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
[摘 要]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文章由農村人力資源的特點和開發現狀出發,探討當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以期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效能,建立適合農村發展的、能助力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鄉村人才振興;人力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2)07-0089-03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鄉村振興工作,提出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人才下鄉”“抓緊出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吹響了鄉村人才振興號角。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本土人力資源挖掘,才能實現鄉村人才的振興,鄉村振興事業才能得到有力的智力支撐。
農村人力資源又稱為農村勞動力資源,其主體是農村勞動適齡人口。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通過采取一定手段方法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促進農村勞動力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實現農村、農民等共同發展的目標。當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面臨以下幾個困境。
(一)現有農村人力資源“量大質低”
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呈現典型的“量大質低”的特征,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深入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8萬人,占總人口的36.11%。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農民工人口數量為29077萬人,其中農民工數量約占農村人口數量的50%以上[1-2]。雖然潛在的勞動力數量大,但是農村勞動力整體上受教育程度偏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為小學、初中層次,初中及以下層次占比71.9%,高中層次占比7.7%,大學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目前,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高低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快慢,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大多數農民仍然屬于體力型和傳統型農民,缺乏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這就影響了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
(二)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
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城鎮常住人口為90199萬人,占63.89%;鄉村常住人口為50979萬人,占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比上一個10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個百分點[3]。普查結果表明,加快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側面反映了農村人口的流失也在加速。客觀上來講,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城鎮化是大勢所趨,加之城市和農村發展進程的不平衡,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主觀上來講,青年一代脫農意識愈發強烈,農村“80后”“90后”一代的父母多以務農為主,深知務農艱辛,加上國家義務教育政策的普及,讀書改變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命運,他們更熱衷于涌入城市,擺脫農民身份,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和更多的機遇,他們的思維方式、創業動機都趨于城市化,致使農業生產經營者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近幾年來,隨著對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視加深,國家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通過實施惠農政策,進一步減輕農民的負擔,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短時期內難以消解,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的差距仍然存在,大量農村內部人力流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戶籍制度問題、分配問題等,也成為城市勞動力進入農村的屏障[4]。農村年輕勞動力不斷流失,導致農村經濟建設失去“主力軍”,出現種地“斷代”現象,影響了土地規模化發展。
(三)農村人力資源缺乏有效開發
自古以來,農業問題始終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反觀全球五大農業強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農業人口比重低但素質高,以較少的人口養活了巨大的人口。雖然目前我國國內農業種植正走向科技化、機械化、智能化,但是從整體來看,龐大的農業從業人口投入產出比并不高,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程度遠不能滿足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需求,農民群體陷入了種糧不如打工的困境。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我國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缺乏強有力的組織,表現為自發性、低層次、原始性的特點,在流動上還存在著體制上的障礙,未能形成有效的人力資本。農村人口自我開發意識不足,存在著嚴重的“去農”傾向,大部分的農村家庭將教育與升學掛鉤,以進入城市為目標,忽略了農村陣地的開發,在內源不足和外源不利的情況下,難以形成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
從國家戰略高度來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我國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充分考慮到占全國35%以上人口的廣大農民群體利益,扭轉我國農民勞動力資源量大質低、大量流失、開發不足的弱點,逐步提高,充分發展,使農村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供給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逐步推進并實現鄉村振興。
(二)從人才振興與鄉村振興的關系來看,人才振興與鄉村振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事業因人才而興,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全面實施人才振興,以人才振興促進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關鍵和前提,以多元化的人才來支撐人才振興才能為脫貧致富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人才因事業而聚,人才振興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吸引更多的知識分子和科技人才來到農村、留在農村、建設農村,才能將新興的知識技術通過人為載體輸送回農村,使農村越來越美麗富饒。凋敝破舊的農村難以吸引、留住眾多優秀人才,繁榮興旺的鄉村則必將對各類人才形成巨大吸引力,進而因人才聚集走向更高水平的發展[5]。
(三)從市場競爭來看,人力資源被稱為當代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們現在所處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是知識的載體
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W·舒爾茨的人力資源理論認為,人力資源是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資源,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物質資本所無法替代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美國近半個世紀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深入研究,舒爾茨發現物質資本投入增加4.5倍只能帶動收入增長3.5倍,而人力資本投入增加3.5倍則可帶動收入增長17.5倍,最終得出農業人口素質的提高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是推動農業產量顯著增長的關鍵所在,而傳統的土地供給、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等因素發揮不了決定性作用[6]。因而,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提升勞動力素質是實現農村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四)從農民自身發展來看,“三農”問題的核心在于農民,根源在于解決農民的素質問題
