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雪
(作者單位:昌吉學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互聯網+”的理念逐漸應用在各行各業,不僅出現了“互聯網+教育”的概念,還衍生了在線開放課程。依托互聯網平臺、借助大數據技術的在線開發課程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其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凸顯個性化學習。與傳統線下面對面的課堂相比,在線開放課程不受時空、地域影響的優勢,但存在學生留存率低、課程設計不夠完善等問題,且對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學習者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本文基于PESTSWOT模型分析在線課開放程的設計策略。
一般而言,企業在分析其所處的環境時,通常會從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等宏觀層面進行考量,以應對企業發展。不同行業內部關于宏觀因素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會包含以上4類,簡稱PEST分析法。PEST分析法是從外部宏觀環境的層面來分析企業所面臨的問題,SWOT分析法則是從內部戰略的層面進行分析的。SWOT分析法是市場營銷戰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其通過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競爭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來評價自身并分析競爭對手的情況,進而擬定企業發展戰略。

圖1 PEST-SWOT分析矩陣
1.2.1 政治優勢
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源自我國于2003年提出的精品課程建設計劃。2011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1];2015年4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指出我國要大規模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2];2017年12月26日,教育部認定了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2019年1月8日,教育部認定了80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直至2020年,教育部共認定3 000余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除此之外,為保障在線開放課程的高質量健康發展,我國推出了如《慕課建設與應用指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建設與共享應用規范》等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配套制度規范[5]。此類規定的頒布,在政策方面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供了保障。在此背景下,作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主體的高校一方面實行校長負責制,另一方面鼓勵一線教師積極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推動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
1.2.2 經濟優勢
對于立項建設的在線開放課程,高校會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和保障,如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過程中,會給予評審通過的課程5萬元的建設費及制作費,驗收合格后還提供5 000元獎勵,如獲得校級精品課程稱號,再獎勵5 000元,并給予2萬元作為持續建設經費;武漢科技大學為每門在線開放課程提供了不少于6萬元的建設經費;對于立項的在線開放課程,沈陽農業大學經學校會給予10萬元經費支持;廈門大學在兩批在線開放課程中共投入340萬元建設經費。同時,國家也會對已投入使用且評價良好的在線開放課程授予榮譽稱號、提供財政補助,教育部發布的多個文件都強調了對教育信息化的資金投入。
1.2.3 社會優勢
第一,從社會學習者的角度來說,因興趣、工作需要,大多數社會學習者會通過在線開放課程來優化知識結構、提升學歷。與傳統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學習方式不同,在線開放課程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知識點,社會學習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免費學習到國內外知名高校的眾多課程。第二,從在校大學生的角度來說,2020年,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全國所有高校充分利用在線開放課程,實施在線教學,108萬教師開設了110萬門課程,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達2 259萬人。另外,部分高校利用在線開放課程開展的第二課堂也促進了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經過8年的努力和實踐,目前我國線上開放課程數量超過3.4萬門,學習人數達5.4億人次,在線開放課程的數量與學習規模位居世界第一[5]。
文化調解并不意味著譯員需要對所有具有文化特性的因素進行解釋。實際上,只要有可能,口譯員都應該促使雙方進行直接交流。如果譯員的調解策略恰當,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請看下面的例子。
1.2.4 技術優勢
1979年,我國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融為一體,積極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實施了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遠程開放教育,讓教學網絡覆蓋城鄉,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沒有圍墻的新型大學,即廣播電視大學。2019年,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5G技術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以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的開放大學開發以互聯網為依托平臺的在線開放課程。尤其是5G增強型寬帶技術和虛擬設備結合了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加優質的學習體驗,使在線開放課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即使教師與學習者“天各一方”,也能“近在咫尺”地進行交流。
1.3.1 管理制度不健全,發展不均衡
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是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在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過程中會面臨較多問題,如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標準、建課模式、學分認定及相應的管理制度不統一,以及互聯網時代網絡安全及數據安全等。另外,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還存在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流高校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積極參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而中西部地區和一些職業類院校缺少優秀的教師資源和充足的資金,建課率較低。
1.3.2 投入資金不足,后續維護難以保障
目前,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主要有三種渠道:第一種是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建設在線開放課程,供學習者免費使用;第二種是企業出資扶持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者付費學習,如“Baidu傳課”等;第三種是以高校為主體、由教師自主開發的在線開放課程。無論哪一種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其資金投入少則十幾萬,多則上百萬。在線開放課程在投放到相應的平臺中供學習者使用后,還需要持續性投入資金進行相關維護,一旦資金用完,課程資源維護和教學活動就會中止。政府投資建設的在線開放課程一般采取一次性補助,這會致使課程的后期維護和建設持續性得不到保障[1]。而對于各方面力量較為薄弱的高校來說,無論是自主開發在線開放課程,還是引進其他高校成熟的在線開放課程,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校的經濟負擔,也會導致課程難以持續發展。
