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寧
我國在幾年前就提出,職業教育要把握規律,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辦學導向。這點明了就業是考核高等職業類院校的重要標準之一。但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構成復雜,每年都有大量畢業生涌入社會尋求工作。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財會類崗位的需要,高等職業院校財會類專業招生人數激增。查閱2018、2019、2020《河南統計年鑒》,如圖1、圖2 數據所示。
圖1
圖2
1.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財務會計學院近四年就業數據。以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為例,通過查閱學校官方網站資料了解到2017~2020 年畢業生規模分別 為4041 人、4128 人、4259 人、4615人。其中財務會計學院畢業生分別為1519 人、1330 人、1036 人、1055 人,占比37.59%、32.22%、24.32%、22.86%。最終就業率為財務管理專業97.79% 、92.42% 、98.91% 、97.02% ; 會 計 專 業96.83%、96.29%、97.51%、96.54%,會計與審計專業98.44%、96.21%、100.00%、95%。學校采取以校園為主體的校內外互補、網上網下結合、實習與就業聯動的就業機制。通過訪談形式,詢問畢業班輔導員及部分學生,了解到學生獲取工作的渠道主要為參與學院就業宣講會、招聘會;參與學校大型綜合招聘會;微信招聘公眾號獲取就業信息如河南大中專學生就業創業、河南招聘信息平臺等;就業類網站如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等;家人親戚推薦;老師推薦等方式。就業地域方面,大多數畢業生更傾向于留在鄭州工作,2017~2020 年畢業生在鄭州市工作的占到了50.38%、54.04%、59.69%、50.33%,鄭州市外河南省內的為22.52%、19.51%、18.52%、25.24%。可能受到學歷、地域產業特點等因素影響,單位性質方面:2017~2020 年在民營(私營)企業工作的畢業生占68.57%、67.54%、47.32%、53.79%;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工作的占11.25%、11.08%、8.67%、16.59%;其他占36.51%、21.38%、44.01%、29.62%。針對就業相關度進行調查,數據顯示2017~2020 年財務管理專業就業相關度為53.57%、40.30%、54.80%、48.28%,會計專業就業相關度為52.75%、50.39%、54.90% 、69.15% 、 會 計 與 審 計 專 業60.29%、40.98%、81.90%、45.45%。針對工作穩定性進行調查,數據顯示2017~2020 年財務管理專業工作穩定性為63.57%、55.97%、58.90%、63.79%,會計 專 業 53.17% 、59.73% 、55.70% 、61.19%,會計與審計專業54.07%、45.08%、81.80%、81.82%。
2.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財務會計學院近四年就業情況分析。通過分析數據,發現該校2017~2020 年整體學生規模穩步增長,2021 年依然處于擴招狀態,其中財務會計學院畢業生人數始終占總畢業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是在校人數最多的院系。存在大部分學生及家長認為財務會計類專業是一個文科專業,既不需要高深的數理知識,又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各行各業都需要財務人員,易于就業,因而財會類專業一直是熱門專業。從數據上看,財會類專業平均就業率高達95%,其中升學人數占到30%左右,就業去向大量集中于中小企業、代賬公司、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地產銷售等領域,有接近半數的財會類高職畢業生主動或被動轉行。一方面因為無法找到滿意的會計類工作;另一方面自身興趣、專業能力不足,于是選擇改換行業,從事家族企業、創業、銷售、行政、人事等工作。并且由于薪資待遇較低、工作內容和自身期待不符等原因,就業穩定性不高。
1.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就業大環境惡化。上文數據主要基于2017~2020 年全校財務會計學院就業情況,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就業形式更為嚴峻。河南中小型企業是省內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渠道之一,部分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在經營不善的情況下選擇裁員,整體而言對于新員工的需求數量迅速縮減。同時一些有經驗的財務人員選擇重新擇業,高職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受疫情影響,用人單位的招聘形式也有所改變,傳統開展宣講會、直接面試的形式中加入了視頻面試,加大了求職難度。
