾乎同時達峰,這是部分OECD國家也曾經經歷過的。這要求,碳排放強度下降速度高于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從m>x>n,轉向m>n>x,碳排放增長率x逼近人口增長率n。加快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是實現我國碳排放強度更快下降的基礎條件,2030年我國實現碳達峰是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

根據研究發現,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應重新認識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要堅定地推動我國碳排放達峰進程。目前 有觀點認為限制碳排放會損害經濟增長。我們不否定短期內碳排放約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但長期來看碳排放會隨著經濟增長逐漸達峰,本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因此,不應當片面地認為碳排放約束一定損害經濟增長,應該形成“減排”的統一共識,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其次,應注重培育新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能。歐盟在發展節能技術,提高能源效率,改變能源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方面已經形成了領先并不斷擴大的技術和體制創新優勢。以能源革命推進產業技術顛覆性革命,有可能創造科技革命推動經濟轉型的新輝煌。人類歷史上重復發生的錯誤就是低估科學創新對成本降低的影響,對技術突破的心理預期過于保守,這些都需要我們轉變意識,更好得看待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帶來的收益。新能源革命創新的產業鏈條生長與延伸過程中,智能化、網絡化大規模計算是創新基礎,也會不斷推動創新。最后,應針對不同領域完善可量化政策體系。各國政府在不同領域的碳排放政策設計,如碳稅或碳排放配額交易等,對長期增長產生可以量化的政策效應。例如,歐盟通過碳稅/補貼政策實施建筑節能減排,將碳稅與碳排放價格掛鉤從而和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關聯,形成了良好的效果[17]。美國在促進碳排放交易市場健康發展方面實施的一系列稅收政策在極大地激發了碳交易市場活躍度對同時又保障了碳排放主體稅收公平[18]。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并轉化,形成更加有利于碳排放達峰并邁向碳中和的體制機制。

猜你喜歡
經濟模型
一半模型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經濟是個啥
西部大開發(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FLUKA幾何模型到CAD幾何模型轉換方法初步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播五月综合|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jizz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第一区| 激情综合网址|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高清|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天堂2014|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欧美第二区| 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视频a|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黄|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在线国产毛片|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亚洲第七页|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 毛片一级在线|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国产剧情伊人| 久久精品视频一|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9re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