1.3.3 管理相對寬松,留存率不高
互聯網傳播由“大眾門戶”模式轉變為“個人門戶”模式,個體用戶作為節點的存在被凸顯出來。在個體節點化的網絡傳播中,用戶“足不出戶”便能獲得來自媒體的信息,在線開放課程的5~15分鐘的知識點教學視頻,適應了互聯網時代信息碎片化傳播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進行線上自主學習。碎片化的學習對于提高課程使用率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正是由于碎片化的特點,學生學習動力的持續性、自主性、自我約束力不強。再者,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對于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管理相對寬松,致使平臺學習者的留存率不高。
1.3.4 技術不夠成熟,教師能力有待提高
其一,VR和AR技術可以實現沉浸式仿真操作技能的訓練,但由于技術不成熟、價格昂貴和在線教學平臺缺少相應的實施條件等原因,此類課程資源較為稀缺。其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中,教師會面臨許多技術難題,包括實景動畫、圖文視頻制作等。其三,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提供了包含學習者個人身份信息、互動交流、作業提交次數、測試評價、學分認定等數據,教師要對這些數據進行篩選、整理、分析,以對在線開放課程進行維護。然而,在目前的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中,缺少專業的大數據分析人員,普通教師并未熟練掌握大數據處理技術,運用不夠熟練,數據分析結論可能會產生偏差,無法發揮大數據的最大功效。
通過PEST-SWOT模型的分析,筆者厘清了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優勢與不足及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筆者將結合新媒體概論的課程特點,從以下4個方面探討在線開放課程的設計策略,為如何更好地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提供一定參考。
一般而言,需求量大、輻射范圍廣的通識類公共選修課比較適合將課程的全部內容制作成在線開放課程以供學生學習,而受眾面較小的專業類課程、實踐課、模擬演練等,則可以按照課程需求來制作部分課程內容,用以輔助教學。新媒體概論課程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不具備通識類公選課的特征,因此在設計在線開放課程時,應以輔助教學為主要建設目標。
在線開放課程用于輔助教學時,其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高效率學習。因此,在線開放課程設計的首要原則應以學生為中心,構建新型的“教”“學”關系。新媒體概論在線開放課程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從視聽傳播的角度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增強視頻的趣味性,如嘗試將符合當代大學生審美的流行卡通人物作為課程主講人來生動活潑地講述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讓學生產生親切感,以此增強教學效果。在線開放課程設計的次要原則是進行正確的問題引導,要將教學內容細化成不同的知識點并通過問題序列、創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由簡入深、從易到難地進行遞進式學習,以到達預期的學習效果。
2.3.1 教學單元
結合新媒體概論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目標、特點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培養方案,應重新制定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大綱,而教師要在把握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設計教學單元及碎片化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將全部課程內容設計成4個教學單元,每個單元內再設計若干個教學內容,以適應線上課程的教學特點,最大限度地提升該課程的輔助教學成效。具體的教學單元設計與教學內容設計見表2。

表2 教學單元與內容設計
2.3.2 視頻課程資源制作
視頻拍攝與制作能否順利完成取決于知識點腳本的撰寫是否準備充分。知識點腳本的撰寫要借鑒影視劇分鏡頭腳本的格式,將序號、鏡頭編號、鏡頭景別、時間、畫面內容、旁白、音響(音樂)等分別填寫并制作成表。知識點腳本的撰寫完成之后,進入視頻拍攝和后期制作環節。為制作出高質量的教學視頻,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基于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碎片化特點,在課程視頻的時長控制在15分鐘以內,8~10分鐘最佳;其次,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切入點,選取能夠引起學生關注的、貼近實際的案例或者話題。再次,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在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處插入動畫、配樂等視聽元素,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可在視頻中設定一些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完畢后才能繼續學習,從而通過實時測試幫助其鞏固所學知識。
2.3.3 試題
試題部分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設計課堂測試。每講完一個知識點之后,教師可安排1~2道測試題,也可按照教學視頻時長來均勻分配隨堂測試題,以單選題、判斷題為主,主要目的是抓住學生的視線點,幫助其順利完成在線教學視頻的學習。第二,設計章節測試。在每一個教學單元結束后,教師可圍繞教學單元內所有的知識點設計客觀題、主觀題或者討論題進行章節測試。這部分的試題既可以視為檢驗學習效果的手段,也可以當作互動交流的一種方式[6]。第三,設計期末考試。期末考試是課程結束后的最終考核,考試題型以客觀題為主,題量不宜過多。
2.3.4 討論區
為了實現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可將討論區分為“教師答疑區”“課堂交流區”和“綜合討論區”。想要實現良性互動,教師就需要提前設計好討論題,其可以設置開放式的討論題,讓參與討論的學生在有話可說的同時也能發現問題,從而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用柯達膠卷破產的案例引出討論題目“新媒體出現后,紙媒還有明天嗎?”,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啟發學生多關注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現實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討論來加深學生對話題的理解。
無論是在線開放課程還是線下課程,課程考核都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依據之一。二者的考核區別在于,線下課程考核重結果,在線開放課程考核重過程。在線開放課程中的過程性考核占比較大,包括視頻瀏覽的完整度、參與討論、隨堂測試、單元測試及期末測試。新媒體概論在線開放課程主要用于輔助教學,因此,其考試占比為50%,其中視頻學習、隨堂測試、單元測試占30%,互動討論占10%,期末測試占10%。教師應在開課之前將考核方式公布在公告欄,讓全體學習者知悉。
自2020年以來,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開展線上教學,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高校應了解其優勢與不足,以學生為出發點,滿足學習者的訴求,并結合實際教學需要,轉變“教”“學”方式,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建設服務于全體學習者的在線開放課程。新媒體概論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是基于PESTSWOT模型的一次大膽嘗試,符合輔助性教學的要求,但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不足,如知識點腳本的撰寫準備不充分、視頻制作技術存在問題、教學效果較差等。因此,高校必須結合線下翻轉課堂,不斷優化課程設計,進一步完善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