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春
城市化是整個社會發展、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中國自1978 年后始終保持經濟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我國城市化率從17.92%增至60.60%。城市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日益突出,如:城市中農村人口迅速增多,公共交通壓力增大,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加劇等。
據統計,2017 年以來山西經濟增速已連續3 年高于全國平均水準。目前,山西以煉焦煤、冶金、電力為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山西作為我國煤炭大省,發展迅速的同時,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為此,有必要更加重視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力求推動山西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近些年來,山西省城市化進程因其優勢區位得以快速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雖與其他省份存在差距但也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近11 年來,山西省城鎮人口占比從2009 年的45.99%提升到2019 年的59.55%。隨著山西省地區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圖1)。

圖1 山西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2009—2019)
1.大氣環境。2019 年,11 個地級市平均監測達標232 天,有效監測達標天數占全省全年的63.6%,比2018 年下降2.9個百分點(圖2)。SO2、CO 和PM10年均濃度分別同比下降20%、4.3%和2.1%。在全省大氣污染秋冬季綜合防治試點階段,每次重污染空氣減少程度都比預測結果好,全省累計減少重污染空氣天數17 個,增加優良空氣天數59 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大同、呂梁、朔州、忻州,占地級市的36.4%(資料來源:2020 年《山西省環境狀況公報》)。

圖2 2018—2019 年山西省11 個地級市達標天數
2.水環境。總體來說,山西省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2019年全省地表水水質屬于輕度污染。水質優良(Ⅰ~Ⅲ類)的流域斷面比重占57.0%,同比下降1 個百分點;重污染(劣Ⅴ類)的流域斷面比重占16.0%,同比大幅下降7 個百分點(圖3)。

圖3 2019 年山西省地表水水質類別比例
2019 年山西省共布設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井269 眼,實際檢測261 眼,其中Ⅱ類水質井占17.2%;Ⅲ類占54.8%;Ⅳ類占20.7%;Ⅴ類占7.3%。
3.主要污染物。2019 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急劇下降。與2015 年相比,SO2指標排放總量、COD、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總量指標分別降至25.8%、20.9%、17.9%和17.6%,提前完成二氧化硫總量減排目標和年度減排目標任務。雖然山西在著重發展生態環境,但仍面臨問題。山西省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上的逆轉。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不合理、區域環境承載力嚴重超載等情況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1.數據來源。本文對于城市化與生態環境指標的分析選取工作堅持遵循科學性、代表性、全面性的基本原則,指標中的數據均來源于:山西省統計年鑒(2009—2019 年)、中國統計年鑒(2009—2019 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9—2019 年)、山西省政府網站、山西省生態環境廳。
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中構建了人口、經濟、空間、社會城市化四個評價方面,選取了13 個評價指標,見表1。

表1 城市化評價指標體系
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中構建了壓力、響應、效率三個評價方面,選取了10 個評價指標,見表2。

表2 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法對每個指標值進行處理,消除指標之間量綱的差異。標準化公式如下:

其中Xij指山西省第i年第j項指標原始值,X`ij為指標歸一化后的值。min(Xj)則是指第j項指標中最小值,max(Xj)則是指第j項各個指標中最大值,最后使標準化后的每項指標值都增加0.01。

表3 山西省城市化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指標權重
城市化綜合評價模型公式:

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模型公式:

其中Ui、Ei值越大,城市化和生態環境發展狀態越好。
1.耦合度模型。耦合度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公式如下:

Ci∈[0,1],當Ci=0 時,系統無序發展;當Ci=1 時,系統高度耦合,有序發展。耦合階段劃分如表4 所示:

表4 耦合階段劃分表
2.耦合協調度模型。耦合協調度指模型用于分析事物的協調發展水平,體現協調狀況的好壞,模型如下:

Di、Ti分別表示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綜合協調系數。a、b分別表示待定系數,代表對兩個子系統的貢獻度,本文中取a=b=0.5,意為城市化和生態系統同等重要。Di∈[0,1],Di越接近0,兩系統越不協調;Di越接近1,兩系統協調狀態越好。將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分為以下幾類(注:當│Ui-Ei≤0.01 時,認為Ui=Ei),見表5。

