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擔當。在建設科技強國、教育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素養,是中國教育的應有之義。
創新思維作為創新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個體在面對問題時,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主要表現為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否定思維、替代思維、直覺思維等。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
近年來,我國非常注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并將實踐創新列為中國學生發展六項核心素養之一。前不久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一步凸顯課程的創新性、實踐性、綜合性,引導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但就當下而言,我國中小學生表現出來的創新思維現狀不容樂觀——
“越到高年級,學生越‘安于課堂,大部分學生只是等著教師給他們‘灌輸知識,缺少質疑的精神。”
“每次文體不限的命題寫作中,學生們交上來的都是記敘文,不會有人想到去寫一封信、一則尋人啟事或一首詩歌。”
“在設計實驗的時候,學生不會進行有效的改良,基本都是模仿課本的裝置簡單換個儀器就算了,不能舉一反三。”
……
哪些因素在影響著中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當下創新思維培養的痛點、難點和價值何在?中小學校在創新思維培養實踐中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突破?本期“專題報道”聚焦以上問題,就基礎教育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