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威爾·施瓦爾貝
01
我時不時會做這樣一個噩夢。我稱之為讀者的噩夢。
在繁忙的機場里,我的航班快要起飛了,但我離登機口還有很長一段路。我知道我只有幾分鐘時間,幾分鐘之后通往登機道的大門將關閉,飛機就要飛走。
突然間,我意識到我在飛機上將無書可讀。沒有任何書。我原地打轉,眼睛在瘋狂地尋找著書店。但一家書店都沒有看到。我在機場里跑起來,穿過賣洋酒香水的免稅柜臺,穿過箱包店和時尚精品店,穿過頸部按摩店。我仍然沒有找到機場書店。
現在我的航班正在播放最后一次催促登機的廣播:“飛往珀斯的97次航班很快就要起飛了。還沒有辦理乘機手續的乘客請務必現在辦理登機。”他們甚至叫了我的名字。我開始恐慌起來,意識到自己肯定要誤機了。但一想到要飛幾個小時沒書看,簡直難以忍受。所以我跑,繼續跑,四處尋找著書店——至少是有簡裝書架的書報攤吧。但我在機場里仍是一本書都找不到。我開始尖叫。
然后我醒了。
我不會做與食物、電視劇、電影或是音樂有關的夢。我的潛意識并不會因為想到要在天上飛速移動的金屬管子里待幾個小時,沒有東西吃、沒有節目看或是沒有音樂聽而感到不安。多個小時沒有書籍相伴,這種想法會讓我在冷汗中驚醒。
回顧我的一生,我一直因各種原因向書尋求幫助:希望它安慰我,逗我笑,能讓我分心,帶給我知識。但你知道,你可以在書中找到一切并不意味著你可以輕易在剛剛好的時間找到合心意的那本書。
在人生某些時刻,當我有一些非常具體的需求時,我會尋找一本書來解決它。找到正確的那本書并不那么容易。當然,當那個迫切的需求是學習如何做菠蘿蛋糕時,我會找《蛋糕圣經》;或是當我需要在芝加哥找餐廳時,我會選《查格指南》;又或者是當我需要自己診斷發炎的皮疹時,我會向《梅奧診所家庭健康指南》求助。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情況是,當我需要這類信息時我的首選不是書——而是網絡,或是社交媒體。
然而,有些問題顯然是網絡無法給出滿意答案的。一些大問題,作家們幾千年來一直致力于解決的問題:有關痛苦、意義、目的和幸福的問題,有關如何生活的問題。
沒錯,網絡試圖幫助我們——正如我們可以說,任何無生命的東西都在試圖幫助我們一樣。有一些數字頻道喜歡播放鼓舞人心的會議演講,人們在這些會議上把自己的見解打包成簡短的振奮人心的講話——大部分會搭配一個吸引人眼球的標題和一些難忘的故事。但其中最好的部分通常只有一些簡單摘要——或是廣告——為演講者寫的書或是為正在寫的書做宣傳。
但和大部分勵志演講不一樣,因為即使是最好的演講大多數情況也都只涉及自身,但大部分好書卻不是孤立解決這些人生大問題的。偉大的作家會在時光的長河里互相對話。寫書的人大多都是讀書的,而大多數書里都留著絲絲縷縷成千上萬本作家下筆前讀過的書的痕跡。
這也是為什么書可以在數百年內不斷留下回響直至未來的原因。即使是一本只有十幾個人讀過的書也可能留下非凡影響,只要它其中一個讀者寫下的書有成千上萬的讀者即可。
02
讀書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學習如何審視自己生活方式的方法。比比看自己做過的事和別人做過的事,自己的想法、理論、感受和別人的想法、理論、感受,你會愈發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也許這就是為什么閱讀是少數幾個獨自完成卻讓人感覺不那么孤單的事;閱讀是一個連接他人的個體行為。
我在出版業工作,寫過一本關于閱讀的書。我遇見過許多讀者,各個年齡層的讀者都告訴過我他們希望能有一個書單來引導他們。
我聽過有人想讀經典名著,有人只想要基礎入門書,有人想讀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書。但大部分人其實并不在乎是什么類型、什么時候或是誰寫的書——他們只想讀那些能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路,同時能帶給他們愉悅的書。
在一次從紐約飛往拉斯維加斯的漫長而又顛簸不已的航班上,我坐在一個19歲西點軍校新生的旁邊。我們開始閑聊,很快地談起他最喜歡的一些書,保羅·科埃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其中之一。我告訴他,我也很喜歡這個牧羊少年跋涉到埃及尋找寶藏的寓言故事。我們的對話很快從客套話轉移到人生的意義上。
飛機在空中顛來顛去,我開始興奮地聊起其他啟發過我的書。這個軍校學員說他愿意用一頂貨真價實的西點軍校棒球帽來交換我最喜歡的書的書單。我很喜歡那頂帽子,希望他也喜歡那些書。
對我來說,我在尋找——一直在尋找,我現在才意識到,我一輩子都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這個世界的書,幫助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書,幫助我思考那些生命中無比重要的問題的書,以及解答一些我正巧遇到的小問題的書。
03
在家,我是個圖書管理員,永遠在管理我的收藏。離開公寓,我是個書商——向遇到的每一個人推銷我喜歡的書。
有一個名字可以用來形容我這樣的人:讀者。
《為生命而閱讀》這本書可以算是某種宣言——我的宣言,為讀者發聲的宣言。因為我覺得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讀書,需要成為一名讀者。
聯通性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便利之一,它讓不可思議的事情變成可能。敲幾下鍵盤我能得到整個世界的訊息;我可以在網上買賣、交易和分享東西;當我在陌生的地方開車時,一個知識淵博的聲音會給我指路,當我走錯路時會“重新計算我的路線”。簡直難以數清我們的生活被互聯網改變的地方。
在這個有著無窮無盡聯通性的世界里,書正是獨一無二最適合幫助我們改變,我們與節奏的關系和我們日常習慣的東西。因為我們不能打斷書,所以我們只能在讀書時打斷自己。
書是個體或一群個體的表達,不是蜂巢思維或集體意識的表現。書與我們對話,是體貼的一對一的對話。書要求我們關注它,要求我們暫時擱置自己的信仰和偏見,聽聽別人的信仰和偏見。你可以大聲抱怨一本書,在頁邊空白處胡寫亂畫,甚至隨手丟到窗外。但你仍然無法改變書中的一字一句。
書的技術是真正天才的技術:雖然不管是在書頁還是在屏幕上,書中詞語的順序都是固定的,但閱讀的速度卻是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當然,這讓你可以加快速度跳著讀,也讓你可以慢下來,品味沉思。
(源自《為生命而閱讀》)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