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創新人才的造就離不開創新思維的培養,而中國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基礎教育忽視創新思維培養,似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補齊這塊短板是學界的共識,也是中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們不斷思考、呼吁和尋求突破的一個問題。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談松華
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素養,很重要的一點是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思維品質。1979年,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在《學無止境》報告中指出,人類面臨的各種難題大多是人類自身的行為造成的,而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是人類習慣于“撞擊式思維方式”和“維持性學習方式”。迎接未來挑戰,人類必須變舊有思維方式為“預期性”和“創造性”思維方式。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將知識分為四類,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和“know-who”,前兩者屬于顯性知識,后兩者屬于隱性知識,其構成了知識從提出問題到探索、解決問題再到最后得出結論的過程。
這兩份報告提出的一些觀點歷久彌新。反觀我們的中小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往往只看結果,不重視學生思考、創新的過程,對學生思維的判斷或者說發現缺少有效的方法;很多學校仍以傳授顯性知識為主,對隱性知識關注不夠,致使學生在單純的知識傳授和單調的校園生活中磨滅了好奇心、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面對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中小學教育必須從“撞擊式思維”培養轉向“預期性思維”培養,從維持性學習轉向創新性學習。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滿生
現在我國教育界存在一種偏頗的觀點,即認為中小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打好基礎,創造力的培養是大學、研究生階段的任務。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基礎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加大這一階段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進行培養,提高的可能性就會降低。正因如此,不少國家從中小學階段就開始注重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并將其提升到人才培養的國家戰略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概括起來,可將其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核心要素歸納為: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創造力培養給予高度重視;為學生構建知識基礎,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培養創新型教師;改革課堂教學;訓練思維方法;改革學生評價方式,強調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在強調訓練思維方法方面,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成分,訓練發散思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創造力。在課堂教學和課外科技活動中,英國致力于使學生掌握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創造技能,如類比思維、遷移思維、重組思維、逆向思維、頭腦風暴、列舉屬性、遙遠聯想等,注重培養學生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等創造性思維品質。在這些方面,中國教師明顯重視不夠。
我們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較視角,深入了解國外培養青少年創造力的實踐經驗,從而為提升我國青少年創造力提供可靠依據,還要幫助學生確立新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把學習、生活實踐和科學探索緊密結合起來,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數學家 袁亞湘
雖然我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具有很強的創新思維能力,但總體上仍低于歐美科技強國的青少年。主要表現為:中國青少年習慣于被人教、受人引導、做聽話的孩子,不善于獨立思考,不敢于嘗試全新的事物;習慣于隨大眾、趨大流,不愿與眾不同,不敢標新立異;樂于穩中求進,探險精神不足。這主要受到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影響。目前我們的教育就是鼓勵孩子當“聽話的乖寶寶”,過于強調學習是為了考試,讓孩子們認為最重要的是掌握已有的知識,學會已知的東西。大量刷題讓孩子們失去思考的時間、學習的興趣。
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我國能否成為科技強國,關鍵在于能否有一支創新能力強的科技隊伍。其實,不僅僅是科技領域,其他領域的發展關鍵也是創新能力。可以說,培養廣大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必須改革當前以“應試”為導向的中小學教育,強化素質教育,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鼓勵他們展開奇思妙想,引導他們做前人沒有做過的實驗,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國家督學、北京開放大學校長、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 褚宏啟
創新能力是一種高階行為能力,是人類心理機能的高級表現。創新并不是科學家、發明家的專利,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新能力,而且創新能力也是可以培養的。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要點有四——
第一,在教育目標層面,把培養創新能力作為優先目標。創新能力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是國家也是個體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仍把工作重心放在培養“會考試的人”而不是“會創造的人”上。對此,我國的教育目標需要升級轉型,從“分數掛帥”走向“創新為王”。
第二,在教學內容方面,通過開設專門的思維課程,以及在各門學科中融入創新思維訓練的相關內容,加強創新思維訓練。包括:改造傳統學科課程的內容結構與教材的呈現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聚合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元認知能力等。
第三,在教學方法方面,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人格。通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通過保護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獨立性與自主性等,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
第四,在教育評價方面,深化考試與學生評價改革,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制度激勵,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重要考評內容,重視學生創新性思維、創造型人格、創新性成果的測評。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泠沅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只有在變革的浪潮中把握機遇、補齊短板、做強優勢,才能造就新時代基礎教育的新高地。我們的短板在哪里?比如現有教育體系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要,不少學校萬馬齊喑爭分數、不堪負擔摧殘人的現象尚未根本扭轉,極大地制約了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基礎教育新高地建設亟須觸及這塊短板,針對問題,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舉措。
國際上,從1988年耶魯大學斯滕伯格提出創造性思維的三層面模型到2019年OECD發布關于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報告,解決這一問題已成為高品質教學的明顯趨勢。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趨勢有三個主要特征。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不能把培養創新力僅局限于拔尖人才培養,也不能只是培養職業能力或者某種特定的技能、技法,而必須注重所有學生日常學習中的創造能力。二是指向個性品質。創造力是創新性人才的核心,是全球21世紀核心素養的共同要素,它指向的是未來人才所需的最深層次的個性品質,包括熱情、責任、思維、行動等諸多方面。這樣的訴求,業已成為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三是走向未來征程。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危機與挑戰迫在眉睫。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新百年征程,改革創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激活一代接一代人的創造力,理應是教育人的時代追求、崇高目標和精神境界。