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璇 蔡夢玉
走進江蘇省如皋市如城街道十里社區時,72歲的徐遠桂正在社區農家書屋里忙個不停,打掃衛生、整理書架、辦理借閱登記,這份圖書管理志愿者的工作,徐遠桂一做就是十幾年。
為什么要堅持做這件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徐遠桂篤定地說,“讀書是一件公平的事,一本書放在那里,誰都可以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是盡我所能,打理好村民們思想的落腳點,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給每本書手寫“身份證”
這個建成于2007年的農家書屋,在社區工作者、村民、徐遠桂等志愿者的打理下,一點點成長、豐滿起來,書籍由一開始的2600本,逐漸增加到現在的6300多本,圖書的種類也越來越齊全,名人傳記、兒童繪本、小說,是村民最愛看的幾個類型。
在長年的管理實踐中,徐遠桂摸索出了自己的管理方法——每本書都配一張手寫版“身份證”,在上面詳細記上書號、借出日期、歸還日期等信息,什么書屬于什么種類、放在書架哪一層,徐遠桂都門兒清。十里社區團支部書記張怡笑著說:“徐老師是我們書屋的‘掃地僧’,所有書沒有他不清楚的。”
十里社區是由原吳莊、何堡、郎莊3個自然村合并而成,老一輩的村民都是莊稼人,身心都撲在田地里,閱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讀書、喝茶,那是文人雅客的事情,離我們農民太遠了,”來書屋借書的陳召余說,“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農村的條件好了,村里都通了水泥路,我們空閑時間多了,就來書屋看看書。”
如今四通八達的村道,盤活鄉村經濟的同時,也提振了村民對文化休閑的需要。“現在看書的人多了,我們的書屋就顯得有點小了,我跟大家商量,希望把書屋搬到北邊靠樓梯的一間,一樓樓梯下面的空間也可以延伸起來。”徐遠桂希望通過書屋改造升級,擴大閱讀空間,滿足鄉親們的閱讀需求。
他是書友會的“主心骨”
“北京冬奧會美在哪里?它傳遞的是一種中國式浪漫……”北京冬奧會閉幕后不久,徐遠桂和閱讀小組的組員們圍坐在一起,開展了“說說北京冬奧會”的交流分享活動。在徐遠桂的組織管理下,這個村民閱讀小組,由一開始的兩三個人,發展到現在的20多人。
“盡管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但是閱讀氛圍很濃,大家每周五在書屋舉行書友會,談談自己的讀書心得、聊聊身邊的新鮮事。”作為書友會的“主心骨”,徐遠桂說,借助書友會,鄉親們有了組織活動的固定地點,互幫互助、一起學習、共同提高。

除了書友會,書屋定期開展的“黨員讀書日”“老年交友日”“紅書閱讀日”等主題閱讀活動也受到居民們歡迎。75歲的老教師汪茲銀笑著說:“這樣有組織的閱讀交流學習,有益于活躍大腦、獲得快樂。”82歲的老黨員陳召余感嘆:“黨的思想,常學常新,讀書會有益于保持黨性和思想的先進性。”
他是孩子們的“故事爺爺”
在徐遠桂的打理下,十里社區農家書屋成了十里八鄉百姓學習交流的地方,也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十里社區的人口構成中,老年人較多,留守兒童比重較大。張怡說:“我們借助農家書屋這個陣地,為學齡兒童提供志愿服務,幫助他們學業進步、健康成長。”
在十里社區農家書屋,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圍著徐遠桂的場景,在孩子們眼中,徐爺爺是“最會講故事的人”。“他講的故事總是那么吸引我,讓我愛上讀書。”13歲的李雪(化名)說。在父母意外去世后,李雪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家庭的變故使她的性格一度敏感、內向,在徐遠桂和社區志愿者的陪伴、輔導下,李雪愛上了讀書,性格也逐漸開朗起來。
“有益的閱讀活動,對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起到正確引導作用。”做過幾十年語文老師的徐遠桂希望,借助讀書呵護孩子心靈,幫助他們成長,“讀書育人是個細致活兒,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希望我們在振興鄉村的同時,鄉村閱讀也能夠春風化雨潤人心。”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