2.受制于企業崗位需求、學校培養模式、個人學歷。隨著計算機技術融入經濟社會,財務會計已經不能拘泥于核算,更多地成為經濟管理工作的核心,企業財務崗位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一方面,產業優化升級,新興業務、新型結算方式增多,對于財務會計人員的業務綜合能力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受到財務共享中心及人工智能如財務機器人的沖擊,基礎核算崗位減少,更多地需要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要求畢業生不僅要掌握財務基礎知識,還要了解業財融合,這對于河南省高職財會類畢業生提出了挑戰。從學校教學角度分析,雖然現階段高職院校財務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正在逐步向會計工廠、產業學院等方向靠攏,但由于發展的過程性以及高職院校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專業證書匱乏問題,面對管理會計體系下戰略財務和業務財務崗位,難以培養合適的人才。從學生角度分析,受限于學歷、證書等因素,找到的財務類相關崗位絕大多數都是基礎核算、代賬報賬甚至公司注冊等,無論是工作內容還是薪資待遇都與學生自身就業期望不符,導致就業滿意度與穩定性較低。
3.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就業信息渠道,就業指導匱乏。河南省內高職院校大多實行“2+1”模式,在校學習2 年,自主實習1 年。通過對全校畢業班學生以及離校實習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于自身就業規劃較為迷茫、慢就業現象凸顯。一方面獲取正規就業信息的渠道不暢、學校就業信息與公司招聘信息之間缺乏聯通、管理,就業信息不全面,對就業市場的走向和變化不清晰;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及輔導員在就業方面提供的指導和溝通較少,就業指導課作用不明顯。這就導致學生在學完專業理論課階段后,隨大流地走向社會,缺乏對自身的認知了解,就業選擇缺乏目的性。
1.從個體角度,發揮輔導員主力軍作用。輔導員作為最接近學生的教師群體,應當密切關注學生心理狀態以及就業需求。首先,應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即使現階段處于新冠疫情背景下,仍然有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崗位,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就業。其次,關注學生的就業觀念。一方面可以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大學生職業規劃比賽等,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在學院的統一安排下,邀請不同類型的用人單位負責人到校宣講,同時開展班會等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青睞的崗位都有哪些要求,引導學生明確自身優勢劣勢,對自己作出正確的評估,從而對未來的崗位、工作內容、薪資待遇能夠作出初步判斷,減少就業期待落差。最后,主動約談需要幫助的學生、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等,及時獲取并幫助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確保每一位同學都能順利就業。
2.從財務會計學院角度,產業學院、職教集團多措并舉。目前多數高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較為表層,還未能完全滿足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大數據背景下的財會類職業教育,需要對產業具有極高的敏銳度和反應能力。要想形成人才鏈、專業鏈、產業鏈、創新鏈的匹配融合,探索“大數據+財經”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需要學院和企業相互主動構建“高職院校+產業學院+職教集團”三主體的教學育人模式,聯合共建貼近真實工作環境的實訓基地、技能協同中心、創新創業平臺。產業中心研究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企業崗位需求、用人標準、薪資待遇。職教集團融合企業真實業務、數據,引入課堂教學建設,設計實踐案例,聯合企業引入企業導師授課訓練。財務會計學院聯合企業共同深度參與教學計劃、決策,從人才培養目標方案設計、教學課程內容設置、實踐技能要求、財會技術資格證書、“1+X 技能證書”獲取、職業規劃等方面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
3.從學校角度,建立和優化大數據模式下高校智能就業服務平臺。從學校整體層面,建立并優化基于大數據的高校智能就業服務。一方面要求畢業生在學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基礎上,定期參與職業能力測評,填寫個人簡歷,從中獲取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期望,形成畢業生職業數字畫像;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平臺搭建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數據庫,收集海量就業創業信息,進而分析整理。智能就業服務平臺將畢業生職業數字畫像和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進行精準匹配,實現畢業生與企業之間的雙向選擇機制。還能夠隨時對已就業學生就業數據進行追蹤與反饋,了解學校教育與行業需求的偏差,反向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最終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