素質提升是促進農民致富的關鍵,只有大量剩余勞動力順利就業和農業勞動者各方面素質提高,增強科技知識吸納和運用能力才能破除“種糧倒貼錢”的困惑,有效規避從業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農民素質的提高既可以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也可以促進人力資源的高效利用,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達到振興鄉村的目的。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隊伍龐大,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可以增強農村內生動力。近年來,我國加大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視力度,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應著重做好以下三大方面。
(一)及時止“損”,減少農村勞動力流失
1.著力培育新型農業主體。加強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主體,并通過他們帶動廣大農民,共同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土地流轉等手段,提升規模經營,催生更多新型農業主體,讓他們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爭唱主角,帶頭致富,以此提高種田效益、減少耕地拋荒現象。
2.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從當前的適度經營規模來看,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運營成本較高,覆蓋面較窄,無法適應適度規模經營的需求,因此,要著力在公共服務、生產經營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等多個方面構建新型農業服務體系,農業政策要更加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重點農業企業,為其發展壯大創造更好條件。同時加強貸款金融服務,解決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失衡、金融服務總量和結構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等突出矛盾和問題。
(二)鞏固“存量”,挖掘人才潛能
農村人口眾多,但只有轉化為人力資源,才能助推鄉村振興。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在于農民本身,只有以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武裝農民,才能將人口優勢轉換為資源紅利,才能為鄉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1.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教育。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和現實需求,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和博士掛職等方式開設農村社區教育,建設農業專業院校、社區大學等,面向農村,面向農民招生開展職業教育,不斷開發農民智力,提升農民自身學習能力,促進農民整體素質得到提升。一是要注重農民職業教育公益性,降低農民受教育成本,增強農民受教育意愿。二是要探索嘗試更多適合農民的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提高受教群體的教育接受程度。三是要發揮統籌職業院校、農業企業等機構的優勢作用,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形成推進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合力,確保授課知識能運用于農村生產實踐,為農民帶來切實利益。
2.大力推進送教下鄉。基層農業推廣部門要豐富高品質的服務,不斷拓寬服務種類、服務領域,邀請專家適時開展“送教下鄉”技能培訓活動。按照農業發展需要,著眼于農業產業技術提升、高效農業建鏈延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設置涉農專業,采取進村辦班、彈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將學生來上學改為送下去教,吸引留鄉務農農民,特別是駐村干部、經紀人、種養大戶以及農村青年在家門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規化、系統化的職業教育[7]。
(三)筑巢引鳳,村域以外“引才引智”
識人才、引人才、儲備人才是基礎,育人才、用人才、留住人才是根本。既要加強人才開發,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又要從政策上予以支持、從待遇上予以傾斜,破解“好不好”的問題。
1.結合鄉村實際,促進人才聚集。要加強對年輕勞動力的引導,鼓勵年輕勞動力返鄉建設。一方面,通過加強宣傳引導,鼓勵畢業大學生回鄉創業。深化國家農業科技園、現代農業產業園、電商產業園等創業創新平臺建設,拓展返鄉人才發展空間,切實降低準入門檻、促進公平競爭、不斷降低創業成本,激發域外人才、社會賢達返鄉創業就業的意愿;出臺系列扶持鄉村振興人才創新創業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落戶”發展,通過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進解促”等各項工作開展,為其提供精準服務,保證返鄉人才不僅“留得住”,而且“干得好”。另一方面,在國家層面上積極響應高校畢業生鄉村成長計劃。全面落實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相關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基層崗位參與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對優秀人才跟蹤培養,引導高校畢業生更好在基層就業創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在基層成長成才;不斷完善大學生選調機制,保證選調生深入基層,充分發揮知識、技能為鄉村建設出謀劃策、聚集資源、躬行實踐;打通高校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職業發展通道,構建人力資本與回報的機制,在研究生招考、公務員招考等方面給予適當政策傾斜。
2.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夯實引才基礎。一是加強“硬件”設施支持,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交通網、供水(污水處理)網、能源網、信息網等的建設,下大力氣改善鄉村環境,重點治理有關民生改善的問題,包括村內道路建設、自來水、路燈亮化、公共交通等方面,使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協調起來。二是要以優質服務提升鄉村內涵。近年來,我國在基本公共服務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基本設施功能也更加齊全,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我國部分地區,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明顯不足,有些地區仍然存在看病難、上學貴等難題。因此要不斷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融合發展,除了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外,基本公共服務也應該加大投入,提升水平,特別是在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等重點領域下足功夫,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績效,縮小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
[1]2020中國統計年鑒[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2]走進農民工監測調查[EB/OL].https://mp.weixin.qq.com/s/v1S7QZkKiPSTxJxHMjOIsA.
[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城鄉人口和流動人口情況[R].
[4]張珂碩,范襯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助推鄉村振興:實踐困境與治理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20(01):90-93.
[5]劉純陽,盛晏.完善三大人才機制 實現鄉村人才振興[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74344264588 1683&wfr=spider&for=pc.
[6]盧珊.淺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低效的成因及應對策略[J].農業經濟,2019(06):86-87.
[7]王守聰.大力發展農民教育培訓事業[J].農民科技培訓,201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