表5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劃分表
2009—2019 年山西省城市化綜合評價指數、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以及綜合協調指數如圖4 所示。
1.城市化發展水平結果及評價。由圖4 可知,山西省2009—2019 年城市化綜合指數逐漸上升,城市化指數從0.1100 上升至0.8381,無下降過程,波動較小,其中2016—2017 年城市化水平漲勢最明顯。由表6 可知,城市化進程綜合評價各個指標中權重排名前五的是:參加基本居民醫療保險人數、第二產業產值占比、城市人口密度、每千人擁有醫院衛生床位數、第三產業產值占比。可以看出,社會城市化和經濟城市化是推動山西省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原因,隨著城市人口增加,經濟不斷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教育、衛生、醫療推動了社會城市化的發展,從而帶動了山西省城市化的發展。

圖4 2009—2019 年山西省城市化綜合評價指數、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以及綜合協調指數趨勢圖

表6 山西省城市化發展水平結果
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結果及評價。由圖4 可知,山西省2009—2019 年生態環境綜合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生態環境指數從0.4520 上升至0.6594,其中2015—2016 年生態環境水平漲勢最明顯。
2.由表7 可知,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各個指標中權重排名前五的是: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工業SO2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可以看出,山西省生態環境整體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壓力和生態環境響應對山西省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特別是工業廢水、SO2、廢氣的排放,不得到有效的整治會阻礙生態環境發展,其次,生態環境狀態和響應對生態環境整體發展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表7 山西省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結果
1.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結果(見表8)。

表8 山西省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結果
2.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評價。
2009—2019 年山西省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趨勢圖如圖5 所示。

圖5 2009—2019 年山西省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趨勢圖
山西省城市化和生態環境耦合度在2010—2019 年間平穩且有波動,11 年間城市化和生態環境在持續拮抗發展,這充分表明山西省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仍在耦合均衡發展,但耦合度相對較低,說明在城市化發展推進過程中城市化和生態環境相互制約。
1.山西省城市化綜合指數逐漸上升,城市化指數從0.1100上升至0.8381,其中2016—2017 年城市化水平漲勢最明顯。社會城市化和經濟城市化是推動山西省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山西省2009—2019 年生態環境綜合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山西省生態環境整體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壓力和生態環境響應對山西省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特別是工業廢水、SO2、廢氣的排放。
2.山西省11 年間城市化和生態環境在相互拮抗發展,在山西省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而不良的生態環境也會反過來嚴重制約城市化的健康發展。
1.優化產業結構,加速轉型升級。第二產業的快速化發展是山西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山西省以煤礦資源作為主要經濟支柱,長期勘探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城市化和生態環境發展的不平衡。在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標權重排名前五中,工業指標達到3 個。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放棄生態環境,所以要優化第二產業結構,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在優化方面,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創建高質量轉型發展機制。創建新興產業集群,將半導體、大數據等產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提高人才引進福利,吸引人才落戶;提升煤炭綠色智能安全開采技術水平,加強工業廢氣、廢水、固廢處理率,減少“三廢”排放量。
在推動方面,以文旅融合發展作為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新引擎。注重推動山西文旅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深化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影響力,提高城市公共環境服務水平。
2.發展循環經濟,高效利用資源。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加強企業管理,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以碳達峰為目標,制定相關方案,推進煤礦綠色、智能開采,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大固體廢物資源利用率,合理配置綠色產業鏈上下游相關業務。
3.加大治污力度,加強生態修復。山西省工業三廢的排放量遠高于處理量,不可避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污染,應消除“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思想,從源頭開始處理污染問題,修復生態環境,改善山西省生態環境質量。
建立治污獎懲政策。創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管理體系,優化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優惠政策;建立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嚴格貫徹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體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評估體系、生態價值評估測算評價管理體系及綠色發展體制改革機制。
加大對煤鐵企業等的治理投入。以加快改善城市大氣環境綜合質量工作為整治核心,建立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共治機制,實時監測環境質量狀況;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加強固廢綜合管理規劃,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原則控制固廢的源頭,對已產生的固廢進行無害化處理。
4.維持協同發展,提升協調水平。在推進城市化發展方面,提高三產產業占比,繼續提高土地資源集約綜合利用率,提升城市內部及周邊城市空間綜合利用率;按照“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布局,促進周邊城市一體化協調發展;加強老舊住宅小區等改造治理力度,完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城市居民基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城市人民群眾生活幸福程度指數。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以城市化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為依托,提高生態環境水平。轉變現代城市產業發展戰略模式,加強污染防控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直接危害;以碳中和為目標提升城區綠化面積,加強居民可持續發展意識,推廣生態旅游、綠色出行,從日常